苗族大遷徙舞

苗族大遷徙舞,苗族人民傳統民間舞蹈,是貴州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赫章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大遷徙舞
  • 批准時間:2005年12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流傳地區,歷史傳說,主要特點,傳承保護,

流傳地區

“苗族大遷徙舞”主要流傳於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德卓鄉、河鎮鄉、結構鄉、雙坪鄉、鐵匠鄉、平山鄉等地。苗語譯為“夠戛底戛且”,意思是尋找居住的地方,是苗族人民傳統民間舞蹈,舞蹈真實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大遷徙的苦難歷程,是苗族人民大遷徙的歷史畫卷。苗族人民在節假日、婚禮場、除發剃頭、生日祝壽等歡樂場合,一般都會歡跳大遷徙舞。“苗族大遷徙舞”的舞台可以靈活安排,村頭、野地、荒坡均可。

歷史傳說

據載,早在5000多年前,苗族就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與黃帝鬥爭失利,苗族被迫逐漸南移。直至南北朝時期,肯蚩尤揚魯仍是當時居住在北方寧告(渾水河)一帶一個強大的苗族部落,與其毗鄰的是沙魯部落。兩個部落之間的關係一直十分友好,但因一次誤會,造成兩個部落之間長期相互廝殺,最終迫使肯蚩尤揚魯部落南下遷徙。在遷徙中經歷了千辛萬苦,最後定居今貴州赫章。苗族人民為了紀念祖先這段苦難的遷徙歷史,將遷徙的史績編入蘆笙詞和蘆笙舞中,以此表達對故土的留戀和對祖先的懷念。

主要特點

苗族大遷徙舞共分三場:第一場雞叫舞,表現群遷場面。在雞叫的時候出發,有幾聲雞叫,群遷有踮腳步、踢腳、爬坡三個動作;第二場行路舞,有留戀、回首、強身、打鳥、試河、站立、甩腿歡跳、敬酒、接酒表現了遷徙途中開始的情況。回頭觀看和歇息兩個動作表示動作對故土的留戀;第三場,追憶歡跳舞,表現勝利渡河後的歡樂。苗族大遷徙舞,共有13個動作:一、黃天狸捅蜂窩,意思是捅敵人的老窩,表現苗族人民有不怕死的勇敢精神;二、瞎耗子通地路,意即遷徙中鑽入古老森林,猶如地底層不見天一樣,路漫長,時難熬,但有信念,路再遠時間再長,熬過後就是晴天,瞎耗子眼睛總有一天會明亮,達到目的地;三、公雞捉虱,意思是經過戰爭之後,休整一時,如同一隻公雞挺立隨時瞭望四方,高度警惕,同時又可抓捉自己身上的害虱,喻有整頓內部之意;四、黃幾狂山,表現勝利的喜悅和歡樂,如同黃麂狂跳上山一樣;滾追,表現猛熊被獵打射中後咕嚕嚕滾下坡,比喻兇殘的敵人被戰敗之意;五、森林探路表,現探路過程;六、游龍翻身,形容在戰火中,爬坡下坎前進倒退迂迴作戰;七、二牛防虎,把最強壯好鬥的公牛安在群牛的最前和最後,比喻抵禦野獸對牲畜的侵害;八、仰天望月,抬頭看月亮里正砍樹的老人,意即懷戀家鄉美好時光;九、倒立青石,意即懷戀失掉的城牆邊立的柱子;十、倒掛金勾,表現遷徙中,攀懸岩爬壁,互相拉扯上去,如同倒掛金勾一樣危險;十一、仙女背水,喻渡河後的歡樂之意;十二、夜探懸岩,內容為深夜中在懸岩陡壁處探路前進;十三、橫渡險礁,分別表達了苗族人民不怕艱苦,互敬互愛,相互幫助,渡過了險境。

傳承保護

2005年12月2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印發《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黔府發〔2005〕27號)》,苗族大遷徙舞被列入貴州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