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單詞,必備條件,前庭作用,體質理論,心理準備,特殊環境,飛行模擬,選訓中心,生存之道,個人救生,參與試驗,生活空間,中國航天員介紹,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翟志剛,吳傑,劉伯明,景海鵬,王亞平,易患疾病,
相關單詞
航天員的英文單詞僅有三個,即:
astronaut——航天員,也可專指美國航天員
必備條件
既然人類一定要進入太空,那么,一個人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成為航天員呢?要成為航天員,首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為航天員在進入太空或返回地面的過程中,要克服太空飛行器飛行時的力學環境、太空的物理環境和太空飛行器的狹小空間環境等特殊環境下的重重困難,適應這種環境的考驗,航天員的身體和綜合素質十分重要。因此,有幸成為航天員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載人航天活動對於航天員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嚴格的要求。
航天醫學專家根據
航天任務及其對各類航天員不同的要求,制定相應的選拔項目、內容和標準化。一般包括基本資格審查、臨床醫學檢查、生理機能選拔、心理選拔、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選拔等
。航天員的選擇標準和條件在各個
國家基本相同,特別是身體素質的要求是一樣的。
美、蘇早期航天員的選拔標準和方法有許多共同點;航天員均選自殲擊機
飛行員;航天員的選拔均以飛行員選拔為基礎;所規定的選拔項目幾乎相同。選拔淘汰的比例大約是1:100。美國“
水星”任務第一批航天員7名,是從500名軍用飛機飛行員中選出的。蘇聯的第一批航天員20名,是從3000多名飛行員中選出的,後來又有8名淘汰,實際上參加飛行的只有12名。
在性別方面,航天員主要是以男性為主。在第一個女航天員瓦倫蒂娜·
捷列什科娃飛行後,經過將近20年,於
1982年8月19日,聯盟T-7號飛船才進行了第二次有女航天員
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婭(34歲)參加的飛行。目前,女航天員的人數逐漸增加。在年齡方面,對於駕駛員和任務專家一般是22-40歲,載荷專家可以是40歲以上。由於
前蘇聯是用飛船作為天地往返
運輸系統,對航天員的年齡要求較嚴,超過50歲繼續飛行的航天員較少,而
美國航天飛機的航天員有不少是50歲以上的。在身高方面,由於前蘇聯
“聯盟”號飛船返回艙的空間很小,航天員的身高一般都在170厘米以下,美國太空梭座艙的空間較大,航天駕駛員的身高範圍較寬,為162.5-193.0厘米。
為確保航天員具有優良的身體素質,生理機能選拔是極為關鍵的。生理機能選拔主要是挑選人體各臟器和系統基本生理功能優良者。生理機能選拔內容包括心血管和肺功能檢查、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檢查、聽覺功能檢查、視覺功能檢查以及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檢查等。
航天員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對於航天任務的完成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長期飛行以及多人的乘員組,其心理素質的選拔是非常重要的。航天員們身處的環境是惡劣、封閉和隔絕的,而且還要面對太空中那些難以預測的風險,沒有超乎尋常的“堅強神經”是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中完成規定任務的。
心理選拔方法包括心理調查和心理會談,個性心理、
智力和認知以及心理運動能力的測試等。對於多人的乘員組,更應該特別重視航天員彼此之間的適應性及協調工作的能力。
在航天過程中要遇到各種特殊環境因素,如
超重、
失重、低壓、缺氧、高低溫、振動、噪聲、
輻射、隔絕等。在航天員的選拔過程中,要淘汰那些對這些特殊環境因素敏感和耐受能力差的人,挑選耐力和適應性優良者。
嚴格的前庭功能選拔是也是
航天員選拔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可以有效減少在失重狀態下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
航天運動病也稱太空病,是由於在失重狀態,人體不適應產生的,和一般人平時的暈車和暈船非常相似。最初是上腹部不適,繼而面色蒼白、虛汗、頭暈、眼花、噁心,嚴重的還會嘔吐,但吐過以後症狀會明顯減輕。航天運動病一般在
載人飛船一進入軌道後就會發生,持續2至4天后症狀自動消失。但是,可別認為航天運動病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實際上,對於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和
空間生命科學來說,它恰恰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大問題。
由於航天運動病發病率很高,據資料表明,有將近半數以上的航天員入軌後都會患上這種病。載人飛行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嚴格,航天員入軌後有許多重要的操作需要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如果這時候出現運動病症狀,就會或多或少影響其空間任務的完成,嚴重時還會影響到載人航天飛行的安全。其次,運動病的發作並沒有一定的規律性,雖然初次參加航天飛行的人患此病較多,但在有些多次上天的航天員中也還會出現該種病,這就不能不對原有的飛行計畫產生影響。
因此,前庭功能的好壞關係到航天員的工作效率、身體健康和飛行安全。美俄的經驗證明,進行嚴格的前庭功能的選拔是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一般採用轉椅、鞦韆或對耳部器官的溫度刺激等手段來檢查前庭器官的敏感性和穩定性。
是否凡是乘坐
載人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人都可以稱為航天員呢?不然!載人太空飛行器(如飛船)只乘1人時,他肯定是航天員,如果多人乘載的太空飛行器(如
太空梭),其中的乘員就不同了。他們有的是太空飛行器駕駛員,有的是機長(或指令長),有的是隨機工程師,有的是載人太空飛行器的任務專家。這些乘員都應該屬於航天員稱呼的範疇,或者說他們是職業航天員。除上述這些職業航天員外,還有一部分是專門進入太空做科學實驗的乘員,如科學家、工程師、醫生等,這些人稱之為載荷專家和科學家航天員,屬於非職業航天員,但都有特定的航天任務。此外,有些記者、教師、政治家或“遊客”等也曾進入太空,但他們不能說是航天員,只能說他們是航天乘客。我們所以把進入太空的人加以分類,主要是因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拔和訓練的要求。
前庭作用
前庭是人體平衡系統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長在頭顱的顳骨岩部內。人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內耳又稱迷路),前庭就在人的內耳中,是內耳器官之一。前庭負責感知人體空間位置,例如坐在行進的車中即使閉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車的加速、減速或轉彎,就是前庭所感知到的。前庭作為人的一個感知器官,如果其發生“故障”,則會影響人的感知能力,從而產生眩暈。目前眩暈的70%病例都是由於前庭系統不協調所致。作為航天員因為環境的劇烈變化,前庭要受到直接的衝擊,所以前庭器官的檢查成為航天員選拔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航天員的選拔時,還必須對航天員承受過載的能力進行測試。過載作用一般是由於
太空飛行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的加速或減速產生的。測試時採用離心機測定候選者的橫向(胸-背向)和縱向(頭-盆向)的超重耐力。不同的載人太空飛行器飛行過程中的超重值是不同的,飛船的超重值較高,而太空梭的超重值較小。通常要求航天員的縱向超重耐力不應低於3g,橫向超重耐力應為縱向超重耐力的3倍。
載人太空飛行器乘員艙的大氣壓力由於壓力制度設計考慮(選擇低壓),出艙活動過程中艙室的減壓、壓力應急、滅火及其它需要減壓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低壓和低氧分壓狀態,要求航天員對於低壓和缺氧應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選拔中要進行低壓缺氧檢查,其目的是排除低壓易感和缺氧敏感者。一般用低壓艙上升至5000米高度檢查對缺氧的敏感性,用低壓和壓力改變檢查對低壓和壓力變化的易感性,
此外,在太空飛行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傳到艙內的噪聲值會很高,在軌道飛行段也會遇到艙內設備產生的噪聲,必需對航天員進行噪聲敏感性檢查,檢查是用航天飛行中遇到的噪聲頻率,對候選者進行試驗,淘汰有不良反應者。
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不同的航天員分管不同的工作。載人飛行的初期一般只進行單人飛行,一般稱為駕駛員。後來發展成一次多人飛行,編為一個乘員組。乘員組主要是由職業航天員組成,有時也有非職業航天員。每個航天員在航天中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並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兩人的乘員組一般為指令長和駕駛員(美國)或指令長和隨船工程師或研究航天員(蘇聯/
俄羅斯)。三人以上的乘員組一般分為指令長、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美國)或指令長、隨船工程師和研究航天員(蘇聯/俄羅斯)。
以美國的乘員組為例,指令長(Commander)又稱機長,是一次特定飛行乘員組的領導和負責人。在飛行中負責飛行任務的安排、實施、飛行指揮、通信聯絡和飛行安全等,有時兼任駕駛員的工作。駕駛員(Pilot)則主要負責監視、操縱和控制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負責太空飛行器的檢測和維修。協助指令長工作。如果指令長無法履行職責,駕駛員有權接替指令長的工作。任務專家(MissionSpecialist)則要求受過太空飛行器各系統和載荷操作的全面訓練,精通所有飛行任務實施要求及載荷任務的目的、要求及其運行管理。參與飛行任務的計畫並負責協調所有載荷實驗與太空飛行器之間的相互關係。任務專家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批准的飛行計畫負責實現軌道飛行階段載荷實驗的總體目標。前三類航天員均為職業航天員。而載荷專家(PayloadSpecialist)為非職業航天員,是特定載荷主顧在太空飛行器上的代表。有使用、維護特定載荷的專門知識。在特定飛行任務中負責特定的載荷操作,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維護和修理載荷設備,並負責與地面載荷控制中心聯絡。
隨著載人航天的發展,航天員正在擴大到許多不同的行業,如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教師、記者、政治家、管理人員以及太空觀光
旅遊者。
航天員是一種在空間從事航天活動的特殊職業的人,他們要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在太空飛行器的艙內外完成飛行監視、操作、控制、通信、維修以及科學研究等特殊的工作任務,並能正常的生活。這就要求必需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們具備優良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對航天特殊環境因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熟練掌握太空飛行器和完成飛行任務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和技能。
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鍛鍊、理論知識教育、
心理訓練、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和太空飛行器技術訓練、航天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套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訓練等。針對航天員的類別和職業不同,其培訓的具體要求和內容也不同。職業航天員,如駕駛員和任務專家,其訓練內容較多,要求也嚴,訓練時間也較長,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非職業性航天員,如載荷專家或科學家航天員,其訓練內容較少,時間也較短。
體質理論
身體素質作為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在航天員的訓練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蘇聯就曾為了準備阿波羅-聯盟計畫,要求其航天員在一年半的訓練時間內,騎腳踏車1000千米,滑雪3000千米,越野跑步200多千米。美國
休斯敦航天中心,為提高航天員耐力,曾讓航天員穿上80千克重的航天服,在炎熱的
佛羅里達沙漠中,每天步行30千米。
除了體質的訓練,航天員為了準備一次飛行還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包括基本的航天知識,飛行任務和太空飛行器結構、航天醫學工程知識以及空間知識和套用的有關知識等。
心理準備
心理訓練是
航天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為執行太空任務需要離開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而這種環境變化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在早期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其提供給航天員的生活環境無論是空間,還是飲食都不是很好,長時間呆在這么狹小的環境,會是什麼一個感受?而如果這種感受影響到航天員的心理,那極容易就產生不可想像的後果。
而心理訓練也就是使航天員在沒上天之前,先對太空中的情況從心理上進行一下適應,以增強心理的穩定性。由於執行任務複雜性增加,每次飛行都有幾名成員來完成。而儘快的使成員之間達到“心有靈犀”也成為心理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證明,整個成員組在一起進行訓練對於提高他們在太空中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航天員共同訓練的時間短期飛行不少於半年中期飛行需要1年長期飛行1.5~2.5年。
特殊環境
為了提高航天員對特殊環境因素的適應性和耐受力,需要對航天員進行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暴露和刺激,如超重、失重、前庭器官的刺激、噪聲、高低溫等。
超重適應性訓練的目的是讓航天員適應太空飛行器發射和返回再入時的超重環境,增強航天員抗超重的能力。訓練方法主要採用離心機模擬太空飛行器起飛和返回過程中的超重
曲線,進行胸-背向對抗動作訓練和頭-盆向耐力維持訓練。
失重訓練則是利用失重飛機完成的。它可以完成
拋物線飛行,形成15-40秒的微重力時間。使航天員感受、體驗和熟悉失重環境,在失重的時間裡可以做各種試驗,如吃東西、喝水、穿脫衣服、閉眼與睜眼的定向運動,甚至可把一個艙體搬進機艙中,還可以進行人在失重的時間裡從艙體爬出來的試驗,訓練太空的出艙活動。
美國的小型失重飛機有T-33和F-104飛機改裝的失重飛機。大型失重飛機有
KC-135和PC-9,蘇聯/俄羅斯用伊爾-76改裝的大型失重飛機,其微重力時間大約有30s秒。
法國有“快帆”和A300失重飛機,A3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失重飛機。
日本也有大型或中型失重飛機。中國曾利用殲教-5改裝成小型失重飛機。
在地面還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產生的漂浮感覺,模擬訓練航天員在失重時進行工作和維修。中性浮力水槽模擬失重的原理是,當人體浸入水中時,通過增減配重和漂浮器使人體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獲得模擬失重的感覺和效應;但它並沒有消除重力對於人體及其組織的作用,因此,它不同於真實的失重環境。目前,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對出艙活動的航天員進行訓練。一般是將1:1的太空飛行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員穿上改制的
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程式的模擬和技能的訓練。
為了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病率,還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採用轉椅、鞦韆等旋轉和擺動設備產生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或在失重飛機上讓航天員頭部運動,對受試者的前庭器官進行刺激,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能力。也可以利用氣功和生物反饋的方法對航天員進行抗運動病的訓練。其它的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訓練還有飛機飛行訓練,跳傘訓練,振動、噪聲體驗,乘員艙大氣環境體驗以及隔離環境體驗等。
飛行模擬
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往往需要操縱各種儀器設備,但太空飛行器中的各種設備是數不勝數的,如果航天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點錯誤,尤其是駕駛員,很有可能就會機毀人亡。為此,在地面上建立各種模擬設備,這樣航天員在這使設備中就可以熟悉操作的程式,適應不同的環境。
飛行模擬器是針對載人航天任務而設計的執行飛行任務的模擬器。其主要功能是在地面模擬太空中的飛行條件和實際載人太空飛行器運動狀態,為航天員提供運動感覺、視覺、聽覺和操縱負荷等各種感覺,使航天員感到好像真的在太空駕駛太空飛行器一樣。
模擬座艙一般採用內部結構和界面與實際太空飛行器完全一致的模擬艙。俄羅斯和美國所發射的各種載人太空飛行器都有各自的飛行模擬器,其中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飛船的飛行模擬器,可以模擬從起飛到登月和返回地面等全程式飛行,也有隻模擬載人航天某項飛行技術的模擬器,如有模擬飛船的起飛、入軌和姿態如何控制等飛行技術的模擬器。還有模擬在太空作業的專項模擬裝置,如
太空對接、太空維修和出艙模擬器等。
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與工作的微小空間環境,也都是以各種艙室的形式來完成的。這種微小生活空間艙室與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空間類似,除不能模擬失重環境外,其它都能逼真模擬。這種微小生活空間模擬對於考察和訓練人對長期在太空生活的適應性是很重要的。
選訓中心
發展載人航天的各國,都有航天員選訓中心,比較著名的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
詹森航天中心(JohnsonSpaceCenter)和俄羅斯的
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Gagarin Cosmonauts TrainingCentre又名星城StarCity)。它們主要的任務有:為載人飛行進行預備航天員和正式航天員的選拔;對航天員實施身體素質、心理、特殊環境因素適應性及飛行專業技能的訓練,對航天員實施飛行前、飛行中和返回後的醫學監督與醫學保障,輔助飛行控制中心進行醫學監督和及時地分析,並開展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生存之道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應急返回過程中可能降落到各種複雜的地形、氣候等惡劣的
生存環境條件下,例如寒區、沙漠、山地、森林、海上等,因此必須對航天員進行這些地區的生存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他們熟悉和掌握這些地區氣候變化,地形、海況、動植物的情況,掌握生存的基本要領。比如在寒區生存要保持機體的熱平衡,在原始森林生存要防禦猛獸和昆蟲的侵襲,在沙漠中生存是保持水鹽平衡。
個人救生
由於載人飛船著陸地點較難控制,特別是應急返回時落點的散布較大,這就給航天員的營救造成困難。在載人飛船上一般裝有個人救生物品,供航天員著陸等持營救期間的求救和生存使用。
個人救生物品中應有求救聯絡物品,以便於航天員使用它們儘快與營救人員取得聯繫,這些物品包括無線電通信和
定位裝置、信號槍、焰火管、海水染色劑、閃光燈、反光鏡、引火物品、哨笛等。
個人救生物品中還必須有陸上和海上的防寒和遮陽物品,如防寒服、抗浸服、斗篷等。飛船返回著陸在寒區或濺入水中時,航天員穿著防寒服或抗浸服等待營救,防止體熱在短時間內大量喪失,延長人的存活時間。當航天員返回濺入水中時,應有漂浮裝置,如救生筏或攜帶型漂浮裝置等,以支撐人體浮於水面,等持打撈和營救。常用的攜帶型漂浮裝置包括二氧化碳氣瓶、浮囊、吹氣管及其它附屬檔案。當航天員濺入水中時,牽拉充氣拉繩,撞針刺穿氣瓶封口薄膜,二氧化碳氣體充向浮囊內部,浮囊充氣膨脹。也可用嘴通過充氣管向浮囊內充氣。
救生食品和飲水及急救藥包也是十分重要的個人救生物品,對於著陸到高溫地區,保證航天員有一定量的飲用水是十分重要的。其它個人生存物品還有手槍、驅鯊劑、漁具、濾光鏡、
指北針、自衛刀、鋼絲鋸、乾燃料、取暖器、防風火柴等。
參與試驗
除了上面說的,在發射前航天員還要參與真實太空飛行器的大型試驗和全程式模擬飛行,以及
航天技術各大系統的綜合試驗和演練等,以使他們進一步從總體的高度加深對於飛行任務、計畫、程式的理解和掌握。這不僅是航天員訓練的重要內容,同時,航天員的參與以及他們對
航天系統的意見對載人航天系統的研製也是非常有益的。
太空環境十分嚴峻,人進入其中航行怎樣才能避免外界環境的傷害?就是說,如何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航天工程師研究和製造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密閉座艙內的環境可以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生活空間
供人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密閉座艙是載人太空飛行器的主要部分,艙內有裝有緩衝超重力的座椅,有各種電子設備、儀表設備及航天員的救生設備。艙體的外殼包有絕熱材料,可防止氣動力產生的熱傳入艙內。艙體是由金屬材料製成的,有防輻射的功能。密閉艙是增壓式的,所以艙內外壓力差很大,艙壁具有很強的承受壓力的能力。艙體做得很堅固,安全可靠。艙壁四周有供航天員觀察地球的舷窗,一般由三層玻璃製成,具有防強光、防紫外線及防輻射的性能。
人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一般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關心住房大小條件,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每個人都會儘可能的創造好的生活條件。其實我們各自的生活空間對我們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會有很大的影響,在載人航天中這同樣是基本問題。目前為止所有載人太空飛行器,包括
空間站,提供給航天員的活動空間都不能說是非常寬裕。而面臨著太空飛行任務時間的加長,太空飛行器所提供的活動空間更成為一個問題。試想長時間的呆在一個四面都是儀器設備的小房間裡會是什麼感覺。正因為如此航天工程師們對太空飛行器需要提供給航天員的活動空間作了一個限定,這些限定是根據人類心理對太空任務的可承受程度來制定的。一般太空任務時間越長,需要的可活動空間越大。但在實際的飛行中,由於其它一些條件的限制,實際的空間可能要比理論上的稍小一些,如美國水星號、雙子星座和
阿波羅飛船艙內空間分別為1.53米3、1.25米3和3.03米3。
載人艙中航天員理論上需要的最小空間飛行時間理論值(米3/人)1~2天1.421~2個月7.36兩個月以上17生命保障。
密閉艙內最重要的設施,是保證航天員身體健康的生命保障系統。正常情況下人體都有一定的新陳代謝,在這個過程中人體會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而這種交換隻有在地球環境下或類似地球的環境下才能正常進行。在進行載人航天活動時生命保障系統實際上也就是要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使人體能正常地進行生理活動。
座艙的
壓力控制系統是生命保障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維持艙內壓力和供人呼吸用氧,對保證航天員健康至關重要。載人太空飛行器艙內的壓力並非都是保持和地面的壓力一致的,國外用於載人太空飛行器艙內的氣體壓力有兩種。一種是座艙壓力及艙內氣體組分與地面上一樣,即一個大氣壓力制度。這種壓力符合人體的生理要求,人們已經習慣生活在這種氣體環境裡。
蘇聯/俄羅斯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從加加林駕駛的
東方號,直到
聯盟號飛船,
和平號空間站,密閉艙內的壓力,都是用一個大氣壓力制度。美國的太空梭密閉艙也是用這種壓力制度。但這種壓力制度的艙內壓力高,為保持壓力需要的控制調節比較複雜。由於艙體內外所受到的壓力差別較大,所以要求艙體結構堅固。航天員穿著航天服出艙活動時,由於航天服所提供的壓力較低,為避免減壓病的發生,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吸氧排氮。
由於氣體在液體中有一定的溶解性,所以人體組織和體液中都融有一定氣體。人在進入低壓環境時,人體組織和體液中溶解的氣體就會分離出來,在血管內形成氣泡,如果氣泡過大過多會壓迫人體內部的組織,使某些組織受損,或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堵塞血管,這樣就引發各種病症,航天醫學中稱之為減壓病。
體內產生的氣泡的氣體,主要是溶解在體液組織里的氮氣。人從呼吸中吸入的氣體是外界空氣,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其次是氧和二氧化碳。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絕大部分(99%以上)與血紅蛋白的
緩衝物質分別作化學結合,只有很少一部分(不足1%)呈物理性溶解。而氮氣不僅不能被身體分解,而且在血液和組織液中溶解度較高,所以它就成為產生氣泡的主要氣體。而這些氮氣在人體中不會迅速的通過血液帶到肺部排出體外,因而容易形成氣泡,出現減壓病。
這種情況之下,航天員在減壓前,預先都要吸進純氧,即在純氧環境中停留一定時間(2~4小時),使體內氮氣釋放出來,這個過程稱為吸氧排氮。一般在純氧環境中吸氧排氮4小時後,大體上可以使人體內的95%以上溶解的氮清除掉,這樣就大大減少發生減壓病的機會。
另一種壓力制度是艙內保持1/3的大氣壓力,艙內氣體是純氧。美國的水星號、雙子星座、阿波羅飛船,都是使用這種壓力制度。這種壓力制度使得艙壓的調節相對簡單,而且由於艙體內外壓差較小,使得艙內氣體的泄露量小,同時在穿著低壓航天服前不需要吸氧排氮(僅在發射前吸氧排氮3小時)。但是人體長時間呼吸純氧會抑制紅細胞的生長,對眼鼻有刺激作用。更為嚴重的是艙內純氧容易引起火災,因為許多在氧氮混合條件下不易燃的材料在純氧條件下會變得易燃。
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在作
登月艙充純氧試驗時,因電線碰擦引起大火,當營救人員打開艙門,三個最優秀的航天員都已被燃燒所產生的劇毒氣體熏死了。隨後“阿波羅”飛船作了改進,發射時採用1/3大氣壓的60%氧和40%氮的混合氣,入軌後仍用100%氧氣。但這大大增加了設計難度,因為要採用同時控制兩種氣體的壓強和比率的設備,僅此登月艙就增加了一噸的重量。
在密閉座艙中,為了不斷補充人體消耗和座艙泄露的氣體,維持艙內壓力平衡,艙內備有氧、氮氣體儲存系統。氧、氮氣體儲存方式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將其作為高壓氣態保存,短期載人太空飛行器一般用這種方法。第二種是採用液化的方法,將氧和氮置於低溫之下,使其成為液態進行儲存,這種方式結構緊湊,重量輕。第三種實際上是利用鹼金屬超氧化物經過一系列反應產生氧氣,這種方式常稱為化學貯存方式。氧氣產量的多少常通過艙內的水氣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來控制。
載人航天時艙內溫度如不加控制,會逐漸升高。使座艙溫度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航天員的人體代謝過程會產生熱,艙內的儀表設備運行的時候會產生熱,飛船上升、返回時傳入艙內的氣動力產生的熱以及飛船運行時太陽輻射傳入艙內的熱,這些原因都會使艙溫升高。載人太空飛行器都配備有完善的
溫度控制系統,使艙內溫度始終控制在人感到舒服的範圍內。溫度控制的方法基於防止、減少外界熱傳入和積極地將艙內產生的廢熱排出艙外的思想。
常用的一種散熱方法是水蒸發法。在真空的環境下,水在1.7~7.3攝氏度的低溫可以沸騰形成蒸氣,水蒸發時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因此可將水輸入到熱交換器,通過低溫蒸發,便將熱排出艙外。短時間飛行常用這種方法。而長時間飛行可用升華器、輻射器方法散熱。
航天員呼出的氣體和排除的汗液都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如果不採取措施將這些水蒸氣清除的話,航天員會因為環境濕度太大而感覺不舒服,而且過高的濕度對艙內的儀表設備運行也是不利的。飛船中常用的去濕方法是採用分子篩材料吸附艙內空氣中的水蒸氣,然後在真空條件下解析去濕。
除了水蒸氣載人太空飛行器內還有人體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特別是蛋白質代謝分解的有害產物,再加上艙內設備
中非金屬材料的揮發物。這些物質對航天員的影響不只是舒服與否,更重要的是它們作為一種污染源,有可能影響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尤其是人體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危害更大,如呼吸時排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
揮發性脂肪酸等;胃腸道排出的有害物質甲烷、硫化氫、甲硫醇、吲哚等;出汗時汗液中的有害揮發物胺、氨、苯酸等。
中國航天員介紹
楊利偉
楊利偉:男,1965年生,
遼寧綏中縣人,身高1.68米。1996年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搭乘
神舟五號飛船升空,成為我國首位太空人。現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聶海勝
聶海勝:男,1964年生,湖北
棗陽人,身高1.72米。原為
空軍一級飛行員。1983年入伍,1996年參加航天員體檢,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9月成為
中國載人航天首飛
梯隊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搭乘
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費俊龍
費俊龍:男,1965年生,
江蘇崑山人,身高1.70米。原為空軍特級飛行員。1982通過空招成為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10月12日搭乘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翟志剛
翟志剛,男,漢族,黑龍江
龍江縣人,身高1.72米,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吳傑
吳傑,男,漢族,河南
鄭州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3年10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副師職,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領航主任,飛過殲六等機型,安全飛行120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劉伯明
劉伯明,男,漢族,黑龍江
依安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飛過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10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景海鵬
景海鵬,男,漢族,
山西運城人,黨員,大學文化、雙學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正團職,上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六等機型,安全飛行120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王亞平
王亞平,女,漢族,山東省
煙臺市人,中共黨員,學士學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少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600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經過嚴苛的航天員訓練,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13年4月,入選
天宮一號與
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成為中國首位“80後”女航天員。201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王亞平同志“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
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易患疾病
由於在太空中的工作環境與地面有所不同,長期在太空中工作
太空人身體也有可能得一些疾病。
1、心理功能障礙:航天員在太空中,引起的不適感和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使其產生心理變化。如憂慮、厭煩、抑鬱、思念、記憶力衰退、對工作失去興趣等。
2、心血管疾病:由於失重,人體的血液向頭部、胸部充盈增強,頭部動脈壓升高,頭面腫脹,鼻子呼吸也不暢通,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
3、太空運動病:類似暈車、暈船。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頭暈、嗜睡等。
4、肌肉萎縮:太空飛行時由於失重,肌肉不再對抗重力的作用,肌肉所做功大大減少,因而出現了肌肉的廢用性變化,工作能力下降。
5、骨質疏鬆:由於失重,骨骼不必再承受人體的重量,加上運動量減少,減輕了對骨骼的刺激,結果使骨骼中的礦物質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