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號飛船

聯盟號飛船

聯盟號飛船(俄語:Союз,英語:Soyuz)是前蘇聯設計的一款載人飛船,由第一特殊設計局(即科羅廖夫設計局,現隸屬於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研製,採用一次性設計,可通過聯盟號或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其主發射場是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亦有少部分在俄羅斯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法屬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

該系列飛船自1960年代首飛,目前仍在使用。聯盟號飛船是前蘇聯繼東方號飛船與上升號飛船之後自行研製的第三款載人飛船,是目前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發射頻率最高,同時也是可靠性最好的載人飛船,其原設計目的是作為前蘇聯載人登月計畫中的地月往返工具,然而,由於蘇聯後來取消了登月計畫,聯盟號的活動範圍就此被限制於地球軌道。 1991年蘇聯解體後,聯盟號的製造與發射轉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掌握,主要負責對和平號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的人員運輸、物資補給。2011年隸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梭全線退役後,聯盟號飛船成為了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的唯一運輸工具。

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號眾多,其衍生出的其它太空飛行器包括:探測器號、聯盟號T、聯盟號TM、聯盟號TMA、聯盟號MS及進步號貨運飛船等。

2018年12月3日,載有3名太空人的“聯盟號”成功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並將前往國際空間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盟號
  • 外文名:俄語:Союз;英語:Soyuz
  • 類型:載人飛船
  • 所屬國家:前蘇聯/俄羅斯
  • 製造單位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
  • 設計壽命:6個月以下
  • 首飛時間:1967年4月23日
  • 額定載員:1-3人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設計開發,對接試飛,早期任務,測試計畫,系統,發射記錄,聯盟號,聯盟T,聯盟TM,商業套用,

發展沿革

聯盟號飛船在1967~1981年共發射40艘。聯盟1~10號,載1~3人,射入地球軌道。其餘30次飛行大部分是“聯盟號”太空艙與在軌道上的“禮炮號”太空站相連;交換1名“聯盟號”乘員進入太空實驗室,進行較長時間的科學實驗。
“聯盟號”飛船首次發射是在1967年,這個階段約4年的時間。自1965年3月“上升2號”飛船飛行之後,足有2年多,蘇聯沒有進行任何載人宇宙航行,是因為蘇聯正在研製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工具——“聯盟號”飛船。
聯盟號”宇宙飛船是一種多座位飛船,內有1個指揮艙和1個供科學實驗和太空人休息的艙房。“聯盟號”第一次發射是在1967年4月23日,飛行目的是演練這種新的宇宙飛船各個系統的工作情況。不幸的是它釀成了一場悲劇。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在彈道飛彈技術基本成熟的基礎上開始了載人航天飛行計畫,主要負責人是航天專家謝爾蓋·科羅廖夫。1959年初,蘇聯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始具體設計,取名為東方號,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繞地球飛行108分鐘後,安全返回地面,拉開了載人航天的大幕。
東方號繞地球飛行成功標誌著人類向宇宙踏出了第一步、證明了載人航天的可行性,人類的宇宙航行時代即將到來。然而,東方號的設計還十分原始和簡陋,許多執行深空任務所必需的功能都尚不具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太空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後者是實現長時間滯留任務與登月任務所必備的功能。為此,蘇聯專家開始設計新一代載人飛船,這也就是聯盟號系列的由來。

設計開發

東方號飛船採用的是近地點只有180千米的低軌道,在這樣低的高度上,地球大氣還相對比較密集,對飛船軌道具有明顯的衰減作用。即使制動火箭失靈,飛船也可以在10天內逐漸衰減降低軌道,最終以不太大的再入速度返回地面。由於速度較低,東方號的防熱設計也較為容易。相比之下,要向更遠的太空邁進的新型飛船的再入難度則要大得多,最佳化在入軌道和再入飛行器的外形也就成為了設計的重中之重。設計人員提出了兩種設計方案,一種被設計為具有空氣動力學外形,能在跑道上著陸,另一種則採用彈道式再入方式。
60年代初蘇聯的設計人員大多認為飛船設計成帶機翼的飛機樣式將導致重量太大、並需要較厚的隔熱層,研製所需的費用也高得驚人,由於結構複雜,研製周期也會較長。故而蘇聯人採用了彈道再入方式。季洪拉沃夫領導的第一特別設計局(即ОКБ-1,現為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第9部門的一個小組提出了“雙浸入”再入軌跡,降低了再入速度,過載為太空人可以承受的3-4G。
起初,科學家們構想了三種外形方案:分段球形、帶梭狀物的球形和切開的球形。第一特別設計局第11部門的羅辛小組提出了類似大鐘的鈍頭形設計並且獲得採納,這種形狀會增加飛船再入時的阻力,並能避免產生過高的溫度和過載。後來聯盟號飛船均採用了這種形狀的返回艙。
下一步需要確定的是飛船返回艙的著陸方式。由於蘇聯有遼闊的國土面積,因此在蘇聯本土著陸最為理想。設計人員構想過採用直升機旋翼、火箭、彈射座椅和可吸收衝擊的氣囊等多種手段,最後還是決定使用固體火箭與降落傘相配合的著陸方法。
當時,要完成蘇聯更遠大的登月夢想,用火箭直接發射大載荷到月球還不現實。因此,科學家提出了用當時蘇聯最成熟的R-7火箭多次發射,將不同的飛行器送入地球軌道並完成對接,形成組合飛行器,再飛往月球的方案,這一計畫被認為具有可行性。
在這一構想中,飛船的在軌對接順序為:一名太空人先乘坐東方7號發射升空,然後再將無人火箭頂艙發射入地球軌道,載人的東方號與該火箭頂艙交會對接。然後拋棄火箭下部的環狀保護結構,露出對接系統準備與下枚火箭對接。重複進行,直到在軌組裝完成一個四艙段的組合飛行器——東方7號和三枚火箭。隨後發射攜帶1-3名登月太空人的飛船,與組合飛行器對接。東方7號在探月飛船到達後分離。火箭接著一級一級點火,將飛船推入月球軌道。
1962年,科羅廖夫簽署了名為“地球衛星軌道上的空間飛行器對接成組合體”的科技計畫說明書,這一計畫代號“聯盟”(俄語:Союз,英語:Soyuz)。計畫中,除了需要創造一個載人空間站和研製出一艘能繞月飛行的飛船,還需要建立一個全球通信衛星系統。
設計人員吸收了東方號和同期其他方案中取得的經驗,提出了稱為聯盟7K的設計方案。之前設計方案中的鐘形返回艙和圓柱形推進艙被沿用,還從探月飛船方案中借鑑了軌道艙設計,形成了三艙結構。初期的聯盟號飛船構想由此基本完成。
1962年12月24日,科羅廖夫提出了包括搭載兩名太空人的聯盟7K、月球外入射級9K和推進級11K的新聯盟號飛船方案。雖然設計局內部和政府方面都有反對的聲音,但科羅廖夫還是對他的新技術充滿信心,期望能藉助這一“聯盟號組合體”方案在美國人之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聯盟7K全長7.7米,總重5500-5800千克,主體為三艙結構:圓柱形非密封儀器艙、鐘形密封返回艙和圓柱形居住艙,聯盟7K並未安裝氣閘艙門,因此太空人無法進行出艙活動。無人單級火箭9K全長7.8米,重5700千克。推進級11K長4.2米,滿載燃料時重6100千克。
在繞月飛行任務中,首先發射9K,9K到達制定軌道後立刻發射11K為之補充燃料,總共要發射4枚11K。燃料補充滿後,聯盟7К飛船升空並與9K對接,9K執行軌道機動將7K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並脫離。聯盟號飛船完成繞月飛行後返回地球,三艙分離,返回艙再入,其他艙段在大氣層中焚毀。
組合體的技術難點在於交會對接。如果計畫過程中使用的火箭推力足夠大,就不必進行多次交會和對接。因此蘇聯還開發了大推力的N1運載火箭,不過,同時進行兩個登月項目似乎得不償失,資源不集中使單個項目的研製實力都有所削弱,造成了預算吃緊,直接導致聯盟計畫資金短缺。在當時,美蘇兩國的登月計畫已成為一場關係國家榮譽的競賽。不過科羅廖夫的登月計畫並未得到官方的足夠支持。科羅廖夫在1963年提出了與登月計畫相聯繫的五個重要方案構想:
  • L1:聯盟聯合體繞月計畫,需要進行6次發射;
  • L2:13K月球車,需使用聯盟號組合體9К和11K進行6次發射;
  • L3:載人登月,需修改聯盟7K的設計並額外攜帶單獨的登月艙,該計畫將會用到N1運載火箭;
  • L4:使用改進後的聯盟7K進行繞月飛行,需發射1枚N1火箭;
  • L5:月球車,需發射1枚N1火箭。
1964年春,聯盟7К經過重新設計後的首個樣機被製造出來,位於諾金斯克的中央研究院也安裝了一台相對應的全尺寸太空人訓練器,9К和11К的1:30縮比模型也同時完成,用於交會對接模擬訓練。1964年9月26日,一個用來確定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聯盟號飛船模型被發射上天,由於結構表面啟動負載過大,發射後30多秒鐘模型就凌空解體了。
1964年7月,第一特別設計局的競爭對手第五十二設計局(ОКБ-52,即切洛梅設計局)被授權實施繞月飛行計畫(使用UR-500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LK-1載人飛船),L1聯盟聯合體繞月計畫未受青睞。第一特殊設計局主要將精力集中到了L3載人登月項目上,不過設計局仍未放棄L1計畫,最後L1衍生成為了著名的探測器計畫(俄語:Зонд;英語:Zond)。
使用N1火箭的N1/L3登月計畫的實施過程與美國的阿波羅計畫類似,具體為:N1火箭先將搭載兩名太空人的聯盟7K飛船送入地球軌道,然後再點火進入月球軌道。任務指令長從軌道艙出艙,通過太空行走轉移至登月艙,然後登月艙分離,發動機點火登入月球。降落後,指令長將外出收集樣品。24小時候,登月艙從月球表面發射,與軌道艙交會對接,指令長再次進行艙外轉移,最後發動機點火飛回地球。
這樣,對接和艙外轉移就成為了登月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而且,具備這種能力的聯盟7K飛船不僅可以用來登月,而且在地球軌道同樣非常有價值。1965年,井改進獲得了這種能力的聯盟7K被命名為聯盟7K-OK(軌道飛船),即通常所說的聯盟原型。
軌道飛船的軍事用途不言而喻,第一特別設計局提出過聯盟號攔截器計畫,可以用來在高軌道上攔截敵方衛星,構想中飛船上安裝有火箭模組,具有很好的軌道機動能力。利用聯盟7K-OK充當載人偵查空間站和軌道科研站也都是相當現實的構想,都進行了有關的研製工作。
1965年10月25日,由於第五十二設計局遲遲未能取得進展,第一特別設計局的聯盟號L1飛船被用來取代LK-1飛船。計畫仍保留了質子號運載火箭。12月31日,兩家設計局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為繞月飛行建造14艘L1飛船。由於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能力有限(比R-7系列略高,但卻比後者重得多),加之時間緊迫(與美國競爭),未完成繞月任務,設計師只好在降低飛船重量上做文章,為此,聯盟號組合體取掉了軌道艙和其他一些繞月飛行不需要使用的裝置,並進行了相應的改動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人員也從3人減少到2人。
按照計畫,L1飛船將在1966年第3、4季度各造一艘,其他飛船在1967年前三個季度開工建造,首次發射原定於1966年底進行,聯盟號即將向宇宙邁進,不過這些科羅廖夫已無法看見,他於1966年1月14日病逝,未能親眼目睹聯盟號飛船升空時的壯觀場景。
而探測器計畫——此時還只是繞月計畫,並未向更遠的太空延伸——在1967-1970年間共進行了13次飛行試驗,儘管其中有幾次失敗,但蘇聯成功舉行了繞月飛行,拍攝了月球背部的照片並攜帶了生物上太空,進行了載人登月的前期準備。不過期間美國人搶先登上了月球,使得蘇聯繞月飛行的成就顯得相對遜色了很多,蘇聯政府也就未在載人飛船登月這一項目上繼續冒險,雖然此時蘇聯人已具備了載人登月的實力。美國阿波羅登月1年多後的1970年9月,月球16號無人探測器成功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為在月球競賽中落後的蘇聯挽回一些顏面,從另一角度講,此時蘇聯再進行載人登月的意義至少在短期內已經不那么大了。

對接試飛

雖然蘇聯在與美國的載人登月競賽中落敗,但是期間聯盟號飛船具備了交會對接的能力——聯盟7K-OK研製成功並不斷完善。
1966年11月25日,蘇聯國家委員會批准了首次兩艘無人聯盟號飛船進行交會和對接實驗飛行。1966年11月28日11:02:00 UTC,第一艘聯盟7K-OK飛船宇宙133號(俄語:Космос 133;英語:Kosmos 133。下同)——也就是聯盟7K-OK 2號(俄語:Союз7К-ОК №1英語:Soyuz7K-OK No. 2)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按計畫它將充當主動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上與24小時後發射的聯盟7K-OK 1號自動交會對接。然而,宇宙133號在入軌後卻出現了問題:由於高度控制系統故障,無法實現姿態控制。在燃料耗盡後,宇宙133號逐漸脫離了軌道,朝地球墜落。地面控制人員粗略估算後認為宇宙133號將墜毀於中國大陸地區。為避免對地面造成傷害,控制中心忍痛下達了自毀命令,引爆飛船上攜帶的23千克TNT炸藥。宇宙133號在遠東上空爆炸,殘骸墜落在馬里亞納群島東部。第二艘聯盟7K-OK的發射也因此被取消了。
事故調查團隊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並對結構提出了一些改動意見。1966年12月14日16:00 UTC+6,聯盟7K-OK 1號進行了發射試驗,以驗證改進措施是否取得了成效。不過這次問題出現在了別的方面,由於計算機點火出現混亂,當控制人員下達發射指令後數秒,火箭的一台捆綁助推器意外停車,指令系統自動中止了發射。火焰很快被數千加侖的水撲滅。確認安全後,包括接替科羅廖夫任登月計畫總設計師的米申在內的專家組一起前往發射台觀察情況,就在大約30分鐘後,又一個意外發生了:安全系統發生異動,逃逸塔自動點火併攜帶軌道艙與返回艙從火箭頂部起飛,短短數分鐘之內便上升至安全高度實現逃逸,最終降落於600米外的安全地帶。而火箭和發射塔可就沒那么幸運了,逃逸塔噴出的尾焰引燃了第三級,現場的工作人員匆忙逃向控制掩體,2分鐘不到,火箭便產生大爆炸,徹底摧毀了火箭和其所處LC-31號發射塔,造成一人喪生、多人重傷。
載人聯盟號飛船只有在無人聯盟飛船發射後才能升空,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在不充裕的時間內解決種種問題,急於與美國爭先導致此時聯盟號飛船各系統可靠性未能達到應有水平。
1967年2月,在時速80千米的疾風和-22℃的嚴寒下,宇宙140號(俄語:Космос 140;英語:Kosmos 140)無人飛船騰空而起,它重演了聯盟7K-OK 1號曾遭遇過的問題——高度控制系統故障,導致燃料消耗過度。不過這一次,在地面人員的努力下情況沒有進一步惡化。在再入時,宇宙140號的下降軌跡出現偏差,濺落在了距著陸場數百公里遠的鹹海,當時正值冰封時節,飛船的返回艙擊穿了鹹海冰面,沉入水下十數米處。救援過程中蘇聯水面力量不足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回收人員不得不冒著嚴寒潛水打撈,事後檢查發現,因為再入時的切入角過深,使飛船偏離了預定軌道,還對船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壞——隔熱大底被燒出一個大約30厘米的洞。但是,當時蘇聯高層太過於急功近利,認為這對於無人飛船而言還算是一次成功的發射,因此未採納科研人員在發射一艘無人飛船確保全全的建議未予採納,對發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很快,作為載人項目的聯盟1號和聯盟2號獲得了通過。

早期任務

1967年4月23日06:32 UTC+6,聯盟1號載人飛船(俄語:Союз-1;英語:Soyuz 1)自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上面只搭載著太空人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маро́в;英語:Vladimir Mikhaylovich Komarov)一人。科馬洛夫是蘇聯第一位兩次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曾執行上升1號(俄語:Восход-1;英語:Voskhod 1)任務,而他的後備太空人則是加加林。按照原定計畫,聯盟1號發射後,聯盟2號將在隨後搭載兩名太空人升空,與聯盟1號交會對接。
但是聯盟1號在進入太空後便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左側太陽能帆板未能自動展開,造成電力供應不足。緊接著,導航系統也開始出現故障。當飛船進入到第13圈時,飛船的自動平衡系統徹底陷入了癱瘓,手動操縱系統也不能完全發揮作用。
鑒於聯盟1號上出現的危機情況,聯盟2號的太空人們制定了一個應急方案,準備在升空後對聯盟1號進行搶修。孰料在發射時分拜科努爾上空風雨大作,起飛程式不得不被叫停。在地面上的太空人們只能望天興嘆,對受困宇宙的科馬洛夫愛莫能助。
危難關頭,地面控制中心飛控主任作出了決定——讓飛船在不利的情況下返回地球。當聯盟1號飛到第18圈時,科馬洛夫點燃了制動火箭,返回大氣層。就在接下來的一瞬間,悲劇發生了:飛船下降到7000米時,由於姿態不正,主降落傘傘索纏繞在一起,無法張開。科馬洛夫手動釋放備用傘,結果又和主傘纏繞到了一起。一系列的故障使得飛船以40米/秒的速度墜毀在哈薩克斯坦卡拉布拉克以西3公里處(坐標:51.3615°N59.5622°E)。在場的救援直升機觀查到聯盟1號墜毀後現場發生爆炸,並很快升起濃煙。被砸扁的返回艙內燃起大火,連金屬都被熔化了,最先趕到現場的救援人員甚至無法分辨出科馬洛夫的遺體。
事故調查結果顯示是飛船的降落傘艙設計有問題,之前幾艘無人飛船因各自不同的原因都沒暴露出傘艙的問題。實際上,如果聯盟2號也接著升空,也會遭遇同樣的事故。
聯盟1號的挫折為蘇聯人上了寶貴的一課,蘇聯人意識到了忽視可能存在的缺陷會帶來多么嚴重的後果,從科馬洛夫犧牲到1969年10月聯盟3號的發射,這中間出現了長達18個月的空窗期,在此期間,前蘇聯沒有發射一艘載人飛船。太空人的犧牲讓人們狂熱的頭腦開始冷靜下來,工程師們開始改進傘艙設計,並著手完善聯盟號的設計,提升可靠性。事後有人曾將聯盟1號的事故與美國阿波羅1號事故作比較,認為這兩起事故雖然相互迥異,卻同樣慘烈,而且都對兩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太空人們所作出犧牲的讓人們狂熱的頭腦冷靜下來,並意識到航天事業中存在的巨大風險,需要謹慎而細緻地處理好每一個問題,否則就有可能釀成巨大的災難。
1967年10月,兩艘無人聯盟飛船——宇宙186號和宇宙188號先後發射升空,並成功的進行了對接實驗。其中一艘的返回艙成功著陸,另一艘再入過程中有所偏差,因可能的著陸區不在蘇聯境內而被迫自毀,爆炸碎片散落在蘇蒙邊境。儘管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總的來說這次試驗取得了成功。蘇聯人這次表現出了足夠的嚴謹態度,決定再進行一次對接試驗。1968年4月,又有兩艘無人飛船——宇宙212號和宇宙213號進行了對接試驗,兩個返回艙均再入成功,降落在離預定的著陸點不遠的區域。
之後蘇聯決定再次進行載人飛行,為增加安全係數,他們先安排了被動無人飛船與主動載人飛船的對接,而且無人飛船先發射上天,以觀察其在軌道上是否運轉順利。
1968年10月25日,經過改進的聯盟2號飛船從拜科努爾升空,飛船系統運轉完全正常,準確無誤地進入了軌道。翌日,太空人格奧爾基·季莫費耶維奇·別列戈沃依(俄語:Гео́рг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Берегово́й;烏克蘭語:Гео́ргій Тимофі́йович Берегови́й;英語:Georgy Timofeyevich Beregovoy)搭乘聯盟3號緊跟著進入了太空,在發射後大約90分鐘時,聯盟2號和聯盟3號進入了200米的範圍內,別列戈沃依通過手動操作,成功將兩艘飛船之間的距離縮短到數米以內,然而由於他沒有留意到聯盟2號目標飛行器和聯盟3號之間正處於相互顛倒的狀態,造成了不必要的燃料消耗,導致對接失敗,第二天,別列戈沃依再度嘗試對接,卻依然沒有成功。地面控制中心只好終止交會對接任務,指示聯盟2號返回地球。而聯盟3號則留在太空開展氣象和地理觀測,期間別列戈沃依還為地面的電視觀眾們開展了一次電視直播。1968年10月30日,在飛行將近4天后,聯盟3號返回了地球,準確地降落在卡拉布拉克著陸場。整體上來看,這次試驗取得了成功,重要的是聯盟號飛船的安全性得到了確認。
詳見詞條:聯盟5號
1969年1月14日,太空人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洛維奇·沙塔洛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аталов;英語:Vladimir Aleksandrovich Shatalov)搭乘聯盟4號發射升空,次日,太空人鮑里斯·瓦連京諾維奇·沃雷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аталов;英語:Boris Valentinovich Volynov)、阿列克謝·斯坦尼斯拉沃維奇·葉利謝耶夫(俄語:Алексей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Елисеев;英語:Aleksei Stanislavovich Yeliseyev)、葉夫根尼·瓦西里耶維奇·赫魯諾夫(俄語:Евге́н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Хруно́в;英語:Yevgeni Vassilyevich Khrunov)搭乘聯盟5號升空。1月16日,在經過漫長的軌道修正後,兩艘飛船成功交會對接,實現了科馬洛夫和別列戈沃依一直都沒能實現的那個目標——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蘇聯塔斯社高度評價這一成就,稱飛船組合體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座空間站。太空人和地面控制人員都很欣喜,不過他們還有一項同樣重要的任務要完成——走出聯盟號飛船。
按照計畫葉利謝耶夫和赫魯諾夫要從聯盟5號上轉移至聯盟4號上,聯盟5號的指令長沃雷諾夫則留在艙內。由於飛船對接機構沒有設計密封的連線通道,因此,因此兩名太空人必須進行太空行走。此次太空行走中太空人使用的是“鷹”(俄語:Ястреб;英語:Yastreb)艙外航天服,該航天服是阿列克謝·阿爾希波維奇·列昂諾夫(俄語:Алексе́й Архи́пович Лео́нов;英語:Alexey Arkhipovich Leonov)走出上升2號飛船時所穿的“鷲”(俄語:Беркут;英語:Berkut)艙內航天服的改進型,赫魯諾夫和葉利謝耶夫從聯盟5號軌道艙的側艙門步入太空,沿著艙壁爬進聯盟4號軌道艙。莫斯科電視台對此次太空行走進行了直播。對接4小時35分鐘後,飛船組合體分離。1月17日,聯盟4號開始返回地面,並順利著陸。
相比之下,聯盟5號的著陸則要驚險得多,1月18日,聯盟5號開始返回大氣層,在制動結束後,沃雷諾夫突然發現返回艙和推進艙之間的分離機構卡住了!此刻飛船已經接近大氣上界,要“剎車”是不可能的。在之前東方號和上升號飛船的飛行中,也曾出現類似的情形,但是相比之下,沃雷諾夫遇到的問題要致命得多:聯盟號推進艙遠比返回艙大得多,受氣動外形的影響,飛船再入時姿態不正,隔熱大底並未處於向下的位置,大氣層摩擦帶來的高溫腐蝕著飛船,自動控制裝置為修正姿態,而不停地做著徒勞的努力,很快便耗盡了制動火箭的推進劑。隨著飛船高度不斷下降,返回艙外的溫度也變得越來越高,艙門處的密封圈開始燃燒起來,一時間,艙內充滿了嗆人的煙霧,不過,仍留在飛船內的沃雷諾夫依然保持著鎮定,他先將有關對接的文字記錄塞進自己的座位里——萬一發生不幸,這些資料還是可能倖存下來——然後,他打開了錄音機,通過口述的方式記錄正在發生的情況。
就此生死瞬間,奇蹟出現了,飛船再入時產生的震動和高熱分解了連線機構,讓那個倒霉的服務艙從飛船上分離。氣動外形的突然變化令返回艙姿態及時回正,將隔熱大底對準了地面。氣動阻力即時地將返回艙降至安全開傘速度,這一回,傘艙沒有讓沃雷諾夫失望,即便遭遇了高溫炙烤,降落傘依然打開,最終,聯盟5號平安地著陸,但是,由於制動火箭已經失效,返回艙重重地摔在了地面上,大難不死的沃雷諾夫挨了次“硬著陸”,磕碎了幾顆牙齒,血開始從嘴角流出。雖然落了地,但沃雷諾夫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活下去,原來聯盟5號下降的軌道不正,結果降落在了靠近俄羅斯的奧倫堡州的烏拉爾山中,距哈薩克斯坦的著陸場差了600千米。當時艙外溫度低至−38℃,若繼續留在艙內,沃雷諾夫很有可能會凍死。意識到救援隊一時半會兒趕不過來的他,索性離開了返回艙自謀生路,幸運的是他發現了一縷青煙,穿著單薄的艙內衣物在徹骨寒風中步行幾公里後,他發現了一家農舍,並獲得了屋主的救助。救援人員趕到時,發現返回艙內空無一人而大吃一驚,最後循著留在雪地上的血跡找到了沃雷諾夫,堅強的他並未因為此次事故而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1967年他再次乘飛船飛上了太空。
1969年10月11日、12日、13日,蘇聯接連3天發射了“聯盟6號”、“聯盟7號”和“聯盟8號”3艘飛船,在軌道上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其中包括在真空和失重情況下進行金屬焊接的操作試驗。此外,這3艘飛船還實行了協調動作的編隊飛行。這3艘飛船的發射傾角是一樣的,表明它們是從同一個地點接連3天發射的,這在當時是空間技術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1970年6月1日,聯盟9號搭載著太空人安德里亞·格里戈里耶維奇·尼古拉耶夫(俄語:Андрия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Николаев;英語:Andriyan Grigoryevich Nikolayev)和維塔利·伊萬諾維奇·謝瓦斯季亞諾夫(俄語:Вита́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евастья́нов;英語:Vitaly Ivanovich Sevastyanov)發射升空,這次飛行中,兩名太空人在軌17天16小時58分55秒,打破了美國雙子星7號Gemini 7)13天18小時35分1秒的記錄。
詳見詞條:禮炮1號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的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俄語:Салют-1;英語:Salyut 1)。4月22日,聯盟10號搭載著沙塔洛夫、葉利謝耶夫和尼古拉·尼古拉維奇·魯卡維什尼科夫(俄語: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Рукави́шников;英語:Nikolay Nikolayevich Rukavishnikov)升空,這是第一艘經過改進的聯盟7K-0KS型飛船(俄語:Союз 7К-ОКС;英語:Soyuz 7K-OKS)。三位太空人計畫同禮炮1號交會對接並短期駐留,但是在嘗試對接時,測距系統始終顯示二者之間有9厘米的間隙,未能實現硬對接。最後太空人不得不放棄任務,返回地球。調查組隨後分析了對接失敗的原因,並作出了相應調整。
詳見詞條:聯盟11號
1971年6月30日,這是蘇聯航天史最黑暗的日子,在24天前,也就是6月6日,太空人格奧爾基·季莫費耶維奇·多布羅沃爾斯基(俄語:Гео́рг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Доброво́льский;英語:Georgiy Timofeyevich Dobrovolsky)、弗拉季斯拉夫·尼古拉耶維奇·沃爾科夫(俄語:Владисла́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о́лков;英語:Vladislav Nikolayevich Volkov)、維克托·伊萬諾維奇·帕察耶夫(俄語:Ви́ктор Ива́нович Паца́ев;英語:Viktor Ivanovich Patsayev)搭乘聯盟11號飛船升空,飛船於1971年6月7日成功對接禮炮1號。6月7日10:45 UTC,3名太空人成功進入空間站。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生長的實驗和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不少寶貴資料,幹得相當出色。對接期間,還兩次將空間站的軌道抬高。6月29日21時許,3名航天員離開空間站,返回了聯盟11號並解除對接。
飛船離開空間站後繼續在軌飛行了4個多小時,並保持著同地面上的聯繫。12分03秒後,飛船距地面168千米,返回艙和軌道艙、服務艙開始分離,然而一個毫不起眼的錯誤發生了:本應先後引爆的爆炸螺栓被同時引爆了,將連線軌道艙和返回艙的換氣閥門震開,由於這個氣閥位於座椅的下方,太空人根本無法及時定位和封堵。在短短几秒後艙內氣壓就下降到了致命的程度。根據生物感測器的數據記錄顯示,在失壓後的第40秒太空人就已經死亡了,事後的醫學和病理解剖學檢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到第212秒,艙內氣壓完全降到0 MPa。
聯盟號飛船聯盟號飛船
儘管返回程式都是正常的,返回艙也在降落傘減速下,安然著陸於哈薩克斯坦卡拉扎爾(坐標:47.35663°N,70.12142°E)。但當救援隊打開艙門時,看到的卻是已經遇難的3名航天員的屍體。據當時《蘇聯勞動報》的報導:“在哈薩克斯坦的上空,飛機和直升飛機迎接了宇宙飛船……飛船實行了軟著陸。一架直升飛機降落在它旁邊,接著另一架直升飛機也降落在它旁邊。還沒等旋翼停穩,醫生就跳到了陸地上,向飛船跑去。“打開了艙口蓋,艙內有3名太空人,他們坐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這裡整齊地放著收集到的許多實驗資料、電影膠捲、磁帶、航行日誌、裝有生物標本的容器,很難想像多布羅沃爾斯基、沃爾科夫和帕察耶夫已經死去了。”
據當時在場工作人員的回憶,三名太空人的遺體臉色發青,耳朵和鼻子裡留有已經升華了的血液,多布羅沃爾斯基的遺體甚至尚有餘溫。現場的醫生進行了緊急施救,然而遺憾的是他們已無力回天。
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擁擠,只有脫掉臃腫的“鷹”航天服才能坐下。當時聯盟號返回程式就明確規定,航天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對此設計和程式,不少科學家當時就反對,但航天部門的領導人不接受正確意見。為此,蘇聯航天負責人卡馬寧將軍被撤職。
這一事故是原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事故發生後,又一次推遲了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畫,禮炮1號此後再無人進入。飛控中心不得已,於發射後175天,忍痛發出降軌指令,將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飛行又一次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鷹”航天服,同時,蘇聯高層下令有關單位開始研製“隼”(俄語:Сокол;英語:Sokol)-K艙內航天服。直到聯盟T入役並配置輕量化的艙內航天服後,聯盟號的成員組才恢復至3人。
1971年6月30日早上8:13,莫斯科電台中斷了它預定的國內新聞節目,宣讀了這3位太空人罹難的公告。蘇聯當局對3位太空人犧牲一事極為重視,宣傳規模很大,葬禮規格也較高。1971年7月1日12點至20點,在莫斯科的蘇軍中央之家舉行了全市性的與遺體告別儀式。蘇聯黨、政、軍、工、團等都送了花圈,上自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起的16名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到場和死者遺體告別,並與死者家屬一起參加守靈。1971年7月1日晚上,3位太空人的遺體火化。2日下午2點至3點,在紅場舉行了追悼大會,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基里連科主持了會議,並致了悼詞。勃列日涅夫等15名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出席了追悼會。會後,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柯西金親自抬靈,將骨灰盒放進克里姆林宮牆內。這3位太空人成為繼加加林之後葬入紅場的又3名太空人。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命令,這3名太空人被追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測試計畫

阿波羅-聯盟測試計畫
聯盟11號事件發生後,但聯盟號飛船已經證明了其可以充當天地運輸飛船這個角色。蘇聯改進了聯盟號飛船的設計,形成聯盟號7K-T飛船,在1971年到1981年間,共有33艘聯盟號飛船執行了運輸和其他飛行任務,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多用途能力。這些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1975年聯盟19號飛船與美國的阿波羅18號飛船進行的空中對接任務。儘管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冷戰時互視對方為競爭對手,但和平探索太空一直是雙方許多航天人的心愿。
1975年7月15日,在地球的東西方各有一枚火箭發射升空。7月17日,聯盟19號飛船與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成功地在地球軌道實現了對接,這次歷史性的對接被譽為“太空握手”,在靠近時,美蘇雙方太空人用對方的語言進行交流。對接艙的艙門打開後,蘇方指令長列昂諾夫和美方指令長斯坦福德互致問候並熱烈握手。雙方太空人還互相參觀了對方飛船並逗留了好幾個小時,甚至一起共享午餐。7月18日,兩國太空人一起主持了向全世界直播的電視節目。“太空握手”雖然短暫,但給人類共同推進航天事業帶來了明媚的陽光,也在兩國航天人之間架起了合作的橋樑,對之後的繼續合作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系統

溫度控制系統 - Sistema Obespecheniya Teplovogo Rezhima, SOTR
生命維持系統 - Kompleks Sredstv Obespecheniya Zhiznideyatelnosti, KSOZhsfsdf
電力供應系統 - Sistema Elektropitaniya, SEP
通訊追蹤系統 - Rassvet (Dawn) 無線sfsdf電通訊器, 內建測量器 (SBI), Kvant-V 太空船控制器, Klyost-M 電視系統, 軌道無線電追蹤(RKO)
綜合控制系統 - Sistema Upravleniya Bortovym Kompleksom, SUBK
聯盟1-聯盟40號儀錶板及其周圍布局聯盟1-聯盟40號儀錶板及其周圍布局
綜合推進系統 - Kompleksnaya Dvigatelnaya Ustanovka, KDU
Chaika-3運動控制系統(SUD)
光學視覺裝置(OVP)- VSK-4 (Vizir Spetsialniy Kosmicheskiy-4),夜視裝置 (VNUK-K, Visir Nechnogo Upravleniya po Kursu), 泊定指示燈, 駕駛員視窗 (VP-1, Vizir Pilota-1), 雷射測距儀(LPR-1, Lazerniy Dalnomer-1)
軌道會合系統
泊定系統 - Sistema Stukovki i Vnutrennego Perekhoda, SSVP
機器人控制系統 - Teleoperatorniy Rezhim Upravleniya, TORU
機械臂系統 - Sistema Ispolnitelnikh Organov Spuska, SIO-S
降落套件 - Kompleks Sredstv Prizemleniya, KSP
攜帶式維生包 - Nosimiy Avariyniy Zapas, NAZ, 包含TP-82或其他型手槍
發射逃生系統 - Sistema Avariynogo Spaseniya, SAS

發射記錄

聯盟 ACTS (預計2012年)
聯盟-TMA(2003年–至今)
聯盟-TM (1986年–2003年)
聯盟-T (1976年–1986年)
聯盟 7K-TM(1975年–1976年)
聯盟 7K-T (1973年–1981年)
聯盟 7K-0KS (1971年)
聯盟 7K-0K (1966–1971年)

聯盟號

型別
發射日期
太空人
任務
返回日期
聯盟1
1967年4月23日
科馬洛夫
進行工程技術、科學和醫學生物學實驗;返回時科馬洛夫犧牲。
1967年4月24日
聯盟2
1968年10月25日
無人
1968年10月28日
聯盟3
1968年10月21日
別列戈沃伊
與聯盟2號交會,檢驗飛船的性能,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等。
1968年10月30日
聯盟4、5
1969年1月14日/15日
沙塔諾夫/沃雷諾夫、耶里謝也夫、赫魯諾夫
聯盟4、5號對接,2艘飛船一起飛行4小時35分,然後各自返回。飛行過程中進行了空間物理和導航試驗,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心震圖等。
1969年1月17日/18日
聯盟6/7/8
1969年10月11日/12日/13日
紹寧、庫巴索夫/費里普欽科、沃爾科夫、戈爾巴特科/沙塔洛夫、耶里謝也夫
聯盟6號進行了焊接金屬試驗;檢查改進後的飛船系統,研究空間因素對人體的影響。聯盟7號確定恆星的亮度,測量太陽照度,並進行其他科學技術考察和軍事偵察。聯盟8號在近地空間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對控制飛船編隊飛行的複雜系統進行試驗。
1969年10月16日/17日/18日
聯盟9
1970年6月1日
尼克拉耶夫、謝瓦斯奇亞諾夫
對太空人測定了對失重的敏感性,記錄心電圖等,考察了工作能力;對地球地質、大氣形成等進行觀測;對近地空間的物理掀起性進行研究,進行通訊和導航實驗。
1970年6月19日
聯盟10
1971年4月23日
沙達洛夫、耶里謝也夫、魯卡維士尼科夫
與4之前發射的禮炮1號對接,飛行5個多小時。檢驗改進後的飛船系統;演練手操縱及各種飛行狀態下的方向和穩定,進行醫學觀察。
1971年4月25日
聯盟11
1971年6月6日
達勃洛瓦里斯基、沃爾科夫、巴察洛夫
與禮炮號對接,太空人進入站內進行大量實驗:檢查和試驗空間站的結構設計及控制方法;研究地球地質、電磁輻射的物理特性;大量的醫學生物學研究,著陸前因座艙泄露減壓,太空人全部死亡。
1971年6月30日
聯盟12
1973年9月27日
拉扎也夫、馬卡羅夫
檢驗改進後的船上系統,練習了各種飛行狀態下的操作過程;對大自然的生成物作了光譜攝影,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心震圖。
1973年9月29日
聯盟13
1973年12月18日
克里木克、列別傑夫
用天文望遠鏡拍攝恆星的紫外線光譜,對地球表面進行光譜攝影。研究了太空人大腦的血液循環特點,記錄了心電圖等。
1973年12月26日
聯盟14
1974年7月3日
波波維奇、阿爾丘金
與之前發射的禮炮3號對接,站內工作5天,對空間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的地質及大氣的構成進行研究,還研究了空間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1974年7月19日
聯盟15
1974年8月26日
薩拉發諾夫、傑明
與禮炮3號對接失敗,緊急返回。
1974年8月28日
聯盟16
1974年12月2日
費里普欽科、魯卡維士尼科夫
為1975年美蘇聯合飛行作準備;對一些重新設計和改進的系統進行考驗;對地球進行了觀察和攝影,進行醫學生物學研究;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等。
1975年2月9日
聯盟17
1975年1月11日
古巴列夫、戈列奇卡
與1974年12月26日發射的禮炮4號對接,太空人進入站內工作。研究了空間的物理現象;進行了醫學生物學研究;考驗改進後的空間站。
1975年2月9日
聯盟18
1975年5月24日
克里木克、謝瓦斯奇亞諾夫
與禮炮4號對接,對生保系統進行測試:研究了太陽、行星和恆星;進行了醫學生物學實驗、血液循環功能、心肺功能、人體對長期航天因素的反應,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等。
1975年7月26日
聯盟19
1975年8月15日
列昂諾夫、庫巴索夫
與美國“阿波羅”號對接,2艘飛船對接飛行2天。雙方共完成35項科學實驗,其中5項為聯合實驗:人造日食,紫外合實驗;紫外線輻射吸收;多用途熔爐;輻射與失重對真菌培養的影響;太空人對微生物的免疫力。
1975年7月21日
聯盟20
1975年11月17日
無人
和禮炮4號實現對接飛行。
1976年2月16日
聯盟21
1976年7月6日
瓦雷諾夫、茲奧洛波夫
與之前發射的禮炮5號對接,太空人進入站內工作48天,進行限地球表面攝影和空間技術方面的實驗;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心震圖。
1976年8月24日
聯盟22
1976年9月15日
貝科夫斯基、阿克謝諾夫
檢驗和完善從空間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質和地理特徵的方法。利用多光譜攝影機進行地球資源研究,記錄了太空人的心電圖等。
1976年9月23日
聯盟23
1976年9月14日
米達夫·羅傑斯特、恩斯基
原計畫與禮炮5號對接,後因對接控制系統發生故障而中斷飛行,並於水上降落。
1976年10月16日
聯盟24
1977年2月7日
卡爾巴特卡、戈拉斯科夫
與禮炮5號對接,繼續進行聯盟21號的實驗與研究。在醫學方面完成一系列功能試驗:研究心血管系統的狀態,記錄各種醫學數據;去太空人的血液樣本。
1977年2月25日
聯盟25
1977年10月9日
科瓦列諾克、柳明
原計畫與之前發射的禮炮6號對接,由於對接程式發生偏差而未成功。
1977年10月11日
聯盟26
1977年12月10日
羅馬年科、戈列奇卡
與禮炮6號對接,太空人出艙活動88分鐘。主要是驗證航天服性能,進出禮炮號的能力,在艙外進行操作和修理的能力。太空人乘聯盟27號返回。
1978年1月16日
聯盟27
1978年1月10日
扎尼別科夫、馬卡羅夫
與禮炮6號-聯盟26號複合體對接,4名太空人一起進行了為時5天的科學、技術、醫學和生物研究。太空人乘聯盟26號返回。
1978年3月16日
聯盟28
1978年3月2日
雷梅克、古巴夫
與禮炮6號對接,完成了蘇捷學者設計的研究項目。包括:從混合劑中獲取特種金屬;人皮膚里的氧狀態;失重對海藻生長的影響等。
1978年3月10日
聯盟29/30/31
1978年6月15日/6月27日/8月26日
科瓦列諾克、伊凡欣科夫/克里木克、赫馬謝夫斯基/比科夫斯基、意恩
聯盟29號與禮炮6號對接構成複合體。太空人於7月29日出艙活動2小時5分,11月2日乘聯盟31號返回。在此期間,聯盟30號和31號先後與禮炮6號-聯盟29號複合體對接,聯盟30號乘員乘原飛船返回,聯盟31號乘員乘聯盟29號返回。聯盟29、30、31號的太空人在禮炮6號內製取了50種合金;製成鎘碲及鎘汞碲半導體新材料;觀察和拍攝了帕米爾冰川及海洋照片1.8萬張,記錄血流圖和心電圖,測定向體質量等實驗。
1978年9月3日/7月5日/11月2日
聯盟32
1979年2月25日
科亞霍夫、柳明
與禮炮6號對接,進行了金屬研究,對地球表面、海洋和氣象等進行觀測,並拍攝大量照片,在醫學生物實驗中用腳踏車功率計和綜合訓練器進行體育鍛鍊。
1979年6月13日
聯盟33
1979年4月10日
魯卡維士尼科夫、伊萬諾夫(匈牙利
因飛船推進系統發生故障,飛船提前返回,這是對接的第6次失敗。
1979年4月12日
聯盟34
無人
聯盟35
1980年4月9日
柳明、波波夫
與禮炮6號對接,飛行將近185天,乘聯盟37號返回,進行了大量工藝實驗,生產了100多種新材料樣品;進行了地球物理研究、醫學生物學實驗,天文觀察和宇宙射線的研究。
1980年6月3日
聯盟36
1980年5月26日
庫巴索夫、法爾卡什(波蘭)
與禮炮6號-聯盟35號複合體對接,2名太空人進入站內參加了一些禮炮6號的實驗,於1980年6月3日乘聯盟35號返回。
1980年7月31日
聯盟38/39
1980年9月18日
羅馬年科、門傑沙(古巴)/茲哈尼貝柯夫、古拉格查(蒙古)
與禮炮6號、聯盟37號對接,飛行中門傑沙研究腳掌的低重力效應和防治方法;以及中樞神經狀態,觀察了地質結構、簿洋浮游生物和自然資源等。與禮炮6號-聯盟T-4號複合體對接,太空人進行醫學檢查,研究人體對失重的效應,還進行了“生物節律”、“感覺”和“時間”實驗。
1980年9月26日/1981年3月30日
聯盟40
1981年5月17日
波波夫、普路那留(羅馬尼亞
與禮炮6號-聯盟T-4號複合體對接,進行了一系列天體物理學和技術實驗,以及醫學生物學研究。
1981年5月22日

聯盟T

型別
發射日期
太空人
任務
返回日期
聯盟T-1
1979年2月
無人
試驗改進後的聯盟號通訊、導航、飛行和太陽能系統。
聯盟T-2
1980年5月27日
與禮炮6號-聯盟36號複合體對接,太空人參加了工藝實驗,觀察了各系統工作情況。
1980年6月9日
聯盟T-3
1980年11月27日
基齊姆、斯特列卡洛夫、馬卡羅夫
整個內部系統作了更新,裝備了快速電子計算機,各系統工作良好。
1980年12月10日
聯盟T-4
1981年3月12日
科凡廖諾克、薩維內赫
觀測了天體,進行了鈦製品鍍銀試驗、植物生產試驗。
1981年5月26日
聯盟T-5
1982年5月13日
別列佐沃伊、別列傑夫
與禮炮7號對接,與禮炮7號-進步13號對接飛行221天。
1982年12月12日
聯盟T-6
1982年6月24日
托尼別科夫、謝列布羅夫、伊丹欽科夫
與禮炮7號對接,2名蘇聯太空人與1位法國太空人進入航天站。
1982年7月18日
聯盟T-7
1982年8月19日
薩維茨卡婭、波波夫、謝列布羅夫
首次在宇宙間使植物繁殖成功,進行藥物提純及人體生理測量等醫學試驗。
1982年8月27日
聯盟T-8
1983年4月20日
格奧爾吉耶維奇、季托夫、斯維列卡洛夫
與禮炮7號對接,進行科學技術和醫學實驗。
1983年4月22日
聯盟T-9
1983年6月27日
里亞霍夫、亞歷山大德羅夫
與禮炮7號對接飛行149天,2次出艙活動,安裝太陽能帆板。
1983年8月23日
聯盟T-10
1984年2月9日
基齊姆、索洛維約夫、奧阿季科夫
創造在太空飛行237天的記錄。
1984年10月2日
聯盟T-11
1984年4月3日
馬雷舍夫、沙爾馬(印度)、斯特列卡洛夫
蘇、印太空人合作飛行。
1984年4月11日
聯盟T-12
1984年7月17日
薩維茨卡婭、基齊姆、阿季科夫
與禮炮7號對接,走出座艙活動3小時,世界上第一個女太空人進行艙外作業。
1984年7月29日
聯盟T-13
1985年6月6日
賈尼別科夫、薩維內赫
與禮炮7號對接,太空人檢查了飛船各艙及艙載儀器。
1985年9月26日
聯盟T-14
1985年9月17日
瓦林京、格列奇科、沃爾科夫
與禮炮7號對接,發射宇宙-1686與禮炮7號復體對接。
1985年11月24日
聯盟T-15
1986年3月13日
基齊姆、索洛維約夫
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
1986年7月16日

聯盟TM

型別
發射日期
太空人
任務
返回日期
聯盟TM-1
1986年5月21日
無人
試驗獨立和聯合飛行性,與和平-進步26號聯合體對接。
聯盟TM-2
1987年2月6日
羅馬年科、拉韋金
與和平-進步27號對接成功。
聯盟TM-3
1987年7月12日
維克托連科、亞歷山大德羅夫、法里斯(敘利亞
1987年7月24日與和平號對接,5名太空人進行宇宙材料實驗、醫學檢查,還有敘利亞的科研項目。3名太空人乘聯盟TM-2返回。
1987年12月29日
聯盟TM-4
1987年12月21日
季托夫、阿納托列、列夫欽科
1987年12月23日與和平號對接,進行科技、醫學、生物等一系列實驗。飛行7天,1987年12月29日羅馬年科和列夫欽科乘聯盟TM-3返回。
1988年6月17日
聯盟TM-5
1988年6月7日
索洛維約夫、薩維內赫、亞歷山大德羅夫(保加利亞
1988年6月9日與和平號對接,完成了地球物理、材料學、生物學、醫學等40個實驗項目。飛行10天,1988年6月17日乘聯盟TM-4返回。
1988年9月7日
聯盟TM-6
1988年8月29日
里亞霍夫、波利亞科夫、穆罕默德(敘利亞)
開展高等植物發育、藥品電泳純化、培育蛋白質、單晶體等實驗,包括阿富汗國土測量和資源考察。飛行6天,1988年9月7日乘聯盟TM-5返回。
聯盟TM-7
1988年11月26日
亞歷山大·沃爾科夫、克里卡廖夫、盧·克雷蒂安(法國)
1988年11月28日與和平號對接,進行26天飛行及工藝、醫學生物92項實驗。季托夫和創365天的太空飛行記錄。飛行26天,1988年12月21日返回地面,比計畫推遲3小時。
1988年12月21日
聯盟TM-8
1989年9月6日
亞歷山大、斯捷潘諾維奇、維克托連科、亞歷山德羅維奇、謝列夫洛夫
1989年9月8日與和平號對接,2名太空人準備工作半年,進行有關工藝實驗。
註:資料到1989年止。

商業套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3年4月30日說,美方定於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租用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運送6名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耗資總計4.24億美元,單人“票價”折合7060萬美元。
聯盟號飛船
美國航天局說,由於搭乘“聯盟號”是眼下往返空間站的唯一選擇,俄羅斯在契約中“提價”。美方先前為運送每名太空人支付大約6500萬美元。
除美國太空人,“聯盟號”乘客還包括歐洲、加拿大和日本太空人。依據美國與相關國家的協定,美國航天局為這些太空人的旅費“埋單”。
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說,如果國會先前批准向商業飛船項目增加投資,航天局就不必簽訂這份巨額新契約。他呼籲國會全額批覆貝拉克·歐巴馬政府2014年度預算中涉及商業飛船項目的8.21億美元款項。
博爾登在航天局官方部落格網站寫道:“總統的方案遭到嚴重削減,我們現在無力在2017年前從美國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
聯盟號聯盟號
這名前太空梭指揮官說,如果國會反對商業飛船項目,租用“聯盟號”的租期可能要延長。“商業飛船項目繼續拖延將影響我們的人類宇航項目。”
美國太空梭2011年退役,當前只能依靠“聯盟號”運送太空人和貨物前往空間站。另外,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發的“龍”飛船可以向空間站運送貨物,已經送貨3次,是唯一能夠往返空間站的商業貨運飛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