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鳴鐘賦

自鳴鐘賦

《自鳴鐘賦》出自《通志堂集》,作者納蘭性德。明朝1580年時,自鳴鐘由傳教士傳入中國。清初時,康熙帝對自鳴鐘頗為讚賞,曾寫《自鳴鐘詩》:“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輪行隨刻轉,表指按分移。絳幘休催曉,金鐘預報時。清晨勤政務,數問奏章遲。”納蘭性德與康熙同齡,且屬皇親國戚,他創作《自鳴鐘賦》有君臣唱和之意。文中“帝乃命以欽天,紀官司於鳳鳥”中的帝即指康熙皇帝。本文回顧了刻漏、天文、曆法諸事,“低徊俯仰,惟有嘆其神”,以超凡脫俗的文筆,表現對西方科技的讚賞,在清代初期實屬難能可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鳴鐘賦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通志堂集
  • 文學體裁:賦文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背景資料,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鳴鐘賦 納蘭性德
緬昔二儀肇判,三辰初曦。軒轅制器尚象。伊祁治歷明時。岐伯鑄鐘而調嶰竹挈壺司漏以協璿璣。用能揆合昏旦之盈縮,平章度數之精微。是以仲叔羲和守之,百世而勿失;天官、太史用之,億代而靡違者也。
丕惟聖祖龍興,造邦中宇。聰明時憲,風雲應虡。改革制度,厘定規矩。歷授西洋,法依古里。厥初爰有自鳴之鐘,創於利馬豆氏。雖形體之大小多所殊,而循環於亥子初無異。
至其後人之傳教,推步益臻於神妙。帝乃命以欽天,紀官司於鳳鳥;易刻漏以茲鐘,建靈台雲表。顯列眾辰之圖,深藏運機之奧。抉宣夜淵弘,殫周髀之浩渺爾。
其外之可見者,加尺莖於圓上,儼窺天之玉衡。譬夸父之逐日,莫之推而勇行。辰標上下四刻之初正,刻著一十四分之奇贏。尺每交於一辰之疆界,則內鐘之不可睹者,若為考擊而聞聲。始則宮商間發,繼則剽棧齊鳴。璫璫丁丁,鏦鏦錚錚。隨煙高下,從風飄零。既猶倫、夔之和律呂,漸若襄、曠之奏韶韺。逾半晷而稍歇,遇中正而愈鍧。蓋如龍吟寂而虎嘯旋起,猿啼息而雞號迭興。實動儀蒼昊健行之無息,而一準朱輪飛轡之均平。賜谷虞淵,蚤暮不差於累黍;昆吾濛汜,書宵罔忒於權衡
故其為聲也,不假鯨魚之象,非由樂人之撞。四序流音於漢殿,奚關銅岫之頹;終年叶韻於豐山,豈盡繁霜之降。於以範圍歲月,統章而無乖;訊息寒暑,晦朔而勿爽。此其造歷之密,不徒與太初、麟德頡頏;製作之精,非僅同弘度承天相揖讓。知自此楓庭蓂莢,可勿生階;彤陛雞人,無煩戴絳。總由一機柚所自舒捲,若有群鬼神為之鼓盪。
於是深宮聽之,不失九重宵旰;在位聞之,毋愆百職之居諸。縱令雨晦風瀟,而惜陰之士自識晨昏而運甓;即使終霾且曀,而刺繡之姬應知中昃而添絲。或處深山幽谷之中,若聆音而起,當弗昧於茅索綯之候;或居修竹長林之內,若辨響而興,亦勿迷弋鳧與雁之期矣。
余為輾轉思維,末由悟其蘊;低徊俯仰,惟有嘆其神。則知焉是鐘者,誠默奪造化之工巧,潛移二氣之屈伸。徇足媲銅儀玉簫,垂為典則而難改;且可配大撓章亥,祀之奕世而常新。迨將黜公輸而褫子野,夫何周禮鳧氏之足雲。

背景資料

1601年,中華帝國還未顯現頹勢,西方的工業革命也尚未發生。“大部分歐洲貨物或是不能引起亞洲人民的興趣,或是無法與同類的亞洲貨競爭。”(Carlo M. Cipolla語,轉引自《明清之際自鳴鐘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生產》),機械鐘錶是例外。這一年二月,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帶著兩座自鳴鐘進入了紫禁城,確切地說是自鳴鐘進了紫禁城,利瑪竇作為調鐘的技師得到了萬曆皇帝認可,獲準在宣武門外建教堂傳教。
利氏首批貢獻的兩件自鳴鐘,一件是樓式的,其高度超過了宮中的所有內殿。它因此被安置在一個需要珍寶而非鐘錶的地方——御花園,並得到了一座特製的價值1300兩白銀的鑲嵌雞冠石和黃金的鐘亭。另一件大概屬於台式,體積小巧,外罩木框,鑲有鍍金雕龍,指針是鷹嘴狀的,每一刻鐘便要鳴叫一次。“皇帝一直把這個小鐘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歡看它,並聽它鳴時。”(引自《故宮鐘錶》郭福祥)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複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1]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