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1635年11月19日—1708年6月3日),葉赫那拉氏,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詞人納蘭性德父親。

迎娶英親王阿濟格之女,起家藍翎侍衛、治儀正,遷為內務府郎中,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統一台灣以及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恢復內大臣、光祿大夫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葬於今北京海淀區上官村。

基本介紹

  • 本名:納蘭明珠
  • 字號:字端范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時間:1635年11月19日
  • 去世時間:1708年6月3日
  • 主要成就: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
  • 主要職位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
人物生平,出身貴族,仕途順利,議撤三藩,權傾朝野,議剿台灣,抵禦沙俄,晚年失勢,主要成就,一代權臣,編修典籍,藏書大家,人物評價,親屬成員,祖父,父親,兒子,後世紀念,家族墓地,墓誌之銘,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出身貴族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日,納蘭明珠出生。其祖父葉赫那拉·金台吉是葉赫部統領,曾聯合九部聯軍征討建州女真,後在征戰中敗亡。父親葉赫那拉·尼雅哈率領葉赫部投降努爾哈赤,被授予佐領官職。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努爾哈赤的妃子、皇太極的生母,因此納蘭家族與愛新覺羅皇室有親戚關係。後來納蘭明珠娶英親王阿濟格之女,論輩分成為康熙皇帝的堂姑父。

仕途順利

康熙初年,納蘭明珠擔任侍衛、治儀正,不久後升遷為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年)被提拔為內務府總管,成為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康熙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學士,開始參與國政。康熙七年(1668年),納蘭明珠奉命與工部尚書馬爾賽調查淮揚水患,查明清口為淮河、黃河交匯處,並商議修復白駒場的舊閘口,鑿開黃河北岸河道引流。不久後,納蘭明珠被任命為刑部尚書。康熙九年(1670年)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擔任經筵講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兵部尚書。康熙十二年(1672年),皇帝到南苑晾鷹台巡視八旗兵,納蘭明珠提前頒布教條訓練士兵,等到檢閱之日軍容莊嚴整齊,康熙因此非常讚賞他的才能。

議撤三藩

康熙初年南疆安定後,吳三桂駐守雲南,尚可喜駐守廣東,耿精忠駐守福建。十餘年來三藩飛揚跋扈,吳三桂尤其驕橫。尚可喜因為顧慮吳三桂的勢力,上疏康熙皇帝請求撤藩,自己告老還鄉。耿精忠、吳三桂隨即附和上疏。康熙召集大臣商議,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主張撤藩,納蘭明珠也贊同,然而大臣們多數沉默不語。皇帝稱:“吳三桂等人蓄謀已久,如果不儘早除掉將養虎為患。如今撤藩會反,不撤也會反,不如先發制人。”隨即批准吳三桂等人撤藩的奏疏。吳三桂當即起兵反叛,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也舉兵回響。當時朝中對於三藩造反之事爭議不斷,大學士索額圖請求處死倡議撤藩的人,被康熙拒絕,稱:“這是朕的旨意,他們何罪之有?”待到三藩平定,康熙對大臣們說:“之前商議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並稱:“當時有人建議誅殺倡導撤藩的大臣,朕若是聽信了他們,就讓(忠臣)含冤九泉了!”明珠從此成為皇帝倚重的大臣。

權傾朝野

康熙十四年(1674年),納蘭明珠調任吏部尚書。康熙十六年(1676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期間擔任實錄、方略、一統志、明史等重要皇家著述的總纂官,不久後加封太子太師,權傾朝野。納蘭明珠成為朝廷重臣後獨攬朝綱,表面上為人謙和,實際利用康熙皇帝的信任結黨營私,甚至貪污納賄。
康熙十六年(1676年),靳輔擔任河道總督,只在上游修築堤壩約束河流,任下游自行暢通。于成龍等人建議也要疏通下游,與靳輔產生分歧。康熙皇帝以“便民”、“不害百姓”為由認可于成龍的觀點,而納蘭明珠卻堅持己見,稱:“雖然于成龍為官清廉,但治水之事沒有太多經驗。靳輔擔任河道總督很久了,而且治河有功,應該聽從靳輔的建議。”由於雙方各執己見,致使康熙親立的疏浚下河工程歷時兩年也未完工。
在朝中,納蘭明珠與索額圖不和而相互仇軋。索額圖生性乖張,朝中有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就立即排擠,與李光地關係親密。納蘭明珠則為人謙和、樂善好施,擅於拉攏朝中新進,對政敵則在暗地裡構陷,與徐乾學結成一派。當時索額圖是太子黨的成員,納蘭明珠就把朝中依附太子的人全都構陷排擠出去。

議剿台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病死,後嗣發生糾紛,鄭經長子被殺,12歲的次子鄭克塽襲延平王,部將劉國軒馮錫范主事。福建總督姚啟聖請求朝廷出兵進剿,納蘭明珠也認為應該利用這一機會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康熙和明珠商議後,命福建總督、巡撫等人同心合力平定海疆。納蘭明珠指出總督和巡撫共同指揮會相互牽制,應由一人來統一指揮。康熙接受了明珠的建議,讓福建提督施琅獨自統兵進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塽遣使求降,清朝順利收復台灣。
清軍占據台灣後,對於鄭氏集團人物的安排,康熙最終接受了明珠的建議,任用一些台灣投誠的人,結果從中湧現不少有作為的人。而關於是否棄守台灣,明珠態度十分明確。當時內閣學士李光地等人主張棄守台灣,認為駐守台灣會加重朝廷財政負擔,無利可圖。施琅等人則堅決固守,明珠也贊同施琅建議,並最終得到康熙的支持。清政府此後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從此將台灣納入中央政府的直轄範圍。

抵禦沙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明珠陪同康熙到東北考察,最遠抵達烏喇地區。經過精心準備,納蘭明珠協助康熙調派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兩次圍攻雅克薩,迫使俄方同意和平談判。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國談判使團抵達北京,與以納蘭明珠為首的中方代表會談。納蘭明珠遵照康熙指示,義正嚴詞地駁斥了俄方的無理取鬧,指出:“我國向無侵犯爾國之處,爾國人卻無故施放槍炮,殺我居雅克薩等地徒手虞人(即獵人),並屢次納我逃人。”俄方最終同意撤出雅克薩的俄軍。納蘭明珠與俄國使團的談判為日後《尼布楚條約》簽訂創造了重要條件。

晚年失勢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隸巡撫于成龍(小于成龍)向康熙帝密奏:“官已被明珠和余國柱賣完。”康熙帝問高士奇:“為什麼沒有人參劾?”高士奇回答:“人誰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上疏彈劾納蘭明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康熙皇帝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交給侍衛處酌情留用。但沒過多久明珠隨康熙西征葛爾丹,隨後官復原職,但此後二十年沒有再被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五日,納蘭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主要成就

一代權臣

納蘭明珠憑藉自身的勤奮和才華,從一名普通侍衛成長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太子太傅,成為權傾一時的朝廷重臣。官居內閣十三年,納蘭明珠在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又獨攬朝政、貪財納賄,並與另一重臣索額圖互相傾軋,最終被參劾倒台。納蘭明珠一生經歷榮辱興衰,但失勢的結局並不能掩蓋他一代權臣的功績。

編修典籍

納蘭明珠以總纂官之職參與編修《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明史》等重要皇家典籍,當中《大清會典》屬清朝康熙以前各項政治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成為研究清史的寶貴資料。

藏書大家

納蘭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納蘭揆敘都是著名的藏書家,家中藏書極豐,建有“穴硯齋”、“自怡園”等藏書樓。納蘭明珠收藏有宋、元善本數十種,明刻本數百種,並收有藏書家徐乾學的大半舊藏。納蘭明珠所抄之書印有“穴硯齋”三字,史稱“穴硯齋抄本”,包括《南唐書》、《何博士備論》、《茅亭客話》等。

人物評價

康熙帝:①卿才能素著,持管絲綸重地,贊理機務,因卿夙稽典史,曉鬯古今責難陳善之理。②以前議撤籓,惟明珠等能稱旨。”
郭琇:明珠對人柔顏甘語,百計款曲,而陰行鷙害,意毒謀險。
王鴻緒:厥初靡詳,七傳世王。有媯育姜,緣文母以昌。領軍燾後,我公誕受。在先帝左右,左宜右有。今皇選能,越階以升。六卿三陟,洎於延登。天子聖神,伐叛耆武。中樞贊謀,曰可指取。三逆既平,天子之功。四方輯寧,朝堂雍容。君明臣良,民安物阜。秉國之成,典法是守。引者孰賢,庸者孰才。古有箴言,造膝詭辭。方居台司,常執謙退。比謝鼎軸,仍參大議。黃髮壽耆,邦之典型。奕世載德,為光帝廷。臣忠罔渝,主恩勿替。生榮死哀,加禮逾制。人臣鹹若,時唯國家之庥。謹述大者,訴以諸幽。
清史稿》:“康熙中,滿洲大臣以權位相尚者,惟索額圖、明珠,一時氣勢熏灼,然不能終保令名,卒以貪侈敗。”
紀連海: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名噪一時、權傾朝野,人以“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掌儀天下之政”,在康熙朝各個重大事件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同時作為封建權臣,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綱、結黨營私,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中經歷榮辱興衰,最終難逃失勢的結局。

親屬成員

祖父

葉赫那拉·金台吉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之兄,曾聯合九部聯軍征討建州女真,後被努爾哈赤所滅,金台吉戰死。

父親

葉赫那拉·尼雅哈

兒子

長子:納蘭性德,字容若,清朝著名詞人,著有《通志堂經解》、《側帽集》、《飲水集》、《淥水亭雜識》等。
次子:納蘭揆敘:康熙朝翰林院侍讀、工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等。
三子:納蘭揆方

後世紀念

家族墓地

納蘭家族祖墓修建於康熙十六年,位於上莊村北,今“泰豐商貿中心”西牆外。納蘭家族祖墓以明珠父親尼雅漢立祖。墓地坐東朝西,背靠皂甲屯,面向陽台山,俗稱南壽地。一條小河自西北向東南而來,蜿蜒繞過墓地,自墓地左邊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墳塋寶頂5座,主位是尼雅漢,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鄭庫,次昭位是納蘭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敘。除納蘭性德墓外,其餘4座均有漢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圍。尼雅漢墓前不遠有供桌,再往前有漢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約180米,有神道碑兩座,分別是明珠和納蘭性德。神道碑前方約250米,有兩座碑亭,分別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誥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諭祭碑。據故老相傳,碑亭和神道碑之間尚有石人石馬等石相生數座,民國初被軍閥拉走,下落不明。20世紀70年代納蘭家族祖墓出土墓志銘6通,分別是明珠、覺羅氏、性德、盧氏、揆敘、耿氏。
納蘭家族祖墓向北300米偏西,現上莊鎮衛生院西北,是揆方、郡主墓,俗稱北壽地。北壽地坐北朝南,有寶頂4座。主位是揆方和郡主淑慎,昭位是永壽,穆位是永福,次昭位是寧秀。揆方和淑慎墓正前方200米原有神道碑,人民公社時期被民兵炸毀。80年代揆芳郡主墓出土墓志銘3通,分別是郡主、揆方、永壽,未見永福和寧秀墓誌。

墓誌之銘

納蘭明珠墓誌全稱《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議政內大臣前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明公墓志銘》,志石及蓋為111厘米x111厘米正方形,四周線刻回紋。王鴻緒撰文,史夔書丹,蔡升元篆蓋,於1926年在海淀區上莊村出土。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飾演者
1987
敖龍
1993
王剛
2000
2001
2003
2003
躍龍門
2005
2006
2017
于成龍
王東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