嶰竹,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曆志〉。指產於崑崙山嶰谷的竹。傳說黃帝使伶倫取嶰谷之竹以制樂器。後因以借指簫笛之類管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嶰竹
- 拼音: xiè zhú
- 解釋: 產於嶰谷的竹
- 出自:《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曆志〉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譯文,釋義,用典示例,
基本信息
詞目:嶰竹
傳說黃帝使伶倫取嶰谷之竹以制樂器。後因以借指簫笛之類管樂器。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曆志〉
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黃鐘: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鐘者,種也。天之中數五,五為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地之中數六,六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於子,在十一月。
譯文
相傳是黃帝所作。黃帝派泠綸從大夏往西,到達崑崙山的北面,砍下生長在解谷的竹子,取竹孔內外厚薄均勻的,截斷兩節的中間部位用來吹氣,就成了黃鐘的音律。做成十二個竹筒來聽鳳凰的嗚叫,其中雄的叫了六下,雌的也叫了六下,參照黃鐘的音律,都可以上下相生,所以是律的根本。在天下極為太平的時代,天氣和地氣相合就產生了風;天地的風氣端正了,十二律就定了。黃鐘:黃是中間的顏色,君主的服裝;鐘就是種。天的中間數字是五,五作為聲音的數字,在宮上的聲音,五聲中沒有比它更響的了。地的中間數字是六,六作為律音,律有形有色,顏色崇尚黃色,五色中再也沒有比它更艷麗的了。所以陽氣注於地下深處,使萬物萌芽生長,成為六氣之首。用黃色來命名氣律之首,是為了突出宮聲。宮用九唱六和,變化不止,流動不息。從子位開始,在十一月。
釋義
產於 嶰谷 的竹。傳說 黃帝 使 伶倫 取 嶰谷 之竹以制樂器。後因以借指簫笛之類管樂器。
用典示例
唐 黃滔 《送君南浦賦》:“莫不捻 嶰 竹以淒楚,撥 湘 弦而激越。”
元 楊維楨 《春俠雜詞》之七:“ 蜀 琴聲奏雙鴛鴦, 嶰 竹和鳴雙鳳凰。”
清 王夫之 《連珠》之一:“蓋聞銅山雖應,瓦釜不鳴; 嶰 竹非均,葭灰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