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鹽業

自貢鹽業始於漢代章帝年間,在近兩千年的鹽業生產進程中,創造了許多奇蹟,旭水河--釜溪河的渠化就是其中之一。

據崔駰《博徒論》和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自貢地區鹽業生產始於東漢章帝年間(公元57—88),時有富義等鹽井。

自貢鹽業肇始於東漢,兩晉南北朝初規具模,唐宋時聞名全川,明清兩朝進步發展,清雍乾時為四川五大產場之一,嘉道時為全川三大產場之一。後因太平軍攻克南京,淮鹽受阻,不能運達兩湖,清廷飭令川鹽濟楚,自貢鹽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鹽業
全鹽場增產加運、添井加灶、年產鹽達三百多萬擔,銷售川、滇、黔、湘、鄂200餘州縣,供全國十分之一人口食用。自此,鹽都之名不脛而走,鹽都之稱聲聞中外。
自貢的鹽業興盛離不開大墳堡。大墳堡為自貢鹽業興盛提供了強勁動力,發現了新的鹽滷資源——岩鹽,促使自貢地區鹵種結構從原來的僅產黃鹵黑鹵逐漸變化為以產岩鹽為主,還在其後開採過程中不斷開發和套用新技術,提升了自貢鹽業生產效率。大墳堡也是富榮鹽場的主要產區和規模最大的鹽交易市場,1915年後曾先後設立4個鹽垣(鹽產銷集散地設立的官立鹽倉)。
開鑿於清道光年間的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鑽鑿超千米的深井,見證了自貢鹽業的輝煌。
自貢鹽業的興旺,也催生了大量富有的鹽商。他們在自貢及鹽道上的城鎮出手闊綽修建會館和住宅,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建築。自貢鹽場的竹業和鹽業有密切關係,它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應運而生,成為自貢手工業工場中較大的行業之一。
抗戰爆發,沿海鹽場相繼淪陷,全國軍需民用的食鹽多靠川鹽供應,自貢鹽業在掙扎中最後一次崛起。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歷時14年的抗戰全面爆發。1938年的3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明令川鹽增產,並提出“增加產量首先以富榮兩場著手”,要求自貢的富榮鹽場年產食鹽量增加300萬擔。
自貢鹽業千年的產銷歷史促成了鹽運陸道的形成,持續時間長、空間範圍廣、文化影響力大、功能目的明確,對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和運銷、民居聚落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