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亞當·斯密:一個相貌普通、生活刻板,但是對人性卻有極其深刻洞察力的經濟學家。所著的《國富論》(文稿出版的時間是1776年)里提到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 創造: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
  • 根據:《國富論》
  • 提出者:亞當·斯密
觀點,英國,美國,

觀點

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的動機,就是謀求個人的利益,謀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他用了這么一句話,就是說“屠夫、釀酒商、麵包師給我們提供食品,他不是出於仁慈,而是為了從我們得到回報。”;每個人在經濟生活中,通常並不會考慮他對社會利益起了多少促進作用,他盤算的是他自己的好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的努力,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原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最終會促進社會利益。“自由競爭”這個今天已經被人熟知的概念,成為貫穿亞當·斯密經濟學說的基石。 他最著名的觀點就是: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個體間的自然交易將會創造出高效的資源分配模式,並有利於促進市場經濟,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
《國富論》提出的控制經濟生活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經濟學家常常講的市場供求規律。根據這個理論,亞當·斯密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對外貿易戰略。
亞當·斯密認為,我們可以繼續通過(貿易)保護主義、征服(其他領地)以及保持獨有的壟斷地位來賺取金錢,但是如果選擇了自由貿易,我們可以掙到更多的錢。而且,如果我們讓別人有錢了,他們就能夠向我們購買更多的產品。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認為,工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汽機的發展,而是“以競爭代替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中世紀規章條例。”
技術革新影響更深刻的,是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變化。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後來被瓦特和博爾頓所代表的新興階層推崇到了神聖的地位,他們是從亞當·斯密的理論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當他們在西方各國的議會中占有多數席位時,亞當·斯密的理論開始對這些國家的政策產生深刻的影響,由此形成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
斯密的理論是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以前發表的,它起了一個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使英國成為第一個世界強國。世界霸權國家,也使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英國

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許是這次戰爭最好的註腳:拿破崙曾嘲笑英國是一個“小店主”的國家,但是這位法國英雄卻沒有想到,無論自己用多么強大的力量,採取什麼嚴格的封鎖措施,也難以阻擋“小店主”國家的產品湧入它要去的地方。拿破崙更不願承認,即便是自己的軍隊與英國人面對面作戰時,法國人身上穿的軍服,也都是來自英帝國的棉紡織品。
事實上,在戰爭中,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軍服、槍炮和其他產品,而整個歐洲正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因此當戰爭結束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產業大國。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率先採用取消貿易限制的辦法來擴大國外市場,也就是用取消別國產品輸入英國的限制,來換取別國取消對英國產品的限制。自由貿易成為英國的國策。“英國製造”從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場裡長驅直入。
應該引起注意的是,這種經濟的自由化是在英國早已取得了在工業領域絕對的領先地位後才得以實現的。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我們才進入了自由貿易的時代。
為了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英國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迅速擴張成為一個“太陽不落的帝國”。在這個帝國里,一個以英國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圈逐漸形成。英國的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曾這樣描述: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場;秘魯送來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我們的棉花長期以來栽培在美國南部,現已擴展到地球每個溫暖地區。”
居高臨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擴張,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工業化的進程。到19世紀中期,英國往昔那種田園詩般的風情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世界。鄉村建起了灰暗的廠房,城鎮豎起了高聳的煙囪,工廠里迴蕩著機器的轟響,高爐前迸射著鐵水的光亮。1850年時,英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60%;鐵產量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國家鐵產量的總和;煤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工業化進程,也改變了英國人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時間第一次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而火車和汽船則開始代替馬車和帆船。1814年,世界上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英國誕生;1830年,蒸汽機車開始在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上奔跑;到1851年,英國已經擁有22個鐵路網路,鐵路總長度約13000公里,相當於今天中國6條京廣鐵路。
普魯士的國王曾羨慕地說,“不列顛……的經濟地位發展到了國民生產和國民財富為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高度。”
我們可以這么說,就是沒有工業革命,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當時就是英國一個國家能夠對抗整個世界。工業革命呢,還使英國走進了現代化的大門,使英國成為第一個現代化國家。這也就迫使整個世界追隨著英國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國引領了當時世界的潮流,打開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這裡曾經有一座563米長的巨型建築,但令人惋惜的是,1936年的一場大火把它徹底毀滅了。今天,殘存的雕塑只能靜靜地佇立在風中,面對每日緩緩升起的朝陽,追憶往昔,感嘆世事的滄桑。
水晶宮,它始建於1850年,完全用鋼鐵骨架和平板玻璃組裝而成,在19世紀中葉,水晶宮是歐洲最宏偉和最富想像力的建築。
1851年5月1日,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商界、政界代表人物匯集在它的穹頂下。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聚會,人們相聚目的是為了展示進步和繁榮,155年前那次盛會的準確名稱是: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當時的中國人把它翻譯為“炫奇會”。
倫敦博覽會開幕以後,可以說是人潮湧動,展出的展品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除了藝術品,和來自國外的各種動植物以外,主要展出的是英國的工業產品,包括輪船的模型啊,機車的模型啊,還有各式各樣的工具機,這標誌著英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也標誌著英國的工業革命取得了成功。
萬國博覽會開幕式成為整個倫敦的節日,萬眾喧騰中,前來剪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覆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
這位18歲登基時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女王,一直到82歲才去世,命運似乎要讓她完整地見證和享有英國的榮光,維多利亞女王伴隨英國走完了19世紀。這位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除了養育九個孩子、懷念早逝的丈夫、讓遍布歐洲皇室的子孫們稱她為“歐洲的祖母”外,在國事上,被認為幾乎什麼都不做。而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的女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了至今都讓英國人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代。
1851年5月1日,女王懷著從未有過的驕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宮。晚上回來後,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歷史上最隆重的日子,最美麗最堂皇的日子。”
然而,就在英帝國看似如日中天的時候,太陽已經在悄悄傾斜。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在為英國提供巨大的發展資源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隨著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逐漸高漲,這個包袱終於壓彎了帝國的腰身。
到1850年以後,人們發現要是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新增的殖民屬地對帝國本身而言並沒有多大價值;他們只是增加了帝國需要管理和保護的資源數量而已。因此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就指出了不列顛帝國的回報率或是利潤率實際上非常之小。
到了20世紀40年代,英國做出了選擇。它或者可以繼續為其大國的地位和海外殖民地花費大量的金錢,或者將資金用於本國的發展。它選擇了後者。最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也正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德國和美國迎頭趕了上來,開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更為棘手的問題是,自由經濟模式與生俱來的缺陷,在20世紀給英國,也給世界帶來慘痛而深刻的教訓。
總結:剛開始是非常好的,越後就越顯現出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缺陷。

美國

美國在建國後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國傳承而來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競爭,也就是由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左右經濟運行,任由企業自由發展、優勝劣汰,而政府並不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優勢企業通過聯合、併購、重組等手段,可以同時控制生產、市場和價格,以追逐高額、穩定的利潤。
19世紀末,像標準石油公司這樣富可敵國的大企業和大財團,在各個行業紛紛出現。人們把他們叫做鋼鐵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電訊大王、鐵路大王、金融大王。當時,美國鐵路總利潤的85%被7個壟斷集團控制,鋼鐵產量的65%由摩根鋼鐵公司掌握。國家財富的60%掌握在占美國人口2%的富人手中。
19世紀的後半期,美國的經濟,政府的干預和監管比較少,但是,那個時候也正是美國高速發展的時期,所謂高速發展,就是它的GDP的增長速度非常之快,也正是那個時期,美國開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恰恰是在那個時期,很多的矛盾暴露出來,比如競爭的無序、壟斷,以及欺詐、腐敗等等。
這就是西奧多·羅斯福就職時面臨的現實。在壟斷經濟資源托拉斯給美國帶來繁榮風光的背後,是日益擴大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曾經是美國的鋼鐵之城。很長一段時期,匹茲堡的繁榮是通過空氣中灰塵的濃度來衡量的。
繁榮的背後,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各種罪惡。
當時,美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傷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工人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時,每天的工錢只有兩美元。這樣的生活連孩子也不能倖免,美國大約有兩百萬名童工加入到勞工的隊伍中,最小的只有四歲。
然而,與辛苦勞作相伴隨的,卻是礦難、火災的不斷發生。紐約曼哈頓一家服裝廠發生火災時,平日為限制工人外出而緊鎖的工廠大門,擋住了工人們逃生的唯一希望,最終造成146名工人死亡。
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壞事都出來了,而且工人的勞動條件非常不好,礦難不斷發生,特別是像煤礦爆炸這一類的事情,還有油田的這種工作條件之糟糕。美國城市各種各樣的弊病就出來了。
自由市場經濟如同沒有籠頭的野馬一樣狂奔了一個世紀之後,災難開始出現了。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它在聚攏大量經濟資源的同時,也造成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它損害了工人利益和社會公平,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自由發展。一大批中小企業由於無法在壟斷企業的陰影下生存,紛紛破產倒閉,城市貧困人口大量增加。
儘管美國在此之前已經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但是,這部法律自頒布以來,一直沒有依據它判定過任何案例。
19世紀末期,一批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美國人開始思考,如何使大多數美國人從國家高速增長的工業化進程中獲益。他們希望能夠改善政府管理,消除城市腐敗,為工人謀求福利而不是僅僅對他們進行管理。
一些抨擊企業壟斷、財政腐敗、食品摻假的文章陸續出現,消除社會醜惡現象、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的努力,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股熱忱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20年代,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美國的“進步運動”。
阿利根尼大學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西北部,是進步運動時期著名的記者埃達·塔貝爾的母校。這所學校完整地保存著關於塔貝爾的資料。
塔貝爾自幼生長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煉油區,父親是煉油區的一個小生產商。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打擊競爭對手的時候,塔貝爾親眼目睹了她的父親和其他的小生產商們如何遭受排擠,最終傾家蕩產,被趕出了這個行業。
此後,塔貝爾開始調查和揭露那些掩藏在財富背後的社會黑幕。她連續兩年發表了長篇系列報導《標準石油公司的歷史》,詳細描述了這位石油大亨怎樣依靠殘酷的手段積累財富、建立起壟斷帝國。這個系列報導後來被編訂成書,在美國暢銷一時。
在進步運動時期,像塔貝爾這樣揭露社會弊端的人士又被稱作“扒糞者”。
塔貝爾向強大的石油帝國發起的挑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共鳴。一時間,一大批進步人士紛紛通過報紙、電影、廣播乃至漫畫,向美國政府和美國社會提出了同一個疑問: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西奧多·羅斯福:
我們是維護自由的政府,沒有人在它之上,也沒有人在它之下,我們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價值,(公正地)對待他。
上任不久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不得不面對這些疑問。來自經濟領域的尖銳矛盾和進步人士的質疑,意味著社會對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西奧多·羅斯福接納了進步運動。他把自己視為社會公民的管家,開始向壟斷資本開戰了。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被迫整頓經濟的,他一開始並不願意這么做,但公眾的壓力太大了,他不得不採取行動。總統宣布,標準石油公司要為此付出代價。標準石油公司是其他壟斷者的榜樣,所以,政府在1911年開始拿標準石油公司開刀了。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準石油公司壟斷違法,妨礙了自由競爭,並下令解散標準石油公司。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石油帝國被迫拆分成若干個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當年標準石油公司拆分後的小公司發展而來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受到這樣的打擊?在當時的條件下,洛克菲勒也許真的不清楚自己辛辛苦苦才經營壯大的標準石油公司,到底給社會帶來怎樣的傷害。
壟斷非常不能被人接受,就是破壞了機會的平等。因為,一個壟斷企業在市場中,因為他已經進入的這種優勢,占據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強勢地位,這樣就隱含地排除了,很多人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權利。因此,在這一點上來講,機會的平等大大降低。所以,這使人們感到非常不可接受。特別是在美國,自由的選擇以及平等的機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一些效率,也要保證機會的平等。
從西奧多·羅斯福任職開始,美國政府先後對40多家公司提起訴訟。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菸草托拉斯在法務部的起訴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過憲法對壟斷進行限制的原則也由此被確立起來。西奧多·羅斯福設立了公司管理局,專門處理反托拉斯訴訟。此後,反托拉斯的行動被正式納入到美國政府制度化的長久政策之中。
在解決壟斷問題的同時,西奧多·羅斯福也在著手解決勞資矛盾。他甚至把勞資雙方請到了白宮來商議,在美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同時,一些州政府也陸續出台了旨在保護工人權益的法律條文,明確了工傷賠償標準和工人的勞動時間。有的州政府,還對與公眾生活相關的企業進行管制,建立了公開的聽證會制度。
美國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管理見出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