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蒂格勒自傳:一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自白

施蒂格勒自傳:一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自白

20世紀傑出經濟學家的自傳

真實反映美國經濟學家生態圈和生存方式

作者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回顧了多姿多彩的經濟學世界, 無論是敘述自己的家庭生活,還是追憶芝加哥學派中大師們之間交往的種種,抑或是從古典經濟學的歷史寫到政治、社會以及短期經濟的頭號問題,還有關於政策制定者的利益衝突,以及經濟學家在公共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壟斷看法的改變、學術自由的限制等,讀者能從字裡行間領略到喬治 J. 施蒂格勒幽默溫和的個性魅力, 同時也可以不經意間學到一些經濟學的歷史和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施蒂格勒自傳:一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自白
  • 作者:[美] 喬治 J.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 原版名稱: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
  • 譯者:李君偉
  • ISBN:978-7-111-53881-3
  • 頁數:236
  • 定價:60.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5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目錄,從書序一,從書序二,譯者序,前言,引言,作者簡介,

目錄

叢書序一(厲以寧)
叢書序二(何帆)
譯者序
前 言
引言 經濟學家是好人嗎
1 // 第1章
出發
21 // 第2章
大學生活
28 // 我的學術旅程
32 // 大城市中的大學
41 // 第3章
大蕭條和戰爭時期的經濟學
55 // 第4章
科學的戰略:國民經濟研究局
63 // 第5章
"我找到了!"
81 // 第6章
壟斷
97 // 永遠的米恩斯
103 // 第7章
經濟生活中的政府管制
113 // 第8章
作為專家的經濟學家
127 // 第9章
保守派的門徒
137 // 第10章
芝加哥學派
145 // 芝加哥學派的成員
150 // 芝加哥學派在個體經濟學領域所做的工作
154 // 芝加哥學派近年來的經濟學研究
155 // 芝加哥學派的未來
159 // 第11章
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
169 // 第12章
學術生活中的戰爭
181 // 第13章
帝王般的學科
193 // 經濟學的範圍
195 // 第14章
對先賢的過度引用
209 // 出版說明

從書序一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
機械工業出版社經過長期的策劃和細緻的組織工作,推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該叢書預計出版經濟學獲獎者的專著數十種,精選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計畫在三四年內面世。我以為這是國內經濟學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
要知道,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學領域內名家輩出,學術方面的爭論一直不斷,許多觀點令經濟學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這既是一個懷疑和思想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同的經濟學說激烈交鋒的時期,還是一個經濟學家不斷探索和在理論上尋找新的答案的時期。人們習慣了的經濟生活和政府用慣了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學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尋新路,提出新的解釋,指明新的出路。經濟學成為各種人文學科中最富有挑戰性的領域。難怪不少剛剛步入這個領域的經濟學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等於提供了一個台階,也就是說,這等於告訴初學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各位經濟學家是怎樣針對經濟學中的難題提出自己的學說和政策建議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論、如何探尋新路的。這就能夠給後來學習經濟學的年輕人以啟發。路總是有人探尋的,同一時期探尋新路的人很多,為什麼他們有機會進入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呢?經濟學重在思考、重在探索,這就是給後學者最大的鼓勵、最重要的啟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學一樣,經濟學研究也必須深入實際,立足於實際。每一個新的經濟觀點的提出,每一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種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導,都與實際有關。一個經濟學家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在經濟學方面有重大進展,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致用之學。這可能是經濟學最大的特點。就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所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著作為例,有哪一本不是來自經濟的實踐,不是為了對經濟現象、經濟演變和經濟走向有進一步的說明而進行的分析、論證、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脫離了經濟的實際,這些分析、論證、推理全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即經濟學的驗證經驗是滯後的,甚至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經濟學中一些有創見的論述,既在驗證方向是滯後的,而在同時代湧現的眾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驗證的滯後性,表明一種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思路也許要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間隔才能被變化後的形勢和經濟的走向所證實。觀點或者論述的超前性,同樣會被經濟的實踐所認可。有些論斷雖然至今還沒有被完全證實,但只要耐心等待,經濟演變的趨勢必然遲早會證明這些經濟學中的假設一一都會被人們接受和承認。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經歷和學術界對他們著作評價的變化,難道不正如此嗎?
經濟學同其他學科(不僅是人文學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學科)一樣,實際上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跑。後人是有幸的,為什麼?因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經在學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後人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即使前任在前進過程中有過疏漏,有過判斷的失誤,那也不等於後人不能由此學習到有用的知識或得出有益的啟示。
我相信,機械工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經濟學的進展,促進中國經濟學界的研究的深化,並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4年9月21日

從書序二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
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是經濟學家人才輩出的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周年的時候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這一獎項被視為經濟學的最高獎。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經濟學家獲獎。
我們當然不能僅僅以諾貝爾獎論英雄。有些經濟學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獲獎的機會。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授予一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領域熱門,有些領域冷門,博弈論是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領域,研究博弈論的經濟學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領獎台。有時候,諾貝爾獎的授獎決定會引起爭議,比如1974年同時授給左派的繆爾達爾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時授予觀點相左的法瑪和席勒。儘管同是得獎,得獎者的水平以及學術重要性仍存在較大的方差。但是,總體來看,可以說,這75位經濟學家代表了20世紀經濟學取得的重大進展。
經濟學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經濟學發展出了一套系統的分析框架,從基本的假設出發,採用嚴密的邏輯,推導出清晰的結論。受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會發現和同行的學術交流變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夠知道觀點的分歧在哪裡,存在的問題是什麼;經濟學形成了一個分工細密、門類齊全的體系。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是經濟學的旗艦,後面跟著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主力,以及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新興或交叉學科;經濟學提供了一套規範而標準化的訓練,不管是在波士頓還是上海,是在巴黎還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使用的大體上是同樣的教材,做的是同樣的習題。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經濟學訓練拾級而上,由易入難,由博轉精;經濟學還值得驕傲的是,它吸收了最優秀的人才,一流大學的經濟系往往國際化程度最高,學生的素質也最高;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經濟學家對經濟政策有重大的影響,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里有經濟學家,大眾媒體上經常見到活躍的經濟學家,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經常會到經濟學的殿堂里接受培訓,然後回到自己的陣地傳播經濟學的火種。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經濟學發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頸",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整齊劃一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單調乏味。有很多人指責經濟學濫用數學,這種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沒有擊中要害。經濟學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數學,即極值方法。消費者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他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資源的約束下尋找利潤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社會福利函式的最大化。經濟學的進步,無非是將極值方法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單個個體的最大化發展到同時考慮多個個體的最大化(博弈論),從確定條件下的極值發展到不確定下的極值,等等。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物學也大量地使用數學工具,但它們所用的數學工具多種多樣,變化極快,唯獨經濟學使用的數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經濟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經濟學家原本也是各執一詞,爭吵激烈,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還是要"和平共處"。20世紀70年代之後,經濟學不僅在研究方法上"統一"了,思想上也要"統一",經濟學界對異端思想表現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就很可能會被邊緣化,被發配到海角天涯,根本無法在經濟學的"部落"里生存。這種力求"統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經濟學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經濟學常常被批評為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者",這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常會滲透到其他學科,更主要的是因為經濟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流並非雙向而平等的,別的學科向經濟學學習的多,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學習的少。經濟學變得日益封閉和自滿,討論的問題"玄學"色彩越來越濃厚,往往是其他學科,甚至經濟學的其他領域的學者都不知道討論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的挑戰。20世紀中葉經濟學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戰後重建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回應。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引起了經濟學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新階段,經濟成長前景不明,金融風險四處蟄伏,收入分配日益惡化。這些複雜的問題給經濟學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經濟學或將進入一個反思、變革的新階段,有可能迎來一次新的"範式革命",年輕一代學者將在銳意創新的過程中脫穎而出。
創新來自繼承,也來自批判。機械工業出版社擬推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出版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的各類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奧的基礎理論,又有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有一些是經濟學家們對自己成長道路的回憶。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一些是過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經淡忘的。這將是國內最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系列叢書,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譯者序

喬治·施蒂格勒(1911-1991),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成就,乃至別人對他的評論,只要輕點手指,網上一搜,便能輕鬆獲得成千上萬條信息。
本書為其自傳。與一般自傳不同,在這本約200頁篇幅的著作中,作者對於自己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所獲得的卓越成就,著筆並不多,反倒是對其老師、同學和同事們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潑墨揮毫,一點都不吝惜。對於自己學習和工作過的任何一個機構中有鮮明特色的人物,他都如數家珍,將其成就和特點通過各種軼事娓娓道來。幽默俏皮的話語、睿智機敏的評論,時時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之所以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他深信,如果希望深入了解當代經濟學的成果,就應當細細考察做出這些成果的學者們學習與研究的環境和方法。在本書中,他把自己也當成一個被考察的對象。
與查爾斯·巴貝奇的自傳也不同,作者對於同行和業界沒有絲毫抱怨,反倒是充滿了感激,儘管他與巴貝奇一樣,"對所處學術圈的各種主流觀點幾乎都持有異議"。作者的幽默是公認的,無怪乎經濟學家何帆會說,他要是走進喬治·施蒂格勒的辦公室,可能會很快放鬆下來,甚至還敢鼓足勇氣和教授開個玩笑。
雖然作者在經濟學研究中獲得的最大成就,無疑應歸為創立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但是其初心最感興趣並且貫穿整個研究生涯的,還是對於經濟思想史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也是關於經濟學科的學術史。他在自傳中對於經濟思想的思考和探究貫穿始末。開篇的引言即問道:"經濟學家是好人嗎?"結論是,並不能確切地辨別經濟學家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經濟學家擁有的善良、勇敢、慷慨或忠誠等美德並不比普通人多,也不比普通人少。經濟學家大幅加深了人們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理解,因此經濟學家的存在是必要的。不過,即使人們同意這一點,也並不意味著要求他們一定要喜歡經濟學家:"就像對待殯葬業的態度一樣,人們可以不喜歡這一行業,但其存在確實必要。"
在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經濟學家乃至整個學者階層到底是怎樣行事的,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作者介紹了自己的兩個發現。第一個發現是,經濟學大家們很少承認或者修正自己的錯誤,即使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表示承認,往往也是偷偷摸摸的。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前者:亞當·斯密對限定最高利率的認識,以及維也納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對聯立方程作用的看法。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對自己提出的個人所擁有財富的總效用的論述,是作者用來說明後者的例子。第二個發現是,有頭腦的學者很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他們就像是傳播福音書的傳道士一樣,矢志不渝、不厭其煩地向學術同行傳播他們所信奉的新思想。
此外,作者還有一個發現,學者們總是特別喜歡參考學術前輩的研究,不管這位前輩是他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通常也不管他們是否讀過這些前輩的作品。為什麼呢?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通過研究學術史,作者更深切地理解了兩點:一是,即使是最優秀的學者,也會受到知識和想像力的局限;二是,讀者可與卓越的思想建立聯繫。
偉大的頭腦總是相通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能夠閱讀到一位睿智練達之人,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剖析自己學術史的著作,就已經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了。而有幸翻譯這部著作,跨越語言與文化,字斟句酌,仔細揣摩玩味原作者字裡行間的思想,並以適宜的方式表述出來,就更加神遠,視通更逾萬里。真乃平生一大快事!
感謝所有在我生命中給予幫助、寄予期待的家人、師友!我愛你們。
李君偉
2016年1月

前言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是19世紀英國數學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同時又是一個不受同行歡迎的人。他一生的經歷豐富、傳奇。他的自傳特色鮮明、不依常規,大量篇幅都在講述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只用了短短一章介紹自己的成就和榮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稀缺的,包括在任何一個領域來自同行的讚譽。巴貝奇對他所處學術圈的各種主流觀點幾乎都持有異議,我也是這樣的。由於我比他對同事的批評要少些,因此我的經濟學家同行對我也非常寬容。半個世紀以來,在美國經濟學界,我還沒有激起大家的憤怒,大家對我的抱怨也不多。
感謝閱讀了全部或大部分書稿並給予評論的朋友們。首先是克萊爾·弗里德蘭(Claire Friedland),她一如既往地改正了我容易出錯的地方,並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他還有羅絲(Rose)和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夫婦、查倫(Charlene)和理察·波斯納(Richard Posner)夫婦、約翰·豪斯(John Hause),以及維爾吉尼婭(Virginia)和史蒂芬·施蒂格勒(Stephen Stigler)夫婦。
喬治J.施蒂格勒

引言

經濟學家是好人嗎
經濟學家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直到18世紀末期才首次被識別出來。1790年,英國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發表了他對歐洲未來的悲觀預言:"騎士的時代已經結束,繼之而來的將是詭辯者、經濟學家和計算機的時代,歐洲的輝煌已經永遠地消逝了。"這么小的群體可以摧毀一個如此偉大的文明,我想,經濟學家們可以因此獲得一些尊重,當然這種成就不可能贏得大家的喜愛或者崇敬。顯然,柏克錯了。歷史已經證明,英國的19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在經濟、科學甚至道德領域都獲得了長足進步。詭辯者無疑是一群吹毛求疵或不靠譜的熱衷於推理的人,他們從來沒有發揮過什麼好作用,但經濟學家和計算機都沒有給社會製造什麼麻煩,甚至他們為這個輝煌的世紀還貢獻了一些力量。
然而,貶損經濟學家的傳統已經形成,並且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對此津津樂道。我並不準備一一細數這些貶損,它們往往是充滿敵意的攻擊,而非智慧的辯論。不過我對此充滿了疑問,為什麼譴責經濟學家如此流行(即使假定他們理應受到譴責)?主要的原因顯而易見-經濟學家是對很多社會改進方案都會"潑冷水"的人,對於贊成這些方案的改革者和慈善家來說,經濟學家只會令人感到絕望。
手邊現成的一個例子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就是通過令別人的希望破滅而使自己獲得巨大聲譽的典型。那時他剛從劍橋大學畢業,是一位年輕和藹的牧師。他的父親丹尼爾(Daniel)實際上是一位改革者,信奉盧梭(Rousseau)和英國無政府主義者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的思想。1794年,丹尼爾出版了《政治正義》(Political Justice)一書,批評把世界上各種麻煩的根源都歸咎於婚姻和財產等制度安排的觀點,認為只要制度運轉良好,人類社會就可以臻於"至善"(或者至少可以達到道德優良、舒適安康的程度)。托馬斯·羅伯特不同意父親的看法,他相信自己發現了人類社會在通向"至善"道路上的一個無法逾越的障礙-"對性的熱衷"。由於人類的繁育能力遠遠超出了人類本身和大自然所能提供的生存資源,因此這種"對性的熱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出生的孩子數量遠遠大於世界所能養活的數量。馬爾薩斯對自己的觀點很自信,於1798年匿名出版了《人口論》(Essay on Population)。他本人因此贏得了不朽的聲望,但他和經濟學家們卻長期戴上了"社會改進方案的冷血批評者"的帽子。他的這種悲觀主義也成為經濟學是一門"沉悶的科學"的來源。即使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在1825年以後越來越不流行了(因為它是錯的),經濟學家仍然繼續對社會改進方案持批評態度,哪怕是明顯地對社會有益的方案。我特別喜歡的可以代表經濟學家懷疑精神的例子,是傑出的愛爾蘭經濟學家芒梯福特·朗菲爾德(Mountifort Longfield),他同時還是一位律師。
在英格蘭一些地區有一種風俗,即家境富裕的人們在小麥極度短缺的時候收購小麥,然後以半價賣給窮人。顯然這些富人的行為是純粹的利他主義的。1834年,朗菲爾德指出[在他的《演講集》(Lectures)中],這些富人的做法完全或幾乎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原因很簡單:假定小麥短缺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下一個豐收季的到來,那么窮人可以獲得幫助的唯一途徑是富人少吃些小麥-經濟學家通過數學計算可以證明這一點。朗菲爾德天才般地證明:只是通過金錢在不同人手中買賣小麥,是不能在小麥收割之前生產出新小麥的,富人這種善行只是肥了穀物交易商。無論窮人能不能以半價購得小麥,他們最終為購買小麥花費的錢數一樣多,獲利的只是最初擁有小麥的人。這種最具善意的行為,最終毫無意義。
經濟學家的很大一部分社會職責,是依據經濟學的邏輯給出苛刻精準的分析:無論是在朗菲爾德的時代,關於以半價向窮人出售小麥這一事例的分析,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關於根據法令要求而設定最低工資或最高利率的分析,一如既往,概莫能外。經濟學家總是為人們帶來壞訊息,也因此贏得"壞信使"的名聲。
我並不認為經濟學家的這種社會職責無必要或者不重要。在一個人們努力想把事情辦好卻適得其反的社會,應該有人來指出這一點。就像醫生有義務提醒病人,有些秘方對於治癒疾病毫無作用甚至還可能有害;或者像工程師有義務告訴立法機構,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永動機一樣。經濟學家的職責也是如此。著名的古典主義學者、牛津大學教授班傑明·喬伊特(Benjamin Jowett)對此的論述令人拍案叫絕。弗朗西斯·鮑爾·科布(Frances Power Cobbe)-在維多利亞時代,此人以反對活體解剖而聞名於世,同時還是一個極端的女權主義者,曾經對經濟學家發難。1861年,喬伊特針對科布的觀點發表言論,為經濟學家辯護:
寥寥數行,對您惠贈我書謹致謝忱。我已拜讀大作,並且非常喜歡。
您的書論述了很多社會問題,簡明扼要、筆觸細膩,非常有意義。
但是,請不要與政治經濟學為敵:
(1)因為政治經濟學家是一個強大而又危險的群體;
(2)因為一旦背離人都是自利的這一常識,法律就將漏洞百出;
(3)(您可能不贊同)因為政治經濟學家通過呼籲自由貿易等為勞工階層爭取到的利益,比所有慈善家所做的善行之和還要多。
至於表達習慣,我希望儘可能避免使用像"使命"之類帶有慈善行業特有的情感豐富的辭彙,因為受過教育的人不太習慣使用這類詞。當然,在募集善款的時候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還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毫無疑問,如果政治經濟學家可以修正他們的表達習慣,他們也可以在募集善款時取得不錯的成績。世事如此紛繁複雜,陽光無法直接射入心靈。僅憑感覺,是無法引領人們尋找到探索社會的最佳途徑的。
您看,我試圖將所有的人文學科都與政治經濟學聯繫起來。也許會有人批評這種想法,認為這種聯繫是不可能實現的。請諒解,以上是我的考慮。
如果想對上述頌揚進行反駁的話,是很困難的。經濟學家大幅加深了我們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理解,而這正是科學家的職責所在。如果否認經濟學家所做的這些貢獻,難道不覺得無禮甚至是無知嗎?
經濟學家的存在是必要的。即使人們同意這一點,也並不意味著要求他們一定要喜歡經濟學家。就像對待殯葬行業的態度一樣,人們可以不喜歡這一行業,但其存在確實必要。並不能確切地辨別經濟學家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經濟學家擁有的善良、勇敢、慷慨或者忠誠等美德並不比我們普通人多,當然也並不比普通人少。之所以他們希望別人多少給些褒揚,是因為他們稍稍有那么一點與眾不同。其實我們也同樣會有這樣的要求。經濟學有一整套具備可操作性的、可供實證檢驗的理論體系,是社會科學中唯一一門得到合理髮展的學科(瞧,我是怎么說過謙虛來著的)。由於長期徜徉於經濟科學中,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與常人稍有不同,我覺得這些不同將會非常有趣。

作者簡介

喬治 J.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1911-1991)
20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公認的"信息經濟學"和"管制經濟學"的創始人, 經濟學和法學交叉研究的帶頭人之一,芝加哥大學教授,同弗里德曼一起並稱為芝加哥經濟學派的領袖人物。
他因在"產業結構市場功能,以及公共領域管制的原因和效果"方面的貢獻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所提倡的信息研究方向如今已經成為經濟學科中的顯學,產生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對公共政策發表的意見也經常為政治人物所引用。
弗里德曼讚譽施蒂格勒是"以經濟分析方法來研究法律與政治問題的開山祖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