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是失業率圍繞其波動的平均水平。自然失業率即是一個不會造成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NAIRU ),也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的失業率。 從整個經濟看來,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正在尋找工作的人,經濟學家把在這種情況下的失業稱為自然失業率,所以,經濟學家對自然失業率的定義,有時被稱作"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失業率",有時也被稱作無加速通貨膨脹下的失業率。

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時,工資有下降壓力;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工資有上升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失業率
  • 外文名: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 釋義: 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 原因: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
簡介,原理,機率特性,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影響因素,機率假說,原因,失業理論,相關書籍,總量經濟學,

簡介

自然失業率: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需求與總供給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所謂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係。自然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仍然保持的失業水平。自然失業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因而又稱均衡的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影響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暫時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導致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不一致造成的失業。
自然失業率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與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 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台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
曾湘泉、於泳,認為作為商業周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失業率是一個有價值的分析概念,它簡化了巨觀經濟政策的討論和選擇。然而在中國,自然失業率的概念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主要源於其真實值並不明確。在回顧國外自然失業率測量模型的基礎上,他們基於可變參數的假設, 構建包含自然失業率變動過程和菲利普斯曲線關綣的狀態空間模型。模型假定,自然失業率為一隨機遊走變數;通貨膨脹是由通脹慣性、 需求的周期性變動( 由失業缺口即實際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之差所代表) 和一系列供給衝擊變數所決定。 他們採用兩種方法測度通貨膨脹,分別採用三個變數代理“短期供給衝擊”, 組合為六個有差異的模型。 最終套用卡爾曼(Kalman) 濾波方程估算出1992~2004年隨時間變動的自然失業率曲線。
他們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自1992年以來, 中國具有不斷升高的自然失業率,並在2002年達到其最大值。儘管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然而2000年以後,自然失業率一直在4.8%~5.6%的範圍內波動, 相對穩定。 與同時期的主要市場經濟國家相比, 這一水平並不高, 但自然失業占總失業的比重很高。通過十年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主要變化, 他們認為結構轉變的加快和青年就業問題的突出為自然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強失業者培訓體系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 對青年就業予以重點關注應成為促進就業的政策取向。

原理

自然失業率由以M.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者提出。
他們認為:只要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工資就是有伸縮性的,勞動力的活動性也比較大,而且關於勞動市場的供求狀況的信息能 較普遍、較容易地被獲得。這樣,一切有就業技能而願意工作的人遲早都會有就業機會,而一切缺乏就業技能又不被僱主需要的人 不管產量如何變動,他們也不會得到就業機會的。因此不存在非自願失業,失業都是摩擦性的。從這個觀點出發,新古典綜合派關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的交替出現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雖然從暫時看,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僱主和僱工雙方都預測物價水平及其變動率。了解貨幣工資所代表的工資實際數量,但是,又由於貨幣工資不可能與物價上漲得一樣快,僱主會很快感到實際工資的下跌,從而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數量;而僱工則不會馬上調整其對價格的預期,以為提高了的貨幣工資代表較高的實際工資,因此,預期的通貨膨脹可能會減少一些失業,於是增加勞動力供給,願意就業。不過,通貨膨脹對失業的這種影響是不會長久的:從長期來看,一旦僱工了解到其貨幣工資買不到那么多預期的東西即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減少勞動力供給.要求增加工資,然後才願意就業。 因而,一旦價格預期趕上了通貨澎脹,菲利普斯曲線就失靈了,通貨澎脹和失業之間的持久交替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實現而自 然失業率是不能被通貨膨脹所消滅的:因此新古典綜合派以通貨膨脹來減少失業的政策是缺乏理論根據而且也不會奏效的。可見,現代貨幣主義提出的自然失業率的理論,其落腳點是為 了反對除穩定貨幣供應以外的一切政府干預措施,並以此為核心. 闡述與凱恩斯學派不同的政策主張。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

機率特性

自然失業率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中正常的勞動力流動所引起的失業,也稱工作轉換中的失業。
特點:行業廣且涉及人員多,失業期限較短,失業與空位並存。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
原因: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屬性,信息的不充分及現行經濟制度的影響。政府的有些政策,如就業保障制度有時會加劇摩擦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動,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的不適應所引起的失業。其顯著特點是職位空缺與失業並存,一方面存在著大量失業勞動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業的工作崗位空缺,找不到適合的勞動者。結構性失業並不是勞動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於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動,是由於一段時期內勞動力難以改變的技術結構、地區結構、職業結構不能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動。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

影響因素

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台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但其能夠反映出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比如說市場的缺陷,調整速度,信息匯集成本,可用勞動力的量,流動性花費。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
與失業密切相關的七大因素:勞動力人口數量、勞動力綜合結構水平、勞動力就業偏好、經濟成長速度、勞動生產率、資本有機構成以及工資水平

機率假說

盧卡斯在“自然失業率”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關於就業、產出、物價等經濟變數存在著一種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實際因素(如生產、技術等)決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論觀點。
根據自然失業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這樣一個失業率水平,其大小取決於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長期而言,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儘管短期內,經濟政策能夠使得實際失業率不同於自然失業率。它是貨幣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新古典主要的重要基本假設。“自然率”的存在使貨幣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預期的通貨膨脹時才能奏效。“ 自然失業率假說”從理論上論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為理性預期學說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前提。

原因

1、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2、勞動力市場不完善;3、勞動生產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

失業理論

自然失業率
1、馬克思主義的失業理論;
2、古典學派的失業理論;
3、凱恩斯失業理論;
4、菲利普斯失業理論;
5、結構性失業理論;
6、供給學派失業理論;
7、自然失業率理論。

相關書籍

就業問題理論與實際研究
圖書作者:張抗私
出版時間:2007-8 版次:1
I S B N:978-7-80230-785-8/D·246 頁數:400
開 本:32 印張:12.5
附贈光碟:否  字數:293千字
瀏覽人數:252 裝幀:平裝
閱讀人群: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幹部,經濟理論工作者,就業問題研究工作者,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
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
內容簡介
一直以來,就業問題在全球各國都受到關注。進入新世紀,處在變革期的中國社會面臨著較之以前更大的就業壓力,政府採取多種舉措力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前景不容樂觀,許多關鍵環節還有待處理。本書的研究首先對主流學派理論的觀點進行評述,其次在對比西方國家就業問題與就業政策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中國的就業狀況——包括對以往問題的總結、對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探討,為認識與解決就業問題提供政策建議,以及對構建和諧社會失業預警系統的構想。

總量經濟學

祁華清等 著
ISBN:9787302149385
裝幀:平裝 印次:1-4
定價:28元
圖書簡介:
本書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主線,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現代總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通過案例分析,把這些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與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經濟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引導讀者思考;同時對我國巨觀經濟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梳理。全書共十章,主要介紹了現代總量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國民收入(GDP)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IS-LM模型、AD-AS模型、巨觀經濟政策、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成長與經濟周期;分析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觀點;論述了我國巨觀經濟的理論和實踐。總之,本書既考慮到現代總量經濟學理論的完整性,又考慮到基本知識的套用,特別是在我國的套用;同時,每章設定了知識導入和總結、案例與點評、專業辭彙、複習與思考等內容。
本書體例新,注重實用性,難度適中,可供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經濟學、管理學各專業教學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