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大有鹽號是抗戰時期官僚資本壟斷國統區鹽業的8個大鹽號之一。自流井大有鹽號在抗戰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有資本10億元,其中官僚資本約占75%,屬於孔家的有山西裕華銀行3億元、銘賢學院(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委託孔祥熙創辦于山西太谷的私立學校)2.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流井大有鹽號
- 類型:鹽號
自流井大有鹽號是抗戰時期官僚資本壟斷國統區鹽業的8個大鹽號之一。自流井大有鹽號在抗戰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有資本10億元,其中官僚資本約占75%,屬於孔家的有山西裕華銀行3億元、銘賢學院(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委託孔祥熙創辦于山西太谷的私立學校)2.5億元。
自流井大有鹽號是抗戰時期官僚資本壟斷國統區鹽業的8個大鹽號之一。自流井大有鹽號在抗戰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時,有資本10億元,其中官僚資本約占75%,屬於孔家的有山西裕華銀行3億元、銘賢學院(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委託孔...
自流井區古代屬《禹貢》梁州之域,秦代屬蜀郡轄地,漢代屬犍為郡江陽縣。明嘉靖年間改屬富順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因鹽設市,1953年,命名為自流井區。自流井區是 成渝經濟區軸心地帶和川南五地市中心,是“一帶一路”和四川南向大通道重要節點。自流井區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桓侯宮,有中國...
自流井鹽場 自流井鹽場,自貢市境內鹽場。自流井鹽場縱約11公里,橫約4公里,製鹽井灶分散在這片土地上,而以涼高山、大墳堡、郭家坳為集中點。1949年前,各製鹽灶戶所需滷水及鹽岩井所用渡水,統由筧、汲、渡、運16個單位運轉供應。
自流井老街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貢市舊城中心,依山傍水,是舊時運輸井鹽的古鹽道,也是舉世聞名的“自流井”遺址所在地,老街內建築均系清末民國川南民居風格,既有起伏連綿的普通小築遍布石板道,也有庭院深鎖的大戶人家散布其間。現存路邊井、錢川井、榮華井、四望井、火龍井等鹽氣井遺址可令遊人駐足,善後橋、自流井...
據廣東省地質局水文一大隊高級工程師羅樹文說,在雷州半島西海岸沿岸地面標高低於3米的地區才出現少量的自流井,在地面標高30米的地區出現自流井,而且有3口自流井,這是極其少見的。雷州半島乾旱缺水,徐聞更是十年九旱。徐聞地處雷州半島火山玄武岩高台地地區,火山玄武岩裸露,玄武岩孔洞裂隙發育,風化紅土較少,致使...
鹽都自流井、盛名傳久遠 鹽都自流井、盛名傳久遠,自貢市境內雕塑。建於2004年元月,它以“井”為造型元素,以中國傳統木作工藝的精髓榫卯為結構形式,將製鹽、采滷的各種工具浮雕表面,一隻金色的牛頭——推動自貢鹽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自貢人崇拜的圖騰、自貢的精神符號供奉於上。
王德謙(1888—1956),生於業鹽世家,近代鹽商,四川自流井(今屬自貢)人。近代中國自流井鹽場的鹽業鉅子、大場商。王德謙是大安以個人名義為抗戰捐款最多的自貢鹽商。王德謙為王三畏堂最後一任總經理,個人為抗戰捐獻1500萬元法幣,其現款1000萬元,餘500萬元在引鹽款項扣除,並承諾每年捐黃谷若干至抗戰勝利。人物...
鹽運碼頭整體為梯形、青砂石材質。現碼頭陸上部分有弧形台階,寬12米。水下為青石板平台,最窄部分為9米。鹽運碼頭是明清時代重要的運鹽場所,對研究自貢鹽業歷史和鹽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鹽運碼頭位於自流井區郭街火井沱社區老街中段,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坐西向東。
自貢鹽文化的核心保護、展現立足於釜溪河自流井城區段。鹽灶古井天車 自貢因鹽設市,由鹵井、灶筧、鹽號直接衍化而來的街名、橋名比比皆是。遊人在市區同興路的上橋碼頭登上遊船後,順流而下,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自流井著名的鹽井“火井沱”舊址。在明清時代,這裡是自貢地區最大的井鹽生產“車間”之一,天車林立...
這樣一來,乾豐泰鹽號的職員採用欺騙的手段私吞資金並攜帶大量的金銀逃走,使得顏桂馨堂負債高達30萬兩,逐漸地沒落下去了。乾豐泰鹽號的營業區域大部分是貴州的山區,自流井的人都不願意前往。所以乾豐泰鹽號的大部分職員是與顏桂馨堂沒有紐帶關係的貴州人。可以說,顏桂馨堂沒落的主要原因是職員的欺騙,以及忽視...
乾隆年間的太源井街,街房臨河,水榭櫛比,旅棧門前“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大紅吊燈十分顯眼,酒肆房愉上高掛的“太白遺風”望簾招風惹人,茶店、紅鍋店子,三步一堂,四步一店。街之路面由石板鋪就,寬寬大大,左通富順縣,右通自流井。到富順的出場口,必須從地壩井的黑漆大格門門坎跨過。交通 擦...
嘉慶間先祖胡禮緯同族人胡仕雲入川到自流井經商。道光初其子胡元海與人合夥經營鹽業,獲利後置地辦井,設鍋煮鹽。同治四年(1865)興工造居室,取名“慎怡堂”。光緒十九年(1893)到宣統三年(1911),該堂擁有滷水井二十一眼、鍋五百餘口,鹽號一個,堆疊多處。僱工一千一百餘人,役牛六百餘頭,騾馬百匹。還有典當...
自貢井鹽,是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的著名特產,該品已有2000多年的開採歷史,自貢井鹽是四川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調料。自貢井鹽相對於沿海地區的海鹽產量相對較少,但其品質極高,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是烹飪自貢鹽幫菜最為重要的一樣調味料。在歷史上,四川省自貢市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採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
1926年起,先後擔任過井、梘、灶、號、銀莊、銀行經理達18處之多。侯策名不僅在經營企業中獲得成功,而且在社團中,歷任要職。1926年,組織新商民協會(新商會)時,國民黨左派自流井黨部籌備處成立,在共產黨員的支持下,與當時很有地方勢力的李敬才、王和甫、胡鐵華把持的舊商會相對壘。翌年,侯策名總負責新...
自貢古鹽道上,留下了古碼頭、古橋、堰閘、古驛站、古牌坊、祠堂、廟宇、會館、古街、古鎮等。文化背景 自貢,曾是一座遍地鹽井的城市,素以盛產井鹽聞名遐邇,被譽為“鹽都”。當時的鹽業運輸是以自貢自流井為中心,呈放射狀運往其他省市。歷史沿革 清代中期以後,隨著自貢鹽場鹽業生產迅速發展,經濟繁榮商旅增多,...
自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間,自貢鹽場累計生產食鹽達193.9萬噸,為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鹽保證,當地鹽商累計上繳鹽稅達二十多億元,為前線提供了巨額軍費開支。自貢鹽場由自流井、貢井2鹽區組成。自流井屬富順,貢井屬榮縣;在鹽務行政上上合稱富榮鹽場,自流井稱東場,貢井稱西場,為川鹽最重要的區域之一曾...
從東漢時期開始產鹽,已有兩千多年的井鹽開採歷史。“自貢”的城市名,便來源於兩口上貢朝廷的鹽井“自流井”和“大公井”。井鹽。自貢是我國著名的千年鹽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鹽業重鎮,東漢章帝時起,即生產井鹽,之後的兩千餘年都是全國井鹽的中心。歷代所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
2023年6月,開展“童聲說鹽”小小講解員社會實踐活動,6月22日至24日小小講解員將為全國各地的遊客免費講解自貢井鹽文化歷史。2023年12月30日,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將推出茶藝體驗親子活動。茶藝老師將帶領親子家庭,開展茶藝基礎知識講座、功夫茶體驗等,讓大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2024年1月26日,第七屆自流井史...
羅筱元,(1891-1966)近代鹽商。又名嶠,書名榮宗,四川樂山人。十四歲到自流井鹽商家族王三畏堂當學徒。後升鹽號、錢莊經理。其問藉機挪款放貸,合夥接佃鹽井。又投資錢莊、鹽號。獲入漸厚即辭去王三畏堂職務,與鹽商侯策名等合辦井灶筧號。至抗日戰爭時,歲入利達十萬以上,成為富榮鹽場的大戶鹽賈、“新...
羅華垓,(1896--1974)近代自貢鹽商。又名育藻,小名觀海,四川簡陽人。民國二年(1913)在自流井大鹽商王和甫的“仲興祥”總號中學藝和任職。人物生平 民國二十一年“仲興祥”所欠債務近百萬銀元。制定“井債井還”之法,不僅償清舊債,還為王氏保留了部分鹽產企業和田產。王氏則以聚源井六天日份和火灶二十四口...
王三畏堂是自流井珍珠山王寶善祠木支的一個堂名,是舊學堂大安寨“桂花灣宅院書館”館頭盧靜齋,參照孔子的“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而新定義的,意為:“敬畏天地,敬畏朝廷,敬畏聖人之言”。清末民初,“王三畏堂”在當時的自流井和貢井地區名氣極大。它取自孔子“君子有三畏...
《後漢書》有言“東楚有海鹽之饒”,一個“饒”字道出了東台大地的產鹽之盛。井鹽文化是鹽都的主體文化,是名城自貢的城市核心,它根植地下千米,跨越時空兩千年,在物質和非物質層面涵蓋了物態文化、心態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是中國鹽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一朵奇苑。自貢市這"自、貢"兩個字就是由"自流井"...
沙灣位於鹽都自貢市城市的中心——自流井,這一帶曾坐落著民國早年的北洋政府川南鹽務稽核分所,抗戰前夕整合擴展為民國中央政府財政部四川鹽務管理局,抗戰中改為川康鹽務管理局(川康鹽務管理局舊址),是抗戰中為中國政府所控制的最大的食鹽產銷區的中樞和國家重要稅源地。自流井釜溪河(鹽井河)畔的沙灣,是過去...
嘉慶十七年(1812年),富順縣官員張利貞創辦炳文書院於自流井東新寺內。書院系明代修建的東新寺廟宇改建,初名東新書院,後改稱炳文書院。書院經費由創辦人募集,盧慶家等多位知名學者曾出任山長,近代民主革命家謝奉琦、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雷鐵崖等曾經就學於此。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高等國小堂。民國年間,...
當時貴州總督張廣泗開修此河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把四川自貢自流井的鹽運進來,以解決沿河各縣及部分鄰縣的食鹽問題。在修河過程中,二郎灘至馬桑坪一段,因河床狹窄、灘陡流急,兩岸懸崖峭壁不是崩塌,阻塞河道,加之當時技術條件差,工程量大,結果沒有修通。二郎灘至馬桑坪陸路約15公里左右,仍然由人工運輸,叫做...
自貢是一座曾經遍地鹽井的都市,有近2000年的井鹽生產史,被譽為“千年鹽都”。在“煮鹵為鹽”,創造出內涵深邃、燦爛輝煌的掘井、采鹵、製鹽科技技術和經濟財富的同時,積澱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井鹽文化。表現形式 一是以井為名的地名眾多。如自流井、貢井、路邊井、高山井、磨子井等。二是鹽業遺存多。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其城市地域以鹽井鹽灶、產區產場為範圍,人口以直接和間接從事鹽生產與經營者為主體,交通以運鹽路道為網路、商品交換亦圍繞著鹽業生產而進行,文化遺存、城市建築、民俗風情也以鹽業為特徵。可以說是鹽井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歷史形象。據1941年的統計,大安有鹽井628眼,自貢鹽井多,大安是個窩。其...
鴉片戰爭失敗後,兩廣大旱,哀鴻遍野。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破產商人、野心勃勃的冒險家們,紛紛來到這個散發著金錢氣息,充滿各種發財機遇的自流井。青年吳冀鵬的生長在浙江錢塘,因經商的父親在一次運鹽生意中,被小人陷害,運鹽的船支和人都沉入江底。為還清欠款,錢塘鹽運局錢大人強迫吳冀鵬的未婚妻疏影做他的小妾...
自貢王爺廟,又稱釜溪第一樓,是位於自貢市自流井區沙灣的釜溪河畔的一座古壇廟祠堂,始建於清鹹豐時期(1851~1861年),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平方米。自貢王爺廟主要採用傳統古建築布局方法,沿中軸線依次是戲台、開井和正殿。自貢王爺廟及其下的夾子口是自貢勝景之一。自貢王爺廟系自貢鹽運商集資修建...
開辦之初,井戶每推汲滷水一擔,征厘金銅錢一二文,按照此項規定,是鹵未成鹽已繳水厘,灶未鹵鹽先有定課,運鹽出售又有稅款厘金。這項政策讓自流井的大小鹽商十分氣憤。因為,自流井的鹽商多是集井,灶、號於一身,當然對他們的利益損害更大。王朗雲和四大家族之中的顏氏家族首領顏曉凡尤為反對,準備秘密搗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