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地理位置:自貢市
- 門票價格:免費
鹽灶古井天車,商旗飄揚,四川華爾街,龍都,南國燈城,民間傳說,“自流古井”,“河府人家”,“鹽道遺風”,“名城華彩”,“古廟滄桑”,“龍池喚魚”,“水涯曉渡”,“釜溪牧歌”,“雷公碼頭”,地圖信息,
鹽灶古井天車
自貢因鹽設市,由鹵井、灶筧、鹽號直接衍化而來的街名、橋名比比皆是。遊人在市區同興路的上橋碼頭登上遊船後,順流而下,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自流井著名的鹽井“火井沱”舊址。
在明清時代,這裡是自貢地區最大的井鹽生產“車間”之一,天車林立,鹽工如蟻,鹽船臨河而靠。不管白天黑夜,河邊都是一派繁忙景象:鹽船輪流裝鹽,滿載後立即揚帆遠行,運往西南、華中各省。如今,古老的天車和輸送井鹽的纜車道都已恢復舊貌,重現了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的盛況。
遊船穿越新橋橋洞後,進入河面寬闊的張家沱一帶,上岸即可沿石梯登上古鹽大道,體味“鹽道遺風”景點的滄桑。當年自貢井鹽陸路運輸就是從這裡經老成渝驛道直通雲南、貴州等地。岸邊有一座廟宇———炎帝宮,它是當年鹽工修建的廟宇,它與裡面供奉的神像是自貢鹽場獨特的產物。河邊,具有濃郁川南風格的古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樹叢中,白窯青瓦,大紅燈籠高掛,營造出一個平民化的景點“河府人家”。
商旗飄揚
四川華爾街
沙灣鄰河有一座依山傍水的清代建築,那是“釜溪第一樓”王爺廟。鹹豐年間,自貢鹽商為了供奉神靈,商榷事宜,合資修建了王爺廟。昔日廟下,帆船雲集,人聲鼎沸,如今褪去繁華的王爺廟靜靜地挺立在釜溪岸邊,成為自貢市民休閒之地。
龍都
自貢除了恐龍化石,還有很多龍的傳說。釜溪河王爺廟至解放橋一段古時就有石龍過江的傳說,這一段水深莫測,宛如龍池,兩岸遙相呼應的怪石仿佛一條蛟龍穿河而過。河岸石崖上刻有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臨摹蘇東坡筆跡所寫的“喚魚池”三字。
關外段的“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後加以水景改造而成,如今碼頭紅、黃商旗飄揚,一排小舟停泊靠岸,好像又恢復了燈火通明,徹夜不眠的盛景。
舊時的鹽都有著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鹽都的土著鹽商不願這些財源流入別人的腰包,除了修建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金子凼砌了堰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河邊牛背上的牧童吹起“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在山谷河面迴蕩不息。
南國燈城
自貢城市的三張“名片”中,一年一度的燈會是最具人氣的地方。為了營造“南國燈城”燈山火海的氛圍,釜溪河兩岸水面和陸地上都掛滿了晶瑩剔透的彩燈,和公園內的彩燈“遙相呼應”,形成一片燈的海洋。
據了解,為了迎接春節大假,第十一屆自貢燈會專門面向農村推出了一系列套餐,讓鄉村居民進城觀燈。釜溪河將成為燈會場外又一道水上燈景。
民間傳說
釜溪河流瀉出了今日自貢的繁榮,也流淌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24個河灘,灘灘望親娘。“二十四個望娘灘”這個故事說的是:蛟龍修成正果後,在投奔大海的途中,24次回望母親,每望一次就留下一個痕跡,這些跡痕就是今天的重灘、仙灘、沿灘、洪燕灘、簸箕灘、老鴉灘、三梅灘等24灘。
懸峙在自流井沙灣口的王爺廟,於清代中葉為祈求“鎮江王爺”佑護水運而築,飛檐凌空,玲瓏剔透,是自貢的名勝古蹟之一。廟下河中的“夾子口”。傳說有兩口鹽鍋扣著不少“元寶”。摸得到卻取不出。又傳說夾子口是自貢關財的風水。自流井之所以富庶,就是有這夾子口緊鎖,才沒使財富外流。王爺廟對岸的“喚魚池”,傳說為蘇東坡曾經垂釣處,遺蹟至今猶存。代家壩河下的“金子凼”有一對“金鴨兒”,據說還有人親眼看見過,洋人幾次想盜取,都未成功。仙灘腳底“通西海”,傳說灘下有當年仙女下凡時撒下的“夜明珠”數顆,每當月華璀璨之際,夜明珠便在水下放射光芒。沿灘岸畔的“和尚石”,據說是魯班在河邊修造岱廟時遺下的泰山石。岌岌可危而千載不墜,當年荊竹扁的晨鐘暮鼓,更把它烘托得神奇。三梅灘每至春夏,河中“開蓮花”,據說開“花”處乃風水寶地,故有“頭頂金花山,腳踏三梅灘,葬此寶地者,輩輩代代都做官”的說法。一個個傳說,給釜溪河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留下了一處處景觀。
“自流古井”
從梘桿橋順流而下,首先看到的便是“自流古井”。自流古井得天地之精華,自然天成,故曰自流。左岸山坡,一井架戟直雲天。古時,鹽都人把鹽井井架稱為“天車”,鼎盛時,鹽都大地天車林立,井灶密布,頗為壯觀。“天車”已成鹽都的標誌和象徵。天車一旁的岩壁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火井沱”。這便是自流井著名的“火井沱”舊址。昔日火井沱,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如果從舊時的火井沱槽門走進去,還能看到許多人家房前屋後的車房舊址。臨水之處,一掛瀑布從岩縫中汩汩流出,那是古井自流的形象展示。
“河府人家”
再往前,就踏入了“河府人家”。岸邊,綠樹婆娑,垂釣者悠然自得;岸上,白牆,紅檐,小青瓦,簡約古樸的川南民居,錯落有致,掩映綠樹叢中;房檐下,門窗前,貼有“福”、“祿”、“壽”、“禧”金字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繡有“客棧”、“太白遺風”的藍底白字布招隨風搖曳,搖出了幾分古韻。
“鹽道遺風”
釜溪河夜景入夜,過新橋,燈火闌珊的張家沱盡收眼底。這也是“鹽道遺風”景觀所在。
沿山脊而亮的夜觀地燈勾勒出一個巨無霸恐龍的造型。觀音岩瀑布飛流直下,一瀑三跌。觀音岩因壁上有觀音而得名。觀音岩左邊,一石板路通往山頂匯柴口。這便是從張家沱開始,越匯柴口直通滇黔的古鹽道。有資料記載,古時張家沱鹽船雲集,擔夫盈途,絡繹不絕,連挑炭賣柴的,也匯聚於此,盡享市井的繁華。
“名城華彩”
過張家沱,位於自流井城市中心區沙灣的“名城華彩”迎面而來。 河兩岸,一邊是樹木蔥蘢的富台山,一邊高樓林立的濱江路;堤壁上,“龍飛”、“鳳舞”兩組大型彩燈似發光浮雕,玲瓏剔透;龍有踏浪之雄姿,鳳具起舞之神韻,令人領略到自貢彩燈的無窮魅力。右岸上,輪廓燈、霓虹燈、景觀燈、地埋燈,將濱江廣場裝扮得流光溢彩,假日廣場等散發出的濃郁現代都市氣息,讓人感受到了名城自貢的勃勃生機。
“古廟滄桑”
釜溪第一樓---王爺廟作別繁華沙灣,便可品味“古廟滄桑”的意境。夜色中,“釜溪河第一樓”———王爺廟更透出古樸、悠遠韻律。
依山傍水的王爺廟造型奇巧,布局別致,飛檐臨江,迴廊繞岸,南望猶如水上之宮闕,北看卻似山中之廟宇。王爺廟既是建築精品,又為風景勝地。舊時,廟內飄逸舒展的樓閣,畫棟雕梁的殿堂,玲瓏剔透的木雕,美不勝收;廟外松柏生香的青山,竹影婆娑的河岸,百舸爭流的奇觀,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王爺廟的燈桿拔地而起,直指蒼穹,一掛紅燈藉此高挑,幾根連根地線,綴滿剪紙狀的飾物,迎風獵獵的是“王爺廟”的旗幡;王爺廟外廊臨界河的支柱,染盡古銅色,平添了幾分歷史凝重;法藏寺香火繚繞,誦經之聲不時傳出,更增添了這一地段的幽遠之感。
“龍池喚魚”
釜溪河夜景繞過王爺廟便可欣賞到“龍池喚魚”的景致。釜溪河畔的龍鳳山,原名龍峰山,因釜溪峽口“石龍過江”之龍背如峰而得名。1944年,馮玉祥將軍來自貢倡導愛國獻金運動,為地方留有“還我河山”題字,自貢市政府將此鐫于山南石壁之上,成為龍峰山第一處人文景觀。龍峰山下釜溪河岸石崖之上,刻有“喚魚池”三個大字,系1928年由自貢商會會長郭夢之於青神中崖寺所摹蘇東坡筆跡。“喚魚池”下,山泉飛瀉,水面空闊,深不可測,淵魚時現,常有遊人垂釣,漁舟撒網。沿魚池東行百餘米為釣台,石壁上刻有太虛法師榜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
“水涯曉渡”
穿過解放橋,“水涯曉渡”映人眼帘。水涯碼頭又稱關外碼頭,自王爺廟起,至東興寺止,浩浩三華里,舊時曾萬舟泊岸,鹽都鹽源知多少,鹽都鹽稅知多少,全憑這裡一關驗定。沿灘水涯碼頭居五十梯拐彎處,釜溪河流至此拐向南流。此處設關,既可前瞻,又可後望。舊時這裡曾燈火通明,徹夜不眠。如今的水涯曉渡,又是一番景象,漁舟唱晚,遊人留戀,甚是愜意。張愛萍將軍手書的“鹽都自流井”赫然鐫刻在關外石壁之上,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綿綿。“水涯曉渡”景點按照水涯居老渡口原樣復原,並加以水景改造而成。“水涯曉渡”四周取青石作便道,輔之以風車草及各種蕨類植物,相鄰民房按川南民居風格修葺一新,整個景觀體現了與大自然、與釜溪河水融為一體的格調。
“釜溪牧歌”
離釜溪河夜景開關外五十梯,過東興寺大橋,遊船便駛入金子凼,“釜溪牧歌”悠揚的笛聲便會不時傳來。 地上鹽凼凼,水中金子凼。舊時的鹽都自貢不僅以“富甲全川”著稱,而且極富傳奇色彩,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傳說中的金子凼是王爺廟金鹽鍋的邊沿。說的是鹽都的財源如釜溪河水,源源不斷,長流不盡。縱是這樣,鹽都的土著鹽商,也不希望這些財源流入他人的腰包,除了在龍峰山下修了一座廟宇,阻斷財源外流,還在10多華里外的金子凼砌了堰口,為的是設下一道關口,再次攔住流走的散碎銀兩。 如今,金子凼堰閘彩燈點綴,紅燈高掛,兩岸相合,碧波蕩漾;陽光嬉戲,似滿河碎金;河中漁船游弋,河岸牧童側騎牛背,橫吹鄉間小曲,好一幅田園景致。
“雷公碼頭”
到金子凼堰閘,必經“雷公碼頭”。雷公洞碼頭,是釜溪河城區段當今唯一的休閒碼頭。早在清朝鹹豐年間,這裡便是兩岸來往行人乘船渡河和鹽商、船工歇腳的地方。隨著自流井鹽業的興盛,特別是井鹽由釜溪河進入沱江航道出川,碼頭上先後建起了茶莊、酒肆和客棧,舊時的雷公洞碼頭曾經船來人往,熱鬧非凡。 過去,來往的鹽商、鹽工們匯聚雷公洞碼頭,泡上一杯茶,坐在“歇稍茶鋪”看戲聽曲;自流井的文人墨客們也常在這裡把酒臨風,吟詩作賦。入夜,伴隨著漁翁悠揚的歌聲,遊人如織,再添上沿河兩岸閃耀的燈光,成為了釜溪河畔又一處亮麗的景觀。
地圖信息
地址:自貢市沿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