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貌,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交通,旅遊景點,
建置沿革
自
宋代始,
太湖東岸淤積成陸,逐漸形成太湖平原,謂之水東。據清《太湖備考》記載:“水東,吳縣所屬,以其在太湖之東,故謂之水東。其地延入湖心,湖環三面,南面東自白楊灣
吳江界起,西至大缺口五十里,西面自大缺口至
菱湖嘴十里,北面自菱湖嘴至胥山下四十里。”今臨湖(即原渡村、浦莊)就坐落在太湖平原水東地區,隸屬
吳縣,已有1000餘年歷史。
渡村部分:元至
正年間,境內上保、下保(後穗豐村)屬吳縣吳苑鄉。
明初兵卒屯墾水東之西灘,隨之中原大批移民南渡,始成“橫山之南,九莊十八舍”,渡村編為里、甲。
清雍正年間,渡村屬吳縣遵禮鄉第二十七都。上保、下保屬吳縣吳苑鄉第十都,黃壚屬吳縣吳苑鄉第九都。
清光緒年間,遵禮鄉、吳苑鄉劃歸太湖廳(縣級建置,屬蘇州府)。
民國元年7月,太湖廳歸併吳縣,時境內為吳縣橫涇市管轄。
民國十八年,境內有渡村鎮、石塘鎮、黃壚鎮及下堡、吳舍、孔家塘3鄉等建置,為吳縣第五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二十三年,渡村鎮改為徐墅鄉,黃壚、石塘改鎮為鄉。時境內還有下堡鄉,吳舍、孔家塘2鄉併入徐墅鄉。
民國三十六年,徐墅鄉改為渡村鄉,境內有石塘鄉、嘉禾鄉(原黃壚鄉),屬吳縣東山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三十七年,渡村、石塘、嘉禾3鄉合併,改稱莊蓮鎮(各取莊子橋、採蓮橋一字命名)。屬吳縣洞庭區所轄,區署駐東山鎮。
1949年4月,吳縣解放,莊蓮鎮為吳縣東山區所轄。
1950年4月,莊蓮鎮調整為渡村鄉、石舍鄉、採蓮鄉,歸屬蘇南行政公署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橫涇區所轄。
1953年,隨橫涇區劃入由太湖辦事處(於1952年7月重建)改建的震澤縣管轄。
1956年,石舍鄉分別併入渡村鄉和採蓮鄉。
1957年,採蓮鄉併入渡村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設在前街。
1958年,改鄉為公社,成立渡村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1959年,震澤縣撤銷。渡村人民公社歸屬吳縣。
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渡村鄉建置,鄉人民政府駐地設在人民街。
1993年撤鄉建鎮,渡村鎮人民政府駐地設在集鎮新區騰飛路。
1995年,撤銷吳縣,建立吳縣市。渡村鎮歸吳縣市轄。
2000年12月撤消吳縣市,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渡村鎮隸屬吳中區。
浦莊部分:北宋元豐年間,浦莊境內(即原浦莊鎮行政區域內,下同)大部分屬吳縣太平鄉都,僅小部分屬吳縣吳苑鄉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境內大部分地區屬吳縣太平鄉,小部分屬吳縣吳苑鄉、大吳鄉。
清雍正年間,境內屬吳縣太平鄉第七都,吳苑鄉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大吳鄉第八都(部分)。
清光緒年間,境內屬吳縣太平鄉第七都,大吳鄉第八都(部分)。吳苑鄉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劃歸太湖廳轄(縣級建置,屬蘇州府)。
民國元年7月,廢太湖廳,歸併吳縣;11月,吳縣設市、鄉。時境內都、圖為吳縣橫涇市所轄。
民國十八年,境內有浦莊鎮、湖橋鎮及東區、洋河涇、陸家岠、寺前、馬舍等鄉,為吳縣第五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二十三年,吳縣重新劃分鄉鎮、時境內設浦莊、湖橋、寺涇三鄉。原東區、洋河涇、陸家岠、寺前、馬舍等鄉,大部分劃歸浦莊鄉、寺涇鄉,小部分劃歸下堡鄉。
民國三十六年,湖橋鄉歸併嘉禾鄉。時境內有浦莊鄉、韓寺鄉(原寺涇鄉),屬吳縣東山區所轄,區署駐橫涇鎮。
民國三十七年二月,浦莊鄉和韓寺鄉合併,改稱浦莊鎮(為吳縣乙等鄉鎮)。七月,浦莊鎮改為浦莊鄉,原湖橋鄉從嘉禾鄉劃出,併入浦莊鄉。屬吳縣洞庭區所轄,區署駐東山鎮。
1949年4月,吳縣解放。5月,吳縣人民政府成立。浦莊鄉為吳縣東山區所轄。
1950年,浦莊鄉調整為浦莊鄉和新眾鄉,歸蘇南行政公署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橫涇區所轄。
1951年,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浦莊、新眾兩鄉歸吳縣橫涇區。
1953年,浦莊、新眾兩鄉隨橫涇區劃入由太湖辦事處(於1952年7月重建)改建的震澤縣管轄。
1956年,新眾鄉併入浦莊鄉。
1957年,採蓮鄉所轄興家村劃歸浦莊鄉。
1958年,堯峰鄉馬舍、旺界、港口、斜家、陸家灣、查家岠等六個自然村併入浦莊鄉。同年8月,改鄉為公社,成立浦莊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1959年,震澤縣撤銷。浦莊人民公社歸屬吳縣。
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浦莊鄉建置,鄉人民政府駐地設在浦莊聯盟街東首。
1994年撤鄉建鎮,浦莊鎮人民政府駐地未變。
1995年,撤銷吳縣,建立吳縣市。浦莊鎮歸吳縣市轄。
2000年12月撤消吳縣市,改設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浦莊鎮隸屬吳中區。
2006年9月,吳中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原渡村鎮、浦莊鎮合併為臨湖鎮(原浦莊馬舍村劃歸胥口鎮)。
行政區劃
臨湖鎮的12個行政村分別為:靈湖村、
牛橋村、石莊村、
石舍村、
前塘村、界路村、石塘村、採蓮村、陸舍村、浦莊村、湖橋村、東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地處蘇州城西南,因東、西兩側瀕臨太湖而得名,擁有23公里湖岸線,南鄰東山鎮,北接木瀆、
胥口鎮,東隔東山大道與
橫涇街道相連,東南隔
太湖與
吳江相望,區域面積54.3平方千米(2017年)。
氣候
臨湖鎮屬北亞熱帶濕潤性
季風氣候類型,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降水豐沛和無霜期較長的氣候特徵。
地質地貌
臨湖鎮為太湖水網平原的一部分,由太湖淤積成陸,寺前、馬舍地面成陸有千餘年,地勢低平,由北向南微傾,水網南密北疏,河道比較淺窄。
臨湖鎮地面組成大部分是沖積和湖積相物質,土壤主要成分為水稻土(粘質黃泥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臨湖鎮域內的自然植被絕大部分是次生性的,甚至是高度次生性的,境內以平原
沼澤植被和
水生植被為主,水生植被由沉水、浮水及挺中三類植物組成,常見的植物中,
喬木有榆樹、
櫸樹、朴樹、苦楝、
女貞、
垂柳、
楊樹、椿樹、杉樹、
水杉、香樟樹、柏樹、合歡樹及桃、梅、柑橘、銀杏等果樹,灌木有山胡椒、烏飯樹、杞柳、苦枳、
梔子花、
夾竹桃、石櫟、
紫荊等,草叢有翻白草、牛筋草、刺野古草、長茅草、牡羊草、狗尾草、黃背草、苔草等,沼池及水生的有蘆葦、茭白、荻、野茨菰、水蓼、水花生、蓴菜、野菱、滿江紅、水蕨、浮萍等,另有散生型及混合型竹林。
動物資源
臨湖鎮境內動物有
水生動物、陸上動物及
飛禽,種類較多,資源豐富。大致可分為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三個門類。
人口
臨湖鎮常住人口89427人(2017年)。
經濟
綜述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37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6.7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72億元。年末鎮村集體總資產達29.9億元,集體穩定收入達1.96億元。
到2014年,臨湖鎮以省園博會為歷史機遇,重點裝備科技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溫泉生態產業園和園林園藝博覽園“四園建設”。截至2010年,天然氣管網、污水主管網已覆蓋全鎮。
第一產業
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980元,村均穩定收入突破1500萬元,湧現了湖橋、界路、石莊、浦莊、牛橋等一批超千萬元村。
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由新加坡
維信集團領銜投資,於1995年開發建設,規劃面積3000畝,是一個以"匯聚現代農林科技,展示未來自然田園"為發展主題,集農業科技、國際覽、銷售貿易、
產業招商、農業休閒觀光等為一體的大型生態農園。
臨湖鎮擁有現代農業示範園,陸舍村水稻 “蘇州大米”品牌,溫泉產業園,太陽集團酒店項目。
臨湖鎮的現代農業生產以未來農林大世界、現代漁業萬畝示範區為首,重視
太湖蟹等特色無公害水產養殖,臨湖鎮的羊毛衫特色街區於2009年12月開街,至2014年,全鎮擁有羊毛衫生產企業120餘家,年產達4000萬件,規劃了裝備科技園、新材料產業園、現代物流園三大產業園。
臨湖鎮功能分區規劃以大缺港與東山為界,在蘇東河、石舍村、環鎮西路、環鎮南路圍成的範圍內發展臨湖新鎮區。鎮區西側臨西太湖岸邊設定大量生態綠地,建設菱湖渚太湖生態濕地公園,建成太湖生態保護區。鎮區南側發展房地產,建設臨湖生態人居區。鎮區東側在東太湖畔建設現代農業區。
第二產業
2014年,工業企業產值首超100億元。
至2014年,臨湖鎮總投資14.51億元鋪開11個市區重點項目建設,形成了“投產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滾動發展良好態勢。2014年完成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2.97億元,其中,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7%。實現上市計畫和人才引進“雙突破”,騰冉電器、聲威電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協助三基引進姑蘇創新人才1名。獲批省高新企業3家,省高新產品5個。申報省工程技術中心1家、省民營科技企業6家,市工業科技項目2個、市農業科技項目8個。
臨湖鎮實施園博道路新建改造和外圍環境綜合整治,裝備科技產業園擴充可利用建設用地500畝,加快園內電力、通信、道路等生產要素保障,儲備成長型、潛力型企業10餘家。
臨湖鎮以集團為主體,建設“一村二樓宇”,完成投資、收購工業廠房3.6萬平方米,三產用房600平方米。採蓮、靈湖、前塘三村成立眾村聯合投資公司。
第三產業
2014年,進出口總額超3億美元。
新引進項目向技術密集型的機械五金、電子電器、
新型材料等新興科技型項目轉變,至2014年,臨湖鎮累計已有14家房產開發商入駐,臨湖灣、水路十八灣、
托斯卡納、
太湖緣、
未名園等項目相繼開盤。
社會事業
文化
2010年5月,臨湖太湖漁文化長廊景區規劃方案開始實施,具體方案是一林、一區、一園、一廊,從環湖路菱湖渚公園開始,沿帕提歐景觀路兩側直到羊毛衫特色街區,連結溫泉大酒店,全長2.5公里,形成一條臨湖特色的漁文化長廊,總投資約3千萬人民幣,一林為休閒生態林,一區為漁耕文化區,一園為水景公園,一廊即林、區、園的全線貫通。
教育事業
至2000年末,臨湖鎮的渡村部分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5所、初級國小1所、幼稚園10所、成人中心校1所,浦莊部分有完全國小5所,幼稚園5所,中學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達1806人。
2007年,臨湖鎮又新建有臨湖一中、臨湖一小兩所學校。
醫療衛生
臨湖鎮擁有臨湖衛生院,是一所設施條件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的一級甲等醫院。
交通
臨湖鎮區總體規劃的布局指導思想是以營造時代與歷史融合的江南小城鎮風貌;營造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城鎮綠化體系。以東山大道為中心鎮區,縱向以穿越鎮區的東山大道與規劃在建的臨湖大道為主幹道,以越湖路、東太湖路、騰飛路為橫幾主幹道,與環鎮公路連線形成新臨湖鎮四通八達的網路交通布局結構。
臨湖鎮的道路格線化基本形成,
吳中大道、東山大道、木東公路使臨湖鎮與蘇州城南工業帶無縫對接。
公交線路
臨湖鎮境內有62路、502路、622路、628路、503路、621路公車
旅遊景點
農林大世界
農林大世界是一個以“匯聚現代農林科技,展示未來自然田園”為主旨,集農業會展與培訓、農技貿易與投資、農業休閒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生態農園。
水景公園
水景公園位於臨湖商業街北部,是一個集生態、休閒、娛樂、水上運動等為一體的現代濕地公園。
寶壽寺
寶壽寺於唐大中七年(856)建,宋乾德二年(964),吳越錢氏重建,嘉定年間重修,明洪武初為叢林寺(大寺院)。其時,前莊之姑蘇寺(梁天監二年建),歸併寶壽寺。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又重修。原供佛像毀於1950年,寺院內的建築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拆毀。寶壽寺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北面有轉河相通。相傳清乾隆曾駕幸寶壽寺,當時寶壽寺眾僧超過五百,香火極盛。
湖嘉廟
湖嘉廟於2006年,是一個供人祭祀佛祖的寺廟。
東嶽廟
東嶽廟廟內主殿供奉的是東嶽聖帝,是執掌人間賞罰和生死大權的泰山之神,佩通陽印,統領百神,並掌管七十二司和陰曹地府,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聖帝的誕辰日。
天后宮
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始於康熙年間。位於臨湖鎮靈湖村菱湖渚園內,廟內供奉了天后娘娘稱天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