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鎮(菱湖)

菱湖鎮

菱湖一般指本詞條

菱湖鎮位於湖州市東南20公里處。是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省級中心城鎮。菱湖鎮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來種菱的大湖。每年秋季“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盛產菱,因名“菱湖”。

菱湖鎮是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省級中心城鎮。鎮內湖盪遍布,栽桑養魚,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魚基地之一,為中國漁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糧食及農業組織評為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桑基魚塘”模式養殖基地。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菱湖鎮
  • 外文名稱:Linghu Town
  • 別名:凌波塘、秀溪、龍湖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
  • 下轄地區:轄28個行政村,五個社區
  • 政府駐地:菱湖鎮東柵路8號
  • 電話區號:0572
  • 郵政區碼:303018(19)
  • 地理位置:湖州市東南20公里
  • 面積:108平方公里
  • 人口:10萬
  • 方言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湖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安瀾橋
  • 火車站湖州站(高鐵站)
  • 車牌代碼:浙E
  • 城鎮級別:省級中心鎮
  • 獲得榮譽:中國淡水漁都三大淡水魚基地之一
  • 獲得榮譽2: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系統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社會事業,經濟建設,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文化教育,鎮區規劃,地方特產,茶食三珍,菱角,菱湖雪餃,白扁豆,熏豆茶,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菱湖鎮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來種菱的大湖。每年秋季“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盛產菱,因名“菱湖”江南水鄉菱湖鎮,早在唐朝的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湖州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壙,建造秀溪橋,就形成了集市。菱湖“尤多水產,商賈四集,號為水市”。逐步形成集鎮。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於是,凌波,秀溪,龍湖則成了鎮的別名。
菱湖以菱而名,以絲而豐,以漁而盛。早在4700多年前,菱湖先民就織出絲帶和綢絹織物。
戰國時,菱湖就已人工畜魚,漢末開始掘地成盪,人工養魚,唐朝時菱湖就有繁華的“水市”,明清時遂成江南人工養魚中心。6萬畝桑地和11萬畝魚盪,相連相依,蔚為壯觀,是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和國際地球物理基金會讚賞的我國保留完整的傳統生態農業—桑基魚盪。
秦漢時,就稱桑樹“有地即栽,無一曠土”。菱湖建制,始建於唐,盛於明,稱湖州府東南雄鎮。唐朝時,菱湖絲織品已列為貢品。宋朝時,“繭泊山立,繅車之聲,連甍相聞”。明清時期,菱湖蠶絲產量、質量,均湖州府第一,為“甲天下”的湖絲之冠,是明清時期江南絲市三大市場之一。菱湖蠶絲產量占湖州市的24%、浙江省的10%。菱湖是全國三大淡水魚商品生產基地之一,年產淡水魚4.3萬噸,占湖州市的60%。
北宋時,罷鎮將,設巡檢寨,屬歸安縣。南宋時興市厘,建橋修路,設務關掌茶酒稅務,設四柵,初具市鎮規模,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設菱湖鎮,置稅庫局務官,設預備倉;成華年間設湖秀巡檢署,後設思溪河泊所。至明朝嘉隆萬年間(1522--1620年)經濟繁榮,蠶絲髮達,池盪人工養魚遍布,成為“東南巨都”,“歸安雄鎮”清朝乾隆年間以後,歸安縣主薄署移駐菱湖,設厘稅局,而基本上進入相當繁榮時期,“第宅雲連,蔚為冠蓋”。清朝光緒2年(1876年)人口達6656人,成為湖州府第一大鎮。
菱湖是江南水鄉典型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江南水鄉,主要指長江以南、太湖流域、蘇南、浙北一帶地區。江南水鄉自古即有“蘇(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美稱。南宋以來,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文化興盛,形成眾多充滿人文氣息的古鎮。菱湖鎮“九墩十三浜”,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牆黛瓦,小河、小橋、酒肆茶樓,構成了濃郁的江南水鎮的美妙畫卷。
1912年民國廢歸安烏程兩縣,合併為吳興縣菱湖為縣屬鎮。
1949年4月28日,菱湖和平解放。1950年至1954年為吳興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建國後,是吳興縣直屬鎮。
1986年11月,溪西鄉併入菱湖鎮,轄18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
1987年9月,湖州至菱湖公路通車。
1991年,舉辦首屆龍湖文化藝術節。
1993年5月,撤小區建大區,成為菱湖區首位鎮。
1995年,被評為浙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被列為湖州市中心城市的六大輔城之一。
1996年,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小康鎮。
1997年9月,菱湖自來水廠投資千萬元搬遷取水口工程。
1998年,被列為省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1998年,興建湖州至菱湖快速幹道和建設跨徑為576米的菱湖公路特大橋;
1998年,省二級重點中學—— 菱湖中學實施易地新建,總投資3000餘萬元。
200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潯區,菱湖區撤銷,菱湖鎮整體劃歸南潯區,現為省級中心鎮。
菱湖則成為著名的省級教育強鎮,菱湖中學乃湖州屬鎮中的省一級重點中學(前身為青樹中學由實業家章榮初先生創辦)。

地理環境

菱湖規劃內鎮區菱湖規劃內鎮區
菱湖鎮地處杭嘉湖平原金三角的中心,在湖州城東南20公里,位於南潯區西南28公里,104國道及杭寧高速菱湖出口均在15分鐘左右,東鄰石淙千金鎮,南界德清縣鐘管鎮,西連東林鎮,北接和孚鎮,北連318國道,西接104國道和杭寧高速公路菱湖出口處,東與湖鹽公路相連,南通菱新公路。
交通便利,人傑地靈,是典型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燈謎之鄉。大運河古道穿鎮而過,水路可直達杭、嘉、湖、滬、蘇、錫、常等城市港口碼頭。

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有10萬常住人口,鎮上五個社區分別是:南柵、東柵、西柵、北柵、下昂;28個行政村,分別是:勤勞、王介墩、六堡里、竹墩、下昂、射中、勤儉、東河、南浜、陳邑、楊介巷、南雙林、費介埭、沈介埭、盧介莊、水產、思溪、新廟裡、千豐、三溪、山塘、許聯、楊港、達民、永豐、建豐、菱東、永福。

社會事業

1998年以來,菱湖鎮進一步加大了“工業興鎮、工業強鎮”戰略的實施力度,確保了全鎮工業經濟持續增長。一是鎮辦集體企業均完成產權制度等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率達100%,共盤活存量資產2億元,減輕企業包袱近3個億。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55.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19.8億元,規模以個企業利稅達到17.13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利潤0.9795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9.18億元。二是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在國家實行巨觀調控,供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及時轉變策略,結合本鎮實際,整合資源,深挖內涵,改善環境,注重杭資,使招商引資工程呈現了較好勢頭。2004年引進項目33個(其中工業項目18個),契約利用內資5.5億元,實到內資3.03億元,契約利用外資155萬美元,實到外資29.5萬美元。三是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產品結構,增強工業經濟實力,在注重招商引資的同時,2004年對現有企業投入2.9億元進行技改。五是把發展個私經濟作為強鎮富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作為發展菱湖經濟的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來抓,在全鎮上下深入發動,大力培育和扶持,出台優惠政策,為個私經濟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全鎮湧現了象獅王化工、新奧特醫藥化工、民森木業、新永盛、天旺食品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科技含量高的規模個私企業。2004年新增個體工商戶200戶,新發展私營企業50家。全鎮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成長進入良好發展的新階段。
菱湖鎮工業經濟以絲綢服裝、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電梯、鋁材、絲帶、電子、食品、新型紡織、水泥製造、旅遊休閒用品等為主導產業。全鎮有各類工業企業240餘家,2003年工業總產值達68億元。

經濟建設

菱湖鎮1998年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比1978年0.8平方公里擴大3倍以上,2012為止約4平方公里,不斷向西和向東快速發展。已經完成《1998~2010年城鎮總體規劃》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劃》。1998年,被列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城鎮非農業人口從1978年的1.5萬餘人增加到1998年2.8萬人。隨著鎮區區域拓展和人口集聚,一、二、三產業之比15∶60∶25。全鎮1998年底個體工商戶2580戶,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60%以上。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鎮建設累計投資6.5億元。新建道路40187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積118000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1998年,全鎮在建大中型項目18項,總投資達2.2億元。城鎮基礎條件和投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使城鎮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工業生產

菱湖鎮是一個工業老鎮,國有、二輕、糧商企業28家,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2家。改革開放以來努力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素質性和體制性矛盾,促使產業和產品結構趨於合理,多數企業擺脫困境。鄉鎮村企業全部實行轉制,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98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4.6億元,其中個私經濟產值6億元。全鎮逐步形成以絲綢、化工、電子、新型建材、印刷等產業為重點的工業經濟新格局,尤其是新興的電子工業和精細化工等優勢產業正在崛起。改革開放以來,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80家,包括絲織、建築、精細化工、電子、商標印刷、食品、機械、新型建材等行業,其中500萬銷售收入以上規模企業達35家。

農業生產

菱湖鎮原是糧、桑、魚三者同等典型的三·三制鎮,全鎮擁有水田面積37181畝,桑地21110畝,旱地5277畝,魚塘19876.5畝,外河養殖5483畝。自古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淡水魚生產基地之一和蠶桑重點產區,199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10.436萬元,糧食總產量8219噸,油菜籽總產量473噸,淡水魚總產量達8000噸,蠶繭總產量460噸。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鎮萬餘畝內盪養殖中的60%以上從傳統“四大家魚”養殖發展到依靠科技養殖“名、優、新”特種水產。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入4000餘萬元,對23箇中小圩區和現代化農業園區改造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菱湖中學西路口(90年代)菱湖中學西路口(90年代)
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倡發展優高效益農業,緊緊抓住全省糧食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使效益農業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提升。到2004年底,全鎮糧經比例達到35:65,效益農業面積增加到22300畝,占總水田面積的60%,效益農業基地10個,其中500畝以上的基地6個,完成土地整理面積18384畝,建成標準農業園區25隻,其中陳邑的水產養殖園區被列入省級示範園區。積極探索集體反租倒包股份合作、招標承包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方式,全鎮土地使用權流轉面積28611畝,其中大田流轉11324畝,魚塘流轉15520畝,桑地流轉1767畝,使土地逐步向大戶、企業集中。加大對農業項目的招商力度,2004年全鎮引進農業企業項目5隻,總投資3000萬元,引進推廣新品種4隻,農產品註冊商標4隻,新增省以上及綠色產品1隻,新增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萬畝,完成農產品訂單3.5億元。強化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結合土地整理和園區建設,完成外圍堤塘加固加高14.48公里,新建機埠23座,澆築三面光渠道74公里,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增強了全鎮的防洪抗災能力,有力地促進了現代效益農業的快速發展。
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創建水平。到1998年,全鎮先後評出省級文明單位3個,市級文明單位8個,區級文明單位5個,農村文明戶1100戶,區級文明示範戶27戶,鎮十星級文明戶22戶,城鄉文明程度和民眾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積極推進“科技興鎮”,以“雙高”為標準。1997年完成教育強鎮的規劃。加強素質教育,中國小教育質量名列市、區前茅。努力發展民眾文化體育事業。鎮文化中心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級和省級東海文化明珠、省群文工作先進鄉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1998年民眾體育和老年協會體協均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全面開展新家庭計畫活動,推動了計生工作的規範化管理。1998年,計畫生育符合率達到99%,人口自然增長控制在3‰以下。全面開展衛生城鎮創建活動。1998年,被評為市級衛生城鎮。鞏固農村初級保健和合作醫療制度,努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菱湖人民醫院和鎮衛生院先後新建門診大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力發展廣電事業。全鎮農村有線電視入戶達8000多戶,1998年新增1000多戶,16個建置村廣播入戶率達100%。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治安責任制,全力維護社會穩定。1997年,被評為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認真做好民事糾紛調解工作,開展創建平安社區,確保人民安居樂業,最佳化經濟建設環境。

文化教育

菱湖是“文化之邦”。清末教育家俞樾云:“(菱湖)自宋以來,人文蔚起,秀艾之士,前後相望”。鎮轄竹墩村在宋末建有長春書院,乃宋朱熹祖父朱弁教習族中子弟處,朱熹亦時而講學,並題寫書院匾額,名噪天下,連當時金國的貴族子弟都來求學。一片水鄉田野之地,宋明有進士24名,舉人34名。清時,則有進士77名,舉人236名。整個清朝全省有20名狀元,27名榜眼,25名探花,而菱湖鎮便出了狀元2名,榜眼3名,探花3名。

鎮區規劃

到2020年目標,堅持“西進,東拓,中改”的方針,朝著“奮鬥五年,再造“菱湖”的目標,繼續擴大鎮區面積,預計將達到13平方公里,為現有的3倍。將大力向西側重發展,在現有菱湖鎮西面竹墩——六堡里、聖龍工業園建設2個大型工業園區,將繼續大力推進工業建設,擴大工業區規模,增加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金屬建材、紡織業,推動當地漁業特色發展。鎮區向西面菱錦線(原菱湖老公路)即菱湖中學至菱湖實驗國小沿線發展且拓寬公路,菱湖老大橋準備重建預計年底大橋合龍。勤勞村已經劃歸南柵社區,全村建設新鎮面貌,將大規模建設新農村居住區和配套商業區,將規劃有一所國小和公園等其他配套設施。星橋路菱湖人民醫院向西將與勤勞居委會北路口盧勤線貫通,寧紹路也將向西與建國路貫通。接下來在竹墩村、六堡里村、勤勞村、王家墩村、東河村、南浜村等6個村都將沿線發展建設,青龍橋南已新建水產大隊農民安置房,橋北將與菱湖大道連線。原菱化集團廠址拆除西遷建設汽車零部件機械廠,竹墩工業區將與長菱線之間建設一條公路連通,六堡里和南浜建造大型倉儲中心,與此同時南浜東部在原有基礎上也形成一個小工業區。原南浜變電站也將在西莊易地新建。
菱湖鎮全新規劃東區生活圈,含電商創業園、“菱湖記憶”江南小鎮旅遊項目、夢湖商業廣場、新視覺影城等項目,尤其創業園集2萬多種國外產品,以O2O模式,匯聚青年創業群體,以電商形式,集產品、採購、體驗、倉儲、銷售為一體,大力開創菱湖新一輪青年創業新模式,新視覺影城也於10月1日盛大開業,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的文娛生活。菱湖鎮的“網際網路+”計畫還包括便捷交通重點行動,並於9月正式開通了鎮村公交站, 該公交路線含21個站點,貫穿全鎮,為百姓出行提供了安全快捷,此舉打通了百姓出行“最後一公里”, 並給老百姓帶來觸手可及的受惠。菱湖這個有著119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小鎮將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菱湖鎮區遠景新規劃菱湖鎮區遠景新規劃
菱湖鎮工業區規劃詳圖菱湖鎮工業區規劃詳圖

地方特產

茶食三珍

震遠同茶食三珍”是菱湖鎮乃至湖州市的傳統特產之一。震遠同的“茶食三珍”包括玫瑰酥糖椒鹽桃片牛皮糖,為上等茶點,蜚聲遐邇。
酥糖品種較多,有玫瑰酥糖、芝麻酥糖、椒鹽酥糖、葷油酥糖等。玫瑰酥糖製作精細,由酥屑、餡心、飴糖三部分組成,屑用麵粉、糖、熟芝麻、玫瑰醬、食色合制,餡心由綿白糖、飴糖用糯米或麥芽釀製。經過十八道工序精製,香氣撲鼻,入口細膩,甜而不厭,松而不酥。椒桃片,素以薄松、脆、清香爽口馳名於世。
椒桃片是由上等芝麻,元炒米粉、食油、精鹽、砂糖等多種原料精緻而成,甜中帶鹹、鬆脆上口。
牛皮糖是由砂糖、澱粉,並輔以桂花、橙皮、芝麻熬煮而成。初嚼之時,覺得此糖軟而富有彈性,但不粘牙,絲絲甜味入口,非常舒心。繼嚼時,頓覺芝麻芳香四溢,香甜沁人心脾;再嚼之,更覺松子、橙皮醇香。
相傳在清鹹豐七年(1857年),湖州菱湖鎮沈震遠開了一家茶食店,自產自銷的茶食美味可口。後由其徒方幼時繼承店業,遷址到湖州鬧市區駱駝橋下。為謝恩師,把店名改為“震遠同”,意為繼承師業,奮發圖強“同”者,師徒一脈相承也。
“震遠同”成為湖州老字號,在江浙久享盛譽,生產的“震遠同”茶食三珍,以其獨特的風格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遠銷日本、香港、台灣等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及地區。

菱角

菱,一名芰,通稱菱角、水栗。屬菱科,為一年生浮葉水生草本植物。湖州郊區太湖南岸一帶,菱的種植歷史悠久,據對錢山漾遺址發掘出來的炭化菱所作的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郊區菱湖就是以“種菱滿湖”而得名。據《菱湖志》載:唐寶曆年間(公元825—827年),湖州“刺史崔元亮察土,宜知郡城南上肥澤,水勢平緩,多淤泥,獨宜菱。因深種備荒,鹹賴足食。今沿其業,如法以種,盈池遍澤,無不成熟。菱稱果中潔品,惟此鄉最佳且多,故曰菱湖。”
菱湖鎮(菱湖)
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畫過一幅《采菱圖》,落款題詩曰:“吳興眾山如青螺,山下樹比牛毛多。采菱復采菱,隔舟聞笑歌。王孫老去傷遲暮,畫出玉湖湖上路。兩手纖纖曲有情,我思紅袖斜陽渡。”
湖州郊區菱的品種很多,據《湖州府志》載:“菱有兩種,一四角,一兩角。今鄉土種此成盪不止兩種。兩角都有果菱,差小有湖跌菱,色紅又大有青菱,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謂之野菱,最小角極,有泰少峻”。“近又有無角者謂之餛飩,青者謂之翹角,沉於水者謂之烏菱。”水紅菱殼軟薄而水分多,肉質細嫩,味道甘美,宜於生吃。主要產於湖州城郊,有的和藕間作。有民歌唱道:“桃花紅來楊柳青,清水塘里栽紅菱。姐栽紅菱郎栽藕,紅菱牽到藕絲根。”兩角菱;即青菱、翹角菱:烏菱,主要產於菱湖地區。《寶前兩溪志略》載:“射村(今下昂鄉)之北產菱最佳,並有三角者。”《湖錄》載:“菱與芰不同,武陵記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今菱湖水中多種兩角。”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湖州菱的品種繁多:從來源分,有野生菱和栽培菱;從角的數目分,有四角菱、三角菱、兩角菱,無角菱;從顏色分,有白菱、青菱、紅菱、烏菱
菱一身是寶。每百克菱肉含蛋白質3.6克,脂肪O.5克,鈣O.9克,磷O.49克,鐵O.027克,胡蘿蔔素O.01克,硫胺素O.23克,,核黃素O.05克,尼克酸O.19。克,維生素0.6克,熱量115千卡。菱角鮮嫩時味甘美,可作水果生食;老菱帶殼煮熟,性糯清香微甜,號稱“水栗”;老菱可制澱粉,菱粉身質細潔爽滑,為澱粉中佳品,最宜於制雪糕、冰淇淋和細糕點。《紅樓夢》中也提到,“方才舅太太那裡送來的菱粉糕……,’給姑娘們吃的”。菱還可以代糧食,李時珍說:菱“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代糧。”《菱湖志》載:“菱湖居人采菱焙乾,以備凶年,號曰菱米。”菱角焙乾一般有三法:一是曬菱,三是棧菱,三是風菱,一般存貯兩月不變質。特別是風菱經年不壞,且風味甜美,品質極佳,清代曾列為貢品。
菱的藥用和食療價值也很高。《本草綱目》載:“菱性甘平,能解暑氣積食,消渴。”《中藥大辭典》說,菱肉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人竅之症”和“醒脾,解酒,緩中”。《齊民要術》載:菱“上品藥。食之,安中補藏,養神強志,除百病,益精氣。耳目聰明,經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餌之,長生神仙。…’日本醫學家中山恆明有一個方子:菱角、薏米紫藤、訶子各20克,每日一劑煮服,治胃癌和食道癌,連服一至兩月,有很好的效果。日本《信使刊》1978年9月29日報導,菱實對癌細胞抑制率為28.8%。我國《中草藥通訊》1979年2月報導,菱實於體內體外篩選試驗,均具抗癌作用。

菱湖雪餃

雪餃是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鎮的特產,據傳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在外的菱湖人回鄉探親,總不忘記買上幾盒家鄉的特產帶回去,吃著就像在故鄉一樣親切。菱湖雪餃是傳統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餃”,口感鬆脆,甜度適中,不沾牙,風味獨特,是江南傳統名糕點之一。“雪餃”是個形象化的名稱,所謂的“雪”,是一種炒熟了的秈米(一定要用秈米)磨成粉,再加入綿白糖,其色如雪而味甜。
餃坯是把麵粉用豬油擦成酥,天冷時豬油極易凝固,要與麵粉擦勻(這個全靠手臂上的功夫,而這個也是工藝的關鍵);捏成坯,裹入細沙(豆沙去皮)做成“餃”,再用豬油氽熟,撈起來後趁熱拌上“雪”,就成了“雪餃”。當然,製作雪餃的工藝說說容易做做難,以個頭飽滿不退皮,上口酥鬆易化不粘牙者為佳。食用雪餃的旺季在春節前後。在此期間,菱湖人外出探親訪友,多饋贈雪餃。菱湖當地的雪餃才為正宗,只此一地有此一物。
配料:精製麵粉、熟豬油、白沙糖、米粉、豆沙、食用油、玫瑰醬、桂花
菱湖鎮(菱湖)
製作方法
1.精粉、熟豬油加水和成水油麵團,做皮面用,稱外皮。
2.將精粉加熟豬油和成油酥面,將油酥麵包入皮面中,稱內皮。壓平後捲成長條,分切成塊。
3.熟麵粉和熟豬油混合成團,製成餃餡。
4.將分成塊的油酥麵團逐個壓平,包入餃餡,餡為玫瑰豆沙餡放鹽,然後包成餃子形。
5.鍋中倒入食油,至八九成熱,將包好的餃子入鍋油炸,呈金黃色時撈起。
6.將撈起的餃子放在糖粉和桂花的容器內攪勻,滾上糖粉,就製成了雪餃
特點
糖霜雪白,酥鬆甜香。香香甜甜,越吃越好吃。

白扁豆

白扁豆,俗稱羊眼豆,為豆科一年生攀緣莖草本植物。原產印度和印尼。《湖州府志》載:“白扁豆又名羊眼豆,有赤白二色。俗呼沿籬豆,亦名蛾眉豆。”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湖州已有種植的歷史記載了。湖州菱湖現已成為浙江省著名特產白扁豆的主要產區。
白扁豆,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據中國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編的《食物成分表》: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質2.8克,脂肪O.2克,糖5.4克,熱量35千卡,粗纖維1.4克,鈣116毫克,鐵1.5毫克,胡蘿蔔素O.32毫克,硫胺酸O.05毫克,核黃酸O.07毫克,尼克酸O.7毫克,抗壞血酸13毫克。白扁豆既是滋補佳品,夏暑作清涼飲料,又是一味良藥。關於白扁豆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朝齊梁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明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說:“取硬殼白扁豆,連皮炒熟,人藥”,“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之谷也。人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中國藥典》也說: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用於脾胃虛弱、暑濕泄瀉、白帶”。總之,白扁豆一身是寶,它的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其性味甘微濕,入脾胃二經,有補脾胃,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泄瀉、嘔吐、暑濕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菱湖鎮(菱湖)
菱湖白扁豆歷史上產量較高。據中國經濟統計研究所1939年編的《吳興農村經濟》載,1933年吳興羊眼豆(白扁豆)產量為二萬擔。白扁豆作湖州著名特產不僅國內需量大,而且還暢銷港、澳、東南亞地區,甚至遠銷東歐諸國。

熏豆茶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區的傳統土特產品,農家待客素有自製和飲用此茶的習俗。歷史源遠流長,為太湖傳統風味之一絕。我市許多地區還保持著這一待客習俗。許多農家還用鍋粢茶、熏豆茶和綠茶作為招待“毛腳女婿”首次登門的禮儀。換句話說,也就是“毛腳女婿”喝了甜蜜的鍋粢茶、鹹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綠茶這三杯茶,就算過了丈母家的“第一關”。湖州東郊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愛將熏豆茶作為正月招待親友及婚禮宴席的首選飲品。
其實,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綠的茶葉,更多的是稱之為“茶里果”的佐料,其種類繁多,一飯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叫熏豆,又名熏青豆。採摘嫩綠的優良品種的黃豆,本地人叫“毛豆”,經剝、煮、淘、烘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後再放人乾燥器中貯藏備用。它具有馨香撲鼻、鹹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點;第二種是芝麻,一般選用顆粒飽滿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種,民間叫“卜子”,其學名為“紫蘇”。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蘇以野生為上。只可惜野生者漸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蘇經炒制以後,不但芳香濃烈,還具有理氣開竅、消食和胃的藥理作用;第四種為橙皮,是一種產於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餞中的“九制陳皮”代之,但更多的卻由民間自製。他們用桔子皮經煮、刮、切、醃、曬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氣健胃之功效;第五種,名為丁香蘿蔔乾,即胡蘿蔔乾。胡蘿蔔洗淨切絲後有兩種製法:一以適量的鹽生醃後曬乾即成;另一種煮熟後醃製,晾乾。後者更適宜牙齒不便的老年人食用。以上五種,是熏豆茶中必備的“茶里果”。一般在沖泡前應以適量的比例調合,裝入儲存罐中;備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還根據各自的喜好和條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筍乾、香豆腐乾、鹹桂花、醃薑片等多種佐料。但其中有個原則務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膩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湯的渾濁。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應根據客人的愛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還可酌加食鹽和味素。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畢以後,再放上幾片嫩綠的茶葉,以沸水沖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點的熏豆茶就可品嘗了。

風景名勝

安瀾橋
“八月澄波分外寒,女郎踏月上安瀾。晶宮不受妲娥妒,水色開光總一般。”這是清朝一位詩人詠安瀾橋的詩。詩描寫了中秋安瀾橋的秀色,表達了女郎對橋的眷戀。
安瀾橋,位於菱湖鎮北柵,是鎮區重要建築物之一。該橋為三洞環形石橋。長58.5公尺,寬4.55 公尺,上下踏步各33級。該橋未建前,湖西墩與菱湖鎮來往交通,靠南、北兩渡船解決,由於湖面較寬,有時風浪很大,來往人員時受風波之險。清康熙三十年(1696),當時百姓要求建橋的呼聲很高,但因資金難籌,願望未能實現。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鎮祗園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願任勞募化建橋,接著就開始動工建橋。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繼承師志,繼續邊募化邊建橋,由於連年饑荒,籌募甚為困難,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橋已初步建成,長虹初展,百姓稱便,取名“安瀾”。從此,湖西墩因橋之利,市集逐漸興旺。隔了七十年,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里人協力捐資下,改建成環形石橋。民國8年至10年(1919~1921),共花3年時間進行重修,由鄭姓石鋪承包,化白銀二萬四千兩,建成氣勢雄偉的三拱環石橋,巍然屹立,雄姿英發。
菱湖鎮(菱湖)
安瀾橋畔,有許多菱湖人民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事跡。1861年5月,在菱湖人民支持下,太平軍李秀成部與清軍趙景賢部血戰於安瀾橋畔,擊斃清軍南鄉目吳以著。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3月,日寇沿龍溪自南向北竄擾,途經菱湖,就在安瀾橋畔遭到抗日愛國將士的迎頭痛擊,打得日寇暈頭轉向,死傷極大,大長了我國民族志氣。新中國成立後,該橋隨著鎮、鄉、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已形成菱湖鎮壓西北郊水陸路的交通重要通道。橋的兩岸舊邈變新顏,橋西有:菱湖醫院、造船廠、自來水廠、石油倉庫;橋西北有龍溪港,溪西鄉五家墩村,以及荻港和孚鎮;橋北有:菱湖化學廠、菱湖絲廠等企業,該橋在溝通鎮、鄉、村交通、繁榮鎮、鄉、村市場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安瀾橋,環如半月,長若垂紅,從建橋已有280多年歷史了。站在橋上,著名“水市”菱湖鎮的景色可一收眼底;清晨、傍晚,彩霞、波光、燈火伴送著來往舟楫,構成了一幅別具風采的畫圖。

著名人物

章榮初(1901—1972),愛國實業家。原名吉初,又名增華,湖州市菱湖人。始終不忘家鄉人民,對菱湖現代化發展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章榮初先生對家鄉的投資,就沒有菱湖。 祖籍浙江湖州荻港,因他父親章清儒在菱湖經營同豐祥絲莊而遷居菱湖。畢生致力實業,到1949年,他的資產達1000萬元以上,成為解放初留在國內的浙江省資產最多的民族資本家,他致力於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浙江省吳興(今湖州)荻港人,荻港章氏三省堂十四世孫;因父清儒在菱湖經營同豐祥絲莊而遷居 菱湖;幼時念過國小,青年時販賣棉布,往返於安吉孝豐長興、湖州之間;在菱湖斜橋堍(今人民路)集資開設人和布店。後去上海開設華豐棉布號,經營花色棉布批發業務;在寧波富家子弟郁震東的支持下,籌資60萬銀元,創建上海紡織印染廠;投產伊始,遭到英商綸昌、日商三菱圍攻,並以投資合股為誘餌,企圖扼殺我國的印染工業於搖籃之中,被堅決拒絕。
20世紀20年代的青年時期的章榮初20世紀20年代的青年時期的章榮初
1928年萌生生產國產印花布的願望,遂藉資在上海籌建上海印染廠;1930年底開工生產,是當時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的第一家印染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章榮初民族工業逃脫不了厄運;英商綸昌洋行壟斷並殺價打擊,官僚及資本家排擠敲詐,上海印染廠幾瀕破產;但他在愛國金融家的支持下,重用人才,加強企業管理,終於在1932年取得了發展,首次建立了由中國人獨資管理的從紡紗、織布、印染到棉布經銷的廠商結合的經濟實體,並改名為上海紡織印染廠,從此,他成了實業家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章榮初變賣了上海惇信路的住宅和家具,捐獻抗戰;在上海淪陷期間,棉紗、棉布全部被日軍統制,榮初把棉織品改為棉麻交織,避開了統制,使企業能自由經營;在此期間,又創辦了有2萬隻紗錠、200檯布機的榮豐紗廠及蘇中鐵工廠、上海皮革廠、泰州紗廠、豐業大樓等,成為上海知名廠商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後,章榮初利用在上海的大陸飯店和偉達飯店,接待了從日本集中營獲釋的英、美等400多名盟國僑民,提供吃、穿、住的生活費用。為此,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金開德上將特意向章榮初當面致謝。
1946年,章榮初成為解放初期浙江省留在國內資產最多的民族資本家;解放前夕,在李濟琛的勸導下,章榮初放棄出走香港打算(1952年還召回在美國留學的兒子),參加祖國建設。
解放後,他積極參加了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得到了陳雲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毛澤東主席的“墨寶”,同時擔任了上海市棉紡業分會董事,上海市、浙江省政協委員;1972年12月13日病逝。
國小徒大志向:章榮初幼年家境清貧,弟兄六人,排行第二。父親章清儒節衣縮食,送他到老聚和紙坊私塾求學。教私塾的費健老先生為人嚴厲,執教不苟。章榮初自幼思路敏捷,口才很好,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而且擅長心算,經常得到老先生的讚揚。
章榮初讀完國小,因生活所迫輟學,便到上海人和協棉布號當學徒。他勤奮刻苦、精心習業,很快掌握了商業技能。
章榮初在國小徒時就有壯志雄心。據中醫名家陳存二自述:幼年時,我經常到綢緞局裡去玩耍並和店裡一個章姓國小徒最為相得。
一天,我揣著一塊銀圓反覆把玩對他不時賣弄,使他看呆了,他沒有工資,每月只有月規錢二角小洋(是理髮、洗澡、添置鞋襪的備用),因此,他見了我的一塊銀圓也拿去放在手裡把玩不已。
他能講出綢緞局裡薪金最高的掌柜先生每月也不過八塊大洋、普通職員不過四塊至六塊,至於剛滿師的學徒則每月一塊錢而已。
他說:“你拜一個年,就拿到一塊錢,真使我羨慕啊!”……他的話不禁使我隱隱然流露出一種驕傲的姿態,使姓章的國小徒有些看不上眼了,他反唇相譏地說:“小開!你不要得意,我滿師以後努力做事,也會發達的,那時候我的錢一定會比你多,而且要買一輛漆黑閃亮的包車(即私家兩輪人力車),我高高地坐在包車上,你們這些小開(上海人對小東主的慣稱)一點沒有能耐,可能已經做了乞丐,只能跟在包車屁股後面幫著推車,然後伸手向我討個把銅板呢!”
我聽了以後,氣得了不得。可是,他這幾句話卻深深地印在心坎里,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本領,將來會淪為乞丐的……那個譏諷我的國小徒姓章名榮初,20年以後他果然開了兩家織布廠,又和劉鴻生合資開設了上海章華呢絨廠,是國產呢絨第一家,抵制了英國、日本對中國市場的壟斷,振興了民族工業,成為上海有數的大實業家……少年時的壯志雄心,經過刻苦努力終有成就。
以上摘錄的片斷對話,其發生的時間是上世紀初的1924年陰曆新年後不久。地點是在當時上海的商業繁華區大東門一家規模很大的陳大升綢緞局的店堂里。
章榮初長子章志鴻結婚 (1944年4月)章榮初長子章志鴻結婚 (1944年4月)
奮鬥在上海灘章榮初的成功,在於他艱苦創業,不怕失敗,不怕風險。1921年他回菱湖集資開設仁和布店,後以菱湖地小店多,有礙發展,便去上海創業,開設華豐祥棉布號。在經營中,章榮初堅持信用及商業道德、親自接待客戶,作風踏實穩重,因而得到金融界的信任。以信貸抵押作經濟後盾,1929年,又開設志恆棉布號。堅持經營大眾性棉布,反對冒牌洋貨,創實事求是的交易新風,得到消費者的讚揚。章榮初在上海由此鞏固了立足點。
章榮初為了做大他的事業,不斷向工業巨子、學者名流以及各方有關人士虛心請教。他經常到深夜還讀書閱報,研究工商間的關係、華洋間的矛盾的處理、市場信息和價格規律等等。這就使他首先認識到:在經營商業的同時,最好自辦工業,降低產品成本,才有利同洋商競爭,且能維護國貨及消費者的利益。
於是,他創辦了上海印染廠。不久,在英商綸昌印染廠等外商聯合傾銷的壓力下,他的工廠被擠垮。章榮初毫不氣餒,一面總結經驗,一面奔走呼號。倡議華商同業團結御外,共求生存。得到很多同業的同情,華商金融界成立“匯業銀團”為他撐腰。於是幾經搏鬥,上海印染廠又重新站立起來了!不久發展為一家自織自染的工廠,屹立於上海市郊,並支援弱小同業。使大家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抗日戰爭爆發,章榮初的上海印染廠遭敵寇破壞而倒閉,逃難回到老家。後聽說上海租界還可營業,就返回上海。
在朋友們支持下,他在愚園路創辦中央印染廠。當時上海廠商紛紛停產或逃難,市場商品供不應求,社會上一部分遊資又難於投放,章榮初看準了這一時機,不怕風險,大量生產大眾化棉布,市場旺銷,獲利巨大。不久在大西路又創辦榮豐紗廠。
章榮初和榮豐紗廠總經理韓志明 (1938年)章榮初和榮豐紗廠總經理韓志明 (1938年)
章榮初認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民族工商業要奮發圖強,必須搞聯合企業,使供求關係環環扣緊,不讓外商插足。於是在榮豐紗廠擴建之後,又連續創辦了蘇中鐵工廠、上海皮革廠、泰州紗廠、豐業大樓等,並將中央印染廠、上海印染廠改建為榮豐二廠、榮豐三廠,成為上海有名的廠商之一。
建設新菱湖鎮是“絲綢之府”湖州的蠶桑主要產區之一,章榮初熱愛這片土地,投身於家鄉建設;他說,我務必為桑梓有所建樹,方無愧於先祖和後人。
章榮初為浙江青樹國小題辭 (1933年)章榮初為浙江青樹國小題辭 (1933年)
1946年,章榮初看到城市虛假繁榮,農村經濟嚴重破產,便邀請了王伯樵、舒新城俞慶棠肖衛國等十名金融、工商界著名人士和專家學者,到菱湖進行實地考察。並在同年派同濟大學土木系李華儀帶領20名大學生,到菱湖測繪地圖31張,初步擬訂了菱湖建設計畫。1946年10月12日在上海貴州路湖社,正式成立了菱湖建設協會。由潘公展和他自己擔任正副董事長,由王洗(雪峰)任菱湖辦事處主任併兼任建設協會理事。菱湖建設協會分設秘書處、設計委會、各種專門委員會及蠶桑推廣、農田水利、文化教育、工業管理、工程設計、公共衛生等六部。經理事會討論並制訂了第一期五年計畫書,確立了“發動鄉人建鄉,配合建國大計”的建設新菱湖的總方針。以“工農並重,教養合一,人定勝天,自力更生”為綱,根據菱湖特點,從農業引發工業,以工業推動農業;為生產發展教育,以教育促進生產。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達到“促進農村進步繁榮,建立新型田園都市”的目標。
鑒於當時菱湖區農村的情況:由於抗戰時期日偽的破壞,農事荒廢,老的桑林嚴重被毀,新桑又無力培養,農民想養蠶,但桑葉緊缺,更缺乏養蠶資本和優良的蠶種。章榮初根據專家們的深入調查和自己親自探訪,擬定了下列計畫並積極進行: (一)建立四鄉“蠶桑實驗保”,作為示範推廣的組織;(二)選派有實際經驗的蠶桑技術人員,深入農村作技術指導,推行科學方法改良蠶種、增植桑苗、提倡科學養蠶;(三)為了進一步改良蠶種,在鎮江接辦了明明蠶種場,確保優良蠶種的來源;(四)安放無息蠶桑貸款及貸種,大力支持農民培桑、養蠶。
在農村蠶桑發展的基礎上,章榮初於1946—1947年,在菱湖鎮創建了規模較大、設備先進的菱湖絲廠,菱湖化學廠。絲廠有發電設備,另外又創辦了供民用的青樹電廠。為了工廠和菱湖鎮的安全,又捐資購買了消防船,辦起了消防會。
另外,又在湖州開設了湖豐綢廠、華大布店等企業,並且在大利新絲織廠等參加了主要股份。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給菱湖農村經濟帶來了生機,也對鎮上的商業起了促進作用。工廠吸收了大量的職工,使原來不少失業者獲得了就業的機會,連湖州城裡的婦女,也有一二百人進入菱湖絲廠工作,菱湖與湖州間輪船,也開航了四達班,章榮初還計畫從菱湖造公路,東接滬杭鐵路盛澤公路,西通京杭國道的菁山,可惜當時的政府不予支持而未獲成功。
菱湖的建設,終於形成了農工商聯合的局面,章榮初又決定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致力於地方文化教育和醫藥衛生事業。
1933年,青樹基金團撥出大量經費,章榮初親自主持,興辦了青樹中學,附設完全國小,地址在菱湖南柵倉場弄,占地20畝。第二年開學,以後發展到12個班級的規模。他禮聘吳淮清先生,主持校務。吳系菱湖人,為學壇先進,早已桃李滿園。承章委以重任,日夜辛勞,從建造學舍、選聘師資到訂校規、正學風,均恭親擘劃,處處嚴謹。章榮初每次回鄉都去學校聽課,並向校方提出:“培育人才,要在務實”的方針。青樹中學畢業的學生,品學兼優者,吳先生均薦入章榮初的各地企事業中。這在那“畢業即失業”的舊社會,既鼓勵了學生勤奮學習,又給章榮初的事業中增加了有文化的骨幹。此外章榮初又在上海的工廠開辦工人夜校,以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
章榮初父章清儒為青樹國小題辭 (1933年)章榮初父章清儒為青樹國小題辭 (1933年)
與此同時,章榮初還創辦了菱湖醫院,到杭州等地聘請醫師,培養護士,充實醫療設備,又開設了“章三省堂國藥號”。醫院及藥店對貧困者均減免醫藥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職工的健康水平,大大促進了生產。
章榮初在菱湖的建設中,投資了數百萬美元。可是當時人家問他帶多少錢來建設菱湖時,他卻說:“我只帶來一點點勇氣。”
在建設工地上,常有磚頭、木材、鋼管等滿地狼藉。章榮初看到後常一聲不響地脫下長衫馬褂,彎著腰把散落的零星材料,一點一點地收拾起來,歸攏一堆,一些旁觀的人員,也就忙著撿拾,章榮初便微笑著對他們說:“浪費不只是某個人的鈔票,而是化了勞力和時間從遠處運來的建設材料。材料少浪費一點,菱湖就可以建設得好一點”。不過,有些貧民來撿些木頭、斷磚、元釘之類的東西,遭到管理人員的呵斥驅趕時,章榮初卻制止說:“這些東西他們需要,就讓他們拿去吧,只要我們在建設中少浪費點就好”。
長孫章濟塘支邊去新疆建設兵團 (1964年)長孫章濟塘支邊去新疆建設兵團 (1964年)
菱湖,經過章榮初數年的努力建設,在解放前,終於一躍成為湖州市很有名的一個經濟大鎮。
竹墩三沈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號秋明,吳興(今湖州)菱湖鎮竹墩村人,是現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時期白話詩倡導者。
他五歲入館,八歲開筆練字,十五歲就能為人寫扇面。曾就讀於嘉興師範。1905年,隨其族史沈士遠、弟沈兼士同赴日本留學。
1912年受北京大學之聘任教。在北大任職期間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同他開玩笑道:“你這人性格內向是個出名的老實頭,常常默不作聲,既然如此,何必多帶一口?”意思是說,沈君默的名字中已有“默”字,而“君”字下面又有一“口”,未名多餘了。誰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沈君默對此甚表贊同。從此改名為沈尹默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沈尹默是新文化運動中積極倡導白話詩並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之一。其中《月夜》被稱為“具備新詩美德的”第一首散文詩。沈尹默和胡適劉半農是最早在《新青年》上嘗試新詩創作的,被譽為新文化運動新詩創作“三巨頭”。
沈兼士(1885—1947),吳興(今湖州市)菱湖鎮竹墩人,當代著名學者。
其為沈尹默之弟。光緒三十一年(1905)與哥尹默同赴日本留學,參加同盟會,並在東京隨章太炎學習音韻學。民國2年(1912)到北京,任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教授,在北京大學國史編撰處國文系任職。沈兼士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參加者。當時作為“新文化運動大本營”的北京大學,稱其與兄沈士遠(總務長)、沈尹默以及另外兩名姓馬的教授為“三沈二馬”。在1917看到地1919年間,其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新詩十幾首,是我國新詩早期積極倡導者之一。他的新詩手稿6首,後來輯入劉半農的《初期白話詩稿》影印出版。
民國36年(1947)8月2日,沈兼士因患腦溢血病故,其著作有《古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段硯齋雜文》等。還編有《廣韻聲學》,是我國迄今為止為漢字形聲學研究最為完整的一部。
沈邁士(1891—1986)名祖德,號寬齋,以字行,吳興(今湖州市)菱湖鎮竹墩村人,當代著名書畫家。
沈邁士早年隨母親學畫,後進上海震旦大學攻文學,獲學士學位,1905年赴日本留學。學成歸國後任多職。但因對當時政府腐敗不滿,都憤而辭去。至解放前以賣畫為生,曾與沈尹默合作書畫展覽三次,在書畫界卓有聲譽。
沈邁士對黨對人民赤膽忠心,對書畫藝術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沈邁士繪畫師承家學。他的畫風格蒼潤,筆致雄秀,以山水花卉享名。沈邁士平生喜游名山大川,主張融合諸家法度,結合體驗生活,提高作品意境。他的作品融詩、書、畫於一體,為藝苑所推崇。編印有《沈邁士畫集》、《海曙樓畫集》;著有《畫家叢書》中的《王詵》。還長於書法,善作詩詞。
生前,沈邁士先生還為家鄉菱湖的下昂“松雪影劇院”、“下昂中學”、“下昂鄉中心國小”、“下昂敬老院”揮毫題名。
楊光泩
楊光泩1900年生,祖籍菱湖,曾任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祖輩菱湖開辦楊萬豐絲行(故址尚在北橋浜路)。
楊光泩16歲時考入清華高等科(清華大學前身)。先後在國外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38年受命於危難之秋,出任中國駐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總領事。就任期間,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向華僑募捐支援抗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馬尼拉危在旦夕。為掩護當地華僑及領事館財產,果斷婉拒盟軍勸其撤出馬尼拉的安排,誓曰:“身為外交官,應負保僑重責,未奉命之前,絕不擅離職守。”一面籌劃應變辦法,一面疏散文職人員,當時有一批由美國印刷的法幣滯留在馬尼拉港口海關,為了不遭日寇掠奪,毅然付之一炬。
1942年1月2日早晨,馬尼拉被日軍占領。當天,日本駐馬尼拉副領事木原次太郎,聲稱日本不承認重慶政府,也不承認楊光泩等人的外交官身份。要挾楊光泩將旅菲華僑領袖集中起來,楊光泩當場拒絕。於是楊及另外7名外交人員被日軍囚禁。雖遭百般折磨,始終不屈。日本憲兵司令太田,因楊光泩嚴詞斥責。太田司令惱羞成怒,於1942年4月17日將楊光泩等8位外交官秘密槍殺於菲律賓華僑義山。敵人未擊中楊光泩要害,楊光泩以手指心,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犧牲時年僅43歲。
1945年楊光泩等8位外交官忠骸移葬南京雨花台。1948年旅菲僑胞為紀念楊光泩烈士,在菲律賓華僑義山建立了一座上鐫“效忠成志”四個大字的紀念碑,還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光泩路”和光泩國小。1989年12月2日,國務院民政部頒發了楊光泩革命烈士證書,並在南京市菊花台公園修復了烈士墓和烈士紀念館。後菱湖鎮上修建了座新的公園,命名為光泩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