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IEC)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年長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實驗室檢查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做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

基本介紹

  • 外文名:enteroinvasiveE.coli,EIEC
  • 就診科室:內科
  • 多發群體:較年長兒童和成人
  • 常見發病部位:大腸
  • 常見病因: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膿血便
  • 中文名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是1967年從“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離獲得的一組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與志賀菌有類似的生化特性,無動力,對乳糖不發酵或發酵緩慢,有共同抗原,均為侵襲性致病菌,也稱痢疾樣大腸埃希桿菌,可侵入上皮細胞,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性反應。

發病機制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症和潰瘍,引起腹瀉。臨床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臨床表現類似菌痢。

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鑑別。

診斷

確定診斷必須依據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做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

治療

1.一般治療
症狀明顯的患者應臥床休息,按照腸道傳染病消毒隔離。飲食以流質為主。病情好轉後改用稀飯、麵條等。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有失水者應酌情補液。對嬰兒失水在體重5%~10%範圍者,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溶液(ORS)。對反覆嘔吐或嚴重脫水者,可考慮先靜脈補液,儘快改為口服補液。
2.抗菌治療
近年來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對各種藥物及抗生素的耐藥性逐年增長,目前對常用抗菌藥物如磺胺、鏈黴素、氯黴素與四環素大多耐藥,臨床療效相應降低。細菌可呈多重耐藥性。所以對於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標本培養的結果進行選擇,避免無針對性的濫用。在一定地區內注意輪換用藥。抗菌藥物療效的考核應以糞便培養陰轉率為主,治療結束時陰轉率應達90%以上。常用藥物包括下列幾種:
(1)喹諾酮類藥物 具有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點,近年耐藥株逐漸增多,耐藥性也可通過質粒介導。對志賀菌感染常用環丙沙星口服,療程3~5天。其他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對志賀菌感染也有效。
(2)磺胺甲惡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惡唑) 療程7天。根據我們使用結果,治癒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耐藥性逐步增長,療效有下降趨勢。對有磺胺過敏、白細胞計數減少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3)中藥治療 小檗鹼,7天為一療程。或用生大蒜口服,或馬莧煎劑口服,或用白頭翁湯煎劑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