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足陽明之脈

出《靈樞·經脈》。即足陽明胃經。本經共有45個穴位,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和頭面部。

足陽明胃經主要與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關係密切,循環系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樞·經脈》
  • 作者:武文筠
  • 出版源:《陝西中醫》
簡介,內經原文:,語譯,病候,

簡介

出《靈樞·經脈》。即足陽明胃經。本經共有45個穴位,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側面,30個穴位在腹、胸部和頭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末穴厲兌。本經腧穴可治療胃腸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頭、眼、鼻、口、齒等器官病症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脹,嘔吐,泄瀉,鼻衄,牙痛,口眼渦斜,咽喉腫痛,熱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疼痛等。

內經原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xie)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語譯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 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繆),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匯于海春夠(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院、中院),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車),向下夾臍兩旁,進入氣街。

病候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向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經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