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肱骨髁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包括肱骨下端骨腄分離,外髁骨折,內髁骨折,內上髁骨折,肱骨小頭骨折,髁間骨折等。外髁骨折多見於6-10歲兒童。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主要以體位切口、顯露骨折部位、復位、內固定四大步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 領域:醫療技術
  • 術前準備:同骨折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
  • 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
簡介,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手術步驟,術後處理,

簡介

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兒童時期的肱骨下端有4~5個骨化中心及骨骺線,出現於不同年齡圖44-40。而且前有冠狀窩,後有鷹嘴窩,髁部的骨支架比較薄弱,易發生骨折。由於肱骨外髁有伸肌群附著,內髁有屈肌群附著,所以髁部骨折極易發生翻轉移位;而且移位後,難以用手法復位;即使手法復位成功,也極易因肌肉的牽拉而再移位。此外,髁部骨折常累及關節面和骨骺,如不及時給以恰當的治療,不但可以影響關節的伸屈功能,而且還可以影響骨骺的發育,出現生長性畸形。常見的肱骨髁骨折有肱骨外髁骨折和內上髁骨折兩種。內上髁骨折易並發尺神經損傷,檢查時應注意。這兩種髁部骨折塊多為軟骨,X線片不顯影,有時易被忽視。

適應症

1.新鮮肱骨髁骨折有移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手法復位後再移位者。
2.就醫較晚的肱骨髁骨折,有移位者。

禁忌症

1.傷員一般情況不好,或並發休克者,必須先行搶救,待休克穩定,一般情況好轉後,才能進行手術。
2.如有危及生命的頭顱、胸腔或腹腔等重要臟器損傷,必須首先處理,骨折的治療退居次要位置,可先行臨時外固定,待病情穩定後再處理骨折,或採用非手術治療,儘可能爭取較好的復位。
3.骨折局部有超過8~12小時的開放性傷口。

術前準備

同骨折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

麻醉

臂叢麻醉或全麻。

手術步驟

(一)肱骨外髁骨折
1.體位、切口 仰臥位,傷肢置胸前。肘外側弧形切口,起自肱骨外上髁上5cm,止於橈骨頸部。
2.顯露骨折處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在肱橈肌、橈側伸腕長肌和肱三頭肌間隙分離(橈神經從肱肌與肱橈肌之間穿向前側,分離切口上端時需注意避免損傷),並分別向前後拉開,即可顯露骨折。骨折塊呈不同程度的旋轉,常常是粗糙的骨折面向著肘關節外側,而光滑的關節面向著肱骨幹和滑車的骨折面。骨折塊遠大於X線片所顯影的大小(包括外上髁、肱骨小頭骨骺、部分滑車骨骺和小塊乾骺端骨質)。顯露時,注意不要切斷骨折塊的前臂伸肌腱附著處,以保存骨塊的血運。
3.復位 有時術中辨認延遲幾周手術的骨折移位有一定困難。應在清除關節內血腫、折端肉芽、骨痂及骨屑後,對照X線片,反覆辨認骨缺損外觀及移位的骨折面。確認後,屈肘使前臂伸肌鬆弛,用巾鉗夾住移位的骨塊反向復位。
4.內固定 在巾鉗維持復位下,用2根克氏針將外髁固定於肱骨幹,其方向自外下斜向內上,呈40°~60°角,用手搖鑽鑽入固定。
(二)肱骨內上髁骨折及骨骺分離
1.體位、切口 仰臥位,傷肢外展置床旁小桌上,或屈肘置於胸前。肘內側切口,以肱骨內上髁部位為中心,作縱行切口,長5cm。
2.顯露 切開深筋膜,即可見肱骨內上髁部位有粗糙骨折面。探查位於其後內側尺神經溝內的尺神經,並予以分離後拉開保護。
3.復位 內上髁骨折塊常被夾入尺骨半月切跡與肱骨滑車之間,所以看不到骨折塊,僅可見到屈肌及腱膜連同關節囊嵌入關節內,應仔細用彎止血鉗挑出肌肉及骨折塊。骨折塊有時未嵌入關節內,比較容易找到。復位時要屈肘,使前臂屈肌鬆弛,即可將骨折塊完全復位。
4.內固定 將骨折塊復位並保持對位後,用克氏針從骨折塊中心向上、向對側斜行鑽入肱骨下端松質骨內作內固定。骨折癒合後,尺神經溝會因骨質增生而變得狹小或不平,可能以後發生尺神經的遲發性癱瘓。一般應在內固定後同時行尺神經前移術。

術後處理

術後用石膏托固定傷肢於屈時90°,3周后去石膏外固定,並開始伸屈肘關節,進行功能鍛鍊。骨折癒合後,可拔除克氏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