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食肉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一般指本詞條

主要以肉類食物為主的一類動物

英文名稱:carnivore,肉食類動物,亦稱Meat-eater。

四肢強勁,靈活性非常強,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兩個大齒尖在咬合時像尖銳的刺刀,可將韌帶、軟骨切斷。大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刺穿作用。野外攻擊性強,速度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肉動物
  • 外文名:predator,carnivore,亦稱Meat-eater。
  • 俗稱:猛獸、野獸、肉食動物
  • 類型:肉食類動物
  • 生態意義:控制種群數量、維護生態平衡
定義,解釋,基本分類動物,陸地肉食動物,北極熊,棕熊,獅子,老虎,美洲豹/金錢豹(花豹),黑熊,美洲獅/雪豹,鬣狗/豺、非洲野狗,獵豹/狼,雲豹/猞猁,熊貓,劍齒虎(滅絕),殘暴獅(滅絕),短面熊(滅絕),安氏獸(滅絕),海洋肉食動物,深海巨蟹,巨型章魚,逆戟鯨(虎鯨),大白鯊,抹香鯨,藍鯨,鯨鯊,海豚,梅爾維爾鯨(滅絕),巨齒鯊(滅絕),天空肉食動物,白頭海雕,金雕,安第斯禿鷲,雕鴞,漂泊信天翁,阿根廷巨鷹(滅絕),桑氏偽齒鳥(滅絕),恐龍類肉食動物,棘龍,霸王龍,蠻龍,馬普龍,鯊齒龍,奧沙拉龍,魁紂龍,南方巨獸龍,西雅茨龍,索倫龍,薄片龍,紐西蘭魚龍,霍夫曼滄龍,無齒翼龍,風神翼龍/披羽蛇翼龍,生態意義,

定義

俗稱猛獸或食肉獸。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臼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2大齒尖在咬合時好似鍘刀,可將韌帶、軟骨切斷。大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穿刺作用。

解釋

1、食肉動物(carnivore)泛指一切食肉的動物。
2、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了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飲食習慣的大熊貓(有的野生大熊貓也是食肉動物),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3在物種的劃分上屬於主要以肉為食物的動物,比如老虎、獅子.或一些性情兇猛的動物。而歷史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和食肉恐龍是棘龍(SPINOSAURUS)。

基本分類動物

食肉性 Carnivore(四足動物為主)
食魚性 Piscivore(水生動物為主)
食蟲性 Insectivore
食軟體性 Molluscivore
吸血性 Hematophagy

陸地肉食動物

北極熊

北極熊也叫白熊,是熊科動物,是棕熊的白化,其身軀龐大,體長可達2.5米以上,雄性平均體重600公斤,最大的北極熊體重可達1002公斤,也是陸地上最大、力量最強的食肉動物之一,主要以魚類、海豹為食,有時也襲擊海象獨角鯨白鯨等強大動物。

棕熊

棕熊,其身長雄性一般為170-280cm,尾長有8-14cm ,體重範圍130-1000公斤,平均壽命30年,4~6歲性成熟,毛長約6厘米,毛色隨季節變化大,棕熊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性動物。雖然體型巨大,但是因為體內脂肪含量過高,所以較為笨重,屬於雜食性動物,性格較純食肉動物來說比較溫和,不過憤怒時也相當可怕,前蘇聯動物記錄中有多次棕熊殺死了成年虎。也有老虎殺死棕熊。

獅子

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群居的貓科動物,現今第二大的貓科動物。獅的體型巨大,公獅身長可達180cm-250cm,平均體重230公斤,最大280公斤以上,母獅也有160cm,體重100-180千克,非洲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在獅群中,雌獅一般擔任捕獵和照顧幼仔的任務,而雄獅則擔任抵禦外來入侵的任務,是雄性寄生社會;獅群有著不輸給犬科動物的配合和協作。雖然雌獅的體型比雄獅小,但是比雄獅更兇殘、更敏捷,雄獅的脾氣比老虎來說要溫和的多,只有面對鬣狗群或者其他獅群挑釁時,才會為了保衛領土而戰鬥。獅子奔跑速度高達49-70KM\H。

老虎

老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體重範圍100-350公斤,分為4個大的亞種(西伯利亞虎,也稱東北虎,體重200-350公斤,雄性最大身長3.3米;孟加拉虎,180-260公斤;華南虎,170公斤,蘇門答臘虎,120公斤),是亞洲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可以單獨獵殺比自己體型大5倍以上的獵物,亞叢林中只有成年雄性大象才能抵擋老虎的攻擊。甚至爬上樹嘗試攻擊人類的直升飛機。老虎奔跑速度高達56-80KM\H。

美洲豹/金錢豹(花豹)

美洲豹又叫美洲虎,但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美洲虎在大貓豹亞科)中體形次於排名第三,體長1.5~2.3米,尾長60~90厘米,肩高75~110厘米,體重可達180公斤,是貓科動物中最喜歡吃魚的。金錢豹,又稱花豹,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是最敏捷的貓科動物。成年花豹體重可達90公斤,體長在1.4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花豹是靈長類動物和行動笨重動物的剋星。

黑熊

黑熊(Black bear)的體型只能算中等,頭至軀幹約120-180cm高,母熊的體型比較小,可能只有公熊的一半,性格比較軟弱,體重一般在100-300公斤。注意,黑熊不一定指皮毛黑色的熊,2013年也曾拍攝過白色的黑熊,被懷疑是白化病患者,十分罕見。

美洲獅/雪豹

美洲獅(Puma)是最大的貓亞科動物,體長1.3~2米,尾長約1米,肩高55~80厘米,體重可達90公斤,最大的美洲獅體重超過100公斤。 雪豹(Snow leopard)體長110~130cm;尾長80~90cm,體重可達80千克,高原上的精靈,最美麗的貓科動物。

鬣狗/豺、非洲野狗

斑鬣狗身長約125厘米,肩高80厘米左右,體重50-86千克,陸地上咬合力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也是獅子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過著群居生活。
豺的體重為20公斤,豺王勉強可以長到30公斤,雖然體型小,但是這種動物和一般犬科不同,它們擁有貓科動物的利爪和靈敏,並且有比狼更優越的耐力,也是唯一可以原地往高處起跳的犬科動物,原地起跳可達3米,一種比較特殊的犬科動物。它們是最強的犬科動物,比狼小,但是兇猛,強壯,攻擊性則過之,豺群一般在12隻到20隻左右,有召喚其他群落攻擊敵人的能力,聚集到一定數量的豺,是森林中最可怕的掠食動物,老虎見了都要怕三分,曾發生過60多隻豺以戰死一半的代價圍殺老虎的記錄。
成年非洲野狗體長75~110厘米,尾巴長30~40厘米,體重22-25公斤左右,兩性大小大體相當。

獵豹/狼

獵豹的軀幹長是1米到1.5米、尾長是0.6米到0.8米、肩高是0.7到0.9米、體型和花豹相似,略小,體重55-80公斤,是陸地上跑的最快的動物。獵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中最溫順的一種,雖然力量上與老虎,獅子等超級猛獸相比較明顯的差距,不過護子時的獵豹可以搏殺鬣狗這般強大的對手。
狼是最大的犬科動物,也是一種智商較高的動物,是所有家犬的祖先,一般體重在60千克左右,曾捕捉過84公斤的大狼,性格兇猛狡猾,冬季食物缺乏時,敢捕殺熊等強大動物為食。母系社會。

雲豹/猞猁

雲豹體重25-40公斤左右,犬齒比例最大的貓科動物,有小劍齒虎之稱,貓科動物的爬樹冠軍,體型最小的大型貓科動物。 猞猁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體重30-50千克,體長90-130厘米。

熊貓

熊貓也屬於肉食動物,只是因環境的問題,通常吃植物,熊貓現在普遍都吃竹子,集中分布在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劍齒虎(滅絕)

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主要是分類在貓科下的劍齒虎亞科、鬣齒獸科及獵貓科,且包括有袋下綱的兩個科,生存於新生代的不同時期,各自演化出像劍的犬齒。它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120毫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粗壯,仿佛像一般。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

殘暴獅(滅絕)

殘暴獅也稱美洲擬獅,獅子滅絕亞種,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是冰河時期 (距今二百萬年左右)游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而在美洲貓科猛獸中則絕對是龐然大物了。

短面熊(滅絕)

距今200萬年前,在美洲大陸上生活著的一類俗稱“美洲短面熊”的可怕掠食動物。由於它們的主要獵物為美洲野牛和大角野牛,故有時被稱為“噬牛熊”。短面熊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曾經存在過,當時的北美短面熊主要包括兩個品種:Arctodus simus(巨型短面熊)和Arctodus pristinus(倭短面熊)。而在南美巨型短面熊方面,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古生物學家發現迄今地球上體型最大的熊。這種史前Arctotherium(南美巨型短面熊)平均體重達到1600~1700公斤,站立時高度可達到4.2米。

安氏獸(滅絕)

屬踝節目三尖中獸科(尚存爭議),生活於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萬年前的中國,名稱緣自其發現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是曾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類食肉動物之一。

海洋肉食動物

深海巨蟹

一張英國巨蟹照片在網路上瘋傳,甚至吸引大量遊客瘋狂湧入英肯特郡港口惠特斯堡(Whistable)。照片顯示,在惠特斯堡附近淺水的漁船旁,似乎潛伏著一隻長達15米的巨型螃蟹。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巨型章魚

巨型章魚是大王烏賊(巨型烏賊),因為章魚是八個足(腕)的而烏賊是十個足(腕)的。關於真正的巨型章魚,請看太平洋巨型章魚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逆戟鯨(虎鯨)

虎鯨是已知的最兇猛的海洋霸主,沒有之一!海洋中的露脊鯨長鬚鯨座頭鯨灰鯨藍鯨等大型鯨類也都畏之如虎,就慌忙避開。真正的王者!站在巔峰存在!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大白鯊

大白鯊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大型進攻性鯊魚,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因其體大且具攻擊性而被認為是海洋殺手。白鯊被認為比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體重最大可達3.2噸.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抹香鯨

抹香鯨(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是世界上最大的齒鯨。它們在所有鯨類中潛得最深、最久,因此號稱為動物王國中的“潛水冠軍”。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藍鯨

藍鯨亦稱“剃刀鯨”,是地球上最大與最重的動物,藍鯨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存過體型最大的動物(比任何恐龍都大),體長可達33米,重達200噸。 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藍鯨排第7,是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它了!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鯨鯊

鯨鯊(學名:Rhincodon typus),又名鯨鮫豆腐鯊大憨鯊,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鯊魚,屬於軟骨魚綱鬚鯊目鯨鯊科,也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鯨鯊是最大的鯊,是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在10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10~15噸,台灣捕捉過兩頭長20米及分別重34噸及35.8噸的巨型鯨鯊,也有過21.4米鯨鯊的記錄 ,估計自然生長最大的鯨鯊可以達到50噸甚至以上,為魚類之冠。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海豚

海豚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它的大腦體積、質量也是動物界中數一數二的。海豚在捕食過程中是以群體進行活動的,不僅如此,na-ture網站報導,最近一項對佛羅里達海岸的研究表明,每一隻海豚在捕食中還有各自的明確分工。 不要被海豚溫順的外表迷惑,在海洋里,海豚遇見鯊魚,鹿死誰手還不好說!(虎鯊和大白鯊除外)
食肉動物(肉食動物(以別的動物為食的動物))

梅爾維爾鯨(滅絕)

其顱骨的75%,以及牙齒和兩顎的碎片於2008年在秘魯皮斯科-伊卡沙漠、距今1200-1300萬年前的中新世岩層被發現。2010年6月30日在《自然》雜誌公布。是巨齒鯊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麥爾維爾鯨”(Leviathan melvillei),生活在距今1300萬年前。麥爾維爾鯨以《白鯨記》的作者、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名字命名。麥爾維爾鯨是一種食肉鯨魚,與迄今已知體型最大的鯊魚生活在一起,體長約為60英尺(約合18米),其體型與現代雄性抹香鯨不相上下。
相比之下,現代抹香鯨主要以烏賊為食,而麥爾維爾鯨巨大的牙齒(有些長度達到36厘米)表明,這種龐然大物曾捕食更為強悍的獵物,包括鯨類的近親。

巨齒鯊(滅絕)

巨齒鯊(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這種鯊魚大約有15米甚至更長,體重大約有40噸。後期又有人發現更大的巨齒鯊牙齒,科學家推測,它有17米。重達50噸。是已發現地球歷史上具有最強撕咬力量的生物之一,平均咬合力為26噸,最大咬合力可達28噸,其牙齒撕咬力量遠遠超過了霸王龍。 可以很輕鬆就咬碎鯨魚最硬的頭骨。生活在28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其生存年代的終極掠食者
有人認為巨齒鯊可能仍然存活。

天空肉食動物

白頭海雕

美國的國鳥,一種生性兇猛的大型食肉鳥類。成年海雕體長可達1米,翼展2米多長。眼、嘴和腳為淡黃色,頭、頸和尾部的羽毛為白色,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為暗褐色,十分雄壯美麗。主要棲息在海岸、湖沼和河流附近,以大馬哈魚鱒魚等大型魚類和野鴨海鷗等水鳥以及生活在水邊的小型哺乳動物等為食,飛行能力很強。

金雕

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而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3米,體長則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著。一般生活於多山或丘陵地區,特別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築巢于山壁凸出處。棲息於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鳥類和獸類為食。

安第斯禿鷲

又叫康多兀鷲,也有人叫它“安第斯神鷹”或南美神鷹。體長130厘米,體重達10千克,翼展可超過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飛禽。雄性喙基部具肉瘤,臉裸露成紅色。當地安第斯人把安第斯神鷲當作“安第斯文明之魂”而加以尊敬,象徵威嚴。

雕鴞

一種大型的貓頭鷹。多棲息於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動,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面飛行。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蛙、刺蝟、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

漂泊信天翁

是一種大型的信天翁,生活在南冰洋附近。漂泊信天翁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信天翁,也是眾多鳥類中翼展最長的一種鳥,平均達3.1米,最長可達3.7米。飄泊信天翁之外型及大小與皇家信天翁極為近似,在遠處極難清楚分辨。其出沒的範圍較廣闊,幾乎在整個南冰洋都有其蹤跡,故得其名。

阿根廷巨鷹(滅絕)

體重可達70公斤,翼展最大可達7米,足有一架現代“塞斯納”152輕型飛機那么大。新的模型顯示,600萬年前,它們在阿根廷上空滑翔而非拍著兩個巨翅飛行。科學家總結說,飛離地面和降落對阿根廷巨鷹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挑戰,但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阿根廷巨鷹被認為是諸如兀鷲等現代大型猛禽的祖先。

桑氏偽齒鳥(滅絕)

是一種史前巨鳥,生活在距今2500萬至2800萬年前,即在恐龍滅絕之後,卻遠在人類出現之前。美國科學家根據該巨鳥遺骸鑑定,1983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附近被發現的鳥類化石復原推算出來的鳥類的翼展在20英尺到24英尺(折合6.1米到7.3米)之間,這個數字超過了之前的記錄保持者阿根廷巨鷹(Argentavis magnificens),是現存最大的飛行鳥類——皇家信天翁的兩倍。或許它會是史上最大的飛鳥。

恐龍類肉食動物

最大的十種食肉恐龍

棘龍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2米,長棘之間可能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如今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棘龍的頭顱骨長而低矮,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以小到大型鳥臀目恐龍和小中型蜥腳類為食的頂級掠食者,但偶爾也食魚類。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推測棘龍是半水生動物,可在陸地、水域中生存,類似現代棕熊。根據最近的估計,棘龍是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和獸腳亞目恐龍,也是目前歷史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甚至大於霸王龍和蠻龍。也是目前發現最強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7米,高度6米,體重為20噸。根據研究,棘龍的平均咬合力為3噸,掌擊力量可達到80000牛頓。
棘龍棘龍

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名:Tyrannosaurus)含義為暴君蜥蜴王,模式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rex),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之一,體長12-14.6米,僅頭部就有1.25-1.45米長,頭高4.8-6米,咬合力達10-20噸。頭骨較笨重,高而寬大,牙齒極為發達。頸骨相對較短,其構造特點是短寬高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不到。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
霸王龍霸王龍

蠻龍

坦尚尼亞蠻龍,是第三大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斑龍超科班龍科蠻龍亞科蠻龍屬,於2011年在坦尚尼亞發現,2012年被歸入蠻龍屬並建立新種坦尚尼亞蠻龍,比馬普龍更大。化石只有一顆巨大的牙齒,齒冠達到了15.5厘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食肉恐龍和陸地食肉動物的牙齒,刷新了吉尼斯紀錄。根據牙齒推算,其體型達到了驚人的14.2米12.2噸重,超過了鯊齒龍等其他巨型食肉龍,最大個體體重僅次於棘龍、霸王龍。
蠻龍蠻龍

馬普龍

(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體型僅次於棘龍、霸王龍、蠻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馬普龍與它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非常類似,它們的身長超過12.2米,重量超過8公噸,馬普龍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間,由一群阿根廷與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團隊,在一個包含至少7個不同個體的骨床中所挖掘出來;該地屬於Rio Limay群的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森諾曼階,後來重新研究發現是科尼亞克階。在2006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推測這個骨床可能是許多屍體堆積而成,是某種掠食者陷阱,也許能提供馬普龍行為的線索。目前已知的其他獸腳類骨床包括: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異特龍骨床、亞伯達省阿貝力龍骨床、以及蒙大拿州懼龍骨床。
馬普龍馬普龍

鯊齒龍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長著鯊魚牙齒的巨蜥”,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成年的估計可達10-14米長,體重6噸到11噸。是目前體型第五大的食肉龍。
鯊齒龍鯊齒龍

奧沙拉龍

奧沙拉龍是種巨大的獸腳亞目恐龍,生活在9800萬至9300萬年前白堊紀中期到晚期森諾曼階的巴西,屬於獸腳亞目堅尾龍類中的棘龍科棘龍亞科。體長達到了13米,身高4.3米,重約9噸,是巴西發現的最大獸腳亞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體型僅次於最大棘龍、最大霸王龍、最大蠻龍、最大馬普龍、最大鯊齒龍,是體型第六大的食肉恐龍。奧沙拉龍屬於棘龍亞科,和棘龍、激龍、暹羅龍、中國上龍是血緣很近的親戚。研究證實,它被認為關係更接近於非洲的棘龍科,而與巴西當地的棘龍科關係較遠一點。特點它也是唯一有一個功能齒隨著兩個補換齒的食肉恐龍。擁有它也是目前發現著名的棘龍最近的近親。
奧沙拉龍奧沙拉龍

魁紂龍

Tyrannotitan 魁紂龍的名字含義是“暴君巨人”,也叫巨霸王龍,巨暴龍,最大體長接近13米長,最大體重9.3噸,是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和食肉恐龍之一。骨骼的結構表明魁紂龍的親緣關係屬於在南方巨獸龍和鯊齒龍之間的恐龍,魁紂龍屬於鯊齒龍亞科,親緣關係更接近南方巨獸龍和馬普龍,而離鯊齒龍相對較遠。魁紂龍分布在阿根廷,是最早出現的鯊齒龍科之一,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阿弟普階到白堊紀中期的阿爾布階,生存年代大約1.18億年-1.1億年以前。它的身體粗壯度超過南方巨獸龍,鯊齒龍等晚期大型鯊齒龍科,並且強過除霸王龍外的所有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但頭部比例比南巨小,總體身體非常粗壯和厚實,骨骼和厚重寬大,是同體長第二重的食肉龍之一,體重指數和身體粗壯程度僅次於霸王龍。它有著中等大小的前肢和爪子,但在鯊齒龍科里比其他近親都要大。和其他近親一樣,魁紂龍也被認為是以中到巨型蜥腳亞目恐龍為主要食物的。目前已發現了兩個較為完整的骨骼化石和一些牙齒化石。
魁紂龍魁紂龍

南方巨獸龍

南方巨獸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但小於棘龍、霸王龍、蠻龍、馬普龍、鯊齒龍、奧沙拉龍、魁紂龍,是體型第八大的食肉恐龍,生存在1億年-9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身長:12.5-13.5米,高:3.5—3.8米,體重:8.35-9.2噸。第一具巨獸龍化石是在1993年由一個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車技師在阿根廷沙漠找到的。這幅骨架有35%保存完好,由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發掘出來。除了另一塊不完整的下頜骨骨頭,這副骨骼就是我們目前手上南方巨獸龍化石的相對最為完整的化石。巨獸龍走路時用兩條小短腿。它碩大的嘴巴長著一口鋒利但單薄的牙齒,共有70顆利齒,最大的牙全長有20厘米長。巨獸龍作為躍龍的後裔,有個又粗又尖的尾巴。南方巨獸龍有兩個已確認標本,12.5米8.35噸的正模MUCPV-CH1和13.5米9.2噸的MUCPV-95,而有一顆零碎的不完整牙齒化石很有可能和正模來於一個個體。
南方巨獸龍南方巨獸龍

西雅茨龍

西雅茨龍是生活在美國的一種巨型食肉恐龍,屬於獸腳亞目暴龍超科大盜龍類,生活在白堊紀中期到晚期的白堊紀,生存年代為9900萬年至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森諾曼階,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別名噬人龍、食人妖怪龍。曾經,西雅茨龍以前被誤認為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新獵龍科,但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應屬於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大盜龍類,但哪一科暫時存在著爭議。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顯示,西雅茨龍體長12.8米、臀高3.95米、體重8.7噸,是體型僅次於棘龍、霸王龍、蠻龍、馬普龍、鯊齒龍、奧沙拉龍、魁紂龍、南方巨獸龍的食肉恐龍,是體型第九大的食肉恐龍。根據研究證明,西雅茨龍的主要包括中到大型的蜥腳亞目恐龍,但包括各種體型的鳥臀目恐龍。和極其著名的遠親霸王龍一樣,西雅茨龍也擁有著大型的頭顱骨、粗壯的軀體和長而發達的雙腿,但它的前肢的發達和爪子的大小明顯強過遠親霸王龍。
西雅茨龍西雅茨龍

索倫龍

索倫龍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異特龍超科鯊齒龍科,是一種巨大的獸腳亞目(theropod)食肉恐龍,是體型僅小於棘龍、霸王龍、蠻龍、馬普龍、鯊齒龍、奧沙拉龍、魁紂龍、南方巨獸龍、西雅茨龍的第10大食肉恐龍。與近親相似,索倫龍也具有又長又厚的頭骨,並長有數十顆如同利刃的利牙。通過與類似物種的比較,科學家們認為索倫龍的身長可達到13米,體重達到8.25噸,是目前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索倫龍生活在白堊紀中期森諾曼階到白堊紀晚期的土倫階,與棘龍、鯊齒龍、三角洲奔龍等巨型食肉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北非地區。

薄片龍

薄片龍是晚期蛇頸龍類的代表,有著和長頸不成比例的小腦袋。薄片龍身體巨大,身長最高可達14米,體重可達7噸。

紐西蘭魚龍

紐西蘭以前也曾有過魚龍化石的發現,但像這次在一個地方有如此多的魚龍化石確實令科學家十分驚訝。這具魚龍化石目前仍然被巨石包裹著,只能看到魚龍的部分肋骨、漿狀骨和脊椎骨,所以Crampton也不能確定化石的完整性和大小。
經過測量,每塊脊椎骨約有15厘米長,現代牛的單個脊椎骨大約為4厘米長,可以推測這具史前魚龍會是一個龐然大物。
大部分的魚龍體長在2米到4米之間,但也有超過15米長的超大魚龍。它們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外形類似現代的海豚或虎鯨。魚龍在大約距今2.5億年出現到1.5億年前滅絕。它們是當時地球海洋中的絕對霸主,主要以捕食魚類為生,有時甚至會捕殺同伴。

霍夫曼滄龍

滄龍屬(Mosasaurus)主模式種是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 , 於1780年被發現於荷蘭 , 它的頭骨長達2米多, 根據全長為頭骨的倍來算 , 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全長至少有19.95米 , 它的牙齒長有切邊。根據Lingham-Soliar (1995)的見解 , 滄龍屬(Mosasaurus)有較大的眶部但是雙眼視覺卻相對較低 , 它們的嗅覺器官也不發達 , 他認為像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只是生活於水表面掠食者 , 生活的環境還是沿岸水表面及水深40-50 m。霍夫曼滄龍(Mosasaurus hoffmanni)有達46塊骶椎 , 80塊尾椎及筒形的軀幹。

無齒翼龍

無齒翼龍英文名(pteranodon)的含義是“有翅膀而沒有牙”。第一隻無齒翼龍化石是在1871年發現的。othneil c. marsh 給無齒翼龍取的名。
與較早的翼龍類不同,例如:喙嘴翼龍、翼手龍屬,無齒翼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現代鳥類。

風神翼龍/披羽蛇翼龍

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是一種翼手龍,也叫披羽蛇翼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馬斯特里赫特階),約8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風神翼龍翼展超過15米長,它是人類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
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是種翼手龍類,生存於晚白堊紀晚期(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約8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神龍翼龍科是先進而缺乏牙齒的翼龍類。名稱來源是阿茲特克文明里的披羽蛇神奎玆特克(Quetzalcoatl)。

生態意義

隨著大多數大型捕食者的數量在繼續減少,公眾對這些食肉動物的看法還是在緩慢變化。目前已經有了很多保護大型獵食者的運動,擁護者對其表現出了熱烈的反應。這些動物也常常被看作全球保護工作的重要標誌,在一些地區(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幾種大型食肉動物的數量正在小幅回彈。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剛剛開始理解大型食肉動物在世界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大量來自全世界的證據表明,頂級獵食者留在環境中會有利於我們自身的生存,因為它們扮演著很多重要角色,比如降低食草動物對植被的過度啃食,這樣就能增強棲息地的固碳能力,從而有助於人們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里奇說。
事實上,科學家早就提出了大型獵食者通過壓低食草動物的數量,對食物鏈發揮重要生態影響的理論,但是他們發現了大型食肉動物影響生態系統的更多方式。首先,通過騷擾、威脅,以及有時候的直接獵殺,頂級獵食者還控制著中型獵食者的數量。失去大型獵食者可能意味著中型獵食者數量的突然爆發,對食物鏈下方的所有物種造成影響。比如說,澳大利亞修建了大型屏障,將澳洲野犬攔在了綿羊放牧區之外。然而就在這些地區,赤狐——一種具有攻擊性的獵食者——失去了控制,給當地哺乳動物造成了更大壓力。
總體上來講,澳洲野犬遭受的壓制可能促成了澳洲大部分地區有袋類和嚙齒類的瀕危和滅絕。”科學家寫道。 肉食動物無可置疑的重要性不僅僅限於澳洲大陸。研究表明,海獺通過控制海膽的數量,塒其所處環境發揮著巨大影響。海獺如果被殺光,海膽便會數量激增,大面積毀掉海草林。研究者寫道,“海獺增進了近海生態系統中海草和其他質地豐厚的大型藻類的富足與分布。”
也許頂級獵食者重要性的最著名例證來自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20世紀90年代,黃石公園將狼重新引入公園後對生態系統影響深遠。狼回歸之後,加拿大馬鹿的行為變化顯著:它們不再在開闊地啃牧,而是躲在森林中尋求保護。這使得公園中很多經受了幾十年過度啃食的地方,包括河流及河床兩側的樹木重新能夠無所阻礙地生長。這一影響進一步擴展到了鳴禽、海狸、魚等整體生物的多樣性,甚至碳封存。通過一種迂迴的方式,狼變成了黃石公園裡真正的造林專家。“
黃石公園生態系統的彈性之大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這種現象並未在各處都迅速發生,但是在一些地方,生態系統正在開始恢復。”里普說,“大自然是高度互聯的。黃石公園以及其他地方的工作表明,一個物種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到一個接一個的其他物種的。見證大自然各物種之間千絲萬縷的相互關聯,足以令科學家心懷謙恭。”
儘管對獵食者重要性的理解正在轉變,但世界上很多政府正在可悲地以錯誤方式管理其獵食者數量。“以北美的狼和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犬為例來說,以捕殺的方式對它們進行控制,通常會摧垮生態結構,造成狼和澳洲野犬數量增多而非減少,往往加劇而非減緩了它們對牲畜的攻擊。”里奇說。他認為對獵食者的遴選策略, 可能會激化人類與獵食者的衝突,並且削弱生態系統功能。政府應當鼓勵使用看守動物來保護牲畜的政策和做法,因為這樣能夠增加並保持環境及經濟產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