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動物包括
家鼠、豬、熊等,很多
靈長類動物也是雜食動物。雜食性動物大多性情溫,沒有攻擊性,且大多經過人類飼養,與人類關係較密切。例如貓、狗、
雞、鴨、
魚、螞蟻、老鼠等。(注意:
河馬也是雜食性哺乳動物,是最大的的雜食性哺乳動物,它不僅吃草,還會吃同類)
在哺乳動物中的很多類別里都有不少雜食動物,例如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
素食為主的
雜食動物,其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莖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時也吃一些
腐肉、昆蟲、魚和小的哺乳動物等。另外
北美浣熊,也以素食為主,其食物包括
堅果、種子、水果、蛋類、昆蟲、
蛙類和蝦類等。食肉類中的雜食動物還有
豬獾,主要以植物根莖、果實、
蚯蚓、昆蟲、魚、
蛙和鼠等為食。在
偶蹄目動物中也有雜食動物,例如
野豬,主要依靠野果、青草、
塊根、
塊莖和小動物等維生。另外,靈長類動物中也有一些雜食動物,如
狒狒,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真菌、植物根莖、昆蟲和小動物等,還有
黑猩猩,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花卉、樹葉、木髓、
蜂蜜、昆蟲、蛋類和脊椎動物等。
棲息環境
靈長類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進步的一類,我們人類也是靈長類的一員。
狐猴、懶猴、
長臂猴,
眼鏡猴、
獼猴、
狒狒、
猩猩和
長臂猿都是此類動物。在這類動物中,有的外觀和人類相似,有的完全不象,智慧的高低也很大,人類的大腦最發達,智慧最高。
靈長類的共同特點:第一指(趾)與其他四指(趾)對握,能夠抓取東西,全部或部分的指(趾)上有扁平的指(趾)甲,上下肢可以彎曲,面部短,鼻子小,兩眼靠後,視線朝前,能形成
立體圖像,牙齒髮達,交流時能發出聲音,有面部表情,大腦發達。
可以說,我們人類能夠最終發展到今天所依賴的生物學特徵,最初是在靈長類動物中出現的。那么,
靈長類與其它的哺乳動物有什麼不同呢?換句話說,靈長類為何“靈長”呢?對現生的靈長類動物的觀察和研究為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首先,絕大多數
靈長類都棲息在樹上,這一點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同。在樹上生活對於靈長類來說是不同尋常的。它們腳下沒有土地可支撐,因此必須用四肢抓握樹幹。與此相適應,它們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動物的爪子逐漸轉變為每個手指都能夠單獨活動的手;最後,拇指還能夠與其餘的各個手指對握。可想而知,這樣的演化必定能夠改善靈長類在樹枝間活動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對握可以形成環狀,從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體的準確度。這一進化特徵的出現不僅對早期
靈長類搜尋昆蟲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對於後來靈長類可以用手靈巧地擺弄各種物體、直至最後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礎。
與手部的靈巧活動相配合,靈長類發展了立體的視覺。雙眼向前望著幾乎是相同的目標,腦部就可以接受一對視覺的影象;經過了大腦的處理,影象就產生了深度、形象和距離的感覺。這樣對靈長類在林間騰越行進是非常重要的。靈巧的手加上
立體視覺,就使得靈長類能夠從
三維空間觀察物體,用手把物體任意移動和撥弄。這都是靈長類充分掌握四周環境特質的先決條件,也是激發好奇心的原動力。
靈長類還發展出辨認顏色的能力,這很可能與它起源於大眼睛的早期
夜行性哺乳動物有關。早期夜行性哺乳動物的大眼睛是為了在夜間增強對光線的敏感性的,但是當靈長類起源後,它們在白天越來越活躍,大眼睛內的視網膜就轉變為能夠接受不同的色彩。能夠分辨顏色有助於靈長類分辨若干食物,特別是
熱帶雨林茂密樹枝上的果子。
這樣,靈長類具備了一套獨特的
感覺器,能夠把觸覺、味覺、聽覺、尤其是
色覺和
立體視覺感受到的各種信息輸入腦中。腦接收外界的信息與日俱增,進而能夠把各種信息分類排比,最終產生了智力的發展。這樣的智慧,是任何其它動物都沒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類動物叫做“靈長類”的原因.
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
猴。靈長目是
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
原猴亞目和
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面似狐;無
頰囊和
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不能捲曲或缺如。猿猴亞目顏面似人;大都具頰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長於後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能捲曲,有的無尾。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
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
猴類;
狹鼻猴組,又稱
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大多棲息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
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體重只有70克。
靈長類的大多數頭骨具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由於頜部變短,臉部變扁所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
狐猴有較長的鼻部。
金絲猴屬和
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
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
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與□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
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
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
長臂猿科和
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
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
捲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隻手”之稱。一些
舊大陸猴(如
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具鮮艷色彩,在繁殖期尤其顯著。臀部有粗硬皮膚組成的硬塊,稱為
臀胼胝。
多數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2對
乳頭,而
指猴的1對乳頭在腹部。雄性的
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
陰莖骨,而
眼鏡猴、
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
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
雙角子宮或
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毛很長,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如鬍鬚。有的兩肩、後背、臀部被以長毛。有的體毛非常艷麗。
絕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營不同形式的樹棲或半
樹棲生活,只有
環尾狐猴、
狒狒和
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
直立行走,但時間不長。多在白天活動,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
大狐猴、
夜猴等。大
倭狐猴和倭狐猴在乾熱季節夏眠數日至數周。
大多為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異,如
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
猩猩的食量很大,幾乎把絕大部分的活動時間用以覓食。
疣猴科胃的構造特殊,大部種類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數可多到3仔。幼體生長比較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帶著活動。
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能在任何時間交配。只有低等
猴類,如
狐猴、懶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節。
樹□科的頭骨特徵與某些十分原始的
原猴類頗相似,許多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曾把它包括在靈長類內,但其外部形態和生態習性卻與靈長類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分類學家已把它獨立成樹□目。
靈長類化石發現於北美和歐洲、亞洲的
古新世至
漸新世地層中,在非洲和歐洲發現於
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
馬達加斯加則發現於
更新世。靈長類的進化已有6000萬年曆史,從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
靈長類化石屬
原猴類,其中60多屬現已絕滅。現在美洲已沒有原猴類,只是在亞非大陸、
馬達加斯加島和印度洋一些島嶼上,還生存著少數與5000萬年前的原猴類極為相似的種類。
猿猴類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5000萬年以前,大約在1500~2000萬年以前,
猿類的祖先就已遍布歐、亞、非三大洲,但現今卻僅殘存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
分類介紹
食肉目
(carnivora)
哺乳綱的1目,俗稱猛獸或食肉獸。牙齒尖銳而有力,具食肉齒(
裂齒),即上頜最後1枚
前臼齒和下頜最前1枚
臼齒。上裂齒兩個大齒尖和下裂齒外側的2大齒尖在咬合時好似鍘刀,可將韌帶、軟骨切斷。大齒異常粗大,長而尖,頗鋒利,起穿刺作用。
犬科、
熊科、
浣熊科、
鼬科、
靈貓科、
貓科和
鬣狗科,
大熊貓,僅分布於
中國西部3省;靈貓科只分布於
舊大陸;浣熊科幾乎集中分布於新大陸;其餘各科的分布均較廣泛,除大洋洲外,可見於世界各地。本目動物反應迅速,動作靈敏、準確、強而有力。不論體型粗壯的熊類或小巧的
黃鼬以至
家貓、
家犬等均具發達的大腦和感覺器官,嗅覺,視覺和聽覺均較發達,例如
警犬的靈敏嗅覺和家貓適應光照強弱的可
張可縮的瞳孔都是人們所熟知的。
食肉類體型矯健,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具銳爪,以利於捕捉獵物。生活方式為掠食性,獵物多為
有蹄類、各種鼠類、鳥類以及某些大型昆蟲等。捕殺方式多種多樣,或隱伏要路等待,或嗅跡跟蹤、潛伏靠近,憑藉利齒和銳爪為武器進行突然襲擊。另一種攻擊方式是長距離的追逐捕殺。狼和豺等動物更發展成類似集體分工的圍獵方式。貓類和
鼬類是以肉為主食的典型食肉獸;犬類和
靈貓類次之,除肉類外尚包括部分植物果實;熊類和
浣熊類進食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大,近於雜食;
鬣狗類的捕食成果經常被獅子搶奪,需要以腐肉補充,
縞鬣狗則以螞蟻為主食;唯一的素食者為
大熊貓,以嫩竹和
竹筍為主食。絕大多數
食肉動物單獨生活,每個成體往往占據一定面積的活動區域,作為獨自尋食的遊獵區,並竭力守衛自己的“領地”。不少種類均具較為發達的分泌腺,
北美臭鼬類的分泌物氣味強烈,可使人一時昏厥。分泌腺既是自衛的武器,又是通訊聯絡和標記領域的手段。食肉動物多晝伏夜出。
食草動物
(Herbivore)
僅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特別是可適應從堅硬的葉子中粹取養分。
在植食性動物中,稱攝食草本植物的動物為
食草動物。但作為
肉食性動物的對應詞,也常用以泛指食取植物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