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哺乳綱一科動物統稱)

貓科動物(哺乳綱一科動物統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貓科動物(Felidae):分為3亞科,獵豹亞科貓亞科豹亞科。共有14屬38種。體型中、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常具顯著花紋。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獵豹屬爪不能完全縮回)。尾一般較發達。

獵豹亞科爪不能伸縮,似犬科,區別於其他貓科動物。僅1屬1種;貓亞科動物爪能伸縮,體型一般較小,不發出吼聲,共有10屬;豹亞科爪能伸縮,一般體型較大,能發出吼聲。有3屬。

貓科動物多數善攀緣及跳躍。大多喜獨居。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於歐亞大陸 、非洲、美洲的寒帶到熱帶地區,由野貓Felis silvestris)馴化來的家貓F.s.catus)已被人為帶到全世界,很多成為當地入侵物種。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體態毛皮,頭部感官,生殖器官,四肢趾爪,生活習性,捕獵,食物,習性,分布範圍,傳統分類,獵豹亞科,貓亞科,豹亞科,最新分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通過化石研究得到最古老的真正貓科動物(始貓)生存在始新世的時期。在始新世時,它演化出了假貓。假貓被認為是現存的兩個亞科和已滅絕的劍齒虎亞科的共同祖先。較以馬刀齒貓為知的這一群動物於更新世後期開始滅絕,其包括了劍齒虎、短劍劍齒虎恐貓和似劍齒虎。第一種的貓科動物出現在大約三千萬年前的漸新世,人們更熟悉的家貓和人類開始有關連則是在千年之前。貓科動物起源於類似獵貓類的原始類型,獵貓類形態和性類似如今的貓科動物而較原始,以前作為貓科動物的一個亞科,如今則多作為獨立的獵貓科Nimravidae 。
獵貓科占據和貓科類似的生態地位,比較多樣化,多數犬齒比較發達,其中有些成員如始劍虎Eusmilus 等發展出了類似劍齒虎的發達的上犬齒,是當時厚皮動物的主要捕食者。
貓科動物貓科動物
真正的貓科誕生後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支上犬齒逐漸延長,另一支犬齒趨於變小而身體比較靈活。上犬齒逐漸延長的這一支被歸入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其中以晚期的劍齒虎(Smilodon)為代表。劍齒虎大概是所有史前哺乳動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體型巨大,上犬齒特別發達,可能以厚皮動物為食,並隨著厚皮動物的減少而消失。
已知的36種貓科動物,它們都源自一千八百萬年前的一個共同的祖先。這些物種源自於亞洲,且經由陸橋散布至各洲去。
根據發表在《科學》上,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Warren Johnson和Stephen O'Brien對粒線體基因和細胞核基因所做的研究,確定了貓的祖先在利用白令陸橋和巴拿馬地峽做了至少10次洲至洲的遷徙(雙向)之間,演化出了八個主要的世系。
其中,豹屬是最古老的,而貓屬則是最年輕的。它們估計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現存物種是在最近的一百萬年內演化出來的。大多數的貓科動物有18或19個染色體倍性。新世界(中南美)中的貓有18個染色體倍性,這可能是導因於兩個較小的染色體結合成了一個較大的染色體之故。在此發現之前,生物學家大多不能由化石的記錄中建立出貓的分類樹,因為不同物種的化石看起來都很相似,主要是尺度上的不同。
在已經認可的36種貓科動物中,老虎與獅子,豹子和美洲虎最密切相關。這些大貓從一個與現代豹子或美洲虎類似的共同祖先演變而來,生活在500多萬年前。在中亞、中國、西伯利亞、日本以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發現的化石被清楚地識別為老虎約有二百萬年齡。
獅子和獵豹僅在非洲和亞洲的野外發現。在北非,阿拉伯半島和亞洲西南部的熱帶草原和灌木林中發現了野貓。美洲獅和猞猁的領土從加拿大育空地區延伸到南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它們被命名為它們居住的領土,即落基山脈的美洲獅被稱為山獅,但在佛羅里達州,它們將被稱為佛羅里達豹
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一一虎、豹、獅,和人們家裡養的貓,原是同族兄弟。在動物學分類中統稱為貓科動物,不過貓算是最小的,而獅子要算是最大的。它們在適應生存方面,則各有特點:老虎會泅水,獅子則不會泅水,豹除了會泅水之外,還會爬樹,動作敏捷,不遜猿猴。它們都以食肉為主,攝食對象沒有大的差別。

形態特徵

體態毛皮

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斑點,條紋或玫瑰花紋,但其中一些,如美洲獅和獅子皮毛的顏色單一而均勻。有些 物種的個體是黑色或幾乎接近黑色。
每當優雅的貓科動物行走時,在它那修長而柔軟的身體中強有力的肌肉在柔軟又美妙的毛皮下流動著。而當它們停下時,身體的每條曲線都彎成優美的弧線。它們因此時而會給人留下慵懶的印象。而當它們放平它的耳朵一躍而起、亮出它的尖牙利爪進行攻擊時,這個印象立刻煙消雲散了。
如果和身體的其餘部分做個比較,貓科動物的頭部顯得稍大。由於鼻子和下頜比較短小,和其他動物比起來,它的臉看起來較平,由此它們的耳朵顯得大而引人注目。耳朵從根部往上逐漸減小,耳尖或圓或尖,並向上直立。
貓科動物的體表缺乏汗腺,在趾墊間、掌墊間、唇部、喉部、乳頭區和肛門區等處均有發達的汗腺。脂肪腺很小,僅在上頜處。雄性在陰莖包皮處和尾上部較為明顯。雌性有圍繞肛門的脂肪腺和汗腺。雄性亦有肛門腺,肛門腺主要用來標記領域和用以吸引異性。

頭部感官

貓科動物的頭骨特點為吻部短、顴寬較大,超過顱全長一半以上。頭骨輪廓近似圓形。鼻骨短,呈斜坡狀,前頜骨狹,上頜骨高而短。下頜骨亦短,冠狀突顯高。額骨部高聳,顴弓粗大,並向兩側強烈擴張,以附著和容納粗大的咀嚼肌。短的吻部,亦是加強和適應咬合動作的。多數種類具大型眼眶,額骨、頂骨均較寬。腦顱部近似圓形,人字嵴發達,失狀嵴明顯。頭骨上無翼蝶骨溝。聽泡高而膨大,鼓骨僅形成聽泡外緣,內有骨質隔,分聽泡為內外二部。鎖骨小,發育不全,不與肩帶、胸骨相連線。雄性陰莖骨退化或僅有痕跡。雌性具2-4對乳頭。
聽力:貓科動物有敏銳的聽力,能聽到人類很多聽不到的聲音。而當聲音傳來時它們通常會將頭轉到聲音來源的方向,這有助於聽覺和視覺。和人一樣,貓科動物的內耳由骨性的、充滿淋巴液的半圓型通道構成,它通過複雜的機制來維持身體的平衡,並通過這種機制而不是尾巴使得它們在下落時安然落地。
眼睛:貓科動物的眼睛大而突出,位於頭部的正前方,並和人類的眼睛一樣,面向前方。除了貓頭鷹和猿以外, 貓科動物比其他動物更接近人類的雙目視野。貓科動物的視角很寬闊,也是彩色視覺。在不同的光線下,它們眼睛的瞳孔可以迅速變換大小,但在全黑的環境中它們依然無法看見物體。但是在昏暗的光線中,它們的視力比大多數動物都要好。當光線明亮的時候,貓科動物眼睛的瞳孔可縮小成狹窄垂直的縫或很小的瞳孔,但當光線變暗,這些細縫或小瞳孔會擴大以保證有最大量的光線的射入。
它們的眼睛看起來好像能在黑暗中發光(這也給很多人以誤解),實際上那只是在反射外來光源的光,因此可以想像,當光線全無的時候,這種“光”便不復存在了。藪貓的眼睛在昏暗中看起來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它的視網膜缺乏色素,那些紅色其實是血管。
鼻子:貓科動物鼻尖上的皮一般是黑色、紅色、或是粉色的,它們通常冰涼而潮濕。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有靈敏的嗅覺,可以在令人吃驚的距離上嗅出獵物或它們喜愛的食物。
鬍鬚:貓科動物的鬍鬚或觸鬚是精密的觸覺器官,在它們的鼻子兩側、眼睛的上方、面頰以及前腳的背面都有鬍鬚或觸鬚。如果剃除了須子,不僅會影響它們的外貌,而且會削弱它們的感覺能力。
牙齒:貓科動物的牙齒不僅用來攻擊,也用來撕咬食物。它們的牙齒有30顆,其中四顆又大又銳利的彎曲犬齒最為鋒利。因而貓科動物得以依靠這樣的牙齒抓握並撕裂它們的食物或敵人。小一些的門牙(靠上的門牙)主要用來輔助撕咬,而它們的側牙(前臼齒和後槽牙)比大多數哺乳動物都要少。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側牙是用來磨碎食物的。而貓科動物則只用它們來切斷食物。
舌頭:貓科動物的舌頭很粗糙。家貓的舌頭就像粗糙的砂紙。而體型較大的野生貓科動物,比如老虎和獅子,則更粗糙。它們的舌頭上布滿了滿是倒鉤的舌突,方便它們從獵物的骨頭上剝肉。當然所有的貓科動物也都把它們的舌頭當作主要的清潔工具,來梳洗它們漂亮的毛髮。
頜部:貓科動物的頜部雖短卻非常強大,能夠夾緊獵物並有足夠的力量將其骨頭壓碎。但由於上下頜依靠關節相連,使頜部只能上下運動而無法左右移動,因此貓科動物也無法磨牙。當貓科動物合緊它們的頜部,牙齒就相互契合在一起,如同相互咬合的齒輪。因此貓科動物只能撕裂或壓碎它們的食物,卻無法咀嚼。許多食物因而被囫圇吞下,最後靠胃液來消化。

生殖器官

交配帶給所有貓科動物痛苦,不是因為撕咬而是因為雄性貓科動物的陰莖,雄性貓科動物的生殖器官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鉤(如雄虎陰莖上長有一百多根小鉤,每根約一公厘長)。這些小鉤由角蛋白構成,這種堅韌的纖維蛋白質一般存在於指甲和爪子中。小鉤具備兩項功能,一是小鉤可刮下其他雄性先前交配時遺留下的精子,二是還能催促雌性貓科動物排卵。小鉤刮擦陰道時造成的痛楚可刺激母獅或母貓等雌性貓科動物的腦部,腦部會因此分泌出一種特殊物質催促卵巢內的卵子成熟,必須交配至少四次,這種荷爾蒙的濃度才會高到使卵子完全成熟,才能更有機會孕育新生命。儘管交配過程十分痛苦,但是大多數貓科動物的性生活依然很活躍。

四肢趾爪

腿部強健的肌肉可以使貓科動物迅即產生力量撲向獵物,或在它們追捕獵物時產生巨大的爆發力。當它們突然奔跑、攀爬或跳躍的時候,後腿的膝蓋和腳跟彎曲,提供了巨大力量。它們的前腿也同樣有力,而且極其靈活,能在追捕過程中離獵物一定距離時伸開前肢,抓捕獵物的身體並將其牢牢抓住。
擁有最大的爪子的貓科動物是獅子,貓科動物的前爪有五個腳趾,後爪則有四個。它們的前爪同時還是防禦和狩獵時強有力的武器,這在攀爬或站在搖搖晃晃的樹幹上時,也成了最佳工具。它們的每個腳趾都長有利爪,這些利爪是從腳趾的最後一塊骨頭長出來的,呈鉤型。為了確保這些利爪在行進當中保持鋒利且不被折斷,並能讓它們的步伐悄無聲息,它們的利爪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收於腳掌之下。貓科動物也常常通過在粗糙表面抓撓或用牙咬來使這些利爪保持銳利。不過像獵豹卻是不能完全收回利爪的貓科動物,它的爪子類似犬科動物那樣,由於爪子鈍,彎度比較小,所以始終暴露在外面。貓科動物的掌下是梅花狀的肉墊,一般為肉色或黑色,防止它們走路時發出聲音,但不能行走在尖銳的路面上,否則可能會扎破。

生活習性

捕獵

第一種是獅子、像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非洲獅,它們接近獵物之後,第一種辦法是咬斷獵物的喉嚨,將獵物致死。第二種它是跳到獵物的背上,將獵物的脊椎咬斷,這樣使動物死掉。
第二種就是美洲虎的捕食辦法,它比較乾脆,不去咬脖子,從來不咬獵物的脖子,是直接咬獵物的頭骨,它能把獵物的頭骨洞穿,也就是說給咬透了,所以說它的上下顎力量是非常大的。
第三種獵豹的捕食辦法,獵豹的捕食辦法呢,它僅僅是咬動物的喉嚨。因為它的犬齒比較細、比較小,它只能用這種辦法靠追逐咬動物的喉嚨,然後讓動物窒息而死。還有一種就是豹子的辦法,它是把動物,也是採取老虎、獅子的辦法,它把獵物往往是拖到樹上掛起來,避免其他的動物這種掠奪。

食物

貓科動物很聰明,就是它絕對不去捕捉那些潛在危險,非常大的獵物。除了這種做法會給它獲得巨大的收益的時候,比如說它不是很餓的時候,它永遠不去招惹大象、永遠不去招惹那種非洲野牛,也不去招惹長頸鹿。當這個群體確實食物非常短缺了,並且這個群很大,沒有足夠的食物,滿足不了的時候,它會冒很大的風險。因為這一餐可能要滿足我一個獅群的食物的時候呢,它可能冒這種風險。但是一般,只要有潛在危險的獵物,它採用的技巧,就是我躲開,我不去捕捉你。但是在群居的時候是這樣,而很多獨居的貓科動物呢,它就有一種天生避開危險的辦法,就是它能很好地捕捉到獵物,並且不被獵物傷害。這裡最典型的就是美洲獅跟虎,它們都具有既捕捉到獵物,而又不被傷害的這種能力。

習性

生活在北美落基山脈的山貓,耳朵和腳爪上都有一簇毛,尾巴較短,這些外形特徵能幫助它在漫長寒冷的冬日裡維持體溫,其足部厚厚的軟毛有如雪鞋,讓它能在雪地中行動。
美洲虎的長尾巴和強健的四肢,能使它在雨林環境中跳躍飛奔時保持平衡;不論是在地面上還是在樹杈間,它身上的斑點都能和陽光的光點混而為一,好讓它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靠近獵物。
撒哈拉沙漠中的沙丘貓,腳上也有一簇毛,使得它不會被熾熱的沙地灼傷,還可在沙地上迅速移動,不致下陷。它的大耳朵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不但能幫助散熱,還可敏銳地判斷出獵物的位置。
是非洲的另一種優秀狩獵者,這種貓科動物已進化出一種本領,能夠在捕獲獵物以後將其拖到樹上。一隻豹可以把相當於自身質量的羚羊拖到樹枝間,以免被其他的掠食者或食腐動物發現。
長腿的印度豹是惟一一種不能伸縮爪子的貓科動物,它的爪子和狗的趾甲比較相似,因此它在撲向獵物的時候有驚人的爆發力。印度豹將獵物撲倒在地以後,便以其強有力的下頜和鋒利的牙齒緊咬住獵物的喉嚨。
遼闊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許多動物種群和神秘的獵食者,非洲獅便是其中之一。它們擁有強壯的肌肉、極具彈性的脊椎、銳利的爪子和牙齒,以便捕捉獵物。非洲獅還可以與它生活的黃褐色的環境融為一體,因此即使離獵物很近,也不容易被察覺。
雪豹身上厚厚的白色皮毛和灰色斑點,不但可以保護它隱身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而且具有保暖的作用。這種貓科動物的肺已發展得比較大,這使它能在空氣稀薄的喜馬拉雅山上獲取更多的氧氣,而其寬大的足部使其在跳躍時更加強壯有力,也幫它更容易穿越厚厚的雪地。
西伯利亞虎生活在中國北方茂密的森林地區,它身上的條紋能夠在獵食時幫助它進行偽裝。當這個掠食者在叢林中穿梭時,它身上的條紋會打斷樹林陰影映在它身上的輪廓,同時它的毛色也可以協助它在夜間進行偽裝。
由俄羅斯南部延伸至中國的這片廣闊、多石的草原,十分適合稀有的帕拉斯貓生存,它們嬌小的體型和長而濃密的皮毛,冬天能使它們保持溫暖,夏季讓它們免受曝曬;帕拉斯貓的頭部平坦,眼睛高高地長在頭骨上,這種外形能使其躲在岩石後尋找獵物時不至於被發現。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 、非洲、美洲的寒帶到熱帶地區。

傳統分類

所有的都是食肉動物,就連小巧可愛的虎斑貓也不例外。所有貓科動物都有向前的眼睛、銳利的牙齒和精瘦健壯的身軀,都來自於同一祖先“小古貓”。小古貓看起來有點像現在的松貂。現代人們可以看到,整個貓的家族,隨著生活環境的多種多樣,貓的種類也品種繁多。
不同環境下有不同的挑戰,在某地特別繁盛的貓種,必定擁有適合此地生存的特別優勢,其大小、毛色、圖案和體型一定有不同之處。總之,一隻生活在沙漠裡的貓和生活在叢林裡的貓,或者是一隻生活在林帶邊界的貓和生活在寒冷山上的貓必定有不同的需求。

獵豹亞科

爪不能伸縮,似犬科,區別於其他貓科動物。僅1屬1種。
獵豹
獵豹屬(學名:Acinonyx):
僅1種,即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斑紋較深,背部具黑色條紋,是基因突變引起的變種,不是亞種。獵豹體長100-150厘米,尾長70-90厘米,體重35-72千克。雄性略大於雌性。棲息於有叢林或疏林的乾燥地區,平時獨居,僅在交配季節成對,也有由母豹帶領4-5隻幼豹的群體。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動物,時速可達120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動物為食。除以高速追擊的方式進行捕食外,也採取伏擊方法,隱匿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待獵物接近時突然竄出獵取。每胎2-5仔。壽命約15年。列入IUNC易危,CITES附錄I。分布於非洲大部地區和亞洲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及鄰近地區。

貓亞科

爪能伸縮,體型一般較小,不發出吼聲。有13屬。過去除猞猁屬(Lynx)外,其餘種均置於貓屬(Felis),已分成不同屬。
貓屬
貓屬(學名:Felis):
包括5種:荒漠貓叢林貓沙丘貓黑足貓野貓。荒漠貓分布於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為中國特有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叢林貓分布於亞洲中西部。沙丘貓分布於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以及亞洲中部。黑足貓分布於非洲南部少數地區。野貓有多個亞種,主要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三個群系。一般認為古埃及人最早馴化家貓,並將其奉為神靈。現代家貓(多亞種起源)作為一個種(Felis catus),有近250個品種,如美國短毛貓英國短毛貓東方短毛貓異國短毛貓蘇格蘭折耳貓波斯貓暹羅貓喜馬拉雅貓加拿大無毛貓布偶貓德文捲毛貓金吉拉貓土耳其安哥拉貓美國卷耳貓、阿比尼亞貓等。
兔猻
兔猻屬(學名:Otocolobus):
僅1種,即兔猻Otocolobus manul)。體形粗短,大小似家貓,體重2-3千克,棲息於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於岩石縫裡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通路彎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於長時間地伏臥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分布於中亞及中國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
豹貓屬
豹貓屬(學名:Prionailurus):
有4種:豹貓扁頭豹貓銹斑豹貓漁貓。體長約100厘米,尾長約40厘米,體重約4千克,樹棲,攀爬能力強,夜行性;其與家貓雜交繁育的後代稱“孟加拉豹貓”,是很受歡迎的寵物貓品種。扁頭豹貓分布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較為罕見,喜食果實、植物塊莖和魚。銹斑豹貓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體長約45厘米,尾長約22厘米,體重約1.3千克,是體型最小的貓科動物。豹貓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各地。
藪貓
藪貓屬(學名:Leptailurus):
僅1種,即藪貓Leptailurus serval),有約19個亞種。體長約有67-100厘米,四肢近100厘米,是貓科動物中四肢比例最長者。耳大,聽覺發達。棲息於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帶,善攀爬跳躍,捕捉各種小型脊椎動物,乃至小羚羊。圈養狀態下的最長能活20年。因毛皮華麗而被大量捕殺。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金貓屬
金貓屬(學名:Catopuma):
眼的內上角有兩道鑲黑邊的白紋。有2種:婆羅洲金貓金貓。婆羅洲金貓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體長約53-67厘米,體重約2.3-4.5千克。野外數量極其稀少(CITES附錄II)。金貓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亞; 華南亞種分布於中國東南部;西南亞種分布於中國西南部。體長約90厘米,尾長約50厘米,體重約12-16千克。體色變異較大,黃色、黑色等均有。除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一般獨居。夜行性,以晨昏活動較多,白天棲於樹上洞穴內,冬季常有白天活動的現象。
非洲金貓非洲金貓
非洲金貓屬(學名:Profelis):
僅1種,即非洲金貓Profelis aurata)。分布西非和中非的熱帶雨林地區。體長61-100厘米,尾長16-46厘米,肩高約39-55厘米,雄性體重在11-14千克,雌性約6千克。在非洲,非洲金貓被認為是“花豹之子”或“花豹的兄弟”,因為當地人相信非洲金貓總是伴隨著花豹。人們把非洲金貓當作一種兇猛的動物並對其充滿畏懼,在很多地區非洲金貓是當地部落的圖騰。
美洲獅
美洲金貓屬(學名:Puma):
僅1種,即美洲獅Puma concolor),有6個亞種。體長105-196厘米,尾長約67-78厘米,肩高55-80厘米,體重34-72千克,為貓亞科中最大者。雄性比雌性大近1倍。全身為單一的灰色、紅棕色或紅色。棲息於除熱帶雨林外的各種環境,生活於森林叢林丘陵草原、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種生境,可以適應多種氣候和自然環境。美洲獅是一種喜歡在隱蔽、安寧的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善於攀爬和跳躍,獨居,全天均可活動,以各種脊椎動物為食。廣泛分布於美洲。
細腰貓
細腰貓屬(學名:Herpailurus):
僅1種,即細腰貓Herpailurus yaguarondi)。體較細長,似黃鼬,頭體長約50-77厘米,尾長33-61厘米,體重4.5-9千克。毛色有黑、灰褐和棕紅三個色型。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洼地帶,棲地於靠近流水源頭的低地灌木地帶,獨居,捕食各種小型脊椎動物。其獵物有魚、小型哺乳動物、爬蟲動物和鳥類。數量較少,CITES附錄II,部分亞種CITES附錄I。分布於南美洲,已引入北美南部。
虎貓屬
虎貓屬(學名:Leopardus):
有8種:虎貓小斑虎貓長尾虎貓。虎貓體長30-90厘米,尾長30-40厘米長,肩高約45厘米,體重11-16千克,雄性略大。分布於美洲,從美國德克薩斯州到阿根廷北部。小斑虎貓為該屬體型最小者,最大者不過2.8千克,數量稀少。分布於南美洲。長尾虎貓尾長,極善攀爬,踝關節能旋轉180度,後足可鉤住樹枝,甚至倒垂於樹上。分布於美洲,從墨西哥到烏拉圭。
草原貓屬
草原貓屬(學名:Oncifelis):
有3種:南美草原貓喬氏貓南美林貓。南美草原貓分布於南美洲南部和西部高原地區。喬氏貓分布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阿根廷、巴西南部和巴拉圭等國家的森林和叢林地帶。南美林貓分布於南美洲西南的狹長區域,包括智利中部和南部,以及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湖附近的部分地帶。體型均似家貓。因毛皮而被捕殺,數量下降。
山原貓
山原貓屬(學名:Oreailurus):
僅1種,即山原貓(Oreailurus jacobita)。是所有野生貓科動物中最美麗的動物之一。總長74-85厘米,體長57-64厘米,尾長35-48厘米,肩高36厘米,體重4千克。山原貓的外觀像雪豹,約有家貓的大小,但尾巴較長,有一身銀灰色帶光澤的皮毛,有斑紋及斑點。棲息于海拔5000米以上寒冷多風、植被稀少的高山地區。分布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包括玻利維亞西南部,秘魯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
獰貓
獰貓屬(學名:Caracal):
僅1種,即獰貓(Caracal caracal)。包括7個亞種,體長60-95厘米。棲息於乾燥的曠野,也有在山區、樹叢和沙漠活動的蹤跡。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覓食,主食鳥類、小獸。跳躍能力極強,能捕捉降落或起飛時的鳥類。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領地,並用尿液標記領地的範圍。2歲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70天左右,每胎產1-4仔。壽命約17年。因毛皮而被獵殺,數量減少,分布於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亞洲西南和印度西北部地區。
猞猁屬
猞猁屬(學名:Lynx):
有4種。體型中等,體粗壯,尾短,耳尖具毛簇。加拿大猞猁猞猁西班牙猞猁短尾貓。加拿大猞猁分布於北美北部,體形較小,毛深且色淡,以灰色和紅棕色為主,偶有灰藍色變種,斑點較淺。猞猁分布於歐亞大陸,有8個亞種,體長90-130厘米,體重18-32千克,為該屬體型最大者。西班牙猞猁分布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體形較小(體重僅有猞猁一半),體色較淺,斑點較深。短尾貓分布於北美大部分地區,有11個亞種,體長72-98厘米。猞猁屬多棲息於較寒冷的森林灌叢地帶,獨居,無固定巢穴,善攀爬和游泳,夜行性,耐飢性強,捕食各種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為珍貴毛皮獸。

豹亞科

爪能伸縮,一般體型較大,能發出吼聲。有3屬。
雲豹屬
雲豹屬(學名:Neofelis):
僅2種,即雲豹Neofelis nebulosa)和馬來雲豹Neofelis diardi)。雲豹有3個亞種,頭體長61-106厘米,尾長55-9厘米,體重16-23千克。為豹亞科最小者。身體兩側有6個雲狀的暗色斑紋,故名。瞳孔長方形。犬齒鋒利,與前臼齒之間的縫隙較大,其長度比例在貓科動物為最。馬來雲豹曾經是雲豹的亞種之一,2006年升級為獨立物種。夜間活動,善爬樹,從樹上躍下捕食猴、鳥、鼠、野兔、小鹿等小哺乳動物,偶偷吃雞、鴨等家禽。
豹屬
豹屬(學名:Panthera):
均為大型貓科,有5種:獅子美洲豹花豹雪豹。獅分布於非洲熱帶草原,雄性體長達260厘米,體重200-300千克,頸部有鬃毛,是唯一雌雄兩態和群居的貓科動物。美洲豹分布於北美西南部和南美洲,體長150-230厘米,尾長60-90厘米,肩高75-90厘米,體重39-160千克,為西半球最大的貓科動物,獨居,夜行性,區別於豹的特點是是毛皮的環紋圈中有黑斑點。豹廣泛分布於亞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島,有20餘亞種,體長100-150厘米,體重50-100千克。虎分布於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有8個亞種,其中3亞種已滅絕,體長140-350厘米,為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
雲貓
紋貓屬(學名:Pardofelis):
僅1種,即石紋貓Pardofelis marmorata)。頭體長45–62厘米,尾長36-55厘米;體重2.4-3.7千克。棲于海拔1500-2900米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多在樹上及河邊陡壁上活動,可在樹枝間迅速跑動、捕食,獨居,多以嚙齒類、鳥類、鳥卵、蜥蜴、蛙類和昆蟲(特別是馬蜂類)等為食。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

最新分類

貓科(3亞科 14屬 38種)
中文名稱學 名亞種
Acinonychinae
Acinonyx
1
Acinonyx jubatus
3
Felinae
Felis
2
Felis bieti
3
3
Felis chaus
9
4
Felis margarita
6
5
Felis nigripes
2
6
Felis silvestris
27
Otocolobus
7
Otocolobus manul
3
Prionailurus
8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11
9
Prionailurus planiceps
1
10
Prionailurus rubiginosus
2
11
Prionailurus viverrinus
2
Leptailurus
12
Leptailurus serval
19
Catopuma
13
Catopuma badia
1
14
Catopuma temminckii
3
Caracal
15
Caracal aurata
2
16
Caracal caracal
9
Puma
17
Puma concolor
6
Herpailurus
18
Herpailurus yaguarondi
8
Leopardus
19
Leopardus colocolo
8
20
Leopardus geoffroyi
5
21
Leopardus guigna
2
22
Leopardus guttulus
1
23
Leopardus jacobita
1
24
Leopardus pardalis
10
25
Leopardus tigrinus
3
26
Leopardus wiedii
11
十一
Lynx
27
Lynx canadensis
3
28
Lynx lynx
7
29
Lynx pardinus
1
30
Lynx rufus
12
Pantherinae
十二
Neofelis
31
Neofelis nebulosa
3
32
Neofelis diardi
2
十三
Panthera
33
Panthera leo
2
34
Panthera onca
9
35
Panthera pardus
9
36
Panthera tigris
9
37
Panthera uncia
2
十四
Pardofelis
38
Pardofelis marmorata
2

種群現狀

由於現代文明的衝擊,人類不斷開發森林,墾為農田,使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大規模的破壞,奪去了貓科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縮小了棲息地;而且人們為了得到它們那漂亮的毛皮,運往各地的交易市場,而進行了瘋狂的大規模偷獵活動,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地區。這種情況雖然引起了有關部門和野生動物的專家們的強烈反對,但偷獵和走私活動一直沒有被有效地制止。因此,貓科動物的野外數量在20世紀後急劇減少。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所有野生貓科動物均被列入附錄ⅠⅡ。此外,各貓科動物原產國的政府也都建立了保護各地貓科動物的有關法律和保護區。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
全部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