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碑(湖北荊門聖旨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旨碑,現受藏於湖北荊門市檔案館。該碑刻於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碑文不全,但“聖旨”二字猶在得名。

基本介紹

聖旨碑,現受藏於湖北荊門市檔案館。該碑刻於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雖一分為幾,碑文不全,但“聖旨”二字猶在,核心內容依舊清晰可見:“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獻大麥50石,
小麥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陽災民。此功德無量。大明成化二年立。”
據《李氏族譜》記載,湖北荊門人氏李思恭,一生勤儉持家,積穀千餘擔,準備為子孫蓋房買田。時值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襄陽發生旱災,不少人活活餓死。當時國庫存糧甚少,於是明憲宗朱見深便下御旨,號召儲糧戶借糧救飢,並在荊門與潛江交界的小蔣湖邊召開了富戶會議,號召借糧。李思恭將家中大部分儲糧借給了國家用於振災,自己卻帶著子孫外出謀食。第二年糧食豐收,皇上親自來還糧,人夫轎馬到了李集,卻找不到李思恭,原來李決定將借糧作為捐糧貢獻給國家,為此便故意迴避了。李思恭的仗義疏財之舉感動了朝廷和明憲宗,於是明憲宗下旨建碑表彰。後人對思恭樂善好施、濟困扶危的精神讚嘆不已,聖旨碑前行人到此止步,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並將此碑邊的堰塘改為碑堰,將小蔣湖改為借糧湖
將李思恭住過的灣子改為借糧灣(碑堰灣)。
“聖旨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碑文所宣傳的那種大力弘揚的積德行善、民本誠信思想和行為等,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一是它再現了荊門人民急國家之所急的高尚情懷與光榮傳統。李思恭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在國家有難時表現出那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奉獻精神,值得後人學習與反思,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二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以誠為本、言而有信的執政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