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觀聖作之碑
- 地理位置:河北省趙縣
- 占地面積:1.57米
基本概況,詳細介紹,
基本概況
趙縣的大觀聖作之碑是中國現存的大觀聖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碑文比同類文獻資料記載更為詳細,為研究北宋學校、科舉取士制度提供了可靠實物資料。碑文也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
詳細介紹
大觀聖作之碑位於河北省趙縣石塔路87號原趙州文廟遺址內,現縣生產資料公司院內,位置有些隱蔽,先傳張外景。980多年前,這裡曾為趙州文廟。風雨千載後文廟的原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周圍僅散落著幾個殘破的贔屓、碑座、碑文,向尋訪者講述著一段段塵封的往事。
“大觀聖作之碑”是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立於宮學、太學、辟雍和各郡縣的聖旨碑。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宋徽宗下詔建立“八行取士科”,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資政殿學士兼侍讀臣鄭居中“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於石,立於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獲準後敕令於大觀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兼侍講鄭久中以所賜御筆刻石。碑文由書學博士李時雍仿徽宗瘦金體書丹。聖旨碑當時在全國共立多少通已不得而知,現存世的僅有6通,除趙縣這通外,分別在河南新鄉市紅旗區人民法院、泰安岱廟碑林中、陝西興平縣文廟、河北平鄉文廟和西安碑林中。
碑刻坐落在一個長方形的保護池內,池四周雕制有圍石護欄,儘管碑刻的南側是一棟大樓,但仍可以感覺到碑體的高大。
碑通高5.6米(其中碑首高1.7米,碑身高3.1米,碑座高0.80米),寬1.57米,厚0.55米。龜趺座,雙龍碑額。碑文四周陰文淺刻二方連續卷龍纏枝牡丹圖案紋飾,刻功精細,刀法嫻熟。碑文陰刻正文20行,說明3行,落款4行,滿行71字,共1267字,現已殘缺62字。碑額“大觀聖作之碑”6字為權相蔡京所題。
碑為建立“八行取士科”而立,這在我國的教育史和科舉史上,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獻。“八行取士科”是為培養和選拔人才而出台的政策,也是為懲治和處分有劣跡者所制定的條款。徽宗的詔書說:人才是在良好的社會風尚與和諧的道德環境中培養和選拔出來的。古代有六條標準,違反這些標準就以不孝敬長上、不友愛兄弟等罪名嚴加處罰,所以現在制定“八行”和“八刑”頒布到學校,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和獎懲的條例。“八行”是“士有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悌,善內親為睦,善外親為姻,信於朋友為任,仁於州里為恤,知君臣之義為忠,達義利之分為和”。具備“八行”者,由下而上層層推薦,直到州一級分為三等,其中“孝”、“悌”、“忠”、“和”為上等,“睦”、“姻”為中等,“任”、“恤”為下等。這些人可入太學,享受免試,直到被任命為官吏。反“八行”者為“八刑”,各以不同罪名加以處罰。總之,這是教育制度的一種改革措施。“八行取士”的內容,體現了古人處世為人的人倫思想道德,有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有著積極意義。
在書法藝術上,由徽宗創立的瘦金體在諸多書法流派中獨具一格,瘦金體書全用中鋒,瘦勁挺拔,似鐵畫銀鉤,剛健俊逸。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刀鋒,過渡性的連筆則如遊絲飛空。碑文書丹雖非御筆,精神氣質卻也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