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白喉病

耳鼻咽喉白喉病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直接傳播;其次為間接傳染,即通過使用的手巾、食具、玩具、書報等。白喉常見於秋冬和春季,多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以2~5歲發病率最高。我國自解放以來重視預防,故目前本病較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鼻咽喉白喉病
  • 病因:白喉桿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傳染病
  • 傳播方式:飛沫直接傳播
  • 一般人群:10歲以下兒童
分類,臨床表現,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耳白喉,治療方式,

分類

主要根據白喉桿菌傳染後所發生的病理變化,分為局部病變和全身病變兩大類。
(1)局部病變:白喉桿菌侵入人體組織後產生一種外毒素,損害黏膜上皮細胞,發生壞死,纖維素及白細胞滲出。纖維素凝固後,形成一層假膜,白喉桿菌在假膜下繁殖滋長,產生更多外毒素,所致病損擴大,假膜向四周蔓延。喉部假膜附著較松,有時可以咳出。
(2)全身病變:白喉外毒素進入血液,出現全身中毒現象,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腎炎、周圍神經炎或腦神經損害。

臨床表現

咽白喉

為白喉中最常見者,按症辭嶂兀?煞?種類型:①局限型:全身症狀可有發熱、乏力、不適等。局部症狀較輕,有輕度咽痛。一側或雙側扁桃體上出現灰白色假膜,假膜可能超越齶弓,覆蓋軟齶、懸壅垂或咽後壁。假膜不易擦去,強行分離,則有出血傷面。假膜細菌塗片或培養,均可查得白喉桿菌。②中毒型:起病較急,假膜迅速擴展,較快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如合併鏈球菌感染,常有高熱,局部扁桃體、懸壅垂、軟齶等組織重度腫脹;頸淋巴結腫大,甚至使頸部增粗如“牛頸”。

喉白喉

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但亦有原發於喉腔者。病變侵入喉腔後,多出現咳嗽和聲嘶。當喉黏膜腫脹或有假膜阻塞聲門時,可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和喉喘鳴。病情持續發展,出現三凹征,如不及時解除阻塞,將窒息致死。喉部黏膜有時可向下擴延至氣管支氣管,可引起下呼吸道阻塞。

鼻白喉

較少見。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白喉桿菌直接侵於鼻腔而發病,全身中毒輕微;後者則由咽白喉蔓延而來,全身症狀和中毒情況都較重。症狀和普通鼻炎基本相同,鼻塞,流涕,但鼻涕中常帶血。檢查可見鼻前庭和上唇皮膚潮紅、糜爛,鼻腔黏膜表面蓋有灰白色假膜,尤其常見於鼻中隔上,除去假膜常留下出血潰瘍。

耳白喉

中耳白喉極少見。繼發於鼻、咽白喉,白喉桿菌通過咽鼓管進入鼓室,或經鼓膜穿孔進入鼓室。症狀與一般化膿性中耳炎相似,耳痛劇烈,鼓膜穿孔後,流出帶血膿液及污穢假膜樣分泌物,具有臭味。

治療方式

對白喉患者,應嚴格隔離,注意口腔與鼻腔衛生護理。一旦疑及病似白喉,應抓緊注射白喉抗毒素及青黴素。抗毒素的劑量,應根據病情輕重和假膜範圍而定,一般可用2萬~4萬單位,重者6萬~10萬單位,必要時可重複注射一次。青黴素有消滅白喉桿菌和防止繼發感染的效果,宜及早足量使用,如每次640萬~800萬單位,靜脈滴注。對有呼吸困難和喉阻塞症狀者,應及時施行氣管切開術。要加強心臟監護,如有心肌損害,患者應臥床休息3~6周。對白喉桿菌帶菌者,應先予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青黴素每天120萬~240萬單位,分次肌肉注射,療程5~7天;紅黴素多用於青黴素過敏或治療無效的患者,特別是咽部帶菌者,成人每天量0.8~1.2g,小兒20~30mg/kg/日,分4 次口服,療程為5~7天。
中醫在治療白喉方面積累有較豐富的經驗。清代喉科醫家鄭梅澗先生創製的“養陰清肺湯”即是為燥熱疫毒,傷肺灼陰而致的“疫喉”(即白喉)而設。其功用為養陰清肺,解毒化腐。其藥物組成有:生地15g,麥冬12g,玄參15g,川貝母12g,丹皮15g,白芍20g,薄荷10 g,甘草3g。水煎內服。有報導用土牛膝根60g、馬勃30g兩味煎服,頻飲對白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