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考古公開課》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科教頻道於2019年第四季度推出的大型考古文博歷史類電視欄目。欄目刪糠備定位為介紹考古知識,講述歷史故事,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欄目以傳播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聚焦20世紀中國考古學成立以來的國內若干重大考古發現、遺蹟遺存以及眾多精美文物,通過對考古學知識的普及性介紹、對遺蹟遺存的還原性闡釋,以及對精美文物的深度解讀,利用考古學、文博學、人類學以及歷匪循禁市史學等多學科交叉,搭建一個國家級考古知識普及平台。節目將邀請國內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博專家以及文化學者擔任主講嘉賓,招募來自各行各業的考古文博愛好者擔任學員和現場觀眾,利用豐富多彩的視覺手段,在演播室中構築一個輕鬆愉快、寓教於樂的公共課堂。用考古追尋文明之源,用文物講述文化之美,《考古公開課》旨在喚起每一位觀眾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節目列表
人骨里的秘密
在中國的
考古發掘中,三千年前的
商代高級墓葬,往往以精美絕倫的
青銅器聞名於世,然而,由於青銅器鏽蝕等原因,墓葬中的屍骨大都難以保存。公元2000年,河南
安陽殷墟一座名為M54的商代大墓被搶救性發掘,大墓蒸狼炒保存完好,各類隨葬品豐富,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墓葬中的屍骨卻奇蹟般地保存較好。考古發掘讓三千年前的墓主重見天日,卻也讓考古學家們疑竇叢生。本期邀請M54大墓的發掘者何毓靈老師,探尋人骨里的秘密。
四羊方尊的故事
一件三千年前的國寶文物
四羊方尊身世離奇,轟動一時。它飽經滄桑,歷盡坎坷,被發現時已碎成二十多片。
江口沉銀之謎
廣為流傳的尋寶口訣,數目驚人的水下寶藏,盜掘大案讓歷史真相浮出水面。張獻忠沉銀萬萬兩傳說是否屬實。數目驚人的寶藏又該如何尋找。本期邀請櫻精
江口沉銀遺址發掘者
劉志岩老師,揭開江口沉銀之謎。
良渚——”玉“見千年
2019年7月“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也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的聖地。本期邀請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領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劉斌研究員,以良渚玉器為證,觸摸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是來自3500年前的古老文字,120年前它的發現猶如石破天驚。甲骨文直接催生了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幾代考古人辛勤耕耘,挖出5000多片刻辭甲骨。甲骨文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字。在它的發現與研究中暗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你不知道的考古學
說到考古就會想到
秦始皇的
兵馬俑、長沙
馬王堆、還有江口沉銀這些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些重大考古發現總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親自走進考古現場的,那么考古現場是什朽鑽己么樣子的呢。
考古學,即考究古代的學科,屬於
人文科學,在中國是
歷史學的分支。
探方、
地層陌生的辭彙,神秘的考古學。面對社會質疑,大眾誤解,謠言四起,“考古君”
劉志岩現場將謠言一一粉碎,解答大眾對考古學的諸多疑問。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都能關注考古學,都能夠理解考古工作的意義所在。
良渚—探秘尋根
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的聖地。龐大的古城、複雜的水利、統一的信仰,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創造出了什麼樣的燦爛文明。考古專家們是如何一步步揭開良渚古國的神秘面紗。
秦漢古都謎蹤
一個銅釜八枚金餅,讓一座秦漢古都櫟陽城在農田中顯露蹤跡。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都城。著名的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從這裡開始。一座都城神秘消失蹤跡成謎,通過三代考古工作者發掘工作揭開歷史真相。本期特邀
櫟陽城遺址考古負責人劉瑞講解秦漢古都謎蹤。
發現海昏侯
一夜之間長高的山包,一眼望不到底的幽暗盜洞,兩千多年前的古墓竟然異香撲鼻,墓主究竟是何人。黃金、錢山、美玉,墓中隨葬品一次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為破譯墓主真實身份,考古學家們到底怎樣通過蛛絲馬跡來串起證據鏈。本期邀請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領隊楊軍,講述發現海昏侯。
2011年,一次考古發掘震驚了世界,一座歷盡波折的漢代大墓出現 在世人的面前,這就是江西南昌
海昏侯墓。這座漢代大墓保存狀況較好,出土文物內涵極其豐富,發掘過程更是吸引了全社會的巨大關注。
西水坡星圖之謎
一座距今6500年的大墓驚現河南
濮陽西水坡,墓主身旁有神秘的蚌塑圖案。墓中還有擺放奇特的人體遺骸,蚌塑與殉人代表了什麼。這位埋葬宇宙的墓主究竟是誰。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馮時,揭開
西水坡星圖之謎。
大漢雄風
2011年一座千年大墓被意外發現,從而揭開了我國歷史上燦爛輝煌的大漢王朝的盛景,這就是位於江西省
南昌市的
西漢海昏侯墓。墓主人
劉賀在墓中沉睡了兩千多年,經過歷時五年的考古發掘,最終出土愉灑趨了大量的隨葬品,有隨處可見的金器、玉器、漆器、青銅器和促微拳以及真車馬陪葬,全套樂器組合,六千多片竹簡木牘,還有兵器、生活用具、娛樂用具,甚至醫藥用品。劉賀就這樣帶著他一生的財富和擁有赫然出現於世人面前。讓人們對他以及他所生活的歷史時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大唐遺寶
在陝西省
西安市
何家村,發現了一處唐代窖藏。在出土的兩個陶瓮,一個銀罐里,共有包括金銀器、玉器、寶石、藥材、錢幣等各類文物一千餘件,其中金銀器物達265件,相當於已發現唐代出土金銀器總和的一半,是一次空前大發現,引起了海內外的轟動,極大地填補了唐代物質遺存的空白。
說到大唐盛世,想到“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詩詞中的盛唐,想到“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
李白的盛唐,想到《
虢國夫人遊春圖》,這是繪畫中的盛唐。本期講到的盛唐比詩詞更浪漫,比繪畫更精美。
1970年陝西西安何家村,一處唐代窖藏出土轟動海內外,千餘件文物,封存了整個大堂的盛世華章。
楊貴妃的同款香囊,異國他鄉的舶來品,
遣唐使眼中的新奇之物,這些精美絕倫的器物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盛唐隱秘。
揭秘元上都
元上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正藍旗的
金蓮川草原,作為
元朝歷史上的第一個首都,在元朝的政治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與北京同在東經116度上的草原古都在當時的歐亞草原上被稱之為“世界的心臟”。吸引著萬邦來朝,各國使節、傳教士和商人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禮俗和繁榮的經濟活動。
中華文明起源
“文明”,有各種各樣的含義,每個人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在研究文明起源或者研究社會的時候,“文明”是這樣概括,就是“文明”是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它不是人類一出現就有,是農業和手工業發展之後出現的社會分工和分化,出現了王權、階級和國家,這樣才叫“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從未間斷的文明,有很多遺蹟或者遺存都是有一定規模的。那么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是怎么樣一點一滴地從無到有逐漸形成的呢。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老師,講述中華文明源頭的這段歷史。
天馬傳奇
1969年9月,位於
河西走廊的涼州古城,甘肅省
武威市出土了一件
東漢時期青銅鑄造的馬,它的出土震驚了海內外,世人紛紛為它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鑄造工藝水平所折服,一致盛讚它是絕世珍寶,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它就是世人口中常說的
馬踏飛燕。
消失的阿房宮
在陝西省
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地,當地人叫它“郿鄔嶺”。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大家公認,這裡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的
秦帝國阿房宮的遺蹟。兩千多年來,阿房宮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形象留存於世,後世所能看到的,就是這座黃土台地。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阿房宮考古隊隊長
李毓芳老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阿房宮考古隊顧問
劉慶柱老師,共同揭秘歷史上的阿房宮。
解密“南海Ⅰ號”
南宋時期,一艘載滿貨物的商船沿著中國東南沿海緩緩前行,前往南亞、西亞等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不知是貨物超載還是其它原因,途中沉沒於廣東省
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至此一睡800年,直到1987年才被意外發現,這艘沉船也被命名為“
南海Ⅰ號”。那么,這艘古沉船是怎樣被發現的。究竟如何把這艘深埋海底800年的龐然大物打撈出水。這艘南宋古沉船上又裝載了多少奇珍異寶呢。
天下長安
劉慶柱和
李毓芳是一對有名的“考古伉儷”,兩人已經攜手走過了整整五十年時光。他們是夫妻,也是搭檔,年過七十卻依然奮鬥在考古第一線。他們共同研究了三十五年的
漢長安城遺址,在現場講述這其中的艱辛與震撼。
重返石器時代
一根骨頭的故事
有一種“六畜興旺”的說法,“
六畜”指六種動物,分別是馬、牛、羊、豬、狗、雞。“六畜”這個詞最早見於《
左傳》,“六畜”自古以來就和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動物考古是怎么個“考”法呢。什麼是“
動物考古學”呢。
天地方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的敬畏古已有之,歷朝歷代制定了很多和祭天相關的禮儀制度,在
北京的南城就有這樣一組建築,便是因古人祭天而生的,這就是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
天壇。在天壇所有的建築中,作為祭天核心的
圜丘壇、
祈谷壇和
祈年殿皆為圓形的三重壇台建築,然而,這種三重壇台的設計是北京天壇的原創,還是借鑑了古人的智慧呢。
一粒種子的故事
香氣撲鼻的麵條,清甜可口的米飯,熱氣騰騰的饃饃,這些被做成美食的穀物,隱藏著什麼秘密。極易腐爛的稻米為何能在土壤中保存上萬年的時間,成為重要的考古依據。筋道爽口的麵條是如何成為人們的主食。又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趙志軍老師,探尋植物考古,了解一粒種子的故事。
“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是中國的一句祈福語,而這些穀物能夠驗證歷史,本期請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聊一聊
五穀的故事。趙志軍,中國植物考古學科的開創者,20多年來,他一直在中國推廣
植物考古學,並通過古代植物遺存復原古代人類生活方式,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歷史信息。
甲骨識文
翻開人類文明發展史,很容易發現,
瘟疫與人類似乎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瘟疫也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中國古代的
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對於瘟疫和
疾病的記載。那么,這些來自遠古的文字中,到底記載了哪些疾病。古人的智慧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探秘石頭迷宮
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溫泉縣西側茫茫的高山草原上,在巍峨的
天山西部余脈之間,有一片由無數巨石組成的神秘遺址,這就是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距今約3900年,中原文明此時處於
夏朝中期。在這片遺址的北部巨石密布,從山坡底部一直延伸到山頂,石頭數量之多,結構之複雜,堪稱“石頭迷宮”。
我在瑪雅做考古
公元九世紀左右,盛極一時的瑪雅王國逐漸衰弱,這片誕生並繁榮於中美洲大陸的
瑪雅文明仍有很多謎團未解開。中國考古學家走進瑪雅名城“
科潘”。龍形雕塑、玉兔、玉人,遙遠而神秘的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到底有何相似之處。
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行線上評審,開啟了評選新模式;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有哪些新熱點。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巍。
平糧台城址位於河南省
周口市
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山西
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夏商時期冶銅遺存,為解決夏商王朝鑄造青銅器的銅料來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對研究早期文明、早期國家的興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原始第一村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
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保存較大、以
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尉遲寺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房屋建築的主人似乎是一夜之間就離開了這裡,卻留下了整齊的房屋結構和齊全的生活用品。
大漠居延
流沙、戈壁、駱駝、胡楊,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大漠中,無數歷史真相在這裡被封存千年。20世紀30年代,在
居延大漠深處有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它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學界的四大發現之一。沙暴、地陷、沒有道路、沒有導航,居延考古面臨著難以想像的險境。考古工作者究竟遭遇了什麼。
禮儀之邦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有著光耀寰宇的禮儀文明,然而自古以來行禮必須藉助於器物方可進行,正所謂“藏禮於器”。使用何種禮器。禮器如何組合。這其中都蘊含著禮儀文明的深意。出土於河南
安陽殷墟婦好墓的
偶方彝是一件青銅重器,並且是一件非常獨特的禮器。
夢回金沙
2001年,於
成都市西郊外的一次普通的建築施工,不期然竟挖開了一個3000年前的文明古國,這個古國的發現很快揭開了一段神秘歷史的去向之謎,更還原了一個古國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這就是
金沙遺址的發現。本期邀請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
大地之殤
自然災害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在現代考古發掘當中,古代的自然災害如何被發現,它們會對文明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跟隨
夏正楷老師去一探究竟。
凝固的歷史
古建築的分類非常廣泛,它是指在1840年以前,由古人修建的建築工程,所以絕大部分的考古遺址都跟建築有關。古建築不但涵蓋了熟悉的
宮殿、
園林、
寺廟、
民居,
城牆、
陵墓等也同樣屬於古建築的範疇。古建築主要的承重是由柱樑
斗拱組成的木框架,而牆體並不是它的主要承重部分,所以即使牆體垮塌,建築主體也不會倒掉。
神秘中山國
2015年,河北省故郡考古遺址內,一座戰國時期的奢華車馬坑橫空出世,殉牲坑內滿是動物遺骸。
故郡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它們都帶有濃郁的北方遊牧民族特徵。在距離故郡不遠處是有著
戰國“第八雄”之稱的
中山國遺址。故郡和
中山國有什麼關係。通過考古,一個消失的王國正在逐漸清晰。
大唐薛紹墓
2019年11月,長埋於
鹹陽1314年的唐駙馬都尉
薛紹墓重現人間,這是繼2013年
上官婉兒墓之後,發現的第二座與
太平公主有關的唐代名人墓葬,其中出土的墓誌彌補了這位大唐駙馬在正史中無傳的遺憾。薛紹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全國,在熱鬧的背後,薛紹墓同樣疑雲重重,作為大唐公主的駙馬,薛紹墓破壞嚴重。通過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薛紹墓墓葬結構完整、形制特殊、規模較大,可是隨葬品卻十分的簡陋,這究竟暗藏著如何特殊的禮制,背後又有著怎樣曲折的故事。本期邀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明,以及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賡哲,回到那個波詭雲譎的盛唐時代。
考古“法醫”手記
在考古發掘中,人骨材料的出現往往會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同時也伴隨著無數的爭論和猜測。到底該如何科學地解讀出土人骨的信息。又怎么從一根骨頭、一塊牙齒上讀出墓主人生前的往事。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
朱泓教授就是從事相關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幾十年來,朱泓教授與團隊利用多個領域的知識,成功破解了一個個考古疑團,堪稱考古“法醫”。本期邀請朱泓教授,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斷案”經歷。
甲午甲午經遠艦
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突襲
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號,從而挑起了
中日甲午戰爭。
經遠艦受到日艦炮火的嚴重打擊,艦上官兵隨船沉入海底。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展開了對經遠艦的考古調查工作,可惜的是,由於上世紀經受過嚴重的盜掘,船體已經被人為損壞。但它依然是
甲午海戰遺蹟考古的又一重大成果。
禮樂天地
戰國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整套編鐘共有銘文三千多字,記錄了編鐘的編號、銘記、標音以及樂律。曾侯乙編鐘作為禮樂之器,蘊含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思想。它不僅是中國先秦社會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青銅時代巔峰的藝術精品,同樣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節目評價
這檔在央視播出的大型考古文博歷史類節目,沒有炫酷的舞台,沒有帶“網感”的環節設計,也沒有明星的助陣,有的只是一屏一人而已。一些考古學、歷史學大家走到台前,向公眾講述中國考古學科建立100多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揭秘一些遺蹟遺存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文物之美。它作為考古走向大眾的一個新嘗試,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領更多人走近神秘的考古世界,帶領更多人觸摸文明的脈搏。(光明 日報評)
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的聖地。龐大的古城、複雜的水利、統一的信仰,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創造出了什麼樣的燦爛文明。考古專家們是如何一步步揭開良渚古國的神秘面紗。
一個銅釜八枚金餅,讓一座秦漢古都櫟陽城在農田中顯露蹤跡。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都城。著名的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從這裡開始。一座都城神秘消失蹤跡成謎,通過三代考古工作者發掘工作揭開歷史真相。本期特邀
櫟陽城遺址考古負責人劉瑞講解秦漢古都謎蹤。
一夜之間長高的山包,一眼望不到底的幽暗盜洞,兩千多年前的古墓竟然異香撲鼻,墓主究竟是何人。黃金、錢山、美玉,墓中隨葬品一次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為破譯墓主真實身份,考古學家們到底怎樣通過蛛絲馬跡來串起證據鏈。本期邀請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領隊楊軍,講述發現海昏侯。
2011年,一次考古發掘震驚了世界,一座歷盡波折的漢代大墓出現 在世人的面前,這就是江西南昌
海昏侯墓。這座漢代大墓保存狀況較好,出土文物內涵極其豐富,發掘過程更是吸引了全社會的巨大關注。
一座距今6500年的大墓驚現河南
濮陽西水坡,墓主身旁有神秘的蚌塑圖案。墓中還有擺放奇特的人體遺骸,蚌塑與殉人代表了什麼。這位埋葬宇宙的墓主究竟是誰。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馮時,揭開
西水坡星圖之謎。
2011年一座千年大墓被意外發現,從而揭開了我國歷史上燦爛輝煌的大漢王朝的盛景,這就是位於江西省
南昌市的
西漢海昏侯墓。墓主人
劉賀在墓中沉睡了兩千多年,經過歷時五年的考古發掘,最終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有隨處可見的金器、玉器、漆器、青銅器以及真車馬陪葬,全套樂器組合,六千多片竹簡木牘,還有兵器、生活用具、娛樂用具,甚至醫藥用品。劉賀就這樣帶著他一生的財富和擁有赫然出現於世人面前。讓人們對他以及他所生活的歷史時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在陝西省
西安市
何家村,發現了一處唐代窖藏。在出土的兩個陶瓮,一個銀罐里,共有包括金銀器、玉器、寶石、藥材、錢幣等各類文物一千餘件,其中金銀器物達265件,相當於已發現唐代出土金銀器總和的一半,是一次空前大發現,引起了海內外的轟動,極大地填補了唐代物質遺存的空白。
說到大唐盛世,想到“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詩詞中的盛唐,想到“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
李白的盛唐,想到《
虢國夫人遊春圖》,這是繪畫中的盛唐。本期講到的盛唐比詩詞更浪漫,比繪畫更精美。
1970年陝西西安何家村,一處唐代窖藏出土轟動海內外,千餘件文物,封存了整個大堂的盛世華章。
楊貴妃的同款香囊,異國他鄉的舶來品,
遣唐使眼中的新奇之物,這些精美絕倫的器物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盛唐隱秘。
元上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正藍旗的
金蓮川草原,作為
元朝歷史上的第一個首都,在元朝的政治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與北京同在東經116度上的草原古都在當時的歐亞草原上被稱之為“世界的心臟”。吸引著萬邦來朝,各國使節、傳教士和商人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禮俗和繁榮的經濟活動。
中華文明起源
“文明”,有各種各樣的含義,每個人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在研究文明起源或者研究社會的時候,“文明”是這樣概括,就是“文明”是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它不是人類一出現就有,是農業和手工業發展之後出現的社會分工和分化,出現了王權、階級和國家,這樣才叫“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從未間斷的文明,有很多遺蹟或者遺存都是有一定規模的。那么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是怎么樣一點一滴地從無到有逐漸形成的呢。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巍老師,講述中華文明源頭的這段歷史。
天馬傳奇
1969年9月,位於
河西走廊的涼州古城,甘肅省
武威市出土了一件
東漢時期青銅鑄造的馬,它的出土震驚了海內外,世人紛紛為它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鑄造工藝水平所折服,一致盛讚它是絕世珍寶,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它就是世人口中常說的
馬踏飛燕。
消失的阿房宮
在陝西省
西安市西郊的阿房村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地,當地人叫它“郿鄔嶺”。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大家公認,這裡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宮”的
秦帝國阿房宮的遺蹟。兩千多年來,阿房宮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形象留存於世,後世所能看到的,就是這座黃土台地。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阿房宮考古隊隊長
李毓芳老師,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阿房宮考古隊顧問
劉慶柱老師,共同揭秘歷史上的阿房宮。
解密“南海Ⅰ號”
南宋時期,一艘載滿貨物的商船沿著中國東南沿海緩緩前行,前往南亞、西亞等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不知是貨物超載還是其它原因,途中沉沒於廣東省
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至此一睡800年,直到1987年才被意外發現,這艘沉船也被命名為“
南海Ⅰ號”。那么,這艘古沉船是怎樣被發現的。究竟如何把這艘深埋海底800年的龐然大物打撈出水。這艘南宋古沉船上又裝載了多少奇珍異寶呢。
天下長安
劉慶柱和
李毓芳是一對有名的“考古伉儷”,兩人已經攜手走過了整整五十年時光。他們是夫妻,也是搭檔,年過七十卻依然奮鬥在考古第一線。他們共同研究了三十五年的
漢長安城遺址,在現場講述這其中的艱辛與震撼。
重返石器時代
一根骨頭的故事
有一種“六畜興旺”的說法,“
六畜”指六種動物,分別是馬、牛、羊、豬、狗、雞。“六畜”這個詞最早見於《
左傳》,“六畜”自古以來就和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動物考古是怎么個“考”法呢。什麼是“
動物考古學”呢。
天地方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的敬畏古已有之,歷朝歷代制定了很多和祭天相關的禮儀制度,在
北京的南城就有這樣一組建築,便是因古人祭天而生的,這就是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
天壇。在天壇所有的建築中,作為祭天核心的
圜丘壇、
祈谷壇和
祈年殿皆為圓形的三重壇台建築,然而,這種三重壇台的設計是北京天壇的原創,還是借鑑了古人的智慧呢。
香氣撲鼻的麵條,清甜可口的米飯,熱氣騰騰的饃饃,這些被做成美食的穀物,隱藏著什麼秘密。極易腐爛的稻米為何能在土壤中保存上萬年的時間,成為重要的考古依據。筋道爽口的麵條是如何成為人們的主食。又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趙志軍老師,探尋植物考古,了解一粒種子的故事。
“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是中國的一句祈福語,而這些穀物能夠驗證歷史,本期請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聊一聊
五穀的故事。趙志軍,中國植物考古學科的開創者,20多年來,他一直在中國推廣
植物考古學,並通過古代植物遺存復原古代人類生活方式,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歷史信息。
翻開人類文明發展史,很容易發現,
瘟疫與人類似乎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瘟疫也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的威脅。中國古代的
甲骨文中,就有很多對於瘟疫和
疾病的記載。那么,這些來自遠古的文字中,到底記載了哪些疾病。古人的智慧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溫泉縣西側茫茫的高山草原上,在巍峨的
天山西部余脈之間,有一片由無數巨石組成的神秘遺址,這就是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距今約3900年,中原文明此時處於
夏朝中期。在這片遺址的北部巨石密布,從山坡底部一直延伸到山頂,石頭數量之多,結構之複雜,堪稱“石頭迷宮”。
公元九世紀左右,盛極一時的瑪雅王國逐漸衰弱,這片誕生並繁榮於中美洲大陸的
瑪雅文明仍有很多謎團未解開。中國考古學家走進瑪雅名城“
科潘”。龍形雕塑、玉兔、玉人,遙遠而神秘的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到底有何相似之處。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行線上評審,開啟了評選新模式;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有哪些新熱點。本期邀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巍。
平糧台城址位於河南省
周口市
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山西
絳縣西吳壁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夏商時期冶銅遺存,為解決夏商王朝鑄造青銅器的銅料來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對研究早期文明、早期國家的興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
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保存較大、以
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尉遲寺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房屋建築的主人似乎是一夜之間就離開了這裡,卻留下了整齊的房屋結構和齊全的生活用品。
流沙、戈壁、駱駝、胡楊,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大漠中,無數歷史真相在這裡被封存千年。20世紀30年代,在
居延大漠深處有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它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學界的四大發現之一。沙暴、地陷、沒有道路、沒有導航,居延考古面臨著難以想像的險境。考古工作者究竟遭遇了什麼。
禮儀之邦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有著光耀寰宇的禮儀文明,然而自古以來行禮必須藉助於器物方可進行,正所謂“藏禮於器”。使用何種禮器。禮器如何組合。這其中都蘊含著禮儀文明的深意。出土於河南
安陽殷墟婦好墓的
偶方彝是一件青銅重器,並且是一件非常獨特的禮器。
夢回金沙
2001年,於
成都市西郊外的一次普通的建築施工,不期然竟挖開了一個3000年前的文明古國,這個古國的發現很快揭開了一段神秘歷史的去向之謎,更還原了一個古國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這就是
金沙遺址的發現。本期邀請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
大地之殤
自然災害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在現代考古發掘當中,古代的自然災害如何被發現,它們會對文明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跟隨
夏正楷老師去一探究竟。
凝固的歷史
古建築的分類非常廣泛,它是指在1840年以前,由古人修建的建築工程,所以絕大部分的考古遺址都跟建築有關。古建築不但涵蓋了熟悉的
宮殿、
園林、
寺廟、
民居,
城牆、
陵墓等也同樣屬於古建築的範疇。古建築主要的承重是由柱樑
斗拱組成的木框架,而牆體並不是它的主要承重部分,所以即使牆體垮塌,建築主體也不會倒掉。
神秘中山國
2015年,河北省故郡考古遺址內,一座戰國時期的奢華車馬坑橫空出世,殉牲坑內滿是動物遺骸。
故郡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它們都帶有濃郁的北方遊牧民族特徵。在距離故郡不遠處是有著
戰國“第八雄”之稱的
中山國遺址。故郡和
中山國有什麼關係。通過考古,一個消失的王國正在逐漸清晰。
大唐薛紹墓
2019年11月,長埋於
鹹陽1314年的唐駙馬都尉
薛紹墓重現人間,這是繼2013年
上官婉兒墓之後,發現的第二座與
太平公主有關的唐代名人墓葬,其中出土的墓誌彌補了這位大唐駙馬在正史中無傳的遺憾。薛紹墓的發掘,一時間轟動全國,在熱鬧的背後,薛紹墓同樣疑雲重重,作為大唐公主的駙馬,薛紹墓破壞嚴重。通過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薛紹墓墓葬結構完整、形制特殊、規模較大,可是隨葬品卻十分的簡陋,這究竟暗藏著如何特殊的禮制,背後又有著怎樣曲折的故事。本期邀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明,以及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賡哲,回到那個波詭雲譎的盛唐時代。
考古“法醫”手記
在考古發掘中,人骨材料的出現往往會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但同時也伴隨著無數的爭論和猜測。到底該如何科學地解讀出土人骨的信息。又怎么從一根骨頭、一塊牙齒上讀出墓主人生前的往事。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
朱泓教授就是從事相關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幾十年來,朱泓教授與團隊利用多個領域的知識,成功破解了一個個考古疑團,堪稱考古“法醫”。本期邀請朱泓教授,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斷案”經歷。
甲午甲午經遠艦
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突襲
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號,從而挑起了
中日甲午戰爭。
經遠艦受到日艦炮火的嚴重打擊,艦上官兵隨船沉入海底。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展開了對經遠艦的考古調查工作,可惜的是,由於上世紀經受過嚴重的盜掘,船體已經被人為損壞。但它依然是
甲午海戰遺蹟考古的又一重大成果。
禮樂天地
戰國
曾侯乙編鐘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整套編鐘共有銘文三千多字,記錄了編鐘的編號、銘記、標音以及樂律。曾侯乙編鐘作為禮樂之器,蘊含著豐富的禮樂文化思想。它不僅是中國先秦社會的文化符號,也是中國青銅時代巔峰的藝術精品,同樣是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節目評價
這檔在央視播出的大型考古文博歷史類節目,沒有炫酷的舞台,沒有帶“網感”的環節設計,也沒有明星的助陣,有的只是一屏一人而已。一些考古學、歷史學大家走到台前,向公眾講述中國考古學科建立100多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揭秘一些遺蹟遺存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文物之美。它作為考古走向大眾的一個新嘗試,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領更多人走近神秘的考古世界,帶領更多人觸摸文明的脈搏。(光明 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