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是秦代早期都城遺址。

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櫟陽城遺址是歷史文化遺產財富的寶庫,對秦漢歷史、秦漢文化及文化遺產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載體。

2001年,櫟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櫟陽城遺址
  • 所屬時代:秦代早期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115-115
  •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
  • 占地面積:約4.2平方千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大禹治水曾到過古櫟陽北邊的荊山,留下了荊山鑄鼎的傳說。商代末年,周文王為斷芮(今陝西大荔朝邑鎮東南)虞(山西平陸縣北)之訟,開闢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該古道經過古櫟陽,使這一帶得到了進一步開發。
西周時期這裡地處京畿之地,是鎬京(今西安市西南)東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獵之地。
春秋時期,由於“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交通十分便利,關中早期城市櫟邑就在這裡形成了。秦晉兩國在岐芮道上進行了頻繁的爭奪戰。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晉國的櫟邑(即櫟陽)。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都自雍城遷至櫟陽,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至鹹陽。
秦末楚漢相爭,項羽三分關中,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之都城。漢王劉邦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後,亦以櫟陽為都。至七年(公元前200年)才遷都長安,而漢太上皇仍留居櫟陽,死後也葬於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1964年,陝西省文管會對古櫟陽遺址進行了15天的調查和試掘。
“櫟陽”、“宮”陶文“櫟陽”、“宮”陶文
1980年4月至1981年12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櫟陽城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發現了南牆,西牆,三個城門址和城內道路13條,建築和作坊遺址15處。
2001年6月25日,櫟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月,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
2017年11月,櫟陽城遺址考古勘探發現了三間“國君浴室”。

遺址特點

櫟陽城遺址全城呈長方形,面積約4.2平方千米,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南牆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牆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牆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築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牆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
櫟陽遺址三號古城三號建築遺址(上北下南)櫟陽遺址三號古城三號建築遺址(上北下南)
櫟陽城遺址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已知有三件為櫟陽製造,說明櫟陽還是秦國冶鐵和兵器製做的重要基地。還發現有戰國晚期銅釜,內裝八枚金餅,其中一枚用陰刻篆書寫著“四兩半”字樣。司馬遷說櫟陽“亦多大賈”,說明這裡的商業十分發達。

文物遺存

歷年出土有鋪地磚、空心磚、繩紋筒瓦、板瓦,雲紋、葵紋、素麵瓦當、圓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壺、缸、鬲、鼎、金餅、銅鏡、釜、鏃、“半兩”、“五珠”、莽幣、鏟、石磨、石范、石夯頭等遺物。

研究價值

櫟陽城遺址內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確認了“商鞅變法”發生地正是櫟陽。櫟陽城作為戰國時秦國、西漢早期都城,規模大,保存較好,有比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國城市發展階段上的重要環節,對研究秦漢都城的規劃、中國城市的發展史都有重要價值。
秦遷都示意圖秦遷都示意圖

保護措施

2001年,櫟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0月,西安市閻良區正在籌劃建造櫟陽城考古遺址公園。
2018年4月10日,櫟陽城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旅遊信息

櫟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