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茶

翠華茶

翠華茶:產於大關縣翠屏山麓的翠華寺。翠華茶的產制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據大關縣誌記載:“曾在巴拿馬賽會獲二等商標”,並曾作過貢茶,也是佛家朝拜峨眉山的貢茶。翠華茶採摘細嫩,清明前十天左右選采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精工細制而成。現在的翠華茶是仿照杭州龍井茶製法。外形扁平滑直,色澤黃綠光潤,湯色清澈明亮,香氣馥郁清鮮,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綠亮。翠華茶以其“形美、香郁、味爽”的特點,贏得了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華茶
  • 產地:產於大關縣翠屏山麓的翠華寺
  • 特點:形美、香郁、味爽
  • 外觀:外形扁平滑直,色澤黃綠光潤
基本介紹,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生長環境,製作工藝,茶與文化,神話傳說,神農嘗草,天神賜茶,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

大關產茶歷史悠久,其中聞名遐邇的“翠華茶”, 因產於大關縣城東翠華寺四周坡地而得名。清雍正年間,翠華寺周圍有良種茶樹幾十株,引種者為翠華寺中和尚。翠華寺四周地勢向陽、土壤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寺中和尚長於制茶技藝。每年清明前後採摘一芽二、三鮮葉,經三炒三揉,曬青製成色香味俱佳的綠茶。“翠華茶”生葉細嫩、加工後彎曲呈環狀,略帶金黃色條紋,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後,葉條隨水翻滾、形態優美。有美名曰“金耳環”。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二等商標榮譽。
翠華茶翠華茶

歷史沿革

“翠華茶”曾是獻給慈禧太后的貢品,也是翠華寺和尚到四川峨嵋等佛教聖地朝聖的貢品。曾經享譽一方。到1950年,翠華茶樹已由寺周圍的幾株向四周發展到數百株,隨後逐漸引種到縣屬各區鄉,年均產茶量10餘噸,然而,純真翠華茶仍只年產幾百斤。1955年10月,國家分配了一名來自浙江杭州農學院茶葉專修畢業的聶愛中到大關縣政府建設科工作,專職從事茶葉生產技術指導,於1955年底在翠屏山老君廟創建了翠華茶廠,由聶愛中研究設計製作了手推木桶揉茶機,在聶愛中的指導下,制茶加工技術增加了“殺青”一道工藝,改炒三道為一道,改腳搓手揉為手推木桶揉茶機揉茶,
改曬青為木製炕烘箱的烘青。1957年為擴大生產、茶廠搬遷到郭家祠,新增了紅茶、仿龍井茶等品種。仿龍井茶對葉的要求很高,須採摘雨水節令前後一點的第一道嫩葉,只保留一芽一葉。製作時不經過殺青工藝,直接放入鍋炒,用文火手工翻壓。成品要求保護“扁、平、直”的形態,呈黃綠色、泡出的茶汁綠如翡翠,人稱“綠湯頭”。這種茶葉因原料精,加工細,產量少,故價格高。傳統的翠華茶加工工藝則是要殺青,搓揉,烘烤幾個程式。這種茶葉加工後要求呈“條、彎、亮”的外觀,即體型須是長細條狀而彎如蛾眉,顏色略黑而帶光澤,其湯頭綠中帶黃。為與仿龍井茶相區別,取名為“眉茶”。
1962年曾特製翠華仿龍井茶1斤,進京獻給毛主席。1963年,經昭通地委領導聯繫,在杭州聘請了製作龍井茶的朱堂生到大關翠華茶廠,傳授製作杭州龍井茶和珠的技術。1986年從四川筠連縣引進小型電動“四五”型揉茶機,至此大關的茶葉加工工藝完成了從人推揉茶機,
土製烘乾器具到電動揉茶機,雙鍋殺青,再到滾筒殺青,鐵機烘乾的兩次技術改造。1980年開始統一名稱,將用龍井茶加工工藝生產的茶稱為“翠華茶”,而把用眉茶加工工藝生產的茶稱為“翠華綠茶”。1981年9月,雲南農大茶化室化驗結果表明,每百克翠華茶胺基酸含量為443.67毫克,比雲南大葉茶“南糯北毫”的279.29毫克多80%。所以雲南省茶葉學會對翠華茶品嘗鑑賞評價稱:翠華茶具扁、平、直的條索,外形美、平整勻齊、湯色黃綠,清晰明亮,清香,味醇和,葉底嫩明亮。因此,1980年到1983年,連續4年評選中國省名茶。
翠華茶翠華茶
1999年,大關縣政府將茶葉公司改為承包經營後,公司投資46萬元更新改造了老茶園600畝,改造後每畝年增產鮮茶葉25公斤,每畝年產值達300餘元。使公司由過去年僅產20噸的規模發展到年產上百噸,產值200餘萬元的企業。目前,公司正創品牌,以各種行銷方式將“黃連河”牌貢茶系列產品中國面推向市場,樹立品牌效益。使大關的茶文化豐富多彩,大關翠華茶必定會以其獨特的品味香飄神州大地。

生長環境

翠華茶是一種中葉種類型的茶樹。產於大關縣翠華鎮。翠華鎮位於北緯27°44ˊ~27°46ˊ,東經103°51ˊ~103°55ˊ之間。海拔1100~1400米。年降雨量1018毫米以上。最高溫度38.5℃,最低溫-4℃。平均相對濕度80%。年日照1019小時,陰257天。土壤微酸,鹼解氮80pm,速效磷48ppm,速效鉀80ppom。茶園地帶多有棕櫚林和闊葉林,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都適宜於茶樹的生長。

製作工藝

採制工藝與茶品特色:春茶多於每年清明前3至5天採摘。 先採一芽一葉初展,以葉背多白茸毛的茶尖為原料。 製作中國系以手工進行,經攤青、揀剔殺青初捻、初乾、揉條、整條、提毫、乾燥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其中殺青工藝是高溫、少量:殺青在鐵鍋中進行,鍋溫保持150~180℃,製作特級茶每鍋投葉量為0.2~0.6公斤,一級為0.3~0.4公斤。炒約4~6分鐘,待葉質柔軟,毫顯茶香時即時出鍋。整形亦在鍋中進行,溫度先高后低,用雙手輕輕抓炒、揉團提毫,從炒坯至整形共約15分鐘。乾燥過程是以烘炒結合。含水量要求在3~5%時出鍋,稍經攤涼,以鐵罐盛裝密封。成茶葉片細嫩均勻,碧色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絨毫,泡一杯茶,僅需5~7片茶葉,茶湯清澄而略帶金黃,味清涼芳醇,經久不絕。據對10月份所采的一芽一、二葉製作的秋茶測定:含多酚類21.45%,不浸出物48.26%,茶生物鹼2.88%。
翠華茶翠華茶
輝鍋:目的是繼續做形和乾燥。當鍋溫60~70℃時,投入1.5公斤左右攤涼回潮葉,開始採用的手法,當葉質轉軟,採用壓、挺、磨手法,儘量將茶葉壓扁磨平。輝鍋過程,鍋溫掌握高、低、高的原則,用力程度由重到輕,這樣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翠華茶。輝鍋葉含水量為5%左右,歷時約20分鐘。翠華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光滑勻整,色澤黃綠,香氣清香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茶與文化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
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翠華茶翠華茶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翠華茶翠華茶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翠華茶翠華茶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中國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神話傳說

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第一部茶葉蓍作,唐代陸羽的《茶經》說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時代是中國的傳說時代。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神農氏是否確有其人難以考證,但茶在神農時代已被發現,並逐步加以利用則是事實。 神農氏怎樣發現茶的呢?古時有兩種傳說
翠華茶翠華茶

神農嘗草

有一天,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荼”,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天神賜茶

二是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鑑別藥劑的性能。有一天
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藥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味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採藥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藥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荼”,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藥。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荼”,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
翠華茶翠華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