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寺

翠華寺

翠華寺坐落於大關縣城東南翠華山腰,距縣僅里許。山門南開,有巨樹分列山門外,山門內側有兩個小龕供癩龍山王菩薩,山門內有一片曠壩,往東有石階二十餘級。殿內神燈幽暗,香菸繚繞,烘托著諸神像莊重凝固的情態,低垂祥的眼神,形成一種神秘肅穆、清靜絕塵的氣氛,使人心入佛境,寵辱皆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翠華寺
  • 所在地:大關縣
  • 氣候類型:溫帶氣候
  • 建造時期:清朝雍正年間
地理位置,歷史,建築特色,文化價值,

地理位置

大關位於南方絲綢之路上,歷來商旅旺盛,而國內名山大寺的和尚,雲遊僧尼到雞足山去朝拜,甚或遠行印度、緬甸等國,大都要從大關經過。並來翠華寺瞻仰,駐足,因而翠華寺香火日趨興旺,特別是清代鹹同年間更加旺盛,住寺僧尼達八十餘人。由於寺廟四周盛產優質茶葉,寺僧細采精製,熏以珠蘭,取名“翠華茶”,其色如翡翠,其味醇香馥郁,成為每年制定貢品,送北京供皇帝享用,還獲得世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二等商標榮譽。過路貴宦、名士、巨商和高僧均慕名來訪,以能品一茗“翠華茶”為榮。於是大關翠華寺不僅成了滇東北第一名寺,而且海內外知名。

歷史

清雍正年間,四川娥媚大坪信陽法師率徒二人,雲遊來到大關縣城,見城東南翠華山上,林木蔥鬱,地勢開闊,環境幽美,萌生在此建廟供佛之念。法師將此意與當地官紳相商,取得廣泛贊同。善男王琴,主動獻出土地,又有踴躍捐資者,復獲官府相助,遂興土木,已有二百多年。
翠華寺始建之初,只建觀音閣一寺,信陽法師憑此開展佛事,設壇講經,善男信女興趣日濃,多有樂善好施者,捐助財物。據碑記考證,當時的署分府熊某,署管事王銘,揚春榮於1732年捐錢一百千文,將王琴的養子王在文典當出去的位於觀音閣周圍的土地、園圃、山林統統贖回來,作為廟產。

建築特色

這樣,通過官、紳、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大關一佛一寺的觀音閣,逐步發展為包括觀音閣、翠華寺、玉皇閣在內的建築群,其中翠華寺最為有名。
大殿外廊下有四根亮柱。中間兩根亮柱上,掛有清光緒年間署大關廳同知陳鵾撰寫的木刻對聯,上聯云:“翠華擁山崗楊柳枝頭甘露潤”,下聯云:“華岩開世界桂花香外白雲飛”。廊前階梯旁,有百年桂樹,枝葉繁茂,每年八月,蟾桂花開,香飄十里。此稱“翠華蟾桂”,為大關十景之一。
大天井的北側有兩間廂房,是住持僧尼的宿舍;南側有一大廂房為客廳,客廳門頭上懸掛著大關文人吳子伯撰名書寫的“適園記”三字匾額。門兩旁也有一聯,上聯云:“穿過幾曲迴廊看老樹參天危亭壓水”,下聯云:“濡染一支大筆為群山生色萬壑傳神。”客廳內擺設坐凳茶几,供客人休息,四壁懸掛名人字畫。顯得清幽雅致。客廳後面沿牆是花台,中有菊、竹、蘭、梅等名花異卉。花園中心是一池碧水,水中又冒出平台一座,太平上建六角敞面茅亭,圍以寬面木欄,亭中設石桌石凳,池階與涼亭有小石板橋相通,遊人沿池漫步賞花,可入亭憑欄觀魚,也可在石桌上平茗競枰。真如吳子伯所云,適人之園。

文化價值

翠華寺不但具有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而且還有神奇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翠華寺不是孤院一座,它和四周的廟堂園林組成了一片美麗的遊覽勝地。緊靠翠華寺的北面是原名“觀音閣”的建築群,也是佛寺。
翠華寺東面是玉皇閣,自成一院,與翠華寺,觀音閣形成品字形。它是一座道觀,有泥塑各種神仙真容,大大小小有一百多尊,其造型栩栩如生,靜中有動。翠華寺的西面是一孔廟,比翠華寺規模更宏大。孔廟的北面有一個小小的節孝祠相連線。翠華寺南面是一片青林,樹木高大,枝葉茂密,遮天蔽日,一新一舊的兩座舍利塔並立於林中,塔中石刻的隸書文字記載著翠華寺的滄桑歷史。凡是來翠華寺觀光人都會附帶四處走走,飽覽翠華寺四周的景觀。如果登上翠華寺背後的山坡,俯視大關城,行人車馬,宛如圖畫。舉目四望、筆架秀山、金龜紅塔,洗馬晴嵐,吊橋流水,銀蝠流雲等大關絕景奔來眼底,使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
五十年代初,翠華寺香火日漸不盛,神像逐漸壞朽。日益清冷空寂,年久失修,破牆屋漏。進入八十年代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原翠華寺的和尚心了收回了一間大殿,承昭通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和地方佛門信徒的熱情捐助,把大雄寶殿修飾一新,又請浙江工藝大師在大殿內重塑全堂佛像,一應帳、帷、燈、台等佛事,無不購置停當。“翠華寺”三字大匾又懸掛於大殿門頭上,使翠華寺重放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