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食胡辣湯
- 古稱:定陵
- 兩代:明、清
- 中草藥:30幾種
- 歷史:二千多年
- 原料:麵筋、海帶絲、冬粉、千張絲
- 地址:北舞渡鎮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
- 時代:明、清兩代
北舞渡胡辣湯起源於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當時山西、陝西省的商賈在此創建了一座山陝會館,會館落成後,大宴賓客,此間太原府的一名大廚做一道深受名流紳士稱讚的湯,這道湯就是胡辣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現在北舞渡的胡辣湯又分為閃家、丁家、呂家和宛家四個專業大戶,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齋閃記胡辣湯最為有名,他們門店外擴,生意紅火,在胡辣湯市場獨樹一幟。
北舞渡胡辣湯由回民發揚光大。據老人講,傳統的胡辣湯是由大銅鍋盛裝的,嵌在一輛紅色推車上,下面用炭火煨著。賣湯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湯鍋里攪三攪,“啪”,一碗熱氣騰騰的胡辣湯便盛好,遞在喝湯人手中。技藝高超的賣湯人是不會在碗邊留下湯汁的。如今,在鄭州、漯河、平頂山、許昌、襄城縣等開設的北舞渡胡辣湯店(攤)已成為當地人們早餐的首選。
北舞渡的燉肉糊辣湯肉爛湯鮮,香辣綿口,回味無窮,是30幾種中草藥加上燉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從湯色上看,北舞渡的胡辣湯凝重,從味道上講,由於用了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糊辣湯另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誇張,不過這也說明糊辣湯“內容”很多。最常見的有麵筋、海帶絲、冬粉、千張絲、花生米、香菜、薑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據節令和地域的不同,還會有牛(羊)肉、黃豆、木耳、黃花菜、菠菜、蘿蔔條、蔥花等。做法很繁瑣,先用淡鹽水和面,揉成麵團,然後不斷加水“洗”出麵筋。水燒開後下麵筋,麵筋熟後將洗麵筋的水,也就是稀澱粉糊倒入鍋內,小火燒至湯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燒沸。胡辣湯盛到碗裡後,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來粘乎乎、香噴噴。辣是它主要特徵,但那種辣並不像吃重慶火鍋那樣辣得讓你跳腳,而是辣在嘴裡,美在心中。酸就在其次了,喝這種湯一般都要加點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種原料的綜合反應,香、滑、綿、潤,於吞咽之餘又有東西可嚼,十分滿足。糊辣湯還有另外的一種吃法,把半碗糊辣湯和半碗豆腐腦兒摻在一起,叫做“兩摻兒”。賣糊辣湯的常捎帶賣豆腐腦兒。拿小勺稍微攪和一下,豆腐腦兒的細膩、清淡、微苦澀與糊辣湯的粘稠、酸辣、鮮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特別是在冬日的清晨,一碗糊辣湯下肚,額頭上會滲出細細的汗來,身子暖了,胃口也開了。
胡辣湯是中原地區小吃系列中的一絕。雖然它源於清代,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卻花樣不斷翻新。至今若行走在大街小巷口,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是人們早餐的首選。
無論是春、夏、秋、冬,中原城鎮的大街小巷,胡辣湯攤點總是星羅棋布。清晨,當各大飯店賓館酒店的大門還是緊閉時,胡辣湯的香味便已四散飄開,吸引著人們的食慾。臨街三間大棚,青磚鋪地,散放著數十隻桌凳。乾淨的碗筷,涌動的食客,火熱的場景。正宗的、有名氣的胡辣湯攤點前,總是擠滿了人,一碗難求啊。難怪有人說:如果能吃上“包子、油饃、胡辣湯”,那真是一種能持久回味的愜意。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漯河被評為中國食品名城後,外地名優小吃的介入對漯河的小吃是一種不小的 衝擊。老漯河名優小吃看起來不少,但真正出名的不太多。相反,“外來”的小吃卻因為適應市場而發展較快。但是幾年來,北舞渡燉肉胡辣湯卻以絕有的姿態,占據著主要市場。
北舞渡胡辣湯雖經歷幾百年而不衰,但相對於逍遙鎮胡辣湯,相對於將來,北舞渡胡辣湯如何更進一步發展壯大呢?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舞陽縣隆源齋閃家胡辣湯負責人閃寶民對此有著較積極的看法:一是當地政府要借中國食品節的契機,下大力氣,引導市場發展,加大對北舞渡胡辣湯的包裝、宣傳,推進產業升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台灣永和豆漿和開封灌湯包子的產業擴張上得到啟示。二是要組織一些相關的技術人員對北舞渡胡辣湯加以挖掘整合,揚長避短,讓其在傳統名優風味小吃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廣大。
北舞渡糊辣湯,正承載著發揚中原老字號的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