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羊坪彝族與寧蒗彝族合稱為小涼山彝族,其直系祖先為“勸涅”部落,也有少部分“古伙”部落,約在15世紀初從四川大涼山遷移而來,距今250年左右,已有10代人。因為是從四川大涼山而來,所以人們習慣上稱這些彝族居住區為“涼山”,但為區別於四川大涼山,故又稱為“雲南小涼山”。
羊坪的前身叫羊坪彝族事務辦事處,成立於1950年2月,1958年修建羊坪
水庫後分兩次從寧蒗劃歸永勝。羊坪彝族鄉地處永勝縣的東部,地跨東經100°45′—101°00′,北緯26°10′—26°40′之間。東與六德鄉相鄰,西南與永北鎮相連,北與寧蒗縣接壤,全鄉幅員面積164.1平方公里,轄羊坪村、分水嶺、落雪坪、磨房溝、水柯樂共5個村委會,51個村民小組。
境內群山起伏,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最高處他爾波忍峰,海拔為3593.3米。年平均降雨量為1030.7毫米,年平均氣溫7.9—10.5攝氏度。耕地面積15499畝,糧食總產量2279噸,人均有糧353公斤,人均純收入676元。主產洋芋、蕎子、玉米、白芸豆等,盛產野生中草藥。具有較為豐富的水。
概述
羊坪彝族鄉位於雲南省永勝縣東北部。面積164.1平方千米,人口0.67萬人(2006年)。轄羊坪、分水嶺、水柯樂、落雪坪、磨房溝5個行政村,5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中羊坪,距縣城16.2千米。
地處高寒冷涼山區,海拔均在2600米以上。交通不便。農業以馬鈴薯、蕎、燕麥種植為主。有天然牧場,宜牧。有蘋果、青梅等果樹。盛長野生中草藥材。景點有羊坪水庫,神秘的原始森林及山地廣闊草場。
沿革
1950年1月成立永勝縣涼山區辦事處,1951年6月辦事處直屬麗江專區統轄,1959年屬寧蒗縣,1960年因修水庫劃歸永勝縣,1979年成立羊坪片委會,1981年設蘭坪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羊坪彝族鄉。1997年,面積164.1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羊坪、落雪坪、水柯樂、分水嶺、磨房溝5個行政村。2003年,全鄉有1657戶、6460人。
郵編
674200
2007年代碼
530722201:~201羊坪村 ~202分水嶺村 ~203水柯樂村 ~204落雪坪村 ~205磨房溝村
資源優勢
1、農業資源:羊坪鄉地處高寒冷涼山區,全鄉海拔均在2600米以上。主產洋芋、白芸豆。全鄉平均每年種植洋芋6000畝左右,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年產洋芋6000噸。白芸豆是羊坪的又一主導產業,年平均種植3000畝左右,所產豆粒飽滿、均勻,品質極好。
2、林業資源:羊坪鄉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鄉境內有林地面積93328畝,占總面積的39.5%,草場61918畝,占總面積的26.2%。經濟林果主要有蘋果、花椒、青刺果、核桃等。2003年全鄉實施退耕還林6000餘畝,栽種樹種多為青刺果和花椒。
3、旅遊資源:羊坪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神秘的原始森林及山地廣闊草場中的羊群都洋溢著詩情畫意。
羊坪水庫,周圍的群山鬱鬱蔥蔥,似鑲在明鏡邊的綠寶石,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遠近遊人絡繹不絕,專程來觀賞湖光山色者眾多。
發展思路
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在抓緊糧畜兩項傳統產業不放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近種白芸豆,遠植樹,中間經濟林果,狠抓旅遊業開發,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優勢互補。用種糧食來填飽肚子,以調整產業結構來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工作,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積極搞活流通,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全鄉的農村經濟。
農業
羊坪是一個典型的
山區農業鄉,境內群山起伏,氣候惡劣,屬高寒冷涼山區,糧食作物種植以洋芋、蕎子、玉米、燕麥為主。羊坪鄉黨委、政府堅持把農業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來抓,走扶貧攻堅、強農固基、發揮優勢、調整結構、建立支柱、依靠科技、加快發展的路子,促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一是加大了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通過培訓使廣大民眾學科學用科學。二是高度重視畜牧業在我鄉的重要地位,採取措施加大品種改良的力度,多方努力引進了黑山羊100隻,確實加強
畜牧科技體系建設,努力做好畜禽疫病的仿製工作,促進了畜牧產業的穩定發展,三是結合本鄉的實際,推廣地膜雜交
玉米854畝,脫毒洋芋3942畝。四是回響上級號召大膽試驗,2003年在我鄉5個村委會共種植
白蘿蔔26.2畝,並取得成功。通過努力羊坪鄉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改變,基本實現了種植規範化、管理
科學化、作物品種良種化,從而為山區發展高效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全鄉在大農業上脫貧致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林業
羊坪鄉雨量充沛,很適宜發展林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森林面積8644公頃,森林覆蓋率
22.34%,主要林木種類有雲南松、樺山松、冷杉、紅豆杉、雜木等,經濟林果有花椒、核桃、青刺果等。羊坪生態保護得好與否,直接關係到羊坪人民的生存和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鄉人民政府從長遠和全局的高度來認識林業工作的重要性,針對羊坪生態持續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的現象,加強了對《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林業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多次抽出力量對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的行為進行制止,有效地保護了生態,保護了水庫周圍的96000畝護庫林,從而保證了永勝縣城的生產
生活用水及永北、金官、梁官三鎮的灌溉用水。同時,還積極為民眾爭取了退耕還林項目,共實施退耕還林面積6331.8畝,一方面把退耕還林工作與發展
經濟林果產業相結合,發展花椒、青刺果、青梅,另一方面推進以節柴灶為突破口的農村能源建設,以發放節
柴灶的方式,典型引路、示範推廣,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從而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
“羊坪鄉教育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羊坪經濟社會的發展,鄉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
“治窮先治愚”的重要性,堅持優先發展
教育,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改善了教育教學硬體設施,使教學設備逐年增加,並在山區學校率先建了環保廁所,做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到2006年底,全鄉共有5所完小,國小教學點4個,1所初級中學,中學在校學生254人,國小在校學生938人。2006年,國小教師配備率達100%,校長任職條件合格率達100%,教師
學歷合格率達100%,中學升學率達78.9%,國小入學率達99.8%。
人文地理
羊坪彝族鄉原屬寧蒗縣直轄,60年代初修建羊坪水庫,因永勝縣米糧倉城關、三川兩大壩子受益,為便於管理將羊坪劃屬永勝。羊坪鄉為永勝縣純彝族居住鄉,他們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都與寧蒗小涼山彝族有完全相似之處。勤勞、善良、勇敢的羊坪彝族人民,共同延續著涼山的傳統文化,無論是世事人情,還是
風俗習慣,都融匯著迷人的故事。
住宅房屋
彝族原為
遊牧民族,以放牧為主,隨著種植業的不斷發展,並成為主業後,逐步定居下來。喜歡在依山傍水、林木環繞、風景優美的地方修建房屋。村落以幾戶、十幾戶為最常見,比較分散。住房有兩種:土牆木頂、木牆木頂(木板房),現在已發展為土牆瓦頂結構的房子。其中木板房是彝族住房的代表,又名黃板房,彝稱“師伊”,全用木板築成。高一丈(3m)有餘,用圓木作柱,木樁作牆,四壁用竹木籬笆排扎而成。屋頂用簿木板分前後三路橫排重疊覆蓋,以石壓面,不用釘。
室內用竹籬笆間隔,分為左中右三間,中為堂屋,開有大門,中央設有火塘,火塘中立有三塊石磚,用以支鍋,稱為鍋樁,火塘主要用於燒飯、取暖、照明等,火塘內火種終日不滅。在火塘兩側各墊一張竹篾席,俗稱篾折笆,彝稱“瑪覺”,人坐其上,主人坐左邊,客人坐右邊,不宜坐錯。篾席既是坐著休息之所,又是一家人吃飯的餐桌,該間集廚房、客廳於一體。左為主人內室,彝稱“哈庫”,是用來存放貴重物品及供奉祖靈之所,不容外人進入。右為存放糧食、石磨等物品的儲藏間,彝稱“嘎怕”。正房下側為畜廄,院子四周用高1~~2m的木柴排紮成圍牆,俗稱“籬笆柴”,整個房屋別具一格。
服飾
彝族
服飾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男女老幼各有特色。
女裝:少女頭梳獨辮,戴頭帕,壓紅頭繩一根,裙子為兩節裙,上筒下褶,紅白相間,多用素色。當女孩成年時(年滿12~~13歲),舉行換裙儀式,彝稱“陝拉爾”。已婚末生育前的女子象少女一樣戴頭帕,生育後的女性將頭帕換成八角布帽,其形狀似一囗鑼鍋,因而俗稱“鑼鍋帽”, 彝稱“俄爾”。
成年女性上衣彝稱“依底”或“依比”,有對襟大袖、大襟小袖、對襟多扣領褂等3種,對襟大袖上衣多用黑色絨布料縫製,對襟領褂則選用色彩鮮艷的布料縫製成背心狀,無領無袖。
成年女性下裝穿三節彩裙,裙式腰小擺大,中部為直筒狀,上部是腰,下部成皺褶,其特點就是在於下節的層層皺褶,熟稱“白褶裙”。青年女子彩群對比強烈,多選用紅、黃、翠綠、粉紅、玫瑰紅等與白色相間拼鑲而成,色調絢麗鮮目。中老年婦女的彩裙也很漂亮,但色彩素淨淡雅一些,多以黑藍及天藍與白色相間拼鑲編縫而成。
男性服飾:兒童不包頭巾,留撮頭髮“天菩薩”於腦門。成年男子用長約6米左右的黑布包頭,俗稱“套頭”,彝稱“俄提”。上裝內衣多為對襟領白布褂衫,外衣為對襟短尾矮領,布料為黑藍兩色,紐扣奇特排列密實而整齊,典雅大方,獨具風采。下裝多採用黑、藍兩色布料的大襠褲,其特點是襠大、腳口大。
披氈是彝族的又一奇特服飾,用羊毛桿制而成,為防寒、御冷之用。有單披、雙披2種,單披稱“瓦拉”或“荷薄”,形似一口銅鐘;雙披稱“架什”,形似斗蓬。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隨身攜帶不離,白天披之禦寒,夜晚當被暖身,平時即能防雨又能避日。
傳統禮儀
長幼之禮:晚輩途遇長輩須下馬侍立;長輩入室,晚輩須讓坐;長輩在場,晚輩不得插嘴;晚輩與長輩不同食,須讓長輩先食;長輩、晚輩在堂,長輩應坐上;一道同行,長輩騎馬晚輩步行;長輩面前,晚輩不
得口出狂言穢語,不同長輩嘻笑戲鬧。男女之禮:公在媳避,兄在弟媳遠避;途遇姑媽須先打招呼問安;男女不同食,男先食;冤家械鬥,不打殺對方女子;男子不得在婦女面前逞能。
賓主之禮:賓主路途相遇,互問平安,互遞草煙,騎馬相遇,各自下馬問候;客入室主讓坐,並打酒殺牲宴賓客,貴客殺“四隻腳”即豬、牛、羊,普通客人“殺兩隻腳”即雞,客離去前須向主人贈“卡巴”致謝。
道德以“羞”為核心,“羞”(稅),講
道德者也稱為“稅”,“稅擬“而倍受人敬重,不講道德者則被稱為“稅多阿顧“而被千人指,萬人唾。
宗教
自然崇拜:彝族先民認為,太陽能賜福人民,並能判明功過是非;星星能幫助人們鎮邪驅魔;雷能嚴懲以至處死行兇作惡、為非作歹者;山能主宰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命財產等。於是,虔誠崇拜大自然,尤其是山神。“則土”(防雹)和“姆森羅”(祭山神)是他們自然崇拜的主要儀式。
圖騰崇拜:彝族先民認為,人類是在自然的產物,人類與自然自然界的某些動植物有淵源關係,而加以崇拜。植物有蒿草、白楊、杉樹、水筋草等;動物有蛙、蛇、雕、熊、猴等。羊坪彝族還崇拜“救命草”、竹、柳、喜鵲、烏鴉、布穀鳥、大雁、龍、虎、豹、狗、貓、馬等。其中,對龍和虎更為崇拜。龍視為威力吉祥之象徵。虎是威力的象徵,從而以虎為人名、地名,並在畢摩(也稱白馬,相當漢族巫師)的法器和經書上繪以龍頭,小孩的帽子上釘有虎爪和虎皮等。
鬼神崇拜:彝族先民認為,人和動物活著時肉體附有靈魂,靈魂對活人有保護作用,如遇到驚嚇、跌跤意外傷害,將魂不附體。因此,要儘快招魂,否則靈魂出竅,被惡鬼纏身,病痛難愈,甚至死亡。因此,要請畢摩和蘇妮驅鬼消災,招魂治病。
祖先崇拜:彝族篤信人死後靈魂仍存在,若不為死者安靈、送靈,死者之靈魂將變成鬼到處遊蕩或處於痛苦之中,於子孫不利或家運不順。因此後代要為已故父祖安靈、送靈。故數年節衣縮食,積攢錢財或借錢借物,負債累累。一些無子孫的老人,自覺死亡將至,便事先請好畢摩和蘇妮,在其離開人世後,為他(她)們安靈、送靈。
畢摩和蘇妮是原始宗教的教徒,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畢摩是祭司,蘇妮是巫師。畢摩和蘇妮在進行祭祀活動和巫術驅鬼治病時,充當溝通人和鬼神的角色。在信奉宗教的同時,同樣崇敬畢摩和蘇妮和。
特色產業
白芸豆、核桃、蕎子、燕麥、
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益。
自然景觀
羊坪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海拔3953.3米的他爾布子峰,每到冬季,山上白雪皚皚。峰腳神秘的原始森林及山頂廣闊茂盛的草場,放牧著全鄉的牲畜,一派“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勝景,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每到春夏之交,光茅山上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及各種叫不上名的小花,美不盛收。更秀人的是春秋之季那明鏡般的羊坪水庫,周圍的群山鬱鬱蔥蔥,似鑲在明鏡邊的綠寶石,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遠近遊人絡繹不絕,有專程來觀賞湖光山色者,有趣味無窮的垂釣者,也有劃一葉扁舟而盡興者,使人樂而忘返。那象神話般的彝家風情,有探不完的奧秘。如今永羊公路的開通,為逐步形成靈源箐----羊坪----瀘沽湖----麗江” 旅遊線路奠定了基礎。因此,她是一塊有待開發的旅遊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