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羅馬尼亞山河秀麗,藍色的多瑙河、雄奇的
喀爾巴阡山和絢麗多姿的黑海是羅馬尼亞的三大國寶。
多瑙河流經羅馬尼亞境內1075公里,其國土上蜿蜒流淌的大小數百條河川,多與多瑙河匯流,形成“百川匯多瑙”的水系。多瑙河不僅灌溉著兩岸肥田沃野,也為羅馬尼亞的電力工業和漁業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有羅馬尼亞脊樑之稱的喀爾巴阡山綿亘在羅40%的國土上。這裡林木茂密,森林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煤、鐵和黃金等礦產。羅馬尼亞瀕臨
黑海,景色秀麗的黑海海灘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康斯坦察是黑海海濱城市和港口,是羅馬尼亞通往各大洲的重要門戶和全國造船業中心之一,素有“黑海明珠”之稱。
歷史
羅馬尼亞的祖先為達契亞人。約公元前1世紀,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和獨立的達契亞奴隸制國家。公元106年
達契亞國被
羅馬帝國征服後,達契亞人與羅馬人共居融合,形成羅馬尼亞民族,並先後組成
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
特蘭西瓦尼亞三個政治結構。14世紀時建立了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封建公國。16世紀後成為
奧斯曼帝國的
附屬國。1859年摩爾多瓦和
瓦拉幾亞兩公國合併為一個國家,稱羅馬尼亞,附屬於
奧斯曼帝國。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1878年南
比薩拉比亞地區隸屬俄羅斯。1881年羅馬尼亞改稱
羅馬尼亞王國。
國家象徵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紅三色,中間是國徽。藍色象徵藍天,黃色象徵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象徵人民的勇敢和犧牲精神。
國徽
呈橢圓形。正上方是紅色五角星,下面是從山間初升的旭日,放射出黃色光芒,其下是山脈、森林、鐵塔、藍色的河流。周圍是金黃的麥穗,下方的國旗三色綬帶上用
羅馬尼亞語寫著“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字樣。五角星象徵革命政權,初升的旭日象徵
社會主義制度,山脈、森林、鐵塔、河流象徵羅馬尼亞的自然資源和工業,麥穗象徵農民。
國歌
1953-1977年間
《我們讚美你,羅馬尼亞》 尤金·弗倫察、丹·德斯柳詞
馬泰伊·索科爾曲
Ⅰ.
我們讚美你我們羅馬尼亞祖國,
在和平天空下果園正開花結果,
現在已經粉碎往日可惡的枷鎖,
英雄先驅的鬥爭不會沒有成果,
如今他們的美夢正由我們開拓。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Ⅱ.
願我們的人民永遠團結如兄弟,
一道跟隨我們的救星蘇聯人民,
我們追隨我們的信念不朽的黨,
把社會主義建立在祖國的大地。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Ⅲ.
我們建設新工廠我們開墾土地,
我們要讓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
但如果敵人來踐踏我們的土地,
為了我們的愛一定要戰勝他們,
為了飄揚的祖國旗幟我們歡呼。
強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萬歲羅馬尼亞,人民的共和國!
1977-1989年間
《三色旗》 佚名詞
Ⅰ.
聲譽卓著的三色旗,光榮民族的標記,
克敵制勝英勇善戰,赫赫威名自古傳。
克敵制勝英勇善戰,赫赫威名自古傳。
Ⅱ.
我們先輩英勇壯烈,幾百年奮戰不懈,
我們終於當家作主,努力創造新世界。
我們終於當家作主,努力創造新世界。
Ⅲ.
紅黃藍色鑲在一起,組成我們三色旗,
光榮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光榮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Ⅳ.
我們民族勤勞自由,緊密團結手攜手,
我們向著宏偉目標,不斷取得新成就。
我們向著宏偉目標,不斷取得新成就。
Ⅴ.
我們團結在黨周圍,勞動熱情大發揮,
我們要在祖國大地,打造起社會主義。
我們要在祖國大地,打造起社會主義。
Ⅵ.
英勇戰鬥粉碎敵人,為了祖國的令名,
太陽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嚴保和平。
太陽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嚴保和平。
Ⅶ.
祝福你自豪的國家,萬歲的羅馬尼亞!
走向共產主義時代,燦如明星放光華。
走向共產主義時代,燦如明星放光華。
行政區劃
布加勒斯特(Buchalest),位於羅馬尼亞東南部
瓦拉幾亞平原中部,
多瑙河支流
登博維察河從西北穿過市區。整座城市掩映在白楊、垂柳、
菩提樹之中,到處綠草如茵。
布加勒斯特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有機械、冶金、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等工業。
政治
民主革命時期
自1944年8月23日至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段時間,羅馬尼亞稱之為人民民主革命時期,其特點是:人民民主力量同資產階級政黨和君主政體的結合;資產階級政黨和君主政體因日益暴露其反動性而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人民民主力量日益狀大,並最終導致人民民主政府的成立和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這一時期社會政治變革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切機構中清除法西斯分子,純潔革命隊伍,以及懲辦戰爭罪犯;建立以工農為主體的各級民主機構;實行土地改革等。
基礎建設
自1948年即人民民主革命完成至1965年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設時期,也是
政治體制的形成和完善時期。在這一時期,實現了
工人階級政黨的統一,建立了自中央和地方的議會制和各級執行機構,以及建立了人民民主組織。這些機構實行的管理原則是:一切活動都置於黨的領導和監督之下;堅持民主集中原則,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以
工農聯盟為基礎廣泛調動人民民眾當家做主的積極性。
1955年羅工人黨三大(羅馬尼亞通常稱其為羅共七大)是提出完善政治和經濟體制的首次黨代會,其基本內容是廣泛實行
民主集中制,
精簡機構和減少非生產人員;克服過分集中的現象,擴大地方的許可權和企業的許可權,以刺激勞動民眾的首創精神。
精簡中央國家機關、把非生產性人員充實生產第一線以及擴大地方許可權是完善
政治體制的首項措施,其目的是“克服過分集中”和中央統得過多的現象,以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擴大議會的作用、廣泛實行民主集中制和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是第二項重大措施。為此,於1961年取消大國民議會常設主席團,建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作為大國民議會附屬機關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其主席由黨的總書記擔任。同時,還擴大國民議會的如下許可權:監督國務委員會的工作,組織部長會議、中央部、最高法院和總
監察院,以及制定國內外政策的總路線。擴大議會許可權的直接目的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設,吸收廣大人民參與國家生活的領導。廣泛實行社會主義的法制是第三項重大措施,其目的是通過法律的形式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經濟
解放以前
解放前,羅馬尼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工業創造的
國民收入占很小的比重。
1937年,工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只占全部國民收入的33.7%,而農業和林業卻占54.9%。1938年,生產資料的生產只占工業總產值的45.5%,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的產值只占工業總產值的10.2%。羅馬尼亞石油儲備占歐洲第2位,但沒有石油
機器製造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99%的工具機靠進口。外貿以出口農產品和石油為主,其中原油占40.5%,糧食占32.2%,種子和豆類占5.5%,木材占9%。
社會主義時期
解放後,羅馬尼亞國民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1951-1965年,
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9.3%,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2.3%,農業總產值為4.3%,固定資產為7.3%。按人口平均的國民收入,1950年為100美元。
經濟結構
解放初期,羅馬尼亞工業落後,主要表現在工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占很小比重;
基礎工業薄弱;沒有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羅馬尼亞黨和政府依照
蘇聯模式,大力發展現代化工業,不斷加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因此,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已基本形成,
部門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938年,工業創造的
國民收入占30.8%,1950年為44%;甲類工業1938年占45.5%,1950年占53%。顯然,通常所說的國民經濟結構變化的三階段:現代化前階段(農林、漁和採掘業占主要比重)、現代化階段(工業占主要比重)和發達經濟階段(第三產業占主要比重),在上述數據的變化中也可見到羅馬尼亞經濟發展的一斑。
人民生活
1950年,職員月平均純工資為327列伊,工人為302列伊,1965年分別增加到1,028列伊和970列伊。
軍事
羅馬尼亞人民軍編制
國防部
總參謀部
【直屬部隊】第161空降團、第1海軍步兵營
第1集團軍
第1山地旅
第1炮兵旅
第2集團軍
第7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19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57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2炮兵旅
第3集團軍
第8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3山地旅
第3炮兵旅
第4集團軍
第81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11摩托化步兵師:(TR-85)
第2山地旅
第4炮兵旅
空軍
第1殲擊航空師:(米格21)
獨立第1殲擊轟炸航空團:(蘇7)
獨立第2殲擊轟炸航空團:(米格21)
獨立第3殲擊轟炸航空團:(米格17)
國土防空軍
第2防空飛彈旅
第3防空飛彈旅
第4防空飛彈旅
教育
羅馬尼亞共產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近十多年來,羅共中央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發展和改進教育的問題,並兩次修訂教育法,使教育日益適應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經費也逐年增加。20世紀60年代普及了8年制義務教育,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10年制義務教育。從1980年開始普及12年義務教育。大學生人數增長也很快,解放前每1萬人中只有大學生17人,至1980年每1萬人中已有大學生80多人。學生上學全部免費,中國小和技校還免費供應課本。1980年有各類學校共約3萬所,在校學生達570多萬人。
教育行政
羅馬尼亞教育部領導和管理高等院校和數理、文史以及師範等分科中學。工業、農林、經濟、衛生等分科中學和技校,由教育部和各業務部門雙重領導。教育部負責整個教育事業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工作。各業務部門及其所屬的廠礦企業負責配備專業教師和技師,裝備校辦工廠,實驗室和專用教室,負責學校的經費開支(由國家
教育預算調撥,加上業務部門的部分補貼),提供實習場所,並負責分配畢業後不繼續升學的學生。1977年成立了最高教育委員會,負責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監督和指導有關教育部門的工作。委員會由教員、科技人員、中央機關和民眾團體等單位的代表組成,並經總統批准。它的日常領導機構為執行局,主席為教育部部長。
學制
①學前教育。在幼稚園進行。幼稚園的主要任務是使3~6歲的兒童得到體質的協調發展,掌握一些準備進國小的必要知識,並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質。
②初等教育。主要由8年制普通學校實施(招收6~14歲兒童少年),前4年為低年級,後4年為高年級。初等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科技和文化的基礎知識,以有助於他們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公民道德,培養學生勞動的興趣和實際本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低年級(一至四年級)課程有: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現代外語、數學、本國地理、本國歷史、環境知識(一年級)和自然常識(從二年級開始)、勞作、製圖、造型藝術初步知識、美術字寫法、音樂、體育。 高年級(五至八年級)課程有: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第二外語、數學(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代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世界地理、歷史、公民、藝術教育、體育。在高年級還實行基本的生產技術訓練;為女生開設縫紉和家政課程。
③中等教育。全日制中學修業4年(15~18歲),分為兩級;第一級為九至十年級,是10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第二級為十一至十二年級,通過考試錄取新生。夜中學在第二級進行,修業 3年。中等教育旨在使青年掌握科學文化和專業知識,使他們具有就業或升學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進行政治、思想、道德的
公民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廣泛文化知識的、有較高政治覺悟的人。第一、二級中學都進行一種共同的基礎教育,包括普通學科,如羅馬尼亞語言和文學、現代語言、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繪畫、音樂、體育;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技術學科,如技術製圖、材料工藝學、測量和調度技術等。
1973年,羅馬尼亞對中等教育結構進行了重大改革。把全部中學改為分科中學,分為九大類:工業占72.3%、農林占10.4%、經濟和行政管理占3.4%、衛生占1.6%、師範占1.3%、數理占7.4%、自然科學占1.3%、文史占1.7%、藝術占0.6%。學生所學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是相同的,但根據不同專業,分別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畢業後除一部分考入高等學校外,其餘按國家分配參加工作。
另設技校和工長學校,修業期限為1~1.5年。技校招收10年制學校畢業生,主要學習有關工農業等實際知識和技能。工長學校使學生了解現代工業技術和工藝,學習科學地組織生產。羅馬尼亞鼓勵廠礦辦學,進行職業培訓。
④高等教育。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有大學、學院等,修業期限為3~6年。有些系科辦函授教育和夜校,修業期限比全日制多 1年。羅馬尼亞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多方面技能的專家,使他們能夠迅速地適應經濟、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方面的變革;高等學校的工作應與生產、設計和科研相結合,使高等學校直接參加國家經濟、科學和文化生活。
羅馬尼亞重視教師的培養和考核工作。根據《教育法》規定,幼稚園和 8年制學校低年級師資必須畢業於中學第一級或師範學校; 8年制學校高年級教師應畢業於師範學院或其他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教師應畢業於4年制以上的高等院校。教師分為4級:見習教師,正式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
外交
外交政策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奉行友好與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張保持獨立自主,與
蘇聯保持距離,與
中國友好,並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保持
外交關係。
對華交往
1949年10月5日,中國和羅馬尼亞建立大使級
外交關係。長期以來,中羅兩國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友好合作關係,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總統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先後5次訪問中國。
同美國的關係
美國於1880年6月14日在
羅馬尼亞王國設立辦事處,同年8月11日,該辦事處升為公使館。1941年12月羅美斷交。1946年2月羅美恢復公使及外交關係。1964年6月1日羅美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同蘇聯的關係
1934年6月9日,兩國建立外交關係。1941年6月22日,兩國再次斷交。1945年8月6日,雙方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同年8月24日,兩國外交關係升格為大使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