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恩格林

羅恩格林

《羅恩格林》(Lohengrin)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創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劇,腳本由作曲家本人編寫。雖然劇中有歷史成分(10世紀前葉的布拉班特),但其性質屬於童話歌劇。歌劇靈感來源於中世紀沃爾夫拉姆·馮埃森巴赫的詩篇《提特雷爾》和《帕西法爾》(德文為Parzifal,其拼法有別於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恩格林
  • 外文名:Lohengrin
  • 創作者:華格納
  • 腳本編寫者:華格納
  • 靈感來源:《提特雷爾》等
創作背景,劇情簡介,人物簡介,前言內容,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

創作背景

《羅恩格林》腳本由作曲家本人編寫 華格納,和其遺作《帕西法爾》一樣採用了《提特雷爾》和《帕西法爾》這兩個詩篇中的故事。
魯道夫·肯普指揮的《羅恩格林》魯道夫·肯普指揮的《羅恩格林》
歌劇於1850年8月28日在魏瑪的大公爵宮廷劇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揮。當時華格納因為參加了1849年德勒斯登革命而被政府通緝,在瑞士逃亡。作曲家本人直到1861年5月15日才在維也納第一次聽到《羅恩格林》全劇的演出。
羅恩格林的傳說,在13世紀初葉詩人沃夫倫的代表作《帕西法爾》中便有提及,後來又出現不少以它為藍本另外寫成的作品。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沃夫倫·馮·艾森巴哈,被譽為宮廷文學集大成的詩人。他的代表作《帕西法爾》是根據法國詩人克列第安·德·特洛瓦的未完成作品《聖杯的故事》寫成的大敘事詩,全篇約兩萬五千行。詩篇的末尾約一百行,就是敘述帕西法爾之子羅恩格林的故事。
羅恩格林的傳說似乎是在萊茵河上游到謝德河畔(也就是今天的荷蘭與比利時地方)流傳的,因此形成了德法兩個系統。在上述的大敘事詩之後,孔拉特·馮·伍茲堡根據法國的同名作品也寫成敘事詩《天鵝騎士》。此後在1290年前後又出現《巴伐利亞的羅恩格林》,作者不詳,是以沃夫倫的作品改寫而成的。
華格納創作時的參考素材,可能是另一部13世紀末巴伐利亞某位游唱詩人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德國傳說集》。他根據這些原始素材,寫出了藝術性高、涵義深刻、煥然一新的作品。由於在《唐懷瑟》一劇中所根據之《歌唱擂台傳說》原作最後部分,有劇中人物沃夫倫敘述天鵝騎士的段落,可見此劇的取材可能和《唐懷瑟》是在同一時期。
華格納在其音樂哲學論文《貝多芬》中,稱讚大詩人沃夫倫是一位:“使詩的永恆典型形成的偉人”,而在他自作歌詞時,由於加入了“自己的創意”、以自由的角色寫成了歌詞,則自誇是“上乘的歌劇劇本”。
如果把此作品的悲劇性責任完全交由埃爾薩一人承擔,似乎是不夠合理的。具備神格的羅恩格林並非全知全能,但具有知性的意識,為了使這個本質或性格臻至完美,而尋求人間女性的愛。對埃爾薩而言,起初立誓不探問騎士的身分便接納對方,應該是出於不想知道,或是比起得知身分,更珍惜愛情。
正如羅恩格林從埃爾薩身上獲得愛之憧憬,埃爾薩也由於和他的邂逅,使原本已有愛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感情衝擊,而引發想知道對方身分的欲望。埃爾薩的疑慮與嫉妒就是對羅恩格林的另一面反應。神格男性與人間女性之間的愛情,因各自本質或性格因素的差異,不可避免地走入悲劇性的結局。
在“救濟”主題方面也值得一提,羅恩格林因埃爾薩的愛獲得救濟,埃爾薩也相對地獲得天鵝騎士的拯救。但兩人必然走上分手之途的悲劇性,正是此劇的救濟主題和華格納其他作品大異其趣之處,也就是說,“救濟”本身自始就隱含著悲劇的因子,展現出了深刻的悲劇性。
正因如此,這部歌劇又被稱為:“性格悲劇兼命運悲劇”,從這層意義上看來,《羅恩格林》比起前作《唐懷瑟》更加屬於作者本人的寫照。華格納曾在著作《告知》和給朋友的信中,暗示這作品就是他本身的悲劇。也就是說,即使是有高度意識的藝術家,也想從世間的人們那裡獲得愛的滿足,只是層次高的作品即使一時幸運地被現實世界所接受,但不久後卻因世人的誤解、偏見或嫉妒,而遭疏遠與忽視。這就是藝術家華格納的苦惱。
和前作《唐懷瑟》一樣,此劇也具備基督教與異教抗爭的要素,但又添加了歷史情節。由於讓德王亨利一世(在位時期 919-936年)登場,提高了民族意識,而獲得德國同胞的歡迎。
華格納的這部最後“浪漫歌劇”,終於完全去除了曲式上的編號,使戲劇與音樂的關係強化,實踐了“戲劇是目的,音樂是表現手法”的想法。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除了採取特定調性的手法外,還隨著管弦樂的擴大、技巧的充實,以及主要主導動機的運用,使作品成為有機體,提升了所謂樂劇的性格。
華格納在這部歌劇中排除了過去的序曲形式,改用前奏曲。具有義大利式或法國式序曲,在整出歌劇中往往具有太多的音樂涵義,華格納認為音樂應該順從戲劇,最好是使用更簡潔、內容更明了的前奏曲。
《羅恩格林》中共有三首前奏曲,其中第一幕前奏曲極為清純、莊嚴,表示格拉爾的聖域:第二幕前奏曲充滿陰暗的感覺,暗示奧特魯德或泰拉蒙的陰謀;第三幕前奏曲相當熱鬧,表示婚禮的歡樂。這些音樂都和戲劇內容相互呼應,充分發揮對比的妙趣。
從音樂曲式看,華格納所獨創的樂劇形式在此劇中已經確立。同樣的場面是由相同的基礎曲調串連起來,避免插入各自游離的詠嘆調、宣敘調或合唱,而使戲劇與音樂的關係更為緊密。另外,主導動機的重要性增強,豐富了音樂的意義與內容,也使整部作品具有主題的統一。管弦樂的規模變得更龐大,特別增加了管樂器數,藉以產生更豐富、華麗壯觀的音響效果,使整個歌劇成為一首流動不斷的音樂。
如前所述,形成悲劇性基石的神格男性與人間女性對愛情的熱切憧憬,借著音響的色彩與優美的旋律精彩地具像化了。只要觀察重要動機“聖杯格拉爾的動機”,或是由這個動機開始的第一幕前奏曲,應該會贊同這樣的說法。這首優美的前奏曲令人聯想到遠方的聖杯格拉爾殿堂,李斯特曾形容它是發生在:“被彩虹所照的淺藍波濤中”,是華格納眾多序曲或前奏曲中音響最浪漫、最甜美的。這個聖杯動機後來引導出“報出姓名之歌”,不久又引出聖杯的白鴿。最後在羅恩格林離開埃爾薩,消失在遠方時,又充分發揮了伴奏的效果。
此劇除了第一幕前奏曲外,第三幕前奏曲也廣為人知,其餘著名的樂曲還包括《埃爾薩之夢、《微風之歌》、《婚禮大合唱》、《報出姓名之歌》、以及《和天鵝告別之歌》等。成為華格納此類作品的巔峰之作。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第10世紀的安特衛普,埃爾薩被控謀害她的弟弟戈特弗里德 也就是布拉邦特公爵的繼承人。神秘的騎士在天鵝帶領下出現,他願意為維護埃爾薩的貞潔而戰。他要求埃爾薩保證絕不問起他的姓名、出身與過去,他打敗指控埃爾薩的泰拉蒙伯爵,並贏得她以身相許。泰拉蒙的妻子奧特魯德具有邪惡的法力,她在埃爾薩心中埋下懷疑騎士的種子。埃爾薩在新婚當晚忍不住違反承諾,問了禁忌的問題,也破壞了自己的幸福。如今,騎士必須離去。臨去之前,他當眾宣布自己是聖杯騎士羅安格林。他將被奧特魯德化成天鵝的戈特弗里德魔法的束縛中釋放出來,使埃爾薩姐弟重相逢,自己卻不得不回歸孟沙瓦特的聖杯之城,繼續守護格拉爾聖杯。
演奏時間:前奏曲9分、第一幕50分、第二幕1小時15分、第三幕55分
時間:故事發生於10世紀初
地點:安特衛普

人物簡介

捕鳥者海恩里希,德國國王 (男低音)
羅恩格林,聖杯騎士帕西法爾之子 (男高音)
埃爾莎馮波拉班特 (女高音)
泰拉蒙的腓特烈,波拉班特的伯爵 (男中音)
奧爾圖德,腓特烈之妻 (戲劇女高音,經常由女中音演唱)
國王的使者 (男中音)
四位波拉班特貴族 (兩男高音,兩男低音)
四位宮廷伺童 (兩女高音,兩女中音)
高特菲公爵,埃爾莎的兄弟 (默角)

前言內容

故事發生於捕鳥者亨利的布拉班特。(布拉班特公國是中世紀時低地國家的重要公國之一,其實要等到劇中故事幾十年後才建立起來,但此處無損於情節。)
當時王國與匈牙利發生摩擦,亨利一世嘗試動員地方公國參與迫在眉睫的戰爭。他也因此到了布拉班特。問題是戰火將在王國東部燃起,而布拉班特卻在王國西部,要鼓動當地人民成功站起來被非易事(Ob Ost, ob West, das gelte allen gleich: was deutsches Land heißt, stelle Kampfesscharen,意為:啊東部,啊西部,利益都是相關的:只要是德意志的人,就應該起來作戰)。
這些歷史是為歌劇的情節所需的。

第一幕

進入歌劇的故事之前,聽眾就能跟從前奏曲進入另一個世界。前奏曲描繪一幅聖杯王國的景象,音樂以A大調進行。
羅恩格林的降臨羅恩格林的降臨
音樂然後過渡到精神有力,但又不乏柔情的C大調至第一幕。使者宣告國王亨利一世的到來(Hört Grafen, Edle, Freie von Brabant: Heinrich der Deutschen König kam zur Statt, mit Euch zu dingen nach des Reiches Recht - gebt Ihr nun Fried' und Folge dem Gebot?)正如所提到的,亨利想在此組建一支軍隊,但他從泰拉蒙的公爵腓特烈那裡獲悉,波拉班特的公爵已逝世,他將自己的遺孤(埃爾莎和弟弟高特菲)托給了腓特烈,腓特烈成了攝政王。但高特菲突然離奇失蹤,在泰拉蒙人們認為埃爾莎有可疑,認為是她謀殺了弟弟。泰拉蒙解除了先前的婚約(Dem Recht auf ihre Hand, vom Vater mir verliehen, entsagt' ich willig da und gern)並與佛里斯蘭人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奧爾圖德結婚。而奧爾圖德卻挑唆其丈夫,說自己親眼看到埃爾莎將弟弟溺死於池塘中。泰拉蒙於是控告埃爾莎,並要求奪取埃爾莎父親爵位(Dies Land doch sprech' ich für mich an mit Recht, da ich der Nächste von des Herzogs Blut. Mein Weib dazu aus dem Geschlecht, das einst auch diesen Landen seine Fürsten gab)。
埃爾莎否認控罪,認為這隻有天庭可定奪。埃爾莎先前曾經夢到,上帝會派遣使者來保護她。當她向國王亨利訴說了這個夢之後,使者呼喚天庭,此時果然出現了一位騎士。他站在一艘由天鵝拉著的小船上。他在決鬥中戰勝了泰拉蒙,並與埃爾莎訂婚,但有一個條件,就是永遠不要問("woher ich kam der Fahrt, noch wie mein Nam' und Art",意為:我來自何方,我的名字和身份)。從後面羅恩格林的敘述可得知,這個要求並不是出於羅恩格林愛務虛榮,而是由於聖杯騎士的規定。
泰拉蒙在決戰中失利,羅恩格林有權處死他,但後者沒有這樣做,唱到: Durch Gottes Sieg ist jetzt dein Leben mein - ich schenk' es dir, mögst du der Reu' es weih'n(我主的勝利,使得你的生命落在我手,我將它還給你,請你不要有負於它)。

第二幕

第二幕開始,奧爾圖德說服了丈夫,決鬥並不公平,羅恩格林只是靠幻術取勝。同時她還斷言,只要羅恩格林身體的任何一部分,就是指尖被打掉,幻術就會消失。但同時奧爾圖德在婚禮上遇到埃爾莎時顯得很內疚。埃爾莎並不記仇,一心要和奧圖爾德重歸於好。在一次私底下的談話中,奧圖爾德別有用心的暗示到,羅恩格林不說自己的名字,肯定有鬼。埃爾莎努力驅除頭腦中的疑慮,但是顯然未能完全釋懷。
場景轉換,使者號聚布拉班特人並宣告,泰拉蒙竟敢對上天不敬,被依法剝奪其財產和權利。而那位陌生的上蒼使者卻應得布拉班特公國的爵位(Doch will der Held nicht Herzog sein genannt; ihr sollt ihn heißen "Schützer von Brabant但這位英雄不願意接受這個封號,你們應該稱他為布拉班特的衛者)。使者還宣布,羅恩格林會在當天與埃爾莎成婚,並會於次日與布拉班特人跟隨國王出征。
在邊上有一小撮人,圍在泰拉蒙周圍抱怨,不願意為隔山之火而燒身。

第三幕

埃爾莎和羅恩格林成婚。新婚之夜,響起了著名的混聲四部合唱的結婚進行曲〈婚禮合唱〉。兩人終於可以單獨四目相對。對話不會像以前那樣在床上,而是在房間的大沙發上進行。埃爾莎向羅恩格林保證,就算奧圖爾特的話為真,她也會忠於羅恩格林的。而羅恩格林則向埃爾莎保證,自己是純潔的。(Kein Los in Gottes weiten Welten wohl edler als das meine hieß: Böt mir der König seine Krone, ich dürfte sie mit Recht verschmähn. Das einz'ge, was mein Opfer lohne, muss ich in Deiner Lieb ersehn).
埃爾莎卻沒有釋懷,她還是戰戰兢兢的開口問道了武士的姓名。羅恩格林非常遺憾,想到為她的緣故已付出了許多。這時,泰拉蒙衝進了房間,羅恩格林和他展開了第二次對決,並把他刺死了。
羅恩格林喚來了布拉班特的貴族到國王前。他對國王說到(聖杯故事)自己的名字,他的來歷,以及因為埃爾莎已提出了那破約的問題,他已不能跟國王前去打仗了,也不會留在波拉班特。他還保證國王戰爭的勝利(Doch, großer König, lass mich Dir weissagen: Dir Reinem ist ein großer Sieg verliehn. Nach Deutschland sollen noch in fernsten Tagen des Ostens Horden siegreich nimmer ziehn.)羅恩格林對埃爾莎則說,其實她只要一年之內不提出破約之問,他們兩人是可以永遠在一起的,而弟弟高特菲也會回來。
埃爾莎的央求,國王的誠邀,都沒能使羅恩格林留下。天鵝又出現了,後面還是那條船。突然奧圖爾德大聲歡呼起來,她認出那天鵝就是高特菲("Am Kettlein, das ich um ihn wand, ersah ich wohl wer jener Schwan: es ist der Erbe von Brabant!")。
羅恩格林通過禱求,將高特菲的魔法到達限期之前就解除了,而羅恩格林的小舟,則會由一隻鴿子牽引。奧圖爾德大叫一聲就倒地身亡,而埃爾莎則因為傷心過度而魂歸天國。
但音樂卻是大調式的,這暗示到羅恩格林和埃爾莎在天國亦將重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