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圍攻羅德島
- 地點:希臘羅德島
- 時間:公元前305年
- 參戰方:安提柯王朝;羅德島
- 結果:羅德島獲勝
- 參戰方兵力:安提柯軍4萬,羅德島軍7000
- 主要指揮官:德米特里一世
希臘世界的邊緣,外部困境,港口爭奪,陸上僵持,得不償失的戰爭,
希臘世界的邊緣
在反對波斯帝國的愛奧尼亞起義中,羅德島也選擇站在希臘一方作戰。但在希波戰爭中又被迫為帝國效力。戰後,他們加入提洛同盟。雅典不僅帶來了賦稅和貿易,也給這裡輸出了自己的民主政體。等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羅德島就只是在名義上屬於提洛同盟,但始終避免遭遇戰禍。這種明智的保存實力,為日後的發力打下基礎。
相比歐洲大陸上的希臘城邦,羅德島的所在區域更靠近西亞。所以從希羅多德的時代開始,這裡就是希臘文明和蠻族的邊緣地帶。歷史之父在他的名著《歷史》中,對外族的中立乃至暗中讚許,被本土同胞認為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羅德島人也經常遊走於希臘世界和蠻族之間,很多時候其實不排斥和非希臘人合作。這一傳統也後來影響了他們的對外政策。
公元前408年,羅德島上的幾個城邦組織聯盟,並在北部修建了共同的中心--羅德城。後來這個聯盟被大陸上的卡里亞人控制,並由外人扶持的寡頭控制。此後,羅德島一直對波斯帝國保持忠誠。直到亞歷山大東征前後,來自島上的門托耳-門農兩兄弟,還是帝國的將領。
不過,島上的民主派已和亞歷山大取得聯繫,邀請後者派兵駐紮,取代了原先的寡頭政權。隨著亞歷山大的英年早逝,島上各派勢力又一起驅逐了馬其頓駐軍,恢復了邦聯獨立。然後繼續自主外交政策,和所有強權都保持一定距離。
內政方面,羅德島邦聯採用的是混合了民主和貴族制度的民主整體。貴族經營主導國家發展方向,民眾議會又保留了通過投票變更政府班組的權利,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希臘管理的最好的城邦。在經濟和軍事上,海軍艦隊在鼎盛階段也只有190艘戰艦,而且主要較小的三層槳和四層槳戰艦。但這種經典款船型還是能兼顧速度和機動性,在保衛海疆、護送商船和打擊海盜方面是綽綽有餘。
外部困境
由於可以直航,羅德島和托勒密埃及(托勒密王朝)有密切的貿易往來,島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因為其傾向而引起了其他繼業者勢力的關注。控制小亞細亞和大部分希臘本土的安提柯王朝,就對這個島嶼的立場不滿。在征服賽普勒斯並擊敗托勒密艦隊後,安提柯家族決定徹底解這個麻煩的釘子。
經過周密的籌備,安提柯王朝的大軍踏上了征途。遠征軍包括有200艘戰艦、170艘運輸船,很多大型戰艦上還搭載著各種塔樓和弩炮。整個艦隊如同浮動的城市,帶著40000多人渡海而來。除了規模讓人生畏的正規軍,隨行的還有不少海盜。他們希望等到羅德島淪陷後,趁亂大發橫財,並將俘虜掠奪後賣為奴隸。擔任總指揮的德米特里烏斯(德米特里一世),選擇在羅德城附近直接登入。當發現了守軍沒有卻退或者投降的意思後,攻守城戰便正式開始。
相比之下,羅德島通過動員全部公民、贖買俘虜、釋放戰俘和僱傭部隊,一共也只有7000人規模。力量對比十分懸殊!
在古希臘時代,大多數城邦的防禦系統,都依靠愛琴海地區的石灰岩台地構建。台地上有衛城,作為城市的內圈防禦核心。高地下還有著外層的環形城牆,拐角處或者薄弱環節都會建有塔樓來加固防禦。任何山地、斷崖、海岸,都會被守軍用加以利用。
羅德島也不例外。他們的主城靠海,呈現出不規則形狀。城牆基本上沿著海岸線分布,牆體有磚石包裹,沿線設有7座塔樓加強防禦。中心劇場和衛城都位於城市的西部地段,略微靠近安提柯大軍的陸軍攻擊方向。雖然陸地防線稱得上固若金湯,但海港處卻有機可乘。如果封鎖碼頭,城市就會陷入斷糧的境地。對這一點,攻守雙方都非常清楚。
城市的出海口在羅德城北部,總共分為3個港區。其中東西兩個小港區因海況不穩定、水面狹窄,對於攻守雙方都不太友好。於是,位於中間的港區就成為雙方早期爭奪的焦點。為了試探火力並警告入侵者,3艘守軍戰艦駛出海港,向進行封鎖的入侵者大膽挑戰。憑藉島民的海戰技巧,他們一度擊中了安提柯大軍的運糧船,但最終還是被護航艦船逼退。安提柯艦隊也順進入了戰術預定位置。
港口爭奪
經過充分的準備,德米特里烏斯下令對羅德島的進行全面突襲。他動用4艘划槳戰船,分別編為2組,在船體之間搭建出2座攻城塔,裡面架設了弩炮等專業設備。此外,德米特里烏斯還在運輸船上建造了1座四層高的巨型攻城塔樓。在小一些的船上,還有很多來自克里特的弓箭手進行掩護。
守軍針鋒相對,也在船隻、碼頭和堤壩上架設了大量弩炮,準備給入侵者以迎頭痛擊。這種武器最早由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明,後來被他們的同胞迦太基人學去,用於和南義大利地區的希臘城邦作戰。於是,這些裝備又被希臘人進行了升級,再傳回東部的其他城邦。到了繼業者的時代,幾乎所有勢力都能成熟運用這些高科技武器。只要像羅德島這樣不缺資金,就能為自己武裝起大量弩炮。
為了打破守軍的火力部署,德米特里烏斯派400人乘小船接近防波堤,趁對方不注意時完成了登入。島上的炮手被迅速驅逐,堤壩上的弩炮也被登入隊所奪取。隨即,進攻者用這些弩炮和城裡的守軍展開對射,並且立即開挖掘戰壕和掩體。這種迅猛的攻勢,令守衛者們大吃一驚。
更多人在第二天早上完成登入。他們壕溝後面殺出,準備奪取靠海一面的城牆。雖然安提柯王朝的士兵幾乎要達成目的,但還是被頑強的守軍給趕了下去。由於不熟悉內港的海況,進攻者也損失了一些艦艇,這都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趁著對射的機會,德米特里烏斯迅速將海上的移動平台也拉近海港。羅德島守軍迅速加以阻止,但浮動塔樓海上成功占據了港口的入口位置。守軍試圖用火攻筏進行焚毀,但所有攻城器械都被德米特里的輕型船隻保護。他們用火弩箭、投石或者用長桿頂開的方式,成功組織了火攻船靠近。此外,德米特里烏斯為加快效率,讓各種攻城武器各司其職。投石器轟擊城牆和上面的守軍,搭載著克里特射手的小船,負責用火箭焚燒港內的羅德島船隻。這一辦法迅速奏效,讓守軍在短期內自顧不暇。
在遭到這次重創後,德米特里烏斯下令建造1座體積擴大3倍的新攻城塔,想要進一步攻取羅德島的港口。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由於戰爭發生在冬季,地中海各地經常風雨大作。一場巨大的夜間風暴,直接摧毀了這座重心太高的浮動塔樓。守軍艦船則因為有港口和防波堤保護,所以在風暴中幸免於難。
也是由於這場風暴,留在碼頭的安提克步兵也失去了後援。羅德島守軍一鼓作氣,大批出城迎戰,把這些孤立在港口頭部的入侵者都一網打盡。由於疲勞、乾渴和缺衣少食,這些人幾乎失去了鬥志,甚至主動放下了武器歸降。相比士氣大振的城邦公民兵,這些完全依靠軍餉僱傭來的外籍部隊,幾乎沒有死戰到底的動力。
陸上僵持
與此同時,埃及托勒密王朝派出的首批援軍也抵達戰場。雖然只有500人,還是極大的鼓舞了守衛者們的士氣和決心。圍攻戰也開始進入了殘酷而無聊的相持階段。由於通過封鎖海港困死羅德島的計畫正式落空,所以安提柯大軍將主攻方向從海面換到了陸上。畢竟,對於人數較多的他們來說,這點人力損失也算不了什麼。
為了保衛城池,羅德島人也忍痛拆除了具有宗教和文化意義的神廟與劇場,以便加固城防。他們在原來的城牆後又修建第二道防線,防備敵人在破城後繼續深入。同時,艦隊也積極展開自救,經常主動騷擾安提柯大軍的海上補給線,成功地從對手那裡獲得物資、情報和技術人員。
雙方還忙裡偷閒,積極展開間諜戰與坑道作戰。安提柯大軍挖掘的地道,被守軍多次所識破和反制。德米特里烏斯希望收買前來支援的托勒密傭兵統領。但此人在將賄賂照單全收後,又把情報給了羅德島守軍,結果獲得了雙倍報酬。德米特看到智取無望,只能選擇正面強攻。他根據在賽普勒斯的征戰經驗,命令建造一些巨型塔樓來掩護攻城部隊,並為正在進行土木作業的工兵部隊吸引火力。
在工程竣工後,德米特里烏斯將他新建造的大寶貝命名為--城市掠奪者。這個巨塔高達40米,上下共有9層。僅僅是在第四層位置,就已經和羅德島的城牆高度一致。弓弩手可以居高臨下的射殺城中守軍,射擊口內架設的弩炮也可以破壞對方城垛。安放再中層位置的投石車也可以發射重量為3塔蘭特的石彈。每層正面擋板還能直接放下,成為突擊隊的登入板。最後,在底部配有撞擊城牆的攻城錘。為了防禦縱火,這座城塔的外層被釘了鐵板,內部準備了用水和醋浸泡過的獸皮防火。它的惟一缺點是機動性堪憂,移動起來非常不便,需要數百人拖拉牽引。但在當時的希臘人眼裡,其本身無異於張牙舞爪的機械怪獸。
為了填平城牆前的凹凸不平地面和羅德島人提前挖掘的壕溝,德米特里烏斯又讓人建造了很多烏龜車。憑藉著濕獸皮、鐵板等防火層的保護,士兵們可以在車內挖掘地道。或者使用攻城錘,衝擊敵人的城牆或者填平路障。
在這些烏龜車完成清場後,德米特里烏斯一邊命海軍佯攻,一邊又利用巨型攻城塔在陸上發起攻勢。在地下,安提柯大軍的工兵們也在努力的進行土木作業,期望用動搖地基的方式弄塌城牆。在他們的努力下,羅德城最堅固的1座塔樓也開始搖搖欲墜,最後徹底坍塌。儘管如此,羅德島公民兵依舊拒絕放棄。他們前赴後繼地堵上防線缺口,避免特洛伊屠城的命運在自己身上發生。
由於地面強攻依舊傷亡慘重,德米特里烏斯只能下令暫時撤退。借著非常簡短的間歇期,羅德島人開始有的放矢地部署還擊。他們將所有的弩炮和遠程武器集中到了最大的攻城塔的位置,然後萬弩齊發。由於很多箭矢是帶鉤的燃燒弩矢,所以塔樓的木質結構迅速被點燃。安提柯大軍一邊組織民工,儘快將塔樓拉出弩箭射程。雖然傷亡不斷,但是依舊勞動不息。與此同時,塔樓內部的士兵早就準備了滅火工具,避免火災給塔樓造成進一步破壞。等對手遠離城牆位置,羅德島守軍便開始修建土木工事。在主城後面修建半月形牆,抵抗敵人的進一步深入。
激烈的交戰中,由於進攻者將注意力全轉移到陸上,所以羅德島海軍變得更加自由。他們繼續攔截安提克軍隊的補給船,並順手打擊海盜。他們的小型戰艦在近海具有靈活性優勢,讓體積碩大的安提克戰艦難以跟上自己的步伐。由於有很多城邦和羅德島貿易因戰爭受阻,於是派出使節前來斡旋。但德米特里烏斯卻為此大發雷霆,拒絕調和,甚至有意加快進攻的速度。這也讓守軍感到壓力倍增。
但羅德城的7段城牆裡,還是有2段已經發生坍塌。大量的安提柯士兵沖入了外城,將守軍逼入第二道防線和衛城區域。超過4米的馬其頓式長槍,在狹窄街區內的威力,遠勝傳統的2米希臘短矛。這讓守軍在沒有工事依託的情況下,很難以近戰逼退對手。但因為城市已經暴露在了敵軍面前,羅德島人除了死戰到底也別無退路。最後,他們以犧牲軍隊指揮官為代價,才將敵軍暫時逼退。公民兵對僱傭軍的意志力優勢,在這種殘酷的逆境下得到充分體現。
由於外牆已經被攻城器械打得千瘡百孔,德米特里烏斯派出最善戰的1500精銳殺入城中。這些人使用傳統希臘重步兵裝備,趁著夜色翻過了殘破的外牆。隨後又突破了第二道防線,直撲羅德島中心區域的劇場。如果獲得成功,就有希望將城市一舉斬首,徹底打癱。但是這個計畫卻顯得過於急躁而後勁不足,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突襲部隊的鎧甲碰撞和照明火把,驚動了城市中的老弱婦孺,恐懼迅速擴散開來。守軍在最初的無望和失落後,迅速派人拚死奪回城牆,切斷了突擊隊和城外大軍主力的聯繫。然後羅德島軍民將安提克精銳都圍困在大劇院裡,一舉圍殲,也徹底斷絕了敵人竊取城市的野心。
隨著大陸上的局勢變化,羅德島的鏖戰已完全失去了意義。南方的托勒密艦隊已得到重建,隨時可以介入北部水域。德米特里烏斯的部隊則精疲力盡,無法抵禦強敵的任何攻擊。最後,父親安提柯一世命令兒子德米特里烏斯退出戰鬥。後者被迫痛心地結束戰鬥,以雙方結盟和羅德島不參與對托勒密的戰爭為條件,體面的離開島嶼。這場城市圍攻戰以羅德島的勝利而告終。
得不償失的戰爭
在安提克軍隊圍攻羅德島一年時間裡,整個希臘化世界也在發生諸多決定性變化。孔雀王朝已經在印度崛起,和坐擁亞洲的塞琉古帝國分庭抗禮。托勒密不僅重建了自己的海軍,還不停地給圍困中的羅德島輸血。退守馬其頓地區的卡山德和蝸居色雷斯的利西馬科斯勢力,也得以繼續積攢實力。
倒是原本實力最強的安提柯集團,在堅城之下死傷慘重而毫無建樹。因此,羅德島圍攻戰也將成為安提克集團走向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