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澤拉茲尼

羅傑·澤拉茲尼

羅傑·澤拉茲尼,美國著名科幻奇幻大師,與厄修拉·勒古恩等人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起科幻改革,並率先倡導科幻小說寫作要從心理學、社會學和語言學三方面考慮,由此打破了太空冒險科幻一統天下的局面,被譽為“新浪潮”的旗手。從1962年開始筆耕,在他32年的創作生涯當中,羅傑一共摘取了六次雨果獎,三次星雲獎;六十年代科幻美國新浪潮運動,他站在了最前沿;他的《光明王》(Lord of Light),《光與暗的生靈》(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在科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的奇幻經典《安珀志》(Amber Chronicles)數十年來暢銷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傑·澤拉茲尼
  • 外文名:Roger Zelazny
  • 別名:Harrison Denmark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俄亥俄州
  • 出生日期:1937/5/13
  • 逝世日期:1995/6/14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
  • 主要成就:星雲獎3次雨果獎6次
  • 代表作品:lord of night,isle of the Dead 
個人經歷,作品創作,主要作品,

個人經歷

1937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 25歲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之後的若干年在克利夫蘭巴爾的摩的社會安全局工作。直到1969年,他終於選擇成為全職作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幻想文學創作中去。
1962年,Roger在Amazing雜誌上發表短篇Passion Play,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以Harrison Denmark筆名屢屢在Amazing和Fantastic Stories上面發表中短篇。六十年代是他嶄露頭角的時期,他與Philip K. Dick, Samuel R. Delany, Thomas M. Disch, Ursula K. LeGuin,還有 Harlan Ellison等人一起成為美國新浪潮的先鋒。在此之前的科幻幾乎被太空動作冒險類型所壟斷,這新生一代敏銳地意識到科幻要想長久生存下去,必然需要改革,需要試驗,需要首先從文學角度出發。而Roger為新浪潮帶來的是他獨創的神話體風格。
1966年,Roger的This Immortal和Dune共同分享了當年的雨果獎。同一年的星雲獎,他更是以He Who Shapes(後擴充並改名為The Dream Master)和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同時摘得中篇和中短篇。
This Immortal設定在浩劫之後的地球,文明早已湮滅,異形盡情在這片廢墟上縱樂。這部作品無疑是典型的Zelazny式風格:陰鬱傷感,孤僻而又極端狡辯的主角,美貌的女人和怪異的異型;帶著冷幽默和俏皮話的對話。 而The Dream Master的世界裡,包括Render在內的一類精神病醫生被稱做Shaper,他們能夠探知他人的心靈和夢境,另一個女子Shallot儘管夢想成為一個Shaper ,然而天生的目盲卻扼殺她的希望。然而他們卻需要共同來探索病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潛伏在深處的未知恐懼。
1967年的Lord of Light則邁向另一個高度,人類駕駛太空船來到一個僻遠的星球,並殖民了當地的土著——一種被稱為Demon的智慧生命,而且採用了印度教這種宗教手段來維護統治。曾經擊敗Demon的一個神(人類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他們所做的和暴君毫無差異,於是率領起義來對抗其它神的統治,他們建立了佛教。這部作品完全的展示了羅格獨有的神話體風格,儘管裡面不乏高科技術語,飛船,雪茄隨處可見,然而在Roger的筆下卻絲毫不見半分尋常科幻所有的鋼鐵氣息,整部作品如同民族神話史詩一樣恢宏睿智。一舉奪下次年的雨果獎。從這部作品起,科學奇幻類型開始確立
七十年代之後,他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到Amber Chronicles這個長篇巨著上面。兩個系列,長達十本的Amber系列無疑在奇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羅傑在這個系列中塑造了一個被陰影所圍繞的真實國度——Amber,而地球抑或阿瓦隆甚至其它世界都不過是陰影的一部分,各部分陰影時光流轉,巫術法力迥然各異,然而只有Amber才是唯一的永恆之地。第一個系列從Nine Princes in Amber 開始直至The Courts of Chaos,以王子Corwin為視角人物。他從地球的一家醫院醒來,發現自己的車禍是有人蓄意而為,為了查明真相,也為了從他的兄弟手裡奪回Amber的王座,他不顧一切重返Amber。然而事情遠非他所想的簡單。整個系列劇情龐大複雜,層層迷霧之下,讓讀者隨著Corwin,時而以為發現真相而驚喜,時而又為自己的輕斷而汗顏。安珀諸子的性格迥異,聰慧多疑的Corwin,美麗文靜的Fiona, 年輕衝動的Random,鑽研藝術而略顯瘋狂的Brandon……
第二個系列則轉換到Corwin的兒子Martin,從Trumps of Doom到Prince of Chaos,Roger的寫法漸顯狂野,什麼東西都可能在他筆下出現,槍,劍,電腦,獨角獸,艾麗絲仙境的角色……他不可思議把它們攪成一鍋。
從電視改編短劇到桌面遊戲,安珀系列的暢銷帶起了舉不勝數的周邊產品,無論從文學還是市場各個角度來說,安珀編年史都不愧是一朵奇葩。
縱覽Roger的創作生涯,他始終否認類型文學和主流文學在創作題材上存在巨大差異。他的作品包容神話,民謠,詩歌,主題從生命的不朽,宗教,復仇,到存在主義的探索。而另一個他所關注的是角色的成長,儘管他的作品大都可列為英雄風格,然而這並不代表他的角色就是通知通曉的神人,所謂的英雄是逐漸性格塑造起來,Roger稱之為 “ 個人經歷導致的精神成長”。Lord of Light裡面的Sam從印度教的維護者到意識到印度教的腐敗乃至於建立佛教來對抗,安伯的Corwin從一心復仇到迷茫最後願為安珀和他的兄弟而犧牲自己。這便是Roger諸多故事的”The Great Theme”
1995年7月14日,在與癌症鬥爭了數月之後,Roger Zelazny終於因腎衰竭而撒手人寰,一代幻想類型文學大師便這樣離我們而去,留下的是五十五部長篇和一百五十餘個短篇。

作品創作

剛一出道,澤拉茲尼就展示出了用之不竭的才華和創造力,經歷了幾年在短篇中篇領域的積累後,他在 1966 年發表了長篇科幻處女作《不朽( This Immortal )》,並一舉獲得當年的雨果獎。故事發生在核戰之後的地球,被稱為“素食者( vegan )”的外星人來到此地,主角康拉德·諾米寇斯受命作為嚮導帶領一名素食者高官在殘存的廢土上遊歷參觀。但這個任務似乎把他扔進了陰謀的漩渦,而地球和人類的命運也落在了他的肩上。這篇小說可以說是澤拉茲尼文學風格的樣板:主角康拉德體格壯碩過人,但也有很多缺點,性情乖僻,還是個瘸子;情節曲折抓人;文筆恣肆,幽默飄逸。
同一年,以星雲獎獲獎中篇小說擴展而成的《夢的主人( The Dream Master )》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這本書中,主角蘭德是一名被稱為“塑形者( Shaper )”的精神病醫生,這種專業醫生可以進入病人的心靈和夢境,直接進行探查治療。女主角艾琳非常想成為一名“塑形者”,但天生失明讓她無法處理圖象,因此求助於蘭德。在幫助她的過程中,蘭德發現自己的精神穩定性遠沒有想像中的那么難以撼動。
第二年,澤拉茲尼最經典的長篇代表作《光明王》問世。這部作品模糊了奇幻與科幻的界限,甫一開篇,那充滿哲理和詩意的語言,就將讀者帶入了《羅摩衍那》般華美莊嚴的印度神話世界,創造神梵天、毀滅神濕婆和保護神毗濕奴等印度諸神統御著天庭,而與之相對的諸般鬼眾也一應俱全。但隨著故事進行,讀者會發現這故事竟然是發生在地球早已毀滅的遠未來!一艘人類殖民飛船來到一顆行星,利用高超的技術手段征服了被稱為 Demon 的當地土著,並以印度教等級森嚴的宗教手段鞏固統治,把科技力量牢牢握在手中。主角薩姆看到諸神的暴行,憣然悔悟,創建佛教,與之抗衡,欲將科技還給世人。在這部小說中,澤拉茲尼用電腦、飛船、無線電、思維窺探、意識轉移等高科技手段,重新詮釋繁複華麗的印度教,反覆無常的神祇,以及業報輪迴等宗教概念。《光明王》憑藉宏大的布局,瑰麗的文筆,超凡的想像又為澤拉茲尼贏下一尊雨果獎,並在幻想王國中開創了“科學奇幻小說”這一全新子類,將他的事業達到新的高峰。
兩年內的三本小說一下子奠定了澤拉茲尼的大師地位,在六十年代的最後幾年中,他又創作了《亡者島》、《光與暗的生靈》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進入七十年代後,澤拉茲尼開始傾力打造他的奇幻名篇,從 70 年的《安珀九王子》到 78 年的《混沌之廳》,五本小說組成了《安珀志》第一部。這套小說無論是對澤拉茲尼個人而言,還是在奇幻文學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小說暢銷不衰,而且還開發出了漫畫、桌上遊戲,甚至電腦遊戲等各種周邊,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
如何將自己設定的世界巧妙融入情節之中,展示在讀者面前,是讓奇幻作家們相當頭痛的問題。在《安珀志》中,澤拉茲尼通過精湛的謀篇布局,解決了這個問題。主人公在醫院醒來,發現自己得了失憶症,除了一場事有蹊蹺的車禍外,什麼也不記得。在他追尋自我的過程中,一個超乎常規的神秘世界漸漸顯出端倪。在這個世界中,安珀是唯一的實在,其他世界都只是它的倒影——這其中也包括地球。而包括主人公科溫在內的安珀子嗣們,可以自由穿行在影子之中,憑意念選擇或者說塑造理想的目的地。而瘋狂藝術家朵爾金繪製出的主牌,則讓家族成員可以實時聯絡,甚至有傳送門的作用。
但記憶的恢復並沒有讓科溫擺脫困境,反而使他置身於激烈動盪的政權紛爭和陰謀詭計中。安珀之主奧伯龍已經失蹤,包括科溫在內的九位王子各懷鬼胎,結盟與叛變的戲碼不斷上演,就連他的車禍甚至失憶症都是遭兄弟暗算的結果。不僅如此,隨著故事進行,他所面對的謎團越來越多,敵人也愈加強大。進攻安珀的混沌之廳是怎么回事?勾結外敵的內奸到底是誰?安珀真的是唯一的實在嗎?奧伯龍在哪?瘋子朵爾金又是誰,怎么會有能力創造出試煉陣和主牌?
進展快速的情節和抓人的懸念,讓讀者難以釋卷。而另一方面,澤拉茲尼緊湊俏皮的文筆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整個五部曲加在一起,不過六百頁左右,還趕不上如今一本史詩奇幻的厚度。精煉的詞句簡直如詩歌一般,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而幽默感更是隨處可見。在《混沌之廳》中,科溫靠詭計幹掉一個對手,被斥為“手段下作”,他對此的回答是“這又不是什麼奧運會”。甚至作者本人都開玩笑似的在《奧伯龍之手》中反串過一個角色:那是個常年守在地牢里,名叫羅傑的安珀衛兵,以“撰寫一部充滿恐怖和病態元素的傳奇小說”為樂。
《安珀志》第一部獲得了極大成功,就如同《哈里·波特》一樣,它憑藉曼妙的語言和精彩的故事,不僅吸引了奇幻讀者的交口讚譽,更受到許多類型外讀者的推崇。後來,澤拉茲尼又在 1985 年到 1991 年中創作了《安珀志》的第二部,其中包括《末日主牌》、《安珀血脈》、《混沌印記》、《影子騎士》、《混沌王子》五本小說。這次的主角換成了科溫之子梅林,他身兼安珀與混沌之廳的血脈,擁有兩者的魔力,聰慧過人,洞察世事,無所畏懼。但他又不像父親一樣野心勃勃,有些隨遇而安的性情。
“洛格盧斯,”她說,“會引領你走向輝煌。”
“何種輝煌?”我問。
“你想要何種?”
“我不知道我是否想要輝煌本身。這就像是要作工程師,而不是想設計點什麼。或者說想當作家,而不是想寫小說。輝煌只是個副產品,本身沒有意義。更何況,這不過是個自我膨脹的過程罷了。”
——《混沌王子》
第二部的故事同樣在地球開始,梅林一直在影子中追尋父親的足跡,在地球上也已經住了幾年。小說一上來就拋出了吊人胃口的懸念,是誰在每年四月三十日試圖暗殺梅林?在這五本書中,安珀的故事更加狂野離奇,劍與魔法共舞的同時,更有電腦之類現代科技推波助瀾。而梅林所遊歷的世界也越來越詭異,就連愛麗思夢遊仙境中的角色也登台獻藝。有些讀者認為,第二部的故事似乎過於混亂,但這並不妨礙安珀愛好者對它的喜愛。畢竟能重溫舊夢,並看到第二代英雄們的故事,就已經是很大的滿足了。
除了五十五部長篇以外,澤拉茲尼一生中還創作了一百五十餘個短篇。其中《獨角獸開局》和《趁生命氣息逗留》等作品,都是幻想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篇。
縱觀澤拉茲尼的作品,可以發現很多內在的共性。作為“新浪潮”的掌旗人之一,他很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學性,情節曲折離奇;文筆跳脫,充滿詩意,幽默俏皮的句子隨處可見。各種神話傳說更是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光之主》中是印度教與佛教,《光與暗的生靈》中有埃及諸神,《貓眼》中則借用了印第安的古老神話,《安珀志》中對亞瑟王傳說的重新詮釋,也讓人拍案叫絕。
最堪玩味的則是他的主角設定。澤拉茲尼的很多作品都有著濃郁的英雄氣息,但又和傳統的英雄小說迥然不同。他的主角確實生來體魄超人甚至肉體不朽,但又有著種種缺陷。他們的精神世界與常人一樣,並不完美。他們喜歡自嘲,也經常嘲弄別人,好開玩笑,但卻又良心未泯。他們的早年生活常不足為外人道。《光之主》中的薩姆本來是統治階級的暴君之一;《安伯志》中的科溫,也是個野心勃勃,心黑手辣的狠角色;而《不朽》中的康拉德更是恐怖分子,被情人戲稱為薩蒂,這個希臘神話中外貌類似撒旦的好色林神,總能給周圍的人帶來無窮煩惱。但隨著小說發展,他們卻能憑藉良心與責任感,成為真正的英雄。那正是另一個經常出現在澤拉茲尼小說中的意象——普洛米休斯:薩姆要將科技帶給世人,康拉德旨在保衛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而科溫更是為了安珀和族人不惜獻出生命。
“新浪潮”的很多作家們都非常注人物的心理狀態。但澤拉茲尼並不像菲利普· K ·迪克那樣,在小說中大玩病態心理,把人物的焦慮不安表現到極致。他更在乎人物精神世界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個人經歷導致的精神成長”。從薩蒂到普洛米休斯的升華,正體現這個讓澤拉茲尼始終不忘的“成長”母題。
其他長篇有《夢幻主人》(1966年)、《該死的胡同》(1969年)、《死人之島》(1969年)和《沙漠的人口》(1967年)等。

主要作品

This Immortal, 1966The Dream Master, (novella) 1966
羅傑·澤拉茲尼
Lord of Light, 1967
Four for Tomorrow, 1967
ed.: Nebula Award Stories 3, 1968
Isle of the Dead, 1969
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 1969
Damnation Alley, 1969 - film 1977, dir. by Jack Smight - four survivors from World War Three try to reach a colony of fellow-survivors in New York - not so good as Kevin Costner‘s film The Postman (1998)
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 collection 1971
Nine Princes in Amber, 1970
Jack of Shadows, 1971
The Guns of Avalon, 1972
Today We Choose Faces, 1973
To Die In Italbar, 1973
Poems, 1974
Sign of the Unicorn, 1975
Doorways in the Sand, 1976
Bridge of Ashes, 1976
Deus Irae, 1976 (with Philip K. Dick)
Hand of Oberon, 1976
The Authorized Illustrated Book of Roger Zelasny, 1978
The Courts of Chaos, 1978
Roadmarks,1979
The Bells of Shoredan, 1979
Changeling, 1980
The Last Defender of Camelot, 1980
When Pussywillows Lost in the Catyard Bloomed, 1980
Madwand, 1981
A Rhapsody in Amber, 1981
The Changing Land, 1981
Coils, 1982 (with Fred Saberhagen)
Eye of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To Spin Is Miracle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Unicorn Variations, 1983
Trumps of Doom, 1985
Blood of Amber, 1986
A Dark Traveling, 1987
Sign of Chaos, 1987
Roger Zelazny’s Visual Guide to Castle Amber, 1988
Knight of Shadows, 1989
Frost and Fire, 1989
The Black Throne, 1990 (with Fred Saberhagen)
The Mask of Loki, 1990
The Graveyard Heart, 1990
Home is the Hangman, 1990
Bring Me the Head of Prince Charming, 1991 (with Robert Sheckley)
Prince of Chaos, 1991
Flare, 1992 (with Thomas T. Thomas)
Here There Be Dragons, 1992
Gone to Earth, 1992
Way Up High, 1992
A Night in the Lonesome October, 1993
If at Faust You Don‘t Succeed, 1993 (with Robert Sheckley)
Wilderness, 1994 (with Gerald Hausman)
A Farce to be Reckoned With, 1995 (with Robert Sheckley)
Home is the Hangman, 1996
Donnerjack, 1997 (with Jane M. Lindskold)
Psychoshop, 1998 (with Alfred Bester)
The Chronicles of Amber, 2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