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綴術》是
祖沖之所作,還是
祖暅之所作,
中國數學史界至今沒有定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有定論。不過,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它是祖沖之父子的著作。二,它是中國自漢魏至隋唐水平最高的數學著作。
李淳風高度評價了祖沖之的數學貢獻,認為“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他所著的《綴術》,因“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1]遂失傳。稍前於李淳風的
王孝通卻對《綴術》橫加指責,他說:“其祖暅之《綴術》,時人稱之精妙,曾不覺方邑進行之術全錯不通,芻亭[2]、
方亭之間,於理未盡。”[3]那么,到底是《綴術》“全錯不通”,還是王孝通“莫能究其深奧”?這一問題雖未引起廣泛的討論,學術界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王孝通對綴術的指責表明王氏不能理解祖家父子的數學創造,而不是相反。”[4]然而,當時對這種看法的理由說得不充分,現闡述如下。
理由
第一點
首先,考察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脈絡。隋唐雖然是盛世,數學上也有設立
算學館,整理
算經十書等舉措,但除在
天文曆法的計算中先後使用了等間距和不等間距
內插法外,幾無創造,它在數學成就與數學理論上,不僅遠低於後來的宋元,而且遠低於前此的
魏晉南北朝。人們往往只注意明朝數學的落後——它適逢西方文藝復興前後,西方數學崛起,隨後是變數數學的產生,中國從此失去了數學大國的地位,以至於700年後的今天,還沒有完全翻過身來,容易引起重視,而同時,卻忽視了
盛唐數學的落後。因為一方面宋元數學的高潮掩蓋了在它前面曾經出現過的低潮,另一方面設立
算學館、
明算科,整理算經十書等舉措給人以繁榮的假象;同時,人們也不容易將盛世與數學這一重要學科落後聯繫起來;甚至乾嘉時期人們還認為數學“顯於唐,晦於宋”。[5]實際上,隋唐時期沒有出現過一位可以與其前
劉徽、
祖沖之,其後
賈憲、
秦九韶、
李冶、
朱世傑等比肩的數學家,也沒有創作過一部可以與其前《
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注》、《綴術》,其後《黃帝九章算經細草》、《
數書九章》、《
測圓海鏡》、《
詳解九章算法》、《
算學啟蒙》、《
四元玉鑒》等等量齊觀的數學著作。
王孝通的《
緝古算經》在解決土木工程中的數學問題上有所推進,其主要貢獻是
三次方程。而據
錢寶琮考證,祖沖之已能解負係數三次方程,[6]比王孝通還高明。
李淳風等整理十部算經,很有貢獻,然而,除《周髀算經注釋》比
趙爽注有所推進外,他們對其他算經的注釋,意義都不大。尤其是對《
九章算術》的注釋,從整體上講,無論是數學成就還是數學理論,都是遠遠低於
劉徽注的作品。[7]應該說,王孝通、李淳風是唐朝最有名的兩位數學家.他們尚且如此,遑論其他。事實上,李淳風已經發現隋和唐初的數學不如前代,直言當時的
算學館學官(相當於今天的重點大學數學系教授)對《綴術》“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這一狀況的直接後果是造成《綴術》失傳的悲劇。《綴術》列入算學館教材。但是,是不是實施了教學活動,我很懷疑。教師都不懂,怎樣教學生?只好“廢而不理”。此語出自一位當時的
大數學家,應該是可信的。《
唐六典》等史書反映的只是官方檔案,而官方檔案總不會百分之百的被實行的,任何社會都是這樣,唐初也不會例外。順便說一下《綴術》的失傳問題。筆者認為,《綴術》的失傳不是在宋初,而是在唐初之後,很可能在
安史之亂時。當時沒有
印刷術,《綴術》只有幾個抄本,被廢而不理,是很難流傳下來的,特別,經不起大的全國性的戰亂。在安史之亂之後,又有唐末的大戰亂和五代十國的紛爭。無論如何,是流傳不到宋初的。史書說
楚衍“於《九章》、《緝古》、《綴術》、《海島》諸算經尤得其妙”,[8]只不過是史家信筆書來,並不是完全靠得住的。楚衍是宋初天算家的領袖,
賈憲的老師,天聖初(1023)與宋行古等制《崇天曆》,
皇佑(1049~1053)中造《司晨星漏歷》,後來與
周琮同管
司天監。可見,最遲在11世紀50年代,楚衍還積極地從事科學活動。宋朝從建國到整個11世紀,沒有發生過大的社會動亂或打擊文化人的活動,如果楚衍還看到過《綴術》,那么,不到30年後的元豐七年(1084)
秘書省刻十部算經時,不會找不到《綴術》而付之闕如。總之,是隋唐數學的落後,導致了《綴術》的失傳。
第二點
其次,與第一點相聯繫的,我們考察一下
李淳風、
王孝通對
劉徽、
祖沖之父子的指責。先看李淳風等對劉徽的指責,主要有三處。第一處是《
九章算術》
方田章方田術注釋中,李淳風等針對劉徽注關於“凡廣從相乘謂之冪”的定義,一方面說“觀斯注意,
積冪義同”;一方面又由冪字的本義,說“循名責實,二者全殊”,指責劉徽關於冪的定義“全乖積步之本義”,表示要“存善去非,略為料簡,遺諸後學”。[9]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九章算術》沒有冪的概念,它所使用的積,既可以是面積,又可以是體積。劉徽則在積中劃出廣從相乘這一種,稱為冪,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面積。顯然,冪是積的一種。換言之,冪是積,而積不一定是冪。在邏輯上,冪是種,積是屬,廣從相乘是種差。
劉徽關於冪的定義符合邏輯學中定義等於
屬加種差的要求,是十分嚴謹的。
李淳風既看不出積、冪的相同之處,又看不出它們的區別,指責正確的劉徽,恰恰暴露了自己邏輯修養和數學水平的低下,起碼遠遠低於劉徽。[10]
第二處是方田章圓田術注釋,李淳風等說,對
周三徑一,“劉徽將以為疏,
遂乃改張其率。但周、徑相乘,數難契合。徽雖出斯二法,終不能究其纖毫也。
祖沖之以其不精,就中更推其數。今者修撰,
捃摭諸家,考其是非,沖之為密。故顯之於徽術之下,冀學者之所裁焉。”[11]李淳風等表彰祖沖之求圓周率的成績是完全正確的,然而貶斥
劉徽則是十分錯誤的。祖沖之與劉徽,沒有是與非的問題,只有圓周率精確度的問題。在
中國數學史上,是劉徽首先創造了在正確的數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求圓周率的程式。科學的理論、正確的方法的建立,其意義遠比它們的套用重要。祖沖之求圓周率的程式沒有流傳下來,比較可靠的看法是,他使用了劉徽的方法,而在計算上更加精確。
錢寶琮指出:“
李淳風缺少歷史發展的認識,有意輕視劉徽
割圓術的偉大意義,徒然暴露他們自己的無知。”[12]錢寶琮的看法非常中肯。李淳風不懂劉徽證明
圓面積公式時所使用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
極限思想。
第三處在
少廣章開立圓術注釋中,李淳風等在引用
祖暅之的開立圓術之前說:“祖暅之謂劉徽、
張衡二人皆以圓qun為方率,丸為圓率。”在引用了祖氏開立圓術之後說:“張衡放舊,貽哂於後。劉徽循故,未暇校新。夫其難哉,抑未之思也。”[13]這裡的所謂“祖暅之謂”恐是李淳風等未準確反映祖氏的意思。
劉徽否定了《
九章算術》的開立圓術,設計了
牟合方蓋,提出球與方蓋的體積之比為 π∶4 這一正確的論斷,指出了解決球體積的正確途徑。劉徽未能求出牟合方蓋的體積,實事求是地記下了自己的困惑,並寄希望於後學,表示“以俟能言者”,[14]表現了一位真正的科學家的寬廣胸懷。劉徽多次闡發並套用了截面積原理,為
祖暅之原理的最後完成作了充分準備。[15]劉徽還批評了張衡開立圓術“欲協其陰陽奇偶之說而不顧疏密”[16]的錯誤。祖氏父子繼承
劉徽的工作,提出祖暅之原理,求出了
牟合方蓋的體積,最終解決了球體積問題。以
祖沖之父子之實事求是和嚴謹的學風,是不可能在開立圓術問題上將劉徽與張衡
等量齊觀,並且指責劉徽與張衡一樣“以圓qun為方率,丸為圓率”的。顯然是
李淳風等以自己的思想篡改了祖氏的意思。在這裡,李淳風等同樣不理解劉徽推翻《
九章算術》開立圓術,設計牟合方蓋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總之,李淳風等對劉徽的三處指責,正確的都是劉徽,錯誤的都是李淳風等,反映出李淳風等無法理解劉徽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
極限思想,反映出李淳風等的理論水平和邏輯修養遠遠在劉徽之下。
我們再分析
王孝通對劉徽和
祖沖之父子的評價。比較起來,王孝通對
劉徽比對祖沖之父子客氣一些。他說:“
魏朝劉徽篤好斯言,
博綜纖隱,更為之注。徽思極毫芒,觸類增長,乃造重差之法,列於終篇。雖即未為司南,然亦
一時獨步。”[17]王孝通沒有挑出劉徽什麼毛病,卻只把劉徽看成一個“思極毫芒”的聰明人,稱劉徽為魏晉數學的“
獨步”,但其思想和方法又不能成為數學家的指南。要求
王孝通象我們一樣認識劉徽的業績,是強人所難。因為,即使劉徽本人對自己的思想和成就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也不會有我們這么清楚。不過,王孝通沒有理解劉徽的
數學思想和成就的精髓,尤其是沒有理解他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
極限思想,則是無疑的。他貶斥了以往幾乎所有的數學家,而沒有被貶斥的
劉徽又不能成為“
司南”,言外之意,只有他自己才有資格做“司南”。這種居高臨下,以為自己比劉徽高明的態度,當然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王孝通對
祖沖之父子的指責在前面已引出。在王孝通看來,《綴術》是有嚴重錯誤的。由於《綴術》失傳,人們難以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王說之不確。但是,我們可以從側面,從對祖沖之父子的其他著作的分析中推翻
王孝通的看法。流傳到今天的完整的祖沖之的著作,只有關於《
大明曆》的《上大明曆表》、《大明曆法》和《大明曆議》(今常稱為《駁議》),而
祖暅之的著作則只有開立圓術等片段。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推理嚴謹,邏輯清楚,沒有
空穴來風,或者數字神秘主義的東西。按照我們今天的認識水平,可以批評他們的論述這裡不足,那裡有局限性,但是,按照南北朝時代人們的認識水平,卻難以發現什麼錯誤。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的著作中,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或者數字神秘主義的內容。
劉徽和
祖沖之父子大約是錯誤最少的。劉徽的《
九章算術注》除圖之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遍查整個劉徽注,除反駁《
九章算術》宛田術時,有一個推理失誤[18]外,沒有發現任何錯誤。
錢寶琮詞曰:“誰是劉徽私淑?都說祖家父子,成就最輝煌。”[19]祖沖之父子除了繼承劉徽求圓周率和球體積的工作外,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學風,縝密的邏輯推理,以及不迷信古人,敢於創新的進取精神,都是與
劉徽相通的。因此,《綴術》儘管已失傳,無法了解它的具體內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除了其成就比劉徽更大,理論更深刻外,其嚴謹、縝密方面,應該與劉徽的《
九章算術注》大體相當。就是說,《綴術》可能有“於理未盡”的地方,但是,不會有“全錯不通”的內容。我們認為,是
王孝通“莫能究其深奧”,又過於自負,才說它“全錯不通”。上面已經指出,雖然劉徽《九章算術注》未失傳,但王孝通、
李淳風等只能理解其中通俗的內容,無法理解其高深的內容和嚴密的邏輯,更無法理解其無窮小分割方法和
極限思想。事實上,唐初以降,一千多年間,人們一直未理解劉徽的這些貢獻,而其中幾個無窮小分割和極限過程,是20世紀才搞清楚的,有的延宕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弄明白。只是它與《
九章算術》一體行世才未失傳。我們可以構想,如果《綴術》在
劉徽的無窮小分割思想和極限思想的基礎上再向前邁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那么,
王孝通、李淳風和當時的學官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筆者認為,這也許是“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導致《綴術》失傳的根本原因;也是王孝通指責它“全錯不通”的根本原因。
第三點
在學術品格上,
王孝通是與
劉徽和
祖沖之父子根本相反的。前已指出,劉徽、祖沖之父子既不迷信古人,敢於創新,又謙虛謹慎,
虛懷若谷,寄希望於後學。而王孝通呢,他對劉徽、祖沖之父子的輕視、貶低,一如前述。對他人呢,在評論劉徽和
祖暅之之間,他說:“
賀循、徐岳之徒,
王彪、甄鸞之輩,會通之數無聞焉耳。但舊經殘駁,尚有
闕漏。自劉(徽)以下,更不足言。”[20]可以說是全盤否定,一片漆黑。就是說,對他以前的數學家,除表彰《
九章算術》的成就,客觀敘述
張蒼刪補的事實,有保留地肯定劉徽之外,一無是處。這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在
古算經的序言中,是絕無僅有的。
王孝通對自己是怎樣評價呢?他自述說:“鑽尋秘奧,曲盡無遺。代乏知音,終成寡和。”對自己的《
緝古算經》,他要求皇上“請訪能算之人,考論得失。如有派其一字者,臣欲謝以千金。”[21] 就是說,他的工作已經盡善盡美,天衣無縫了,同代人無法與之唱和。其
故步自封,狂妄之態可掬。
焦循評論說:“劉氏之(《九章算術》)注,極精至巧,令而通之,已足括孕此書(《緝古算經》)。且以其義核王氏之術,可排者正不止一字。”[22] 有的學者認為提出“千金排其一字”,反映了
王孝通嚴謹的學風,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王孝通怎樣看待後學呢?他在描述自己寫《緝古算經》的心情時說:“臣
晝思夜想,臨書浩嘆,恐一旦瞑目,將來莫睹。” [23]《
緝古算經》第1問的數學計算並不複雜,王孝通說:“臣每日夜思量,常以此理屈滯,恐後代無人知者。” [24]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是學者的責任。但是,以為只有自己才能達到最高峰,後來人不可能達到、更不可能超過自己的水平,與
劉徽“以俟能言者”的精神境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徒然暴露了自己
目空一切的心態。
王孝通在
天文曆法上是保守的,在數學方面,對
三次方程的解法有貢獻。但是,據
錢寶琮考證,
祖沖之已能解負係數三次方程。[25]總之,王孝通貶低前輩,蔑視同輩,輕視後學,以為自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個科學家不必做
謙謙君子,但也不能狂妄到如此地步。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不是不能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然而,一般說來,不可能做出象
劉徽、祖沖之那樣水平的工作來。正是在這種
目空一切的心態支配下,王孝通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是去虛心學習,認真研究,而是斥之以“全錯不通”。實際上,王孝通的數學成就和理論水平不僅比劉徽、祖沖之差得遠,《
緝古算經》的編纂思想甚至不如《
九章算術》的主體部分。[26]
看不懂前人的東西,而指斥前人有錯,在中國數學史上不乏其例。明朝數學家
顧應祥看不懂元朝
李冶《
測圓海鏡》中的
天元術,謂李冶“止以天元一互算而漫無下手之處”,[27] 著《測圓海鏡分類釋術》,
買櫝還珠,將
天元術盡行刪除,貽千古不知而作之譏。筆者認為,
王孝通對《綴術》的指責,類似於顧應祥與《
測圓海鏡》的關係。如果有一天《綴術》重新面世,那么,王孝通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不會比顧應祥高。綴術在唐朝時被用做學校的課本。
與《天工開物》的比較
此書為數學方面,而《
天工開物》為明代
宋應星所著的關於明代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書。因此此書與《
天工開物》不屬於同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