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表演藝術

新疆繼續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紀八十年代相繼成立了自治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同時出版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等書籍和光碟。1996年,新疆藝術學院成為了木卡姆表演藝術班。

敘事長詩——"達斯坦",木卡姆,

敘事長詩——"達斯坦"

"達斯坦"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的一種曲藝形式。"達斯坦"為維語,意為"敘事長詩"。作為曲種的達斯坦,是以說唱長篇韻文故事為基本特徵的。"敘事長詩"所以成為說唱表演的曲藝形式,是由於維吾爾族借用本民族的大型音樂套曲、古老的"木卡姆"中的曲調選段來歌唱表演的。相傳早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生活在中國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中,就流傳過一部名為《阿里甫·埃爾杜額阿》的達斯坦節目,表現的是本民族英雄埃爾杜額阿的英雄事跡。從此表現英雄人物成為達斯坦說唱的一個傳統。
達斯坦表演時,由一至三人演出,其中主演者手持民族樂器熱瓦甫都它爾彈撥爾沙塔爾等自彈自拉自演。其它演員則分持手鼓或石片等擊節演唱。演出的場所也很靈活,集市、茶館、宴會上均可表演。據說新疆境內的柯爾克孜族著名的英雄史詩《瑪納斯》,也是用達斯坦的形式演出並流傳的。相傳斯依提是達斯坦彈唱最為著名的藝人。他的事跡被編成達斯坦節目演唱,名為《好漢斯依提》。

木卡姆

木卡姆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早在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博雅婉"組曲,這就是"木卡姆"的雛形。"木卡姆" 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是與一位偉大的維吾爾族女性--阿曼尼薩(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愛音樂和詩歌的阿曼尼莎,成為以新疆莎車為國都的葉爾羌汗國的王后。她召集大量樂師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規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統化和規範化,並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詞中難懂的外來語辭彙、古維吾爾語辭彙和陳舊的宮廷詩詞,同時還創作了"依西萊提安庫孜"這一新木卡姆。從而整理出結構完整、體系嚴密、朗朗上口、易於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紀,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縮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約演奏兩個小時。這被濃縮後的"木卡姆",定名為"十二木卡姆",但無文字紀錄。
今天,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