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鋸鰩

綠鋸鰩

綠鋸鰩(學名:Pristis zijsron)是鋸鰩科、鋸鰩屬魚類。綠鋸鰩看起來很像鯊魚,但實際上是鰩魚。它們不尋常的鼻子,或者說喙上,布滿了“牙齒”(專門的鱗片),用來通過左右擺動來擊昏魚。綠鋸鰩是最大的鋸鰩種類,長達7米。僅喙就有1.5米長。喙每側有23和37(通常是25-34個)個喙齒。頭部背腹扁平,嘴和鰓位於身體下方,眼睛位於背部。最顯著的特徵是長而扁平的喙,沿邊緣鑲有喙齒。體背表面為綠褐色或橄欖色,背鰭呈黃灰色。它們的喙齒通常是骯髒的奶油色或黃色,與它們的背喙的深色形成對比。側面呈黃色。身體腹面呈乳白色。眼睛從灰色到銀色,瞳孔為黑色。

綠鋸鰩棲息于海洋、河口和淡水中,通常更喜歡位於河口以外的沙子和泥漿基質。綠鋸鰩會左右擺動它們的喙,將無脊椎動物從基質中驅逐出來,並用喙擊暈它們。很可能捕食包括小型魚類、魷魚以及螃蟹和蝦等甲殼類動物。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巴林、厄利垂亞、印度尼西亞、肯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卡達、蘇丹、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Pristis zijsron
  • 別名:後鰭鋸鰩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鋸鰩目
  • 鋸鰩科
  • :鋸鰩屬
  • :綠鋸鰩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Bleeker,1851
  • 保護級別:(IUCN)2012年 ver 3.1——極危(CR) 
  • 中文學名:綠鋸鰩
  • 外文名:green sawfish、longcomb sawfish、longsnout sawfish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主要價值,物種文化,

動物學史

1851年,歐洲魚類學家彼得·布萊克(Pieter Bleeker)居住在爪哇島時首次描述了綠鋸鰩。彼得·布萊克在東印度群島生活了近20年,這使他能夠收集和描述印度尼西亞大約1300種魚類,包括綠鋸鰩。一個長99.1厘米綠鋸鰩的喙是從婆羅洲河裡捕獲的一個標本上取下的,保存下來作為該物種的一個標本(稱為“模式標本”)。這個喙位於荷蘭萊頓國家自然博物館。綠鋸鰩的有效學名是Pristis zijsron(Bleeker,1851)。綠鋸鰩的同義學名包括無效物種(Pristis leptodon Duméril,1865)和幾個拼寫錯誤(Pristis zisron Bleeker,1851;Pristis zyrson Bleeker,1851和Pristis zysross Bleeker,1851年)。鋸鰩屬學名Pristis是希臘語的““鋸(saw)”。尚不清楚種名zijsron的具體名字是從何而來,而且似乎也不是以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名字命名的。後綴“on”是希臘語,但是特定名稱zijsron的其餘部分不顯示希臘語。zijsron這個名字的來源仍然是個謎。

形態特徵

綠鋸鰩看起來很像鯊魚,但實際上是鰩魚。它們不尋常的鼻子,或者說喙上,布滿了“牙齒”(專門的鱗片),用來通過左右擺動來擊昏魚。綠鋸鰩是最大的鋸鰩種類,長達7米。僅喙就有1.5米長。剛出生的綠鋸鰩尺寸為76厘米。每側有23和37(通常是25-34個)個喙齒。通常喙的一側比另一側稍微多一些牙齒。兩顎有許多排緊密排列的圓形尖牙。圓形的牙冠小齒覆蓋整個身體。
頭部背腹扁平,嘴和鰓位於身體下方,眼睛位於背部。綠鋸鰩在海底時,可以通過每隻眼睛後面的大洞將水吸入鰓中呼吸。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長而扁平的喙,沿邊緣鑲有喙齒。這些“牙齒”深深地固定在堅硬的軟骨中,如果牙根受損,就不會再長出來。牙本質在所有發育階段都是相似的,儘管較大的個體表現出更明顯的牙冠。與其他鋸鰩種類一樣,綠鋸鰩具有均勻覆蓋身體的單尖牙本質,而在鈍鋸鰩屬中發現的是三尖牙本質。沿著身體後部的小齒更加細長和凸出,而腹面的小齒更小,像路面。中背龍骨,由大的專門的真皮小齒組成,從剛超過尖頂延伸到第二背鰭的基部。這個背龍骨在胎兒身上顯得更暗。
體背表面為綠褐色或橄欖色,背鰭呈黃灰色。它們的喙齒通常是骯髒的奶油色或黃色,與它們的背喙的深色形成對比。側面呈黃色。身體腹面呈乳白色。眼睛從灰色到銀色,瞳孔為黑色。
綠鋸鰩看起來與櫛齒鋸鰩Pristis pectinata)相似,但它的第一個背鰭的起點略位於腹鰭起點的後面,而不是直接位於或略位於腹鰭的前面。一側最後兩顆喙齒之間的間隙約為前兩顆齒之間間隙的4-8倍,而前兩顆齒之間的間隙約為前兩顆齒之間間隙的2-4倍。綠鋸鰩的喙部更窄。此外,與櫛齒鋸鰩相比,綠鋸鰩每側喙齒的平均數量更大,並且具有綠色的體色,而不是棕色或藍灰色。幼魚的喙部與櫛齒鋸鰩的喙部相似,但可以根據第一個背鰭的位置來區分,第一個背鰭的位置略晚於腹鰭的起點,而不是直接高於或略早於腹鰭。
無鼻口溝。鰓孔5個,腹位,位於胸鰭基底內側。背鰭2個,無硬棘;胸鰭前緣伸達頭側後部;尾鰭粗大發達;奇鰭與偶鰭的輻狀軟骨後端具很多角質鰭條。

近種區別

綠鋸鰩與鋸鯊Pristiophorus spp.)的區別在於,它們沒有倒鉤、背側壓縮的身體、腹側鰓、類似大小的嘴齒、較大的身軀和對淺海棲息地的偏好。

棲息環境

綠鋸鰩是沿海魚類,棲息于海洋、河口和淡水中,通常更喜歡位於河口以外的沙子和泥漿基質。其中幼魚多發生在近岸淺水域,而成年魚則多見於7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
綠鋸鰩

生活習性

綠鋸鰩會左右擺動它們的喙,將無脊椎動物從基質中驅逐出來,並用喙擊暈它們。很可能捕食包括小型魚類、魷魚以及螃蟹和蝦等甲殼類動物。綠鋸鰩的掠食者可能包括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扇形錘頭鯊(Sphyrna lewini)和鹹水鱷魚Crocodylus porosus)。

分布範圍

存在不確定: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吉布地、埃及、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科威特、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緬甸、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索馬里、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越南、葉門。
存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巴林、厄利垂亞、印度尼西亞、肯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卡達、蘇丹、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可能滅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模里西斯、留尼旺島、南非、泰國。

繁殖方式

雄性在4.3米以下成熟。雌性估計在9歲時達到成熟。曾發現一條產後雌性綠鋸鰩長3.8米,雌性比雄性成熟早。綠鋸鰩是壽命最長的鋸鰩,壽命超過50年。
無胎盤卵黃囊胎生。胚胎只有通過卵黃囊才能獲得營養,卵黃囊為胚胎在出生前在子宮內發育成功能完善的幼胚提供所需的全部能量。分娩發生在澳大利亞北部的季風季節(12月至3月)。妊娠期未知。紅海中綠鋸鰩的幼體大小從0.5-3米不等。在澳大利亞,雨季(1月至7月)出生的幼魚多達12條(Peverell,2010;Morgan等人。2010年、2011年)。據報導,出生時的身高在60-80厘米之間。幼魚的喙齒在出生前被一層組織覆蓋,以免傷害母親。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1999年《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列入1994年《澳大利亞昆士蘭漁業法》。
列入2000年《澳大利亞北領地領土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法》。
列入1994年《西澳大利亞魚類資源管理法》。

種群現狀

綠鋸鰩偶爾會在以其他物種為目標的商業刺網和拖網漁業中被捕獲。2007年6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對保護所有鋸鰩種實施了保護,使鋸鰩肉、其喙或鰭的貿易成為國際非法行為。唯一允許的貿易是從澳大利亞購買數量極其有限的公共水族館。當地的鋸鰩種群狀況不明。然而,根據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它們在澳大利亞水域受到保護。
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東非海岸線發現了綠鋸鰩(Everett at el.,2015)。從索馬里到亞丁灣一直到紅海(Moore,2014)。當地的生態知識表明,雖然數量在下降,但波斯灣仍有綠鋸鰩種群。從亞丁灣,從印度海岸到泰國,南經印度尼西亞(Last和Stevens,1994)。1967年,一個5.13米的標本在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被捕獲(Marichamy,1969)。在澳大利亞,從布魯姆(西澳大利亞)到悉尼(新南威爾斯)都有報導,從南澳大利亞的格倫格(Glenelg)也有報導(Last&Stevens,1994)。澳大利亞北部的卡彭塔利亞灣可能是最後一批存活的綠鋸鰩種群之一(Peverell,2005)。最後,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被確定為該物種的重要繁殖場所(Morgan等人,2015)。綠鋸鰩似乎在其範圍內的任何地方都不再常見了。

保護措施

在澳大利亞水域內,禁止捕魚的地區包括大堡礁海洋公園的約30%,以及卡彭塔里亞灣,北領地和西澳大利亞州的一些河口和近岸水域。澳洲北部近海刺網漁業中的目標物種澳洲肺魚的臨時產卵關閉也提供了實質性保護(在某些管轄區長達三個月)。在其他分布州,也禁止捕魚。沒有專門針對綠鋸鰩的威脅的關閉措施。由於缺乏有關綠鋸鰩運動的信息,整個範圍內所有禁止捕魚的地區的效果仍不確定。
通過教育獲得了巨大的保護效益。在澳大利亞,制定了針對鋸鰩的處理措施,並以印刷材料、視頻和面對面培訓的形式分發給漁民。旨在最大化的把鋸鰩從漁具中給釋放了。考慮到鋸鰩的大小和形態,釋放鋸鰩可能很危險,從歷史上看,鋸鰩經常被殺死或鋸掉喙齒,以使取放漁具更加安全和容易。因此,制定處理指南(例如,DEEDI 2010)可能會帶來重大好處,並且對於在受到充分保護的範圍州(例如澳大利亞)開展作業的漁業也很重要。通過在公共水族箱中展示以及通過有關鋸鰩的教育材料(例如,提供給學校和其他感興趣的團體的外展材料),還可以從更一般的公眾教育中獲得保護收益。但是,尚未對這些措施好處進行量化。這些措施提高了人們對這些分類單元的重要性以及他們面臨的保護挑戰的認識,這些措施得到了公眾對保護行動的支持。

主要價值

在亞洲的魚翅市場上,綠鋸鰩的魚翅都比它們的肉更值錢。綠鋸鰩的卵、肝油、喙和膽汁在中藥中都有套用。他們的喙齒作為古董出售。

物種文化

綠鋸鰩在澳大利亞土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經常在樹皮畫中描繪。它們偶爾會在釣魚比賽中被捕獲,但很少被釣魚者鎖定。大型的綠鋸鰩能在重的釣具上長時間搏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