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學名:Pristis pectinata)是鋸鰩科、鋸鰩屬魚類。櫛齒鋸鰩是鋸鰩科中的最大種。體延長,平扁,背面網凸,腹面平坦。頭平扁,二角形。吻呈劍狀突出,邊緣具鋸齒24-32對。背鰭2個,形狀和大小相同。胸鰭寬大。尾鰭無下葉。體背面黑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白色或淡黃色。最大體長760厘米,重達350千克,一般可達500厘米。嘴巴和鰓縫位於腹部,眼睛位於背部。吻鋸包括身體總長度的約21-30%。吻鋸底部最寬,齒寬於長,間距均勻。每顆牙齒的背部腹側略微扁平,形成一個鋒利的前邊緣,而牙齒的後部有一個凹槽,形成兩個切削邊緣。齒尖鋒利,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鈍。

櫛齒鋸鰩棲息於近海沙、泥底質淺海區、河口附近,也可進入河流。常用棒槌樣的鋸吻攪起海底泥沙中的無脊椎動物,或擊暈水中魚類而食之。分布於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西部白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至巴西沿海,包括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東部白直布羅陀至納米比亞,包括地中海、加那利群島、維德角等周邊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Pristis pectinata
  • 別名:寬鋸鰩、鋸鰩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鋸鰩目
  • 鋸鰩科
  • 鋸鰩屬
  • :櫛齒鋸鰩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1794
  • 保護級別:(IUCN)2012年 ver 3.1——極危(CR) 
  • 中文學名:櫛齒鋸鰩
  • 外文名:Comb Shark、smalltooth sawfish、wide sawfish、Sawfish
  • 同義學名:Pristis serraBloch&Schneider 1801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保護措施,主要價值,物種文化,

動物學史

櫛齒鋸鰩的名字來源於它細長的,像刀片一樣的鼻子,上面鑲嵌著“牙齒”。拉瑟姆(Latham,1794)首次將櫛齒鋸鰩學名定義為Pristis pectinatus。由於原始學名存在性別問題,後來,學名更改為Pristis pectinata(Latham,1794)。屬名Pristis源自希臘語單詞“Pristis”,意思是“鋸(saw)”。

形態特徵

櫛齒鋸鰩是鋸鰩科中的最大種。體延長,平扁,背面網凸,腹面平坦。頭平扁,二角形。吻(喙)呈劍狀突出,邊緣具鋸齒24-32對。背鰭2個,形狀和大小相同。胸鰭寬大。尾鰭無下葉。體背面黑灰色至黑褐色,腹面白色或淡黃色。最大體長760厘米,重達350千克,一般可達500厘米。
嘴巴和鰓縫位於腹部,眼睛位於背部。吻鋸包括身體總長度的約21-30%。吻鋸底部最寬,齒寬於長,間距均勻。每顆牙齒的背部腹側略微扁平,形成一個鋒利的前邊緣,而牙齒的後部有一個凹槽,形成兩個切削邊緣。齒尖鋒利,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鈍。
櫛齒鋸鰩的吻齒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齒,是一種鱗片。如果牙齒丟失,吻齒不會再長出來;但是,只要基部保持完好,被削掉的牙齒就會繼續生長。除了吻齒之外,櫛齒鋸鰩的下顎有10-12排牙齒,位於身體的腹側。上頜骨和下頜骨具有大約88-128和84-176齒。這些牙齒小而圓。
背面有小齒鈍。最小的小齒突傾向於在鰭的外緣和頭部,就在眼睛前面。腹側,小齒鈍,從圓形到橢圓形到圓形的近多邊形不等,並且沒有花梗。事實上,它們沒有花梗,使得腹側比背側更光滑的接觸。牙本質腹側多,皮膚幾乎看不見。新生的櫛齒鋸鰩完全沒有牙本質;但是,當生長達到1.4米時,吻鋸完全被牙本質覆蓋。吻鋸中部的小齒與腹側的大小相似,但向吻鋸邊緣變大。
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

近種區別

櫛齒鋸鰩與普通鋸鰩Pristis pristis)在西大西洋和東大西洋的部分地區共有,並且可以根據幾個形態特徵與之區分。櫛齒鋸鰩的第一背鰭與腹鰭的背側起源於同一位置,而普通鋸鰩的第一背鰭起源於腹鰭的前面。此外,櫛齒鋸鰩的胸鰭比普通鋸鰩的胸鰭小。櫛齒鋸鰩尾鰭的上、下葉比普通鋸鰩不突出。最後,櫛齒鋸鰩的鋸在吻的每一側包含20-30個吻齒,而普通鋸鰩在每一側上最大的24顆牙齒,尺寸較大。

棲息環境

櫛齒鋸鰩棲息於近海沙、泥底質淺海區、河口附近,也可進入河流。幼魚的主要棲息地包括淺海河口水域和紅樹林海岸線。未成年和成年魚向更深和更多的鹹水過渡,包括泥灘、海草和沙灘以及珊瑚礁。
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

生活習性

櫛齒鋸鰩常用棒槌樣的鋸吻攪起海底泥沙中的無脊椎動物,或擊暈水中魚類而食之。櫛齒鋸鰩的吻使它們能夠搜尋和捕獲獵物。他們的吻齒上覆蓋著感官,可以探測獵物發出的電信號。一旦被發現,櫛齒鋸鰩就會左右擺動吻齒,用吻上的牙齒上刺穿獵物。主食包括甲殼類動物等底棲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可能滅絕: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貝多、貝寧、博內爾島、聖尤斯達蒂斯和薩巴島(薩巴島、聖尤斯達蒂斯、博內爾島)、喀麥隆、開曼群島、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拉索、象牙海岸、多米尼加、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幾內亞、牙買加、賴比瑞亞、馬提尼克島、蒙特塞拉特、奈及利亞、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聖馬丁(荷蘭)、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拉圭、英屬維京群島、美國維京群島。
存在:分布於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西部白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至巴西沿海,包括巴哈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東部白直布羅陀至納米比亞,包括地中海、加那利群島、維德角等周邊海域。主要分布於巴哈馬、貝里斯、古巴、宏都拉斯、獅子山、美國。
存在不確定: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國、法屬蓋亞那、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蘇利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櫛齒鋸鰩是卵生的,產生內部成熟的胚胎,由卵黃囊滋養。受精是內部的,大約產生15-20個胚胎。妊娠期不詳。在佛羅里達州,春季末和秋季初,懷孕的雌性和幼魚的捕獲記錄有所增加,這表明櫛齒鋸鰩在11月至7月之間產卵,高峰期在4月至5月之間。幼魚的喙齒在出生前被一層組織覆蓋,以免傷害母親。
2015年,有科學家發現野生的櫛齒鋸鰩能在自然環境下生殖,這是發現的第一個的脊椎動物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這種無性繁殖的例子。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2003年4月1日,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將櫛齒鋸鰩列入瀕危物種名單,使其成為第一個根據《瀕危物種法》獲得保護的海洋魚類物種。

種群現狀

櫛齒鋸鰩的鋸吻很容易被漁網纏住,造成捕撈過度,資源嚴重衰退。棲息地的破壞和過度捕撈是導致櫛齒鋸鰩從大部分延伸到大西洋東部和西部海岸的範圍滅絕的主要原因。它還存活在以前廣泛分布的幾個殘存區域。美國、巴哈馬、古巴、宏都拉斯、獅子山和貝里斯都有櫛齒鋸鰩魚。後來,有幾個亞種群被認為已經滅絕,包括非洲西海岸和維京群島的那些。剩下的少數種群是小的、支離破碎的,並且通常彼此隔離。

保護措施

自從1992年佛羅里達州禁止商業和娛樂性捕魚以來,鋸鰩一直受到保護。所有種類的鋸鰩都列在CITES的附錄一中,該附錄禁止它們參與任何國際貿易。

主要價值

櫛齒鋸鰩肉可食用,鰭可制魚翅,肝可提取魚肝油,用於醫藥、製造肥皂;皮可制高檔皮革。吻鋸經常作為古董和供展示使用。

物種文化

1969年,尼加拉瓜發行的一枚櫛齒鋸鰩郵票(鋸鰩科首枚魚類郵票),面值為3科多巴(Córdoba)。
1997年,維德角發行一套四枚櫛齒鋸鰩郵票,面值為15埃斯庫多(Escud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