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鱷(鹹水鱷魚)

灣鱷

鹹水鱷魚一般指本詞條

灣鱷是鱷形目真鱷科鱷屬爬行動物,又名食人鱷、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灣鱷軀幹呈長筒形;吻部較狹長,前喙較低,吻背雕蝕紋明顯,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趨向吻端,但互不連線;頭後無枕鱗,頸部與頭、軀無明顯區別,頸背散列的頸鱗合成方塊,左右各有一枚纖長骨鱗;尾巴粗壯側扁,其長超過頭、體的總和,後肢較長;腹部呈淺白色,背部為深橄欖色或棕色。

灣鱷分布於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喜歡在開闊的海岸、河流的入海口等處活動,但也棲息於沼澤、河流等淡水中。灣鱷是性情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灣鱷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利用腐草作為巢穴,每次產20-90枚卵。經過75日-96日便可孵出幼鱷。

灣鱷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作為大型爬行動物,灣鱷也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是開發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之一。灣鱷被認為是鱷類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之一,在《國際貿易保護瀕危物種》附錄I名單中,已經被列為最瀕危動物,野生灣鱷及其產品的交易已被禁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灣鱷
  • 拉丁學名:Crocodylus porosus
  • 別名:海鱷、鹹水鱷、呼雷、食人鱷、河口鱷、馬來鱷、裸頸鱷
  • 外文名:Estuarine Crocodile、Salt-water Crocodil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蜥形綱
  • 鱷目
  • 鱷科
  • 鱷屬
  • :灣鱷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雙孔亞綱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Schneider,1801
  • 保護級別:(IUCN)1996年 ver 2.3——無危(LC )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價值,防禦策略,世界紀錄,

動物學史

中國近代就有灣鱷分布的記錄——《巡海記》。李準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 “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鱷昔日曾在中國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一帶棲息。

形態特徵

灣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雄性灣鱷成年後體長一般不會超過5米,個別可達7米。雌性最大體長2.5-3米。成年雄鱷體重可達600-1000千克。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有記錄表明,世界上最大的灣鱷有7米長。灣鱷上頜每側具有16-19枚牙齒,下頜每側14-15枚。由於灣鱷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
灣鱷與其他鱷魚一樣,也歸屬於恐龍家族。從兩億多年以前出現在地球上直到現在,灣鱷的外表一直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灣鱷的吻窄且長,吻背雕蝕紋明顯,前喙較低;眼大,呈圓形外突,虹膜呈綠色,有上下眼瞼與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與淚腺;眼前各有一道骨脊趨向吻端,但互不相接;耳孔位於眼後,細長如縫。外鼻孔開於吻端,只有一個,鼻道內無中隔,其後端邊無橫起緣褶而有鱷帆;下頜齒列咬時與上頜齒列交錯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
灣鱷的頸部與頭、軀無明顯區別,頭後沒有枕鱗和後枕鱗。頸背上散列的頸鱗合成方塊,左右各有1枚纖長骨鱗。背鱗有16-17行,中背有6行棱。灣鱷軀幹為長筒形,是頭長的5倍。灣鱷的尾巴粗壯、側扁,長度超過頭和身體的總和,可以作為襲擊時的有力武器。
灣鱷的四肢粗壯,肢體後緣鱗片起棱成鋸緣,後肢較長,生有五趾,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內側兩趾半蹼,三趾有爪,而外趾全蹼。成年灣鱷的背為棕色或深橄欖色,腹淺白色;幼體吻色淺而明,身體或底色較淺,有深紅斑點;或底色較深,有淺色斑點。

棲息環境

灣鱷生活在海灣里或遠渡大海。灣鱷依水而居,它們把家安在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泥窩裡。除此之外,雄性灣鱷還會為自己精心挑選一處領地其中要考慮的因素不僅包括食物的供應、曬太陽的場所等, 還包括能否有接近異性的便捷小路。

生活習性

灣鱷是性格兇猛的大型鱷魚。具地盤意識。耐力也很出眾,能從澳大利亞穿越一千多千米的海洋一直游到孟加拉灣。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灣鱷位於濕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有些地區甚至比老虎更為可怕。幼體以捕食昆蟲、兩棲類、甲殼類、細小的爬行類及魚類為主,成體會捕食體形更大的動物,但主要以泥蟹、龜、巨蜥及水鳥為食物,部分體形更大的成體甚至會捕食水牛、牲畜、野豬及猴子,在海里亦會捕食鯊魚。在澳洲,灣鱷更曾有食人,甚至襲擊船隻的記錄,故又名為“食人鱷”。
灣鱷領地意識強烈,雄鱷獨占領域,驅逐闖入者,一雄率擁群雌。成鱷經常在水下,隻眼鼻露出水面。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如炬,幼鱷則帶紅光。
灣鱷捕食時的兇殘面目讓它成為人們眼中的“冷血殺手”。“殺手”最致命的武器就是它又窄又長的血盆大嘴。 這張占據灣鱷體長六分之一的大嘴有著極大的咬力,每平方厘米約200千克,比人的咬力強10倍以上。不過,灣鱷的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 它往往用大嘴夾住獵物,將它們拖到水岸邊的石頭或者樹幹旁猛烈地摔打,直到摔碎或者摔軟後再一點點吃掉。因為灣鱷的牙齒無法嚼爛食物,所以它擁有個特殊的胃裡面有脊椎動物中最強勁的胃酸。這使它的消化功能變得非常好,能消化任何食物,包括骨頭。灣鱷魚有時也吃點沙石,幫助自己消化。

分布範圍

分布: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帛琉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萬那杜、越南。
滅絕:新加坡。
可能滅絕:泰國。
灣鱷(鹹水鱷魚)
灣鱷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雌性大約在10-12歲時達到性成熟。雄性要到16歲才達到性成熟。灣鱷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雄性灣鱷們常常在繁殖季節展開領土保衛戰,它們會先擺出作戰的姿勢,然後用頭猛烈頂撞對方。如果這個戰術不管用,它們就會用嘴互相撕咬,直到把對手的下巴咬爛才肯罷休。當然,最後勝利者將會贏得和雌性交配的權利。雄性以身軀壓在雌性背上,前肢抓緊雌鱷不放,用尾繞著雌性後段,進行交配,持續數小時之久。
灣鱷利用腐草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距海6萬米以上),以尾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直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每巢有白色鈣殼卵20-90枚左右,卵徑80毫米×55毫米。在卵的孵化期間,母鱷會一直守在巢旁,並時不時用尾巴往卵蛋上灑水以保持卵蛋的溫度,保持30-33℃的溫度,孵化75-90天。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達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千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 ver 2.3——無危(LC )。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種群現狀

野生灣鱷在多數國家是受保護的,但有些國家的保護有效性值得懷疑。國際上公認保護得最好的應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那裡的野生種群都處於可持續利用和增長狀態。有一個與上述兩個國家相類似的保護管理計畫正在印度尼西亞開始試驗和實施。另外,人工灣鱷飼養數量正大幅上升,尤其以東南亞國家為甚。

主要價值

灣鱷最大的經濟價值是利用其皮製革,是世界上珍貴的皮革之一。灣鱷肉可食,緬甸人嗜食鱷肉。泰國人不嗜鱷肉而珍視鱷膽,作為醫治婦女的不孕症。灣鱷的分布區域廣,產量又較多,南洋人除食肉之外,也鞣鱷皮作革製作皮鞋、腰帶、 箱篋、手提包等,紋色美觀,為精貴的裝飾革製品,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作為大型爬行動物,灣鱷也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是開發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之一。

防禦策略

如在水中遭遇襲擊,在混亂時趁它不注意去戳它的眼睛;如在陸地上,尋求時機照它鼻子猛擊幾拳,它便會逃跑了,這是因為鱷魚鼻子神經發達,一旦遭受撞擊,便會使鱷魚軟弱無力;如被咬後,最好跟它一塊翻,然後尋求時機掙脫。不過灣鱷的咬合力約為1902千克,這很難掙脫”。

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一種,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最長長度在7米以上,體重1400-1600千克。(金氏世界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