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界法

經界法

經界法,是南宋清查與核實土地占有狀況的措施。紹興十二年(1142),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界法。詔專委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界所,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始,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其具體措施有﹕ 打量步畝﹕以鄉都為單位,逐丘進行打量,計算畝步大小,辨別土色高低,均定苗稅。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各得其實﹔然後合十保為一都之圖,合諸都為一縣之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界法
  • 時期紹興十二年
  • 漢語拼音:jingjiefa
  • 實行時間江蘇蘇州
歷史沿革,具體內容,

歷史沿革

紹興十二年(1142),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界法。詔專委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界所,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始,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
由於漳﹑汀(今福建長汀)﹑泉三州行而復罷,紹熙二年(1191)曾再度清丈,但也未成功。因此,紹興經界不到百年,舊籍之在官者半已不存,甚至漫不可考,賦稅隱漏走移愈益嚴重。嘉定以後,婺州(今浙江金)﹑嘉興府(今浙江嘉興)﹑平江府﹑常州﹑信州(今江西上饒)﹑饒州(今江西波陽)等地又陸續推行經界。終因官吏豪紳的反對,未能貫徹下去。

具體內容

打量步畝﹕以鄉都為單位,逐丘進行打量,計算畝步大小,辨別土色高低,均定苗稅。
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
各得其實﹔然後合十保為一都之圖,合諸都為一縣之圖。
置砧基簿﹕每戶置簿,逐一標明田產的田形地段,畝步四至,以及得產緣由,赴縣印押,永充憑證﹔遇有典賣交易,須各持砧基簿和契書對行批鑿。到紹興十九年冬,除淮東﹑淮西﹑京西﹑湖北四路屬邊境地區未行外,其餘各路多數州軍都已次第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