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

地籍

在《辭海》(1979年版本)中,地籍被稱為“中國歷代政府登記土地作為徵收田賦根據的冊簿”。簡單地講,地籍是為徵收土地稅而建立的土地清冊,這是地籍最古老、最基本的含義。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地籍不但為土地稅收和土地產權保護服務,還要為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地籍的套用領域擴大到30多個,我們把這種地籍稱為多用途地籍或現代地籍。很顯然,多用途地籍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籍
  • 外文名:cadastral
  • 解釋:國家登記土地隸屬關係的簿冊
  • 補充:一般用文字和平面圖記載
  • 書籍:地籍管理
來源,概念,套用,分類,內容,作用及功能,地籍管理,工作內容,特點,基本內容,管理的方法,土地登記,土地統計,土地評價,歷史沿革,

來源

地籍最初由收取賦稅之需而產生,我國歷來有“稅有籍而來,籍為稅而設之”的說法。

概念

地籍是指國家為了一定的目的,記載土地的權屬、界址、數量、質量和用途等基本情況的圖簿冊。依據法律規範,對每宗地(由界址線包圍的土地)的土地權屬、位置、界址、數量、質量以及利用狀況進行調查(包括測繪),並將所獲狀況記載在案(成圖、成卡、簿冊、檔案或法律證書)的信息集及其載體,其核心意義在於反映土地權利之歸屬。

套用

國家登記土地隸屬關係的簿冊。一般用文字和平面圖記載,標明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面積、位置界線、土地質量、權屬關係及利用情況等。在私有制社會,地籍工作是為了維護土地私有制,以便國家掌握土地資料按田畝徵稅。在社會主義社會,地籍工作是維護土地公有制,以利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措施,並作為徵收農業稅的依據。

分類

按發展階段(或者主要功能)劃分
按發展階段(或者主要功能)劃分為稅收地籍、產權(法律)地籍、多用途地籍
(1)稅收地籍的目的是課稅。內容包括納稅人的姓名、土地面積和等級;通常使用的手段是地塊丈量土壤質量產量、收入評定土地等級、圖解、解析結合。
(2)產權或法律地籍,目的是保護土地的所有制,鼓勵合法的土地交易;內容包括宗地界址、界線,土地權屬、面積、位置、質量等;其使用手段為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圖解、解析結合 。
(3)多用途地籍,目的是課稅,產權,土地登記統計,土地市場,土地規劃,土地信息庫等;內容包括土地位置,宗地界址、界線,權利人姓名、住址,土地面積、等級、權屬性質、質量等 ;其使用手段為光電,遙感技術,微縮技術,計算機,網路等綜合運用;解析為主。
按特點和任務(或者先後時序)劃分
按特點和任務(或者先後時序)可以劃分為初始地籍、變更(日常)地籍。
(1)初始地籍,指的是某一時期,對縣以上行政轄區內全部土地進行全面調查,並形成初始的地籍圖、冊 、簿;它的作用是用於地籍管理工作的基礎、土地估價、土地規劃的依據。
(2)變更地籍(日常地籍),指的是針對土地數量,質量,權屬,分布,使用狀況等的變化,對初始地籍進行的修正,補充和更新;其作用是保持地籍信息資料的現勢性、連續性 隨時變更;此外還應隨時調查、隨時更新、隨時登記。
按行政管理層次劃分
按行政管理層次可劃分為國家地籍和基層地籍。
國家地籍,是指縣級以上集體土地所有權單位的土地和國有土地的一級土地使用權單位的土地,以及農村宅基地和鄉鎮村企業建設用地等,主要服務於土地權屬的國家統一管理。
基層地籍,是指縣級(包含)以下集體土地使用者的土地和國有土地的二級使用者的土地,主要服務於土地利用或使用的指導和監督。
按地域劃分
按地域可劃分為城鎮地籍農村地籍
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劃分
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可劃分為常規地籍和數字地籍。
常規地籍,一般以過去通常運用的手段和形式來完成地籍信息的收集、調查、記載、整理,用常見的形式,即通過建圖、表、卡、冊、簿等方式來表現地籍資料。常規地籍費工費時,成果累贅,套用不便,差誤防範困難。
數字地籍,從基礎資料起,用數字的形式存貯於體積小、重現度高的存貯介質中,通過規範的程式實現整理、分類、匯總及建庫。無論圖形資料還是數字資料,都轉化為數字形態,從而省略了累贅不便的圖、表、卡、冊、簿。數字地籍具有處理能力強、省工節時、可以有效防止加工整理誤差、檢索快捷準確、表現形式生動等優越性,它代表著地籍現代化的方向。

內容

地籍是反映土地及地上附著物的權屬、位置、質量、數量和利用現狀等有關土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狀況的資料,亦稱土地的戶籍。
基礎地籍資料包括地籍圖、地籍冊和地籍登記檔案。地籍資料應具有現實性和準確性。
“籍”字就其字義而言,《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1.書籍、冊子;2.籍貫;3代表個人對國家、組織的隸屬關係。各國都套用戶籍來管理戶口,地籍來管理土地。地籍在我國歷史悠久,1979年《辭海》釋義為:中國歷代政府等級土地作為徵收田賦根據的簿冊。“而在2002年發行由葉公強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地籍管理》一書中,對地籍的引申解釋為:”是記載土地位置、界限、數量、質量、權屬、地價和用途(地類)等基本情況的簿冊。”

作用及功能

由為稅收服務進而全面為土地管理服務,為國家管理和決策服務,為社會各方面提供服務。同時,地籍在諸多管理事務中起著基礎作用,在土地制度建設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般來說,地籍資料具有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和規劃的功能,財政稅收的功能和法律功能。
記載土地位置、數量、質量、權屬、用途等基本狀況的冊籍。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田賦清冊,宋代有砧基簿,明代有魚鱗圖冊,民國開始進行大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編制地籍圖冊。最初,國家為對土地進行稅而收集、編制、管理地籍資料。後來,地籍逐漸發展為國家鞏固一定土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確定土地收益分配的基本檔案資料。與之相適應,國家對地籍的管理成為國家土地管理活動的一個基本內容。國家依據有關法律,運用一定的技術、經濟、行政手段,蒐集和系統整理有關資料,建立起有統一標準的系統,精確的地籍檔案。中國自1984年以來頒布實施了不少有關地籍管理的法律政策,對土地調查、登記、統計、分等定級和建立地籍檔案制度,都作了規定。

地籍管理

中國地籍管理以土地產權為核心,依法實行土地登記制度、土地權屬爭議調處制度、土地調查制度、土地統計制度、土地動態遙感監測制度。

工作內容

組織和開展調查、規範技術標準、劃分土地等級、進行土地統計、制定確定權屬的法律標準、嚴格實行土地登記。

特點

  1. 地籍管理是一系列具有連貫性、有序性的工作;
  2. 地籍管理必須有制度作為保障;
  3. 不同時期的地籍管理有著不同的技術基礎和技術標準;
  4. 地籍管理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套用目的。

基本內容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縣為調查作業單位,地籍調查的核心是土地權屬調查
土地分等定級 是以土地利用分類和土地條件調查為基礎,對土地質量指標的綜合分析,對土地質量水準的相對評價。

管理的方法

土地登記

對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按面積、位置、界線 、所有權和使用權登記註冊 ,繪製平面圖,頒發土地證。經過登記後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土地統計

通過土地調查,用數字、圖表及文字資料系統地反映全國範圍內已利用或尚未利用土地的數量、質量、權屬和利用狀況,以及土地的動態變化。在按單位統計的基礎上,匯總成鄉、縣、省(市、自治區)和全國的統計資料,經政府部門審批後成為正式檔案。

土地評價

通過對構成土地質量的自然因素( 土壤、氣候、地形地貌、水文等)和經濟因素(單產、位置、交通條件等)的評定,將土地按質量分成等級,為合理利用土地和徵收農業稅等提供依據。
地籍最初是為徵稅而建立的記載土地的位置、界址、數量、質量、權屬、用途(地類)等狀況的田賦清冊和薄冊,其主要內容是應納稅的土地面積、土壤質量及土地稅額的登記。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地籍的主要功能已轉變為保護土地產權和課稅服務,成為國土資源管理、城市建設管理決策的依據。

歷史沿革

從中國夏、商、周時代採用的貢、助、徹稅制和井田制中已可窺見古代地籍工作的雛形。以後各封建朝代都重視土地調查和地籍清查工作。如晉代的課田制或戶調製,北魏頒布的均田制,宋代王安石推行的方田法以及南宋實行經界法時記載田塊的“砧基簿”(即地籍簿),明代設立的戶口田帖和編制的全國土地登記簿──魚鱗圖冊等。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政府為保障土地私有制,徵收土地稅,開始進行全國的田籍整理工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土地改革中沒收地主土地並銷毀舊地契後,曾向分得土地的農民頒發土地證書。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進行“查田定產”。1986年 6月2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
近20多年來,世界上已開發國家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土地統計分類和獲得有關土地所有者情況的準確信息進行收稅。有些國家把地籍工作和地產法律登記結合,制訂利用和保護土地的政策措施,建立統一的土地分類體系並開展土地評價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