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升級

經濟轉型(Economic Transition)或經濟轉軌(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種經濟運行狀態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這種轉變有四個關鍵要素: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轉型過程方式和轉型終極條件。

其中,轉型目標模式以及所謂漸進和激進兩種轉型方式的比較已是人們熟悉的命題,而對轉型的條件研究卻有所忽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轉型升級
  • 外文名:Economic Transition
  • 分類:轉型目標模式、轉型初始條件
  • 特點: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
概念,分類,特點,中國經濟,轉型持續,

概念

實際上,初始條件轉變為終極條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經濟運行條件必然會導致不同的運行路徑依賴,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對目標模式產生不同影響 。在探討經濟轉型之前,應分析“轉型”一詞的詞義。“轉型”作為一個基本概念,最初套用在數學、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後來才延伸到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場經濟向計畫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經濟轉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獻中,對經濟轉型的表述及研究的側重點均有不同,中文文獻往往以“改革、轉型、漸進和轉化”來描述。
就經濟轉型的概念而言,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經濟轉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其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也並非盡善盡美,也存在著現存經濟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經濟制度轉型的過程,也存在著從某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過渡的過程。

分類

經濟轉型有多種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劃分方法:
1、按轉型的狀態劃分:分為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
體制轉型。指從高度集中的計畫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
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和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等等。因此,結構轉型又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等。
另外,有的學者把經濟轉型的狀態分為四類: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戰略轉型、經濟成長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等。我們認為,無論怎么劃分,經濟轉型都不外乎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兩種類型。
2、按轉型的速度劃分: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指實施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畫,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儘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數學者把俄羅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稱為激進式轉型。激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漸進式轉型。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儘可能不引起社會震盪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多數學者把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模式稱為漸進式轉型。漸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過程。

特點

階段性和長期性的統一。在談到經濟轉型時,我們往往把某個時期經濟在體制和結構的變化稱為經濟轉型。因此在制定轉型計畫時往往會以時間多長、經濟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來衡量是否完成經濟轉型。其實,這只是階段性的經濟轉型。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本身時時刻刻都在追逐著質和量的提高,這種質和量的緩慢變化本身就是經濟轉型。習慣上我們把某個時期經濟發生的較大變化稱之為經濟轉型,即段性經濟轉型。
漸進性和激進性的交叉。經濟轉型往往表現為時而激進,時而漸進,在某些領域激進,在別的領域漸進。結構轉型和體制轉型的同步。經濟體制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經濟體制的創新。
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在經濟轉型中,政府和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兩種不同的力量。企業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基本動力,而實現經濟轉型又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兩者一個是內因,一個是變化的條件。只有兩種力量結合,雙方互動,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經濟轉型。
區域性和國際化的結合。經濟轉型通常是區域性經濟發展措施,而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又不得不考慮國際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經濟轉型必須緊跟當前科技發展步伐,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動向。

中國經濟

1、轉型的四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畫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徵。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並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採用“先試驗後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
中國從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畫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2、當前全國經濟轉型概況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構想,並且許多地區還制訂了經濟轉型規劃。其它地區雖然沒有提出經濟轉型的問題,但是實質上也在做著經濟轉型的工作。整體上看,全國經濟轉型可分為北方的經濟轉型和南方的經濟轉型,並且南北雙方的經濟轉型有著明顯區別。北方的經濟轉型以東北三省為代表,南方的經濟轉型以粵、浙、閩等省為代表。北方是我國的能源基地,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來的能源開採利用,許多地區能源開採業進入了萎縮期,由於資源的逐漸枯竭,導致了一些社會矛盾的出現。東北以阜新市、遼源市、伊春市、大慶市為代表的四個國務院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轉型的主要任務是減少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國重型製造業基地,但是製造業整體水平落後。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北方工業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替代產業、接續產業,其次是產業技術升級和經濟制度創新。也就是說北方經濟轉型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技術進步為輔的經濟轉型。南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地帶”,儘管如此,南方經濟與世界發達經濟還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推進產業技術進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質上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世界競爭。
3、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
縱觀當前全國的經濟轉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當前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的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套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後我國的產業發展態勢與經濟轉型
加入了WTO後,中國的一些優勢行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機電等由於不再受到最惠國、反傾銷之類的威脅,因而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優勢行業在迅速占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發展壯大中占領了世界生產技術的制高點。以服裝為例,2005年中國服裝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限的情況下,許多產品的外貿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實現了翻番。中國服裝業在向世界市場的邁進中,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了鍛鍊和提升,達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歐盟和美國的服裝生產界感到震驚。因此,在部分地區的經濟轉型中,有的地區(如阜新市新邱區)把服裝行業作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並且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外貿出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全國經濟轉型中,我國的優勢行業將是一些地區的最佳選擇。
6、當今世界經濟轉型的潮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突起,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追逐的結果,經濟信息化則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使然,在這場競爭中世界經濟將轉向以商務電子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將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七大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龍頭經濟。有的學者甚至把這種新經濟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7、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轉型的歷史是一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歷史,又是一部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世界各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儘管有許多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但是除了一些資源型產業因資源枯竭而退出歷史舞台外,傳統產業並不會因經濟轉型而成為終結者,相反傳統產業會在經濟轉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支撐,會遇到許多問題。只有在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孕育發展期後新興產業才可能成為某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因而,新經濟傳統經濟的融合,才是經濟轉型的最快和最佳選擇。在經濟轉型中,讓高新技術和商務電子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來帶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流動,從而推進市場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促成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效方法。

轉型持續

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經濟領域內的兩個不同概念。兩者是緊密聯繫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內在需求,是必要條件,可持續發展是經濟轉型的目標。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世界經濟時時刻刻都處在轉型之中。生產力發展的進步性決定了經濟發展必須不斷克服自身發展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這個自身不斷修正克服矛盾的過程便是經濟轉型。也正是由於經濟轉型,經濟才會在曲折中發生前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轉型作用於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發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社會基層是推進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但是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發揮著調整生產關係、合理分配生產資源、引領科技進步的作用。政府作用發揮的優劣,決定了經濟轉型能否順利進行,經濟轉型進展的快慢,決定了經濟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