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通知,前 言,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第二節 主要目標,第三章 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第一節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第二節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第三節 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第四節 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第五節 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第六節 推動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第七節 最佳化工業空間布局,第八節 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第四章 重點領域發展導向,第一節 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第二節 調整最佳化原材料工業,第三節 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第四節 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第五節 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水平,第六節加快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實施機制,第一節 完善保障措施,第二節 健全實施機制,
國務院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國發〔2011〕4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加強領導,密切配合,切實按照《規劃》要求做好各項工作。要進一步完善發展環境和市場機制,加強對市場主體行為的引導和約束,促進工業又好又快發展。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方案,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儘快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和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要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中期評估結果和總體實施情況要向國務院報告。
國務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
前 言
“十一五”期間,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和風險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工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戰場。今後五年,我國工業發展環境將發生深刻變化,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已進入到必須以轉型升級促進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轉型就是要通過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實現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最佳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整體最佳化提升。工業轉型升級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是指導今後五年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行動綱領,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具體部署,是工業領域其他規劃的重要編制依據。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國資委及國防科工局、菸草局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
第一章 “十一五”工業發展回顧和“十二五”形勢分析
第一節 “十一五”工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經歷了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中央果斷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巨觀調控措施,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我國工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工業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在全面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及時制定出台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和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1.3%,全國城鎮工業企業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6.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達30.2%。2010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2%,全國城鎮工業企業完成投資9.9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2萬億元。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組織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技術改造項目8955項,帶動社會投資1萬億元。“十一五”期間重點領域淘汰落後產能取得積極進展,其中淘汰煉鐵產能1.2億噸、水泥產能3.5億噸、造紙產能1070萬噸。2010年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31.2%,較2005年提高3.1個百分點。企業兼併重組步伐加快,鋼鐵、汽車、船舶、水泥等行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個百分點。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到2010年,依託工業企業設立了12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29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553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已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總數的53%。機械工業主要產品中約有40%的產品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接入通信(TD-SCDMA)、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
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取得積極成效。“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業化學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7%和1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69%,大宗固體廢物等綜合利用取得明顯進展。工業企業本質安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工礦商貿事故死亡人數和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較2005年分別下降33%和45%。
中小企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各類中小企業達4400萬戶(含個體工商戶),完成了全國50%的稅收,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各類產業集聚區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東部地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已占本地區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區湧現出一批特色產業園區,128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信息技術深化套用和軍民融合式發展穩步推進。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套用不斷深化。國家級“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和重點行業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國實現軟體業務收入1.3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4.5萬億元,分別為2005年的3.3倍和3倍。民口單位獲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已占全部許可證的2/3,國防科技工業完成民品產值占國防科技工業產值的74.5%。
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目前,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額已占全球製成品貿易的1/7,較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2010年,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FDI)為496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46.9%;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遍布129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90億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超過1400家,較“十五”末增長近一倍。國有工業大型企業布局調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工業行業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
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改善,總體實力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工業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部分“兩高一資”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規模經濟行業產業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空間布局與資源分布不協調;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高端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這些矛盾和問題已嚴重製約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儘快加以研究解決。
第二節 “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工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有國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的緊迫要求,只有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實現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國際環境呈現新趨勢。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更趨複雜,既面臨著難得機遇,也伴隨著嚴峻挑戰,給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帶來深刻影響。
——世界經濟成長和市場需求發生新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發展,為我國進一步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發展空間提供了新機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圍繞市場、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更趨激烈,能源資源、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錯綜複雜,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壓力。
——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孕育新突破。信息網路、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正在醞釀新的突破,全球範圍內新興產業發展進入加速成長期。我國在新興產業領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經濟分工調整的新機遇,加強戰略部署和統籌規劃,就有可能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優勢。同時,已開發國家紛紛推行“製造業再造”,加緊在新興科技領域前瞻布局,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如果應對不當、貽誤時機,我國在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拉大。
——全球化生產方式變革不斷加快。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柔性製造、虛擬製造等日益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國際競爭新格局,客觀上為我國利用全球要素資源,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創造了條件。同時,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產和組織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掌控著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我國工業企業提升國際產業分工地位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國內環境呈現新特徵。今後五年,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但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工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城鎮化進程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巨大的消費潛力將轉化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0%,內需主導、消費驅動、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將進一步引導居民消費預期,推動居民消費結構持續最佳化升級,為我國工業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價格持續上升,生產要素成本壓力加大,轉型升級的約束相應增多。
——信息化、市場化與國際化持續深入發展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信息化發展正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近年來,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市場逐步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日益擴大,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活力顯著增強。同時,我國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與已開發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完善過程中,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還不足,健全與科學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尚需較長過程。
——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更趨強化對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緊迫要求。隨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將進一步完善,為工業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等創造良好環境,也將促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同時,由於長期粗放式發展,我國工業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占全社會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70%以上,鋼鐵、煉油、乙烯、合成氨、電石等單位產品能耗較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20%;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原油、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等重要能源資源進口依存度超過50%。隨著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對加快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機制”。
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轉型升級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工業結構整體最佳化升級,加快實現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轉變。
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本質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最佳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工業強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工業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必須堅持在發展中求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作為轉型升級的中心任務。正確處理好工業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重大關係,以提高工業附加值水平為突破口,全面最佳化要素投入結構和供給結構,改善和提升工業整體素質,強化工業企業安全保障,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堅持把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努力突破制約產業最佳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套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
——堅持把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轉型升級中的支撐和牽引作用,深化信息技術集成套用,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加快推動製造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
——堅持把提高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發展水平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平台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最佳化產業空間結構,加快推動工業布局向集約高效、協調最佳化轉變。
——堅持把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作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穩定外需、擴大內需,實現內需外需均衡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推動巨觀調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場力量轉變。
第二節 主要目標
根據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力爭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重點骨幹企業達到3%以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產業核心技術,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關鍵裝備、技術標準取得突破。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實現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15%左右;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規模經濟行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中小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進一步提高。
——信息化和軍民融合水平顯著提高。重點骨幹企業信息技術集成套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行業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0%,大中型企業資源計畫(ERP)普及率達到80%以上。軍民資源開放共享程度明顯提高,軍民結合產業規模顯著擴大。
——質量品牌建設邁上新台階。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藥品、紡織服裝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1%以上;工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0%,工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主要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的創新能力、抵禦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工業強國建設邁上新台階。
專欄1:“十二五”時期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指標(略)
第三章 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強化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合理引導企業兼併重組,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第一節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緊緊抓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箇中心環節,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支持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支持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畫和重大工程項目,健全由企業牽頭實施套用性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重點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套用的主體。進一步研究落實財政、投資、金融等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鼓勵骨幹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基地,收購兼併海外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面向企業開放和共享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重要試驗設備等科技資源。支持骨幹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鼓勵中小企業採取聯合出資、共同委託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發。
健全產業創新體系,攻克共性及關鍵核心技術。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面向主要工業行業,依託大型轉制院所和骨幹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健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體制機制,支持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開發平台和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推動建立一批由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支持創新戰略聯盟承擔重大研發任務,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核心裝備、系統軟體、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關鍵領域為重點,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計畫(專項)等,推進重點產業技術創新,突破和掌握先進制造、節能減排、國防科技等領域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製一批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支持和促進重大技術成果工程化、產業化,加強軍民科技資源集成融合,加快提升製造業領域知識、技術擴散和規模化生產能力。
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建立重點產業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預警機制和公共服務平台,完善智慧財產權轉移交易體系,大力培育智慧財產權服務業,提升工業領域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深入開展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實施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和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程。完善工業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技術標準,健全電子電氣、關鍵零部件等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可靠性、環保和能效標準,完善食品、化妝品、玩具等日用消費品的安全標準。支持基於自有智慧財產權的標準研發、評估和試驗驗證,促進更多的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增強我國在國際標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加強創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推動“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在裝備製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的組織實施,培養大批面向生產一線的實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師和技能人才,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進一步完善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評價標準和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加強中西部地區產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支持建立校企結合的人才綜合培訓和實踐基地。
專欄2:實施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略)
第二節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
技術改造是促進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技術改造投資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優勢,通過增量投入帶動存量調整,最佳化工業投資結構,推動工業整體素質躍上新台階。
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企業為主體,以提高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緊緊圍繞傳統產業提升、智慧型及清潔安全發展等重點,通過不斷採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裝備、生產工藝條件進行改造,提高先進產能比重。大力推廣重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企業改造提升研發設計、試驗驗證、檢驗檢測等基礎設施及條件,支持工業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升級改造。注重把企業技術改造同兼併重組、淘汰落後、流程再造、組織結構調整、品牌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建設能力,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新興科技與傳統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的發展。圍繞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若干新興領域,立足現有企業和產業基礎,實施產業鏈升級工程,著力突破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完善產業鏈條,加快形成一批先進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強化企業技術改造與技術引進、技術創新的結合,切實提高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產品和技術升級換代。
最佳化工業投資結構。加強工業投資監測分析,研究制定工業投資指南,建立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庫,編制發布年度導向目錄,引導社會資金等要素投向。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創新資金投入模式,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支持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逐步提高技術改造投資在工業投資中的比重。加強準入管理和產能預警,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固定資產投入,抑制盲目擴張和重複建設。強化技術改造基礎工作,加強統計監測分析,完善技術改造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健全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長效機制。
專欄3:“十二五”技術改造專項工程(略)
第三節 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
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牽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進機制,推動信息技術深度套用,不斷提高工業信息化的層次和水平。
加快發展支撐信息化發展的產品和技術。加快套用電子等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著力提升汽車、飛機、船舶、機械、家電等行業的產品智慧型化水平。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及工程分析軟體、製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體等套用軟體和行業解決方案,逐步形成工業軟體研發、生產和服務體系,為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製造提供有力支撐。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風險評估,研究開發危險自動識別和故障實時診斷共性關鍵技術,加快監控和數據採集系統(SCADA)等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防護建設。
專欄4:發展信息化相關支撐技術及產品(略)
全面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的套用,推進從單項業務套用向多業務綜合集成轉變,從企業信息套用向業務流程最佳化再造轉變,從單一企業套用向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套用轉變。推進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的普及套用,最佳化研發設計流程,加快構建網路化、協同化的工業研發設計體系。推動生產裝備數位化和生產過程智慧型化,加快集散控制、製造執行等技術在原材料企業的集成套用;加快精益生產、敏捷製造、虛擬製造等在裝備製造企業的普及推廣;加大數位化、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消費品企業信息化水平力度。全面普及企業資源計畫、供應鏈、客戶關係等管理信息系統,以集成套用促進業務流程最佳化,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加強企業信息化隊伍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
創新信息化推進機制。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推進服務體系,以服務能力建設為中心,實施行業信息化服務工程,推動信息技術研發與行業套用緊密結合,發展一批面向工業行業的信息化服務平台,培育一批國家級信息化促進中心,建設一批面向重點行業的國家級工程數據中心,樹立一批信息化示範企業。依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健全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提升智慧型化發展水平。建立工業企業信息化評估體系和行業評估規範,規範發展第三方評價機構。
第四節 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推進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為目標,立足節約、清潔、低碳、安全發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圍繞工業生產源頭、過程和產品三個重點,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畫,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套用,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鼓勵工業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完善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和產品能效標準,嚴格能耗、物耗等準入門檻。深入開展重點用能企業對標達標、能源審計和能源清潔度檢測活動。健全節能市場化機制,加快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和電力需求側管理。健全高耗水行業用水限定指標和新建企業(項目)用水準入條件;組織實施重點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節水技術和產品的推廣使用,推進污廢水再生利用,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廣節材技術工藝,發展木基複合材料、生物材料、再生循環和節材型包裝。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金屬材料、石油等原材料的節約代用。
促進工業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以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行業為重點,加強清潔生產審核,組織編制清潔生產推行方案、實施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推動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高新建項目清潔生產水平。研究建立生態設計產品標識制度,發布工業企業生態評價設計實施指南。加強造紙、印染、製革、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的水污染治理,削減化學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推進鋼鐵、石油化工、有色、建材等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逐步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加強有色金屬礦產採選、有色金屬冶煉、鉛蓄電池、基礎化工等行業的鉛、汞、鎘、鉻等重金屬和類金屬砷污染防治,推動工業行業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穩步推進電子電氣產品污染控制合格評定體系的建立,控制和減少廢棄電子電氣產品對環境的污染。
發展循環經濟和再製造產業。開發套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產業連結技術。以工業園區、工業集聚區等為重點,通過上下游產業最佳化整合,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構築連結循環的工業產業體系。加強廢舊金屬、廢塑膠、廢紙、廢舊紡織品、廢舊鉛酸電池及鋰離子電池、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廢舊合成材料等回收利用,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推廣,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規模化增值利用。以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具機等為重點,組織實施機電產品再製造試點,開展再製造產品認定,培育一批示範企業,有序促進再製造產業規模化發展。
專欄5:工業節能降耗減排專項(略)
積極推廣低碳技術。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重大低碳技術的示範套用,積極開發輕質材料、節能家電等低碳產品,控制工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立企業、園區、行業等不同層次低碳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探索低碳產業發展模式。研究編制重點行業低碳技術推廣套用目錄,研究建立低碳產品評價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探索基於行業碳排放的經濟政策和碳交易措施。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於落後產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和長效機制。強化安全、環保、能耗、質量、土地等指標約束作用,完善落後產能界定標準,嚴格市場準入條件,防止新增落後產能。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實施差別電價等政策,促進落後產能加快淘汰;採取綜合性調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的市場需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職業健康等方面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依法淘汰落後產能。
專欄6:主要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重點(略)
提高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預防機制。加強重點行業安全生產政策、規劃、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提升安全生產準入條件,對不符合安全生產標準、危及安全生產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強制性淘汰。實施高風險化工產品、工藝和裝備的替代和改造,推進高安全風險、高環境風險和安全防護距離不足的化工企業搬遷調整,規範建設安全、環保、風險可控的化工園區。研發和推廣安全專用設備,加快安全生產關鍵技術裝備升級換代,實現危險作業場所的人機隔離、遙控操作、遠程監控或減少線上操作人員,增強事故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
第五節 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
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提高效益為重點,大力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引領和創造市場需求,不斷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健全技術標準,最佳化產品設計,改造技術裝備、推進精益製造,加強過程控制,完善檢驗檢測,為提升產品質量提供基礎保障。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結合行業特點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系。組織開展關鍵原材料和基礎零部件的工藝技術、質量與可靠性攻關。加強重大裝備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研究,提高產品內在質量和使用壽命。加快重點行業質量和檢測標準的制修訂,深入推進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對標和達標工作。結合食品、化妝品、家電等行業的產品質量與安全性能的強制性認證和現行法律制度及管理措施,加強質量基礎能力建設,提高產品質量檢測能力。
加強自主品牌培育。鼓勵企業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引導企業推進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異化,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收購海外品牌,支持國內品牌在境外的商標註冊,促進品牌國際化。發展專業品牌運營機構,在信息諮詢、產品開發、市場推廣、質量檢測等方面為企業品牌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建立品牌評價機制,指導重點行業定期發布品牌報告,加強自有品牌培育過程的動態監測。
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以食品、藥品、化妝品等為重點,完善企業產品質量追溯和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健全產品安全法規和標準體系。引導企業開展“質量安全承諾”活動,有序推進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和評價工作,逐步建立企業質量安全誠信檔案,引導企業創建誠信文化。規範企業質量自我聲明,建立工業產品質量監測預警制度。加強行業自律,建立企業質量誠信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強化質量安全基礎工作,加快建設廢棄工業產品的環境影響資料庫、產品傷害監測資料庫、重點產品缺陷資料庫、有害物質限量安全資料庫。支持企業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應鏈的質量控制。支持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公共服務平台。推進工業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建設,建立重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專欄7: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略)
第六節 推動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在規模經濟行業促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扶持發展大批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中小企業,加快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產業組織結構。
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發展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以汽車、鋼鐵、水泥、船舶、機械、電子信息、電解鋁、稀土、食品、醫藥、化妝品等行業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境外併購和投資合作,引導兼併重組企業管理創新,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清理限制跨地區兼併重組的規定,理順地區間利益分配關係,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改組。鼓勵通過壯大主業、資源整合、業務流程再造、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品牌經營、專業服務、系統集成、產業鏈整合等方面形成核心競爭力,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大集團。
促進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著力營造環境、改善服務,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鼓勵和支持創辦小企業、開發新崗位,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和特色優勢中小企業,鼓勵中小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支持成長性中小企業做精做優,發展一批專業化企業,支持發展新模式、新業態。鼓勵中小企業挖掘、保護、改造民間特色傳統工藝,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引導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專家”,提高協作配套水平。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提高中小企業集聚度,最佳化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
加強企業管理和企業家隊伍建設。引導企業牢固樹立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誠實守信意識,切實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權益,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積極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制度。引導企業加強設備、工藝、操作、計量、原料、現場、財務、成本管理等基礎管理工作,推動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力開發人才資源,以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庫,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
第七節 最佳化工業空間布局
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調整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
調整最佳化工業生產力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的要求,引導產業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根據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綜合考慮區域消費市場、運輸半徑、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調整和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主要依託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重大項目,優先在中西部資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進口資源的重大項目,優先在沿海沿江地區布局,減少資源、產品跨區域大規模調動。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規劃,引導各地根據自身的基礎和條件,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和布局重點。
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相結合、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引導地區間產業合作和有序轉移。支持中西部地區以現有工業園區和各類產業基地為依託,加強配套能力建設,進一步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鼓勵通過要素互換、合作興辦園區、企業聯合協作,建設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鼓勵東部沿海省市在區域內有序推進產業轉移。促進海峽兩岸產業融合對接。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強對新疆、西藏和青海的產業援助。嚴格禁止落後生產能力異地轉移,強化產業轉移中的環境和安全監管。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群建設,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協作配套體系。加強對工業園區發展的規劃引導,提升信息網路、污染集中治理、事故預防處置和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能力,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促進各類產業集聚區規範有序發展。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在國家審核公告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國家重點規劃的產業集聚區內,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節能環保水平高、產業規模和影響居全國前列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基地。支持以品牌共享為基礎,大力培育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原產地註冊、證明標誌等集體品牌,提高區域品牌的知名度。
專欄8:產業集聚區及工業園區提升改造(略)
第八節 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
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更加注重引進產業升級亟需的先進技術設備,著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提高工業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提高工業領域利用外資水平。加強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鼓勵外資投向先進制造、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利用國內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智力資本優勢,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引進研發團隊等智力資源,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發展國內配套企業。鼓勵國內企業深度參與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合作,鼓勵港澳台企業到西部地區進行投資。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向境外轉移部分生產能力。加強統籌規劃,推動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重化工園區。鼓勵有實力企業開展境外油氣、鐵礦、鈾礦、銅礦、鋁土礦等重要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資源安全供應體系。鼓勵國內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與境外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合作。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成套工程項目承包、跨國併購、綠地投資和智慧財產權國際申請註冊,建立境外行銷網路和區域行銷中心,在全球範圍開展資源配置和價值鏈整合。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和示範,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條,推動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製造、物流等環節拓展;在中西部地區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和功能,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第四章 重點領域發展導向
按照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促進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協調發展,為加快構建結構最佳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夯實基礎。
第一節 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
抓住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著力提升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製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工具機、汽車、船舶、發電設備等裝備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培育發展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製造業,促進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
關鍵基礎零部件及基礎製造裝備。加強鑄、鍛、焊、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研究,加強工藝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提升關鍵零部件質量水平。推進智慧型控制系統、智慧型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精密工模具的創新發展,建設若干行業檢測試驗平台。繼續推進高檔數控工具機和基礎製造裝備重大科技專項實施,發展高精、高速、智慧型、複合、重型數控工作母機和特種加工工具機、大型數控成形衝壓、重型鍛壓、清潔高效鑄造、新型焊接及熱處理等基礎製造裝備,儘快提高我國高檔數控工具機和重大技術裝備的技術水平。
重大智慧型製造裝備。圍繞先進制造、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發展需要,組織實施智慧型製造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和套用示範,集成創新一批以智慧型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設備、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慧型化造紙及印刷裝備等為代表的流程製造裝備和離散型製造裝備,實現製造過程的智慧型化和綠色化。加快發展焊接、搬運、裝配等工業機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業、救援、醫療等專用機器人。到2015年,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舉,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組織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工程,通過國家科技計畫(專項)有關研發工作,掌握先進內燃機、高效變速器、輕量化材料等關鍵技術,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持續跟蹤研究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替代燃料汽車。加快傳統汽車升級換代,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減少污染物排放;穩步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市場推廣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健全汽車節能管理制度。大力推動自主品牌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併重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90%。到2015年,節能型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
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適應新的國際造船標準及規範,建立現代造船新模式,著力最佳化船舶產品結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散貨船、油船(含化學品船)、貨櫃船等主流船型升級換代。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氣船(LNG)等高技術船舶的設計建造技術,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創新體系。提升船舶配套水平,鞏固優勢配套產品市場地位,提升配套產品技術水平,完善關鍵設備二輪配套體系。重點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以及海洋監測儀器設備產業化,打造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聚區。組織實施綠色精品船舶、船舶動力系統集成、深海資源探采裝備、深海空間站等創新發展工程,全面提升綠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海洋工程裝備世界市場份額提高到20%,船舶工業前10強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70%以上。
軌道交通裝備。以滿足客貨運輸需求和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導向,以快速客運網路、大運量貨運通道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具備節能、環保、安全優勢的時速200公里等級客運機車、大軸重長編組重載貨運列車、中低速磁懸浮車輛、新型城軌裝備和新型服務保障裝備。組織軌道交通裝備關鍵系統攻關,加速提升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的綜合能力。到2015年,軌道交通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民用飛機。堅持軍民結合、科技先行、質量第一和改革創新的原則,加快研製幹線飛機、支線飛機、大中型直升機、大型滅火和水上救援飛機、航空發動機、核心設備和系統。深入推進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全面開展大型飛機及其配套的發動機、機載設備、關鍵材料和基礎元器件研製,建立大型飛機研發標準和規範體系。實施支線飛機和通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快新支線飛機研製和改進改型,推進支線飛機產業化和精品化,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發展中高端噴氣公務機,研製一批新型作業類通用飛機、多用途通用飛機、直升機、教練機、無人機及其他特種飛行器,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服務。到2015年,航空工業銷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產單通道大型客機實現首飛,國產支線飛機、直升機和通用飛機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
民用航天。完善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系列型譜,完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並實現首飛;實施先進上面級、多星上面級飛行演示驗證;啟動重型運載火箭和更大推力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實施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進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宇航產品型譜化與長壽命高可靠工程,發展新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新技術與科學實驗衛星,不斷完善套用衛星體系。進一步完善衛星地面系統建設,推進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由科研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加強航天軍民兩用技術發展,拓展航天產品與服務出口市場,穩步提高衛星發射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
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裝備。緊緊圍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依託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工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余壓利用和節能監測等節能裝備。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小城鎮分散型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儀器儀表等環保設備,推進重大環保裝備套用示範。加快發展生活垃圾分選、填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和垃圾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圍繞“城市礦產”工程,發展高效智慧型拆解和分揀裝置及設備。推廣套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製造裝備。發展先進、高效、可靠的檢測監控、安全避險、安全保護、個人防護、災害監控、特種安全設施及應急救援等安全裝備,發展安全、便捷的應急淨水等救災設備。
能源裝備。積極套用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先進發電技術,加大水電裝備向高參數、大容量、巨型化轉變。大力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先進輸變電技術裝備,推動智慧型電網關鍵設備的研製。推進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掌握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核心技術。突破大規模儲能技術瓶頸,提升風電併網技術和主軸軸承等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著力發展適應我國風場特徵的大功率陸地和海洋風電裝備。依託國家有關示範工程,提高太陽能光電、光熱轉換效率,加快提升太陽能光伏電池、平板集熱器及組件生產裝備的製造能力。推動生物質能源裝備和智慧型電網設備研發及產業化。掌握系統設計、壓縮機、電機和變頻控制系統的設計製造技術,實現油氣物探、測井、鑽井等重大裝備及天然氣液化關鍵設備的自主製造。
專欄9: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及示範套用工程(略)
第二節 調整最佳化原材料工業
立足國內市場需求,嚴格控制總量,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節能減排,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傳統基礎產業升級換代,構建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體系,加大資源的國際化保障力度,推動原材料工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鋼鐵工業。…………。
有色金屬工業。…………。
石化及化學工業。…………。
建材工業。…………。
專欄10:原材料行業調整升級重點(略)
新材料產業。…………。
專欄11:新材料產業化及套用(略)
第三節 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
以品牌建設、品種質量、最佳化布局、誠信發展為重點,增加有效供給,保障質量安全,引導消費升級,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塑造消費品工業競爭新優勢。
輕工業。…………。
紡織工業。…………。
食品工業。…………。
專欄12:輕紡工業改造提升重點(略)
醫藥工業。…………。
專欄13: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略)
第四節 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創新引領、融合發展,攻克核心關鍵技術,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深化技術和產品套用,積極拓展國內需求,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基礎電子。…………。
專欄14:基礎電子產業躍升工程(略)
計算機。…………。
通信設備及終端。…………。
數字視聽。…………。
軟體業。…………。
專欄15:物聯網研發、產業化和套用示範(略)
第五節 提高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水平
按照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的要求,加快推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確保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
提升武器裝備研發製造水平。…………。
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第六節加快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
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服務型製造,不斷提升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
工業設計及研發服務。…………。
專欄16:工業設計及研發服務發展專項(略)
製造業物流服務。…………。
信息服務及外包。…………。
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服務。…………。
製造服務化。…………。
第五章 保障措施及實施機制
第一節 完善保障措施
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為實現規劃目標及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
第二節 健全實施機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強化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加強協作,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建立部際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