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的階段

經濟成長的階段

《經濟成長的階段》(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經濟現代化經典理論的代表作。作者:沃爾特·羅斯托:[(WaltWhitmanRostow,1916—)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被譽為:經濟現代化經典理論的代表作、戰後非小說類最暢銷著作。書名被稱作非共產黨宣言,是因為該書試圖取代馬克思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六個階段的主張。社會由低級至高級,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並由此不斷攀升,向前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成長的階段
  • 作者:(美)W.W羅斯托
  • 類別:經濟
  • 價格:50.00元
  • 語種:中文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3月1日
  • 裝幀:平裝
scc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理論體系,影響及貢獻,相關評論,

scc作者簡介

羅斯托作為一名經濟史學家,在西方經濟學說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了濃濃的一筆,他的《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中的經濟理論之光照亮了經濟史。此書被視作經濟現代化經典理論的代表作。他因此書而被視作經典現代化理論的過程學派的代表人物。

內容提要

歷史背景
1958年秋天,羅斯托在英國劍橋大學以“經濟史學家對現代歷史發展的觀點”為題,就工業化問題,作了多次演講,而轟動西方的《經濟成長的階段》正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根據演講的講稿出版的。
基本觀點
《經濟成長的階段》實現了羅斯托決心對兩個問題的研究,即一個是範圍較小的問題,用現代經濟理論來說明經濟史;另一個是範圍較大的問題,即在整個社會的各種活動中,經濟力量同社會和政治力量的關係。羅斯托再現了這樣一個觀念:經濟的發展存在唯一的世界性道路,必須經過確定的、特定的發展階段。富國今天所走過的道路,正是窮國明天要走的道路。
羅斯托認為,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一系列階段和深刻的變化。重點研究轉變過程的特點和規律。

理論體系

按照羅斯托構想的經濟成長階段,將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1.傳統社會階段。此階段沒有現代科學技術;資源過多配置在農業,而非工業;在社會組織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均實際收入僅夠維持生存。牛頓學說以前屬於這個階段。
2.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這是從傳統社會階段向起飛階段轉變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近代科學知識開始在工業生產和農業革命中發揮作用;金融業開始發展,並為新的投資提供資金;商業也隨著交通運輸業的改進而正在擴大。農業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糧食來養活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又要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積累和銷售市場。所以,農業產量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它決定著此過渡時期持續時間的長短。在政治上,也應有相應變革,以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大筆社會經營資本的積累。這一時期,發展的障礙正在逐步克服,人均實際收入緩慢增長。歷史上,英國是第一個為起飛階段創造充分前提條件的國家。當今大多數貧窮國家正處在這個階段。
3.起飛階段。此階段阻礙經濟成長的問題得到解決,增長成為各部門的正常現象。達到此階段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較高的積累比例,使積累占國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要建立起飛的主導部門,使它發展較快並帶動其它部門增長;三是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種能夠保證“起飛”的制度,以推動經濟的擴張。此階段農業勞動力逐漸從農業中解脫出來,進入城市勞動,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羅斯托認為,一個區域一旦實現起飛,經濟就可以“自動持續成長”了,因為較大的積累比例和較強的主導部門,會使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技術不會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產與供給、交通運輸、勞動力供給等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起飛階段大致為30年。事實上,此階段相當於資本主義發展史中的產業革命階段。
4.向成熟推進階段。這是起飛後經過較長期的經濟持續發展所達到的一個新的階段。此階段,經濟中已經有效地吸收了當時技術的先進成果,並有能力生產自己想要生產的產品。新的主導部門逐步建立,代替舊的主導部門,國民收入中有10%~20%穩定地用於投資。一般來說,鐵路建築、鋼鐵工業以及大量使用鋼鐵的通用機械、採礦設備、化工設備、電力工業和造船工業等部門的發展,是一國經濟“成熟”的標誌。在向成熟階段推進的過程中,成長所依靠的是對供給方面的投資,也就是靠對工業設備部門的投資,並由此帶動了經濟成長。而之所以能夠成長,就是因為不斷地、有效地把新技術套用到經濟發展之中的結果,一旦經濟對新技術的套用或推廣速度放慢,經濟成長就會失去衝力,而出現減速趨勢。此階段對外貿易的作用加強,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者的比重下降。相當於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壟斷過渡的階段。歷史上,經濟已開發國家用了4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階段,開發中國家60年代進入該階段。
5.高額民眾消費階段。此階段工業高度發達,經濟的主導部門轉向耐用消費品的生產(按羅斯托的說法,就是汽車工業部門綜合生產體系),社會對高額耐用消費品的使用普遍化。越來越多的資源用來生產耐用消費品;技術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階段有一定提高;用來供社會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資源逐漸增大;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美國是最早進入這一階段的國家,其進入以1913—1914年福特汽車公司開始採用自動裝配線為標誌。西歐和日本則是在50年代進入這一階段的。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此階段以服務業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有關部門(包括教育、衛生保健、文化娛樂、市政建設、環境保護等)成為主導部門。這些部門的特點是提供勞務,而非生產物質產品。居民追求時尚與個性,消費呈現出多樣性和多變性,人類社會將不再只以物質產量的多少來衡量社會的成就,而還包括以勞務形式、環境狀況、自我實現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質量”的高低程度。羅斯托認為,美國正在進入這個階段。羅斯托認為,六個階段中,起飛階段最重要,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突破。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是基於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歷史的抽象和概括,從它出發可以演生出許多重要推論。這一理論及由此生髮的推論,對開發中國家有很強的啟發和借鑑作用。比如:羅斯托提出,不同發展階段中存在不同的經濟主導部門。主導部門是各個階段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形成主導部門的條件,是這個部門必須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有技術創新和迅速套用新技術的能力;有能夠快速增長並帶動其它部門增長的能力。羅斯托指出:傳統社會的主導部門是農業;起飛前階段的主導部門是食品、飲料、菸草、水泥等工業部門;起飛階段是非耐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如紡織)和鐵路運輸業;成熟階段是重化工和製造業;高額民眾消費階段是耐用消費品工業(如汽車);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是服務業部門(如文教、衛生等)。
此外,根據羅斯托的主張,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政府,其經濟職能也有所不同。如: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部門為經濟發展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環境衛生。法律與秩序、健康與教育及用於人力資本的投資等。在此階段政府投資在總投資中占有較高的比重。這時政府主要傾向配置作用,政府的這些投人對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的國家進入“起飛”、進人發展的中期階段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經濟發展的中期,政府投資只是對私人投資的補充。一旦經濟達到成熟階段,政府支出將從基礎設施投入轉向不斷增加的教育、保健與福利服務的支出。而在“大眾消費”階段,政府突出再分配的作用,維持公平的政策性支出會大大超過其他支出的增長幅度,同時也會快於GNP的增長幅度。政府職能著力點的轉變,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它與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響及貢獻

《經濟成長的階段》一經出版,立刻轟動一時,成為戰後非小說類最暢銷著作,
頗得美國甘迺迪詹森總統賞識,羅斯托由此官職加身,聲名顯赫,成為總統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20世紀70年代以來,風行一時的“未來的震盪”、“第三次浪潮”,均與此書有“親緣”關係。羅斯托的理論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極大關注,國際經濟學會為此專門舉行了“關於起飛進入持續增長”問題的討論會。儘管羅斯托的“起飛論”引起了異常激烈的爭論,而且他的見解也有別於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但是作為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在各個經濟流派中仍穩穩地占據了一席之地。

相關評論

《經濟成長的階段》出版後,即成為多次重印的暢銷書。書中的觀點引起了美國經濟學界的極大注意和爭議,既有贊同、接受的,也有不以為然的。總的來說,搞經濟模型和理論的人認同的較多,從事經濟史研究的學者批評得較多;政界認同的多,經濟學界批評的多。普通公眾認同的多,研究人士批評的多。該書發表後不久,羅斯托即應美國總統甘迺迪詹森等政要的邀請,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特別助理、國務院顧問兼政策計畫委員會主席等職,從事對外政策研究,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政策的研究。政界的賞識使羅斯托成為經濟學界的紅人,也使經濟成長階段論成為流行理論。一時間,“起飛”一詞成為媒體使用率最高的辭彙之一。亨利·羅索夫斯基甚至認為:“羅斯托無疑是我們時代最著名的經濟史學家……‘起飛’這個術語成了本世紀中葉辭彙中的一個標準名詞。沒有一個活著的經濟史學家占據類似的地位。”
然而,從嚴格意義上講,羅斯托這部書並不是學術著作,而是意識形態色彩極濃重的反共、反社會主義專著。這既反映在該書的副標題“非共產黨宣言”上,更反映在羅斯托對材料的任意裁剪取捨上,反映在歷史事實和主觀意願的混淆上。羅斯托認為,共產主義是一種病症,是一國經濟不能順利起飛時的產物。因此,要贏得冷戰,就要趕快幫助開發中國家實現經濟“起飛”。正是這一觀點使羅斯托得到了華盛頓的賞識。
但是,現實不是可以任意塗抹的。與羅斯托所謂每個國家都可以實現“起飛”相反,工業革命後二百多年來,只有英美法德意日等少數國家實現了“起飛”,其他國家雖然大多數也實行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其上流社會所使用的消費品也和歐美富豪們一樣,但卻都沒有實現“起飛”。
以中國為例,孫中山等先賢們曾經一往情深地追求強國夢,學習西方的制度、技術和文化,希望實現中國經濟的起飛;然而西方列強沒有一個支持中國的“起飛夢”,卻反而支持袁世凱推行帝制,以便從地理、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瓜分中國,用西方的廉價商品擠垮中國的民族工業,把中國這架“飛機”摧毀在跑道上。在羅斯托看來,中國革命之所以勝利是因為中國經濟不曾“起飛”。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經濟不曾“起飛”?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制度從一開始就是擴張性的、侵略性的,或者用羅斯托可以接受的術語:競爭性的,這就決定了世界上有且只能有一部分國家可以靠擊敗競爭對手,控制世界範圍內的資源,吸噬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血液而“起飛”。因此,中國革命之勝利不僅是因為中國不曾“起飛”,而且是因為中國的仁人志士們懂得了中國不可能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起飛”。
羅斯托說,1917年的俄羅斯正是臨近現代化的時刻,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晚發生十年,俄國就能進入現代化而不致被“共產主義”奪走了。這又是對經濟史的誤讀。事實上,1917年前的俄羅斯雖然也引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特別是引進了來自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的資本,但是正因為如此,俄羅斯反而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就像奧斯曼土耳其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一樣。如果不是搞了十月革命,俄羅斯的前景將不是現代化,而是加深殖民化。恰恰是十月革命使俄羅斯在短短20多年裡迅速崛起,成為數一數二的現代化工業強國。
羅斯托要求美國當局加快幫助開發中國家“起飛”,然而事實上,湧入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美資、歐資牢牢地控制著當地的資源和市場,攫取著最大份額的超額利潤,使開發中國家氣血兩虧。80年代以來,非洲已經成為失去希望的大陸;拉丁美洲債務纏身,危機不斷;被羅斯托們吹捧為“起飛”範例的亞洲“四小龍”、“四小虎”成為“四小蟲”、“四小貓”,生活水平一夜之間倒退20年。
羅斯托也承認,開發中國家實現“起飛”存在困難,其中之一是由於國內政治動盪引起的人才和資金的外流。然而羅斯托所沒有深究的是,為什麼開發中國家會長期陷入政治動盪?從中國人的眼光看,1949年以前的中國所以陷入長期政治動盪,恰恰是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化政策造成的。無數的歷史事實表明,舊中國的經歷不是中國特有的,而是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感受。羅斯托以一個旁觀者,甚至是幫凶或“狗頭軍師”的角度,自然不能理解開發中國家的政治動盪。
談到人才和資金的外流,則更是由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人人為己、弱肉強食規則造成的。事實上,只要以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為榮,即使沒有政治動盪,開發中國家的人才和資金也會外流。中國近20年的歷史可以為此作最好的註解。由於中國老百姓漸漸地接受了私有制的利己規則,中國的智力精英便不斷循著利己方向流動,而這個方向不可能是向內、向下的,而只能是向上、向外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任何科技和教育機構都不可能支付美國大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高額薪水,而美國公司儘管支付著高額薪水,卻可以從全球範圍的技術壟斷地位中獲得回報。也就是說,中國的智力精英主觀為自己,客觀上卻是為美國公司向中國等世界各國索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