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本
簡介
我們一旦認識到存在著機會成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除發生看得見的實際成本——顯性成本(諸如企業購買原材料、設備、勞動力、支付借款
利息)外,還存在著隱性成本。它是指企業自有的資源,實際上已經投入,但在形式上沒有支付
報酬的那部分成本。
例如,某人利用自己的地產和建築物開了一個企業,那么此人放棄了向別的
廠商出租土地和房子的租金收入,也放棄了受僱於別的企業而可賺得的工資,這些
隱性成本並沒有列人企業的帳冊,導致
經營利潤偏高。而事實上,這種以自己擁有的資源投人,存在著自有要素的機會成本,應該被看作是實際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在
經營決策時套用經濟成本概念,經濟成本是
顯性成本和
隱性成本之和。
損失表現
所謂的經濟成本是指由於課稅而使納稅人被迫改變經濟行為所造成的效率損失,又叫稅收無謂損失、
稅收超額負擔或者稅收扭曲成本。現代
稅制建立的原則之一是稅收要保持中性,但徵稅難免會引起相對價格變化,扭曲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選擇,導致總產出的損失而產生經濟成本,主要表現在:
(1)稅收對生產方面造成的效率損失,包括降低產出水平、扭曲要素組合、刺激資源向低效益部門流動等;
(2)稅收對消費方面造成的效率損失,在理論上主要採用消費者剩餘損失來度量;
(3)稅收干預所導致的尋租活動的成本;
(4)因偷逃稅的存在造成的經濟行為扭曲。
區別聯繫
與會計成本的聯繫與區別
與會計成本區別
經濟成本是
顯性成本與
隱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經濟成本是一個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概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經濟成本幾乎涉及了企業所有的經營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運作過程中的
全部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沒有認識到,也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我們雖然也知道它的存在,但卻沒有把其當作獨立的成本項目來進行分析,比如
組織成本。
企業只有銷售最終產品和向外提供服務才能從市場取得
收入,而在企業內部為了組織生產,就要建立各種組織。特別是對於大企業,其組織可能是相當龐大的,組織的結構可能是相當複雜的,而要維持這些組織的正常運轉就必然有支出,有時支出可能是很大的,這些支出就是
組織成本。
與會計成本聯繫
企業中的
組織成本通常不構成獨立的成本項目,因而企業沒有對它進行單獨的核算和分析。其實
組織成本在企業中的
總成本構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由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構成。其中管理人員的工資、
組織機構的運作經費等都屬於
組織成本的顯性部分,而如由於組織機構臃腫等原因而降低了組織機構的效率等就屬於組織成本的隱性部分。企業的
隱性成本還有很多表現。如影響力成本、權威失靈成本、信息失真成本等。
既然經濟成本是比會計成本含義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因此我們在進行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到會計成本,更要考慮到經濟成本。只有在
顯性成本和
隱性成本的管理上都取得了
成本優勢,企業才能在
總成本上取得了優勢,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獨占鰲頭。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主要以
會計核算為基礎,以
貨幣為計算單位。成本核算是
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按照一定的對象進行分配和歸集,以計算
總成本和
單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
成本預測、
計畫、分析、考核和改進等
控制工作,同時也對企業的
成本決策和
經營決策的正確與否產生
重大影響。成本核算過程,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耗費如實反映的過程,也是為更好地實施
成本管理進行成本信息反饋的過程,因此,成本核算對企業
成本計畫的實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
目標成本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做好計算成本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
原始記錄;建立並嚴格執行材料的計量、檢驗、領發料、
盤點、退庫等制度;建立健全
原材料、燃料、動力、
工時等
消耗定額;嚴格遵守各項制度規定,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成本核算的組織
方式。
相關著作
《成本與效益》是
哈佛商學院教授
羅伯特·卡普蘭和彼得·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教授羅賓·庫珀合作完成的一部極具創意的
財務管理專著。本書內容是介紹成本和
績效管理系統如何提高企業
盈利能力和企業績效。兩位作者都是在管理和財務領域久負盛名的學者,可謂經驗深厚、著書立論豐富。而本書的問世以精當的細節向讀者展示了兩位作者在管理和財務領域見微知著、明察秋毫、順藤摸瓜、層層化解的理論功力和實踐功力。他們是精通管理和財務
業務,並富於創新性的思想家。 依作者原意,本書是寫給經理人員的,以指導他們在管理事務中的套用。本書以全景的方式把近20年來開發的現代成本管理方法集合在一起。其中包括:
業務基礎
成本法(ABC)、業務基礎管理(ABM)、凱森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和非財務績效測量。
本書承襲了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很多理念與方法,吸納了
麥可·波特的
價值鏈和戰略管理的思維與方法,詳細生動地介紹了業務基礎
成本法的內容與使用要領,使人們相信業務基礎成本法確實是企業進行運營管理和戰略管理的有效工具。使用業務基礎
成本法可以卓有成效地合理
控制成本,提高
盈利能力,增加企業
績效。
書中很多意義深遠的研究成果源於作者積極反思過去、勇於探索未來的創新精神。全書始終強調“業務成本的精確度量”和“通過持續與非
持續改進獲得的成本降低”。這兩個概念使得財務功能從過去的作為被動的報告者轉變為未來的主動的施加影響者。在
管理思想上則明確提出了從反饋
成本管理到前饋成本管理概念上的飛躍。
“業務成本的精確度量”其實是一個每個管理者都深知其重要性,而又苦於不知如何下手解決的大難題。作者用他們的辛勞與智慧找到了解決方案。第一步應先找出某項業務真正的成本驅動源(costdriver),然後測算出這項業務的成本驅動率(costdriverrate),兩者相乘,便可得到業務成本的精確度量,再對這一結果進行不斷改進,便可有效地
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