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本出版50年、迄今已更新13版仍長銷不衰的經濟學通識經典。全書共分16個章節,從對廣義的人類活動的觀察開始,重新描述社會協作的重要性,講述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通過怎樣的機制促進社會協作、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它將需求、稀缺、比較優勢、成本與選擇等經濟學的概念引入生活,讓日常例子充滿了經濟學的智慧。
該書改變了傳統經濟學課程以概念、術語、公式為主的講述方式,而是將“經濟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側重於培養普通人在社會大分工中養成理性、最佳化的思維方式,使讀者發現,經濟學不是殿堂學問,而是一套可實實在在套用於生活的樸素原理。每個人日常的大多數問題,都可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和解決。該書籍是一副思維工具,一個框架,一部堅固、優美、科學、穩定的腳手架,用來幫助讀者建立起更好的價值觀。
圖書目錄
序言:道格拉斯·C.諾斯
序言:張維迎
前言
第1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第2章 效率、交換和比較優勢
第3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品:需求的概念
第4章 成本與選擇:供給的概念
第5章 供給與需求:一種協調過程
第6章 意外之果:供給與需求的更多套用
第7章 利潤與虧損
第8章 尋價
第9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第10章 外部效應與權利衝突
第11章 市場與政府
第12章 收入分配
第13章 衡量經濟系統的總體表現
第14章 貨幣
第15章 經濟表現和現實世界中的政治
第16章 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成長
後記:經濟學家知道什麼
核心辭彙
作者簡介
保羅·海恩(Paul Heyne, 1931—2000)
美國
芝加哥大學倫理學與社會學博士、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經濟學史和經濟系統倫理學批評。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經濟學教學方式。海恩僅在華盛頓大學就教過15000名學生,學者評價他在25年間對美國經濟學教學的貢獻首屈一指。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美國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該校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擔任該校梅卡圖斯中心(Mercatus Center)資本主義研究方向零售業銀行及信託服務專業教授。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美國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編著有《市場過程理論》《為何經濟學家不同意:經濟學思想流派概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