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修訂第12版)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修訂第12版)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修訂第12版)》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保羅·海恩(Paul Heyne)、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作者:(美)保羅 · 海恩 / 彼得 · 勃特克 / 大衛 · 普雷契特科  
  • 譯者史晨 / 馬昕 / 陳宇 
  • 頁數:360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2-3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媒體評論,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作 者:(美) 保羅·海恩(Paul Heyne)、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著
譯 者:史晨 等
出版時間:2012-3-1
版 次:1頁 數:360字 數:537000
印刷時間:2012-3-1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I S B N:9787510042171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榮獲和訊讀書2008年華文財經圖書引進學術類大獎,中國出版集團“雙推計畫”2008年度優秀常銷書獎,全新修訂第12版再度引領市場。
物質財富的誤區!中間人是敲竹槓的嗎?日常選擇都是邊際選擇!成本決定價格嗎?市場是競價買賣的過程!什麼人能稱為壟斷者?如何界定公共利益?污染也有許可證?政府可以成為一個好企業家嗎?

內容簡介

《經濟學的思維方(修訂第12版)》是風靡國際的一部另類的經典經濟學教科書。與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經濟學的思維方(修訂第12版)》迴避了繁複的公式、函式、運算,通過深入淺出和饒有趣昧的圖畫,將日常生活中紛繁複雜、看似毫無關聯的一些社會現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維框架結合起來,展示出一種“經濟學的想像力”。正如道格拉斯·諾斯所說,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濟學的思維方(修訂第12版)》的目的正是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享譽全世界,堪稱經濟學教育領域的一部標尺性著作。自2008年第11版翻譯引進以來,在大專院校和非專業讀者中都引起了相當的反響,榮獲了多項優秀圖書獎。作者在11版的基礎上,對全書的結構和內容作了大量修訂,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全新的認識。

媒體評論

同現行的教材相比,本書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恰如本書標題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理解曾經是(今後也一直是)經濟學對社會科學的革命性貢獻,它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學對學習者真正有用的,是在這些錯綜複雜的理論背後,所反映出的一套觀察個人行為及社會現象的思維方式。保羅·海恩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以對活生生的、日常發生的現象解析來闡述此點,並幫助學生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維,有助於初學者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精髓。
——林毅夫,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及首席經濟學家
保羅·海恩等人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我所讀到的寫給非經濟學專業讀者的最好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
——張維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這本書從思維方式入手介紹了各種經濟學知識,從個人到社會、從微觀到巨觀、從主流的觀點到非主流的看法、從歷史到現實。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相當全面,但切入點不同,組織與寫作的方法也不同,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梁小民,著名經濟學家

作者簡介

保羅·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國芝加哥大學倫理學與社會學博士、華盛頓大學經濟系講師。作為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老,海恩終身致力於改變講話刻板的經濟學教學方式,被譽為“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史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碩士,現任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研究總監,研究興趣包括法和經濟學、土地政策改革等。

目錄

道格拉斯.C.諾斯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林毅夫序--經濟學的樣貌與靈魂
張維迎序--為什麼沒有免費的午餐
梁小民序--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前言
第1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1.1 認識秩序
1.2 社會協作的重要性
1.3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1.4 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
1.5 通過相互調整進行合作
1.6 遊戲規則
1.7 產權作為遊戲規則
1.8 經濟學理論的偏倚:缺點還是優點?
1.9 偏倚還是結論?
1.10 沒有理論就是糟糕的理論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2章 效率、交換與比較優勢
2.1 好品和壞品
2.2 物質財富的誤區
2.3 貿易創造財富
2.4 值不值?效率與價值
2.5 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
2.6 從專業化和交換中獲益
2.7 為什麼要專業化?
2.8 從人際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到人際貿易
2.9 交易成本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勵:中間人
2.11 中間人創造信息
2.12 市場作為發現過程
延伸閱讀:經濟成長:專業化、交換和法治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3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 關於“需要”
3.2 邊際價值
3.3 日常選擇就是邊際選擇
3.4 需求曲線
3.5 需求法則
3.6 需求和需求量
3.7 需求自身也會變
3.8 任何事物都依賴於其他事物
3.9 通貨膨脹導致的錯覺
3.10 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3.11 需求的價格彈性
3.12 對彈性的思考
3.13 彈性與總收入
3.14 垂直需求的誤區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分配
3.16 只有錢重要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經濟汁算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4章 成本和選擇:供給的概念
4.1 對機會成本的複習
4.2 成本和行為而不是事物相關
第5章 供給與需求:協調的過程
第6章 無意的後果:供求規律的更多套用
第7章 利潤與虧損
第8章 覓價
第9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第10章 外部性與衝突的權利
第11章 市場與政府
第12章 衡量經濟系統的整體績效
第13章 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成長
第14章 貨幣
第15章 經濟績效和真實世界中的政治
第16章 辯論的更新:臨別的思想贈言

前言

經濟學教育的解毒劑
2008年秋的一個大風天,我在北大西南門擺下一桌鴻門宴,坐等一位出版人。手裡攥著一份戰書,那是我對一本中文譯著的勘誤表,準備好好跟他討論一下這本另類的經典教材,這位特立獨行的作者和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結果出人意料,我說的不是對方反客為主搶著買了單,而是他當即被說動,下決心投資源做一個更完美的新版。三年後的今天,終於輪到我被別人挑剔了。但對於剛拿起這本書翻到後記的讀者們,我還是想先和你分享一下,這本書、這位作者為何能如此打動人心。
不套公式的經濟學
據說作家輕易不讓外人走進他的書房,為的是不讓別人一眼看出他的思想源流。我所接觸過的經濟學家倒還好,但我知道他們中很多人,確實從阿爾欽到海恩的這條脈絡受益良多。他們寫專欄或發表政策建議的時候,很多精彩的思想和表述是有淵源的。我們可以像追星一樣去追這些經濟學家說什麼,也可以靜下心來自己學會那種思維方式。
這就是一本教授“如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書,從書名上就可以看出來。傳統的教材命名都圍繞“經濟學”(economics)本身,如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或總量經濟學等等;但這本書的書名中,“經濟學”是作為一個定語,用來描述一種思維方式的。
強調套用,這讓本書非常適合用於通識教育,特別是適合文史哲、法學、社會學等文科學生閱讀,美國很多學校就是這么做的。不過書中的思想洞見,卻絲毫不輸於相關的專業著作,按作者收到的反饋,不少職業經濟學者都能從中受益良多。
所以本書的編寫也不同於“批量培養”所用的傳統教材。有人批評學院派大家寫的書,有助於搭建學科知識體系,奠定自身學術地位,卻不太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這本書完全相反,掂一掂重量就能發現區別。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等傳統的經典教程,動輒磚頭一樣的大篇幅,買起來貴,背起來重,趕去上課的大學生中哪些是讀經濟的往往很好認。
但這本書從第十版開始就一直在精簡內容,以便能在一個學期內講完。它完全打破了“制式訓練”的套路,以章節安排為例:一般教材都是先講供給、需求,然後再講市場均衡;而本書一開始就直指核心,強調交換與市場過程,體現出鮮明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特色。而且這本書讀起來不累:每節總是先講套用,至於概念定義,都在對例子的分析中穿插著交代。像外部性、匯率、博弈等內容都沒有刻意單設章節,而是糅合在具體的問題中隨緣點化。
不搗糨糊的經濟學
一個名校的博士,在高校工作時不接項目不拼職稱,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以講師的身份專注於教學,而且還是教本科生而不是MBA——這樣的人在中國大學裡越來越少了,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最初的作者保羅?海恩就是這么一個人。雖然他遠遠沒有其他做研究或政策的同行那么出名,但好的研究者不一定是好的教學者。後者要求對現實世界和經濟理論同樣熟悉,才能貼近現實、深入淺出,而這對於學院派的經濟學家來說太花時間了。保羅?海恩在華盛頓大學就教過15000多名學生,在他2000年去世前的這25年間,有學者評價其對美國經濟學教學的貢獻首屈一指。
此前,這一殊榮屬於《大學經濟學》(UniversityEconomics)的作者阿門?阿爾欽和威廉?艾倫的,保羅?海恩延續了他們的體系。與其他學派相比,他們更強調市場過程和鼓勵合作的制度,強調分析要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而不是一下子進入黑板上的最佳化方程。遺憾的是,正由於這一特點,這類教材以往被狹隘地歸為制度經濟學的“參考書目”,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有一類對經濟學家的常見批評,說他們在作解釋的時候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面面俱到卻不知所云。保羅?海恩不是這樣,他文風犀利,不搗糨糊。書中蒐集了現實中的種種誤解有的放矢,用作者的話來說,是在針對“似懂非懂的新聞媒體、別有用心的利益集團、半瓶子晃的財經寫手和只做預測的經濟學家”提供解毒劑。對於話語權上的強者,他從來不和光同塵,直接剖析言辭包裝下的那些利益考量,並與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進行交鋒。
的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常常會顛覆民眾的一般常識。不過對於社會中弱勢的一方,作者從不以挑戰民眾的神經為樂,居高臨下地宣揚“帝國主義式的經濟學”。本書儘管吝惜篇幅,但行文論證大量是論辯式的,作者經常和“教室後面的那個聲音”耐心討論,條分縷析,讓人口服心服,這種敘事修養也正是中國當前很多公共討論中所欠缺的。
通識教育的經濟學
經濟學教育在中國有幾處重鎮,在北京大學未名湖北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園子,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就坐落在這裡。不僅建築別具特色,他們選拔學生的標準也很獨特: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術語,對各位經濟學大師多耳熟能詳,甚至不是考試分數有多高;而是看你對人的行為以及經濟現象有怎樣的理解,是否具有“受過訓練的直覺”。
這是有所針對的。不僅經濟學在中國已成為強勢的顯學,經濟學教育也日趨火爆。從大眾傳播來看,似乎人人都會一點經濟學,只不過這種學習,更像是學著“像經濟學家那樣說話”。經濟話語不僅是時尚,已經變成了一套權力體系。
但經濟學不僅有其外在表現,更有其內在精神。對於更廣泛的客群來說,還應更多回歸到通識教育。因為與能讀會寫一樣,有效參與經濟生活和公共政策的素養,對每一個公民都非常重要。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可以透過那些天花亂墜的名詞術語,看清楚各方背後的假設與立場,並對個人的境遇與時代的變遷多一分理解。
特別是書中還大量論述了轉型國家的案例,這使它在俄羅斯和東歐甚至比在美國還受歡迎。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對經濟學的熱衷,看來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用第八版的序言中的話來說,這些人亟需的不是將經濟學作為“智力體操”,而是在一線實務中理解市場如何運作,找到何種制度對於確保分工與合作不可或缺。與專業教材和通俗讀物相比,本書同樣更適合這類讀者。
正本清源的經濟學
回到開頭說的那場化干戈為玉帛的見面。在我的勘誤表中,有一段原始譯文是這樣的:“指責價格是錯的,不反映成本和收益的真實價值,這就等於否定了整個市場過程……這不是對效率的批判,而是對現存的產權體系及總體的遊戲規則的批判。”
給人的印象是作者是在極力維護一些信條,而在市場經濟下,“效率”是不能被批評的。那我們應該怎樣討論房價、看病貴等問題呢?或許經濟學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普通人可能認為沒問題,但連經濟學家看過沒覺得有問題,這就意味深長了。其實原文是這樣說的:
“因為其沒能反映實際成本收益,而批評某個價格是錯誤的時候,我們其實反對的是決定價格的那個過程。這並非是對“效率”概念本身的批評,而是對現有的產權體系和其所構成遊戲規則的批評。”
原來經濟學中一直在追問“對誰而言的效率”,對於市場過程背後遊戲規則的反思和博弈,各方都有權利參與。
第十二版的中文版,是一個幾乎重新翻譯的版本。因為譯者深信從正本清源的準確介紹做起,有利於克服經濟學引入中國後遇到的一些問題:不套公式,是對“黑板經濟學”乃至“金融鍊金術”的解毒;不搗糨糊,是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言辭經濟學”的解毒;通識教育,則是對只講求個人算計的“小乘經濟學”的解毒。
只是講經濟學原理的書,其實比專業類的書籍更難翻譯。案例是生活化的,用詞是俚語化的,行文是論辯式的;特別是大量使用虛擬語氣、反問與各種修辭,如果譯錯意思就完全相反。譯者從第九版開始一直跟蹤此書,翻譯時是將原書逐字逐段輸入電腦對照著譯的,前後歷經三年。這種不計成本的方式,似乎並不太符合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於是這三年中,翻譯基本占據了我的周末和節假日,其間斷斷續續竟然沒有放棄,這有賴於多方的因緣:首先要感謝十一版的譯者馬昕和陳宇,任何改進都是在邊際上做出的,特別是習題部分的譯文基本沿用了前一版。出版社的兩位編輯雲逸和徐樟,對每章內容不厭其煩地往來三輪修訂,這讓本書得以自信地面世;而他們對質量的認同,寬容了我一再犧牲進度。另外真心謝謝北京大學的蘇美東和徐真真小姐,她們協助進行了大量校對工作,作為學生的第一手閱讀感受對翻譯是寶貴的提醒。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年輕人選的路少有人走,看似不是最優的,但有一種思維方式打動了我,謝謝你們理解我遵從自己的理想。
史晨
於2011年平安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