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是2008年5月1日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保羅·海恩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
  • 作者保羅·海恩、彼得·勃特克、大衛·普雷契特科
  • ISBN:9787506293051
  • 頁數:457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是風靡國際的一部另類的經典經濟學教科書。與當今流行的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繞開繁複的公式、函式、運算,通過深入淺出的故事和饒有趣味的圖畫告訴讀者:經濟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生活中的各種決策息息相關。正如書名所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的目的正是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編輯推薦

作為為非經濟學專業學生撰寫的一部"一學期學會經濟學"的教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1版)》被認為是經濟學教材領域的一次根本性變革。不僅在英語世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同時被翻譯成日文、俄文、保加利亞文、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暢銷全世界,堪稱經濟學教育領域一部標尺性著作。

作者簡介

保羅·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國芝加哥大學倫理學與社會學博士、華盛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經濟學史和經濟系統倫理學批評。作為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海恩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經濟學教學方式,被譽為美國“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該校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副主任,美國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著有《計算和調試:社會主義和轉型政治經濟學》《新思維為何失敗:社會主義改造的政治和經濟》等。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編著有《市場過程理論》(與彼得·勃特克合作)、《為何經濟學家不同意:經濟學思想流派概論》等。

目錄

道格拉斯·C·諾斯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張維迎序 為什麼沒有免費的午餐
梁小民序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前言
第一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1.1 認識秩序
1.2 社會協作的重要性
1.3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1.4 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
1.5 通過互相調節進行合作
1.6 遊戲規則
1.7 產權作為遊戲規則
1.8 經濟學理論的偏見:缺點還是優點?
1.9 偏見還是結論?
1.10 沒有理論就是糟糕的理論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二章 效率、交換與比較優勢
2.1 好東西和壞東西
2.2 物質財富之謎
2.3 貿易創造財富
2.4 值不值?效率與價值
2.5 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
2.6 從專業化和交換中獲益
2.7 為什麼要專業化
2.8 從人際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到人際貿易
2.9 交易成本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中間人
2.11 中間人創造信息
2.12 市場作為發現過程
延伸閱讀:經濟成長:專業化、交換和法制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三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 關於“需要”
3.2 邊際價值
3.3 日常選擇就是邊際選擇
3.4 需求曲線
3.5 需求法則
3.6 需求和需求量
3.7 需求自身也會變
3.8 所有事物都依賴於其他事物
3.9 通貨膨脹導致的錯誤感覺
3.10 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
3.11 需求價格彈性
3.12 對彈性的思考
3.13 彈性與總收入
3.14 垂直需求之謎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分配
3.16 只有錢重要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算賬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四章 機會成本與商品給
4.1 對機會成本的複習
4.2 成本和行為相關,而不是和事物相關
4.3 我現在該乾什麼?“沉沒成本”的無關性
4.4 生產者的成本作為機會成本
4.5 邊際機會成本
4.6 成本和供給
4.7 供給曲線
4.8 供給自身也會變
4.9 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
4.10 志願兵的成本
4.11 供給價格彈性
4.12 用成本論證正當性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五章 給與需求(上)
5.1 市場是競價的過程
5.2 交易成本,又來了
5.3 產權和制度
5.4 貨幣價格的協調作用
5.5 基本過程
5.6 競爭、合作與市場出清
5.7 改變市場條件
5.8 信貸市場
5.9 競爭源於稀缺性
5.10 過剩與稀缺性
5.11 市場過程和中央計畫
延伸閱讀:時間偏好和利率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六章 給與需求(下)
6.1 限價的衝動
6.2 價格固定時的競爭
6.3 正確的信號與錯誤的信號
6.4 想在城裡找房嗎?看訃告吧!
6.5 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動機
6.6 脫脂牛奶、全脂牛奶和強盜牛奶商
6.7 維持物價和過剩
6.8 供給、需求和最低工資
6.9 誰在納稅?
6.10 高價的體育,廉價的詩歌:誰之罪?
6.11 成本決定價格嗎?
6.12 “退出者”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唱片
6.13 “山裡有金子!”那又怎么樣?
6.14 甚至連屠戶都沒這個膽子
6.15 為什麼換一個便盆這么貴?
6.16 多修點吧,反正又不要錢
6.17 成本和所有權
延伸閱讀:正確地表述經濟問題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七章 利潤與虧損
7.1 工資、租金和利息:用契約事先確定的收入
7.2 利潤:可正可負的收入
7.3 計算利潤:哪些東西應該計入成本?
7.4 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比較
7.5 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
7.6 企業家
7.7 擁有剩餘索取權的企業家
7.8 責任止於何處?
7.9 非營利機構
7.10 企業家與市場
7.11 僅僅是運氣嗎?
7.12 利潤與虧損作為協調的信號:貨幣計量的作用
7.13 形形色色的投機
7.14 商業投機的結果
7.15 商品投機者和期貨市場
7.16 預言家和虧損
7.17 小心專家
7.18 對競爭的限制
7.19 其他戰線的競爭
7.20 關鍵資源的競爭
7.21 競爭與產權
延伸閱讀:折現與現值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八章 競爭與壟斷
8.1 什麼人能稱為壟斷者?
8.2 其他選擇、彈性和市場力量
8.3 特權和限制
8.4 受價者和覓價者
8.5 受價者的市場和資源的“最優”配置
8.6 競爭過程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九章 覓價
9.1 定價的流行理論
9.2 艾德·賽克登場
9.3 淨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則
9.4 邊際收益的概念
9.5 為什麼邊際收益低於價格
9.6 讓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9.7 那些空座位呢?
9.8 岐視價格制定者的困境
9.9 學校作為覓價者
9.10 一些價格歧視戰略
9.11 艾德·賽克找到了一個辦法
9.12 不滿情緒及解釋
9.13 午餐價和晚餐價
9.14 重新思考成本加成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10.1 競爭的壓力
10.2 控制競爭
10.3 政府政策的雙重性
10.4 低於成本銷售
10.5 什麼是適當的成本?
10.6 “掠奪者”和競爭
10.7 價格管制
10.8 “反托拉斯”政策
10.9 解釋和套用
10.10 縱向限制:競爭或反競爭
10.11 選擇範圍
10.12 對於評估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一章 收入分配
11.1 供給者和需求者
11.2 資本和人力資源
11.3 人力資本和投資
11.4 產權和收入
11.5 實際權利、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
11.6 預期和投資
11.7 人還是機器?
11.8 派生的生產性服務需求
11.9 誰與誰競爭?
11.10 工會和競爭
11.11 貧困和不均衡
11.12 為什麼不均衡增加了?
11.13 重新分配收入
11.14 改變規則和社會協作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二章 外部性與權利衝突
12.1 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12.2 完美是不可企及的
12.3 協商
12.4 通過裁定減少外部性
12.5 抱怨的房主
12.6 先例的重要性
12.7 劇變帶來的問題
12.8 通過立法減少外部性
12.9 把成本降到最低
12.10 另一種辦法:徵收排放稅
12.11 污染許可證?
12.12 效率和公平
12.13 泡泡法
12.14 權利和污染帶來的社會問題
12.15 交通擁堵是一種外部性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三章 市場與政府
13.1 私人和公共
13.2 競爭和個人主義
13.3 經濟學理論和政府行為
13.4 採取強制措施的權利
13.5 政府是必要的嗎?
13.6 排除不付錢的人
13.7 搭便車問題
13.8 正外部性和搭便車
13.9 法律和秩序
13.10 國防
13.11 道路和學校
13.12 收入再分配
13.13 自願交易的管理
13.14 政府和公共利益
13.15 信息和民主政府
13.16 當選官員的利益
13.17 集中的收益,分散的成本
13.18 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
13.19 人們如何識別公共利益
13.20 囚徒困境
13.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四章 經濟系統的整體績效
14.1 國內生產總值
14.2 GDP還是GNP?
14.3 GDP作為國內經濟創造的總收入
14.4 GDP不是經濟中所有購買的衡量標準
14.5 GDP作為總的附加價值
14.6 附加價值是否總是正的?
14.7 零散問題:未出售的存貨和二手貨
14.8 總量波動
14.9 通貨膨脹
14.10 貨幣計量的難題
14.11 1960年以來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
14.12 什麼導致總量波動?
延伸閱讀:國民收入核算的局限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五章 就業與失業
15.1 失業和非就業
15.2 就業、沒有就業和失業
15.3 勞動力市場的決定
15.4 失業率和就業率
15.5 成本和決策
15.6 失業和經濟衰退
15.7 為什麼失業盤踞不去?
15.8 菲利普曲線
15.9 通過假象降低失業率:通貨膨脹和勞動力的誤導
15.10 勞動力市場政策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六章 貨幣供給
16.1 香菸作為貨幣
16.2 貨幣的演變
16.3 法定貨幣的故事
16.4 當今貨幣的性質
16.5 市面上有多少貨幣?
16.6 貨幣的製造
16.7 任何可以製造出來的東西都可以被銷毀
16.8 信用和信任
16.9 受管制的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
16.10 聯儲作為監督者和規則實施者
16.11 聯儲的工具
16.12 貼現率
16.13 公開市場操作
16.14 但是誰是真正做主的人呢?
延伸閱讀:那么黃金呢?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七章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17.1 經濟大蕭條
17.2 奇蹟般的日本經濟
17.3 經濟衰退期間會發生些什麼?
17.4 錯誤集群
17.5 貨幣的不良管理和錯誤計算
17.6 貨幣均衡
17.7 貨幣需求
17.8 為什麼人們持有貨幣結餘?
17.9 實際貨幣結餘和期望貨幣結餘
17.10 貨幣需求有多穩定?
17.11 實踐中的貨幣政策
17.12 貨幣政策何時生效?
17.13 財政政策
17.14 適當掌握時機的必要性
17.15 聯邦預算作為一種政策工具
17.16 未盡的事業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八章 經濟績效與政治經濟學
18.1 政治環境
18.2 任期和系列效果
18.3 無限赤字
18.4 為什麼不是各級政府都如此?
18.5 貨幣政策的政治經濟學
18.6 自由裁量和規則
18.7 誰掌權?
18.8 新一輪論戰
18.9 未來會怎樣?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十九章 國家政策與國際貿易
19.1 對國際貿易的說明
19.2 為什麼貸方必須和借方相等
19.3 均衡和不均衡
19.4 國際不均衡的模糊性
19.5 不均衡是一種變相的政策評判
19.6 但是,這種情況會永遠繼續嗎?
19.7 外匯率和購買力平價
19.8 布雷頓森林體系
19.9 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
19.10 沒有人知道
19.11 我們已經知道的問題
19.12 共同貨幣
19.13 個人利益、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
19.14 捍衛比較優勢
19.15 全球化及其不滿
19.16 公眾意見的力量
19.17 特殊利益的力量
19.18 外包的爭論:原聲重現和分析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二十章 促進經濟成長
20.1 誰富,誰窮?
20.2 歷史記錄
20.3 經濟成長的源泉
20.4 外國投資
20.5 人力資本
20.6 石油來自於我們的頭腦
20.7 經濟自由度指數
20.8 私有產權的發展力
20.9 亞洲記錄
20.10 亞洲之外
延伸閱讀:國家間GDP比較的難點
簡短回顧
問題與討論
第二十一章 經濟學的局限
21.1 經濟學家知道些什麼
21.2 不僅僅是經濟學
重要辭彙
譯後記 不套公式的經濟學
出版後記 另一種經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