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濟學

智慧經濟學

智慧經濟學是關於智慧經濟的發展規律,智慧經濟學的方法、性質、結構、功能、發展趨向的學科。智慧經濟學是對經濟和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的重新定位,產生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智慧經濟學的範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際的對稱與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經濟學
  • 所屬學科:理論經濟學 
  • 所屬範式:對稱經濟學 
  • 運用方法:對稱非線性複雜系統論 
  • 提出者:陳世清 
  • 提出時間:2006.8 
定義,智慧經濟學是轉型經濟學,智慧經濟學是價值經濟學,智慧經濟學是對稱經濟學,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五度空間觀,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對稱空間觀,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創造空間觀,智慧經濟學的概述,智慧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定義

智慧經濟學是關於智慧經濟的發展規律,智慧經濟學的方法、性質、結構、功能、發展趨向的學科。智慧經濟學是對經濟和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的重新定位,產生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智慧經濟學的範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際的對稱與統一。

智慧經濟學是轉型經濟學

智慧經濟學是新的經濟學範式。智慧經濟學範式同西方經濟學範式的本質區別:西方經濟學是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學說。作為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學說,西方經濟學視野重在分配領域;生產只是生產領域的分配,生產領域只是分配領域的延伸。智慧經濟學是資源最佳化再生與最佳化配置相統一的學說,視野重在生產領域;分配只是生產、再生產的分配,分配領域只是生產領域的環節。西方經濟學的最佳化配置,看到的是交易,是人際之間的供求平衡,價格機製成了市場和社會的核心機制;智慧經濟學的最佳化再生,看到的是財富增長,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人的全面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有序與可持續發展,價值機製成了社會和市場的靈魂。西方經濟學以分配為中心,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管理學與創業學脫節,企業成了減少交易成本的產物;智慧經濟學以生產為中心,經濟學就是管理學、創業學,企業擁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系統質。西方經濟學把人際關係看成是此消彼長的交易關係,人與人是狼,必然把商場看成是戰場;智慧經濟學在財富增長的基礎上把蛋糕做大,必然是智慧經濟、雙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穩定型經濟。企業內外,人與自然、人與人互相依賴、共生共榮、和諧統一;能與狼共舞,才是英雄本色。
西方經濟學把社會經濟發展同宇宙整體發展的過程脫節開來,思維的方式是線性的,分析的方法是抽象的,分析的過程是經驗的,分析的對象是平面的,分析的結果是脫離實際的。由於西方經濟學沒有科學的範式,造成了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市場與政府的對立,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對立,凱恩斯學派與自由主義學派的對立,主流學派與非主流學派的對立,這一學派與那一學派的對立。所有這些學派的對立與爭吵,只是盲人摸象以經濟學殿堂為舞台的展開。由於西方經濟學沒有科學的範式,以致西方經濟學能否成為科學都成了問題。
智慧經濟學範式同國內傳統經濟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國內傳統經濟學聯繫生產力研究生產關係,聯繫上層建築研究經濟基礎。智慧經濟學把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統一起來研究,其中生產要素、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統一的社會經濟系統的不同層面,生產力是這一系統的整體功能。智慧經濟學以社會經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為研究對象,以提高這一系統的功能——生產力為目的。智慧經濟學探索人類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規律,通過最佳化社會經濟系統的結構,推動生產力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智慧經濟學是價值經濟學

價值就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體的需求的有用性。價值的本質是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就是價值。只有實現的價值才有使用價值,只有在使用的價值才是實現的價值。價值是主體與客體的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而主體與客體的實體、屬性、關係的對稱關係,從屬於宇宙實體、屬性、關係的對稱關係,是後者的組成部分和展開。從宇宙學的觀點看來,主體與客體、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的關係本質上是價值關係。均衡,首先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後才是供給與需求的均衡。以前一個均衡為經濟學的出發點,價值機制是市場的核心機制;以後一個均衡為出發點,價格機制是市場的核心機制。價格機制是平面的機制;以價格機制為核心,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偶然的,經濟學成了博弈經濟學。價值機制是立體的機制;以價值機制為核心,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必然的,經濟學成了智慧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就是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貨幣經濟學或價格經濟學,智慧經濟學是以價值機制為核心的價值經濟學。價值不僅包括貨幣,而且包括其它一切金錢買不到的東西。智慧經濟是以知識經濟為龍頭同傳統經濟的統一。正象價值和價格的關係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價值機制是對價格機制的揚棄、智慧經濟學是對西方經濟學和國內傳統經濟學的揚棄。資本、資產、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均不取決於價格,不取決於供給與需求的曲線,也不取決於供求均衡點或神秘的機制、供求法則,而取決於價值: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取決於需求的強烈程度和滿足需求的可能程度。價格與需求並不必然成反比,有時價格越高,需求越強。這說明,價格並不完全反映價值,並不完全反映供求關係。建立在價格理論基礎上的各種模型,不能預測供求關係的變化是必然的。價格機制背後是價值機制。以價值為基礎的供求關係,不是任何以價格為基礎的模型可以預測的。以價值機製作為市場的根本機制,信息仍然是不完全的,但也沒有必要完全;人的理性仍然是有限的,但也沒有必要無限。所謂“市場失靈”,實際上是價格機制失靈,而不是價值機制失靈。價值機制從來沒有失靈過:在價格機制不起作用的地方,價值機制則在起著鐵的作用。模型和現實的衝突,價格和價值的衝突,導致現有的以價格機制為基礎的模型的無效。這不是市場不完全信息與人的有限理性造成的,而是模型的理論依據、理論參照系、理論“範式”錯誤造成的。要使模型從“無效”向“有效”轉化,人的理性從“有限性”向“無限性”轉化,市場信息從“不完全”向“完全”轉化,市場運行從不和諧向和諧轉化,必須改變現有經濟學的範式,用價值機制代替價格機制,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

智慧經濟學是對稱經濟學

價格機制以產品運營為基礎。價值機制以知識運營為前提。以價值機制為核心機制,在知識經濟時代,市場是完全的,供求是均衡的,知識產品、創新產品的競爭是充分的,市場是出清的。競爭的充分性和市場的有序性、和諧性、對稱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新時期的市場機制。以價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是完全的市場機制、真正的市場機制、對稱的市場機制、和諧的市場機制。
以價格機制為基礎,追求的是均衡,手段是博弈。以價值機制為基礎,追求的是發展,手段是對策。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智慧經濟學。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智慧經濟學。經濟不和諧的本質:企業內外人和人、人和物的不協調、結構不合理。不和諧的根源:人類新的實踐模式所要求的新的經濟學範式、新的經濟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同現有的經濟學範式、經濟模式、管理模式之間的不對稱。智慧經濟學通過自覺反映社會經濟規律、建立新的經濟學範式,使經濟學範式同人類新的實踐模式相對稱、經濟活動模式同人類整體實踐模式相對稱,擺脫經濟學的困惑,走出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協調有序發展。

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五度空間觀

智慧經濟學的世界觀,是五度空間的世界觀。傳統物理學的空間概念,就是立體三維空間。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可以相互轉化,時間是空間的另一種方式,因而傳統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成了四維空間。根據系統論,任何系統都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不僅是傳統物理三維空間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層面,而且狹義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質。它雖然只有通過人的抽象思維來把握,然而卻是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同時,這種不同層次的本質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人們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維空間。因此,四維空間還應加上層次一維,任何真正的系統都是五度空間。這五度空間的任何一維都可以和其他四維相互轉化。作為事物本質的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本質上就屬於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度空間——層次空間,而且是高層次的層次空間(意識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哲學思維的空間是最高層次的層次空間),它同物質世界的相互轉化,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此原理基礎上,智慧經濟學重新建構了“自然——經濟社會”統一系統的有序結構,使之符合人類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要求。
智慧經濟學的方法論,是五度空間的方法論。智慧經濟學的方法是歷時性和層次性相統一的方法。在和諧的社會經濟系統中,經濟規律即是層次性的又是歷時性的;創造規律、全息規律、系統規律、統計規律是社會系統發展從宇觀到巨觀到微觀、從高層到低層的各個層次起主導作用的規律。隨著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去的低層次的規律逐步轉化為現在的高層次的規律。網路空間(包括分度空間)作為宇宙這一複雜系統的結構,是五度空間的具體化;在智慧經濟學中,社會經濟網路是為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共享、資源再生而進行的制度與技術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質流網路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導,物質流是基礎,人流、信息流、物質流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對稱與相互轉化的。
五度空間不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統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結構。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五度空間模式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相互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階段發展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和諧型→智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

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對稱空間觀

宇宙是有序與無序、確定與不確定的統一。宇宙在爆發與膨脹時,是無序的。但這個無序中包含著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定律。一個地方的熵減少,無序度增加,就是另一個地方的熵增加,無序度減少。熵本身是有規律的,宇宙是有序的,有序通過無序表現出來,無序包含著有序。從微觀來看是無序的、不確定的,從巨觀來看是有序的、確定的;從短期來看是無序的、不確定的,從長期來看是有序的、確定的。微觀與巨觀的區分是相對的,有序與無序、確定與不確定的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本粒子的世界表面上看起來是無序的、不確定的,但從整體來看也是有序的、有規律可循的。當我們取宇宙中的一個局部現象——弱相互作用為參照系進行考察時,宇稱是不守恆的。但弱相互作用下的不守恆,是局部的、微觀的、暫時的現象;由於這個不守恆本身是可重複的,所以從整體和長期來看,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也是守恆的;只是這個守恆通過不守恆表現出來,守恆是本質,不守恆是現象。宇稱守恆是絕對的,不守恆是相對的。宇宙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規律是貫穿全息論、辯證論、系統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核心規律。
以人類社會為參照系,意識和物質的對稱關係是宇宙的基本的對稱關係。宇宙的發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有限到無限、從簡單到複雜;人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無限到有限、從複雜到簡單。這是一個對稱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介於上述對稱的兩極之間,本身也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社會的調節機制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制(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畫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制到價值機制,從人治經法治到法制。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制對稱的社會,智慧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智慧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制、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系。主體和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主體和客體是社會系統的兩個基本層次,主體和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系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系統是否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系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系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

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創造空間觀

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創造的規律。宇宙是一個不斷從裂變到聚變、有限到無限、本質到現象的發展過程;社會是一個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相互創造,實現人和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發到自覺、自覺性低到自覺性高的發展過程。社會發展以人的創造性為基礎,每個人都既是歷史的奴隸,又是歷史的主人。社會的發展是必然和偶然、自發和自覺、客觀規律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統一,是宇宙整體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人的創造性活動由人的需求引起。人的需求是主體作為開放系統同外界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對稱要求。人的需求作為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本身是一個系統,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基本層次。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但需要物質刺激,而且需要精神刺激;需要一個使人能夠心情舒暢地創新→創造→創業的和諧環境。在主體與客體、物質與精神的相互創造過程中,知識經濟→創業經濟→再生經濟→雙贏經濟→智慧經濟,智慧經濟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歷史的必然性。智慧經濟學以創業經濟學為基礎、再生經濟學為核心、知識運營學為主導、創新經濟學為先導,其完美的結構是五度空間的“全息元”。
智慧經濟學是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與時俱進的經濟學。作為智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的五度空間觀—對稱空間觀—創造空間觀,是包含自然、社會、意識空間在內的完整的空間理論。以人類為參照系,經濟是社會的核心,社會是自然、社會、意識三大領域的核心。五度空間理論是空間理論的最新發展,智慧經濟學是五度空間理論的核心。建設智慧經濟、創立智慧經濟學,體現了五度空間理論的實踐意義。智慧,是智慧經濟時代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行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人的新型素質。有人的智慧素質才有智慧的經濟,有智慧的經濟才有和諧的社會。用智慧來塑造人的新素質,用和諧來定義智慧經濟,用智慧經濟來整合新的經濟形態、催化新的經濟成長方式、規範新的經營模式,將使國民素質大大提高,企業和國家發揮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競爭力。歷史的偶然性後面隱藏著歷史的必然性,智慧經濟並非空穴來風,中華傳統文化史就是智慧經濟發展史。但要使智慧經濟由偶然拓展為必然,自發上升為自覺,局部擴大為整體,從屬轉化為主導,萌芽成長為大樹,必須靠智慧經濟學理論的培植、整合、提升與催化。

智慧經濟學的概述

知識經濟概念不能全面描述人類智慧在創造社會財富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用知識經濟概念概括當前經濟發展形態不貼切,有必要建立新的經濟學概念,即用智慧經濟概念來概括當前經濟形態更為準確和完整。
知識經濟本質上是智慧進發推動的結果。作為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信息技術、知識產業其實都源於創新性思維、依賴於智慧的進發。其一,知識經濟強調技術創新,而這種技術創新本身是智慧創造的結晶。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縮短,對國家和企業來說,進行知識創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這個過程就是智慧的創造與湧現。是智慧創造速度、質量、數量的全面競爭和比賽。如日本在2O世紀80年代初,平均每年引進技術高達2207項,促進了國內經濟迅速騰飛。由此可見,已有的技術也就是以前的知識是可以複製、重複運用。但後期日本模仿和複製過多,而本身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足,結果導致日本經濟的競爭力不及美國。其二,知識經濟強調產品創新,而產品創新是思維火花、創意等智慧進發。知識經濟強調產品個性化、特色化生產和設計,其本質上屬於智慧的屬性。一方面,知識可以複製,並運用同一標準進行生產。而智慧具有專有性,它針對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而被創造出來,環境變化就會導致失敗。
另一方面,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需要創新性的產品。有學者指出,標準化的產品永遠是“舊”產品,容易被市場淘汰,而“個性化”的產品永遠是“新”產品,新的產品往往需要創造,而創造更需要智慧。其三,知識經濟強調生產管理方式創新,而這種管理創新往往是智慧的成果。科技產品的創新與運用,需要企業生產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模式也隨之發生根本變化,而這種模式的變革需要進行創新性思維,結合已有的管理科學知識、行為知識,在更高層次上進行再造,創造出更多的管理智慧。
智慧的大量創造、進發已經逐漸替代知識、資本等要素成為經濟成長的決定性因素。目前,知識經濟的重要產業——信息產業,在已開發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已達到40%-60%左右。在當前信息產業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是“思維運行時間”而不是“機械運行時間”,也就說是“智慧的運行速度”、“智慧的組合和創造”決定企業創造財富的速度和企業的命運。因此,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作用是大量技術的創新和運用,而大量技術的新發明就是智慧的發現、運用,將經濟的快速發展歸因於技術和知識的運用不全面,畢竟知識是過去認識的總結,如不進行再創新,也就是進行大量智慧勞動,就無法解釋創造、技術的新發明大量湧現的根本原因。
智慧的重要表現方面“創意”在逐步改變和創造生活。創意本身是屬於智慧的範疇,並非知識所能全部概括的。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和發展“創意產業”的國家。
據其定義,“創意產業”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並通過對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以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產業。據統計,1997-2001年問英國以文化為主體的創意產業年增長率達到8%,是同期英國總體經濟成長2.6%的3倍多,成為英國發展最快的產業。美國是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從1996年開始,文化創意產品超過其他所有傳統產業,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到2002年,美國文化一創意產業產值達到5351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24%。另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產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這充分說明,以創意為代表的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創意本身屬於智慧的範疇,因此,智慧的創造、消費實際上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成為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加速器。

智慧經濟學的理論框架

作為一個新提出的概念,借用知識經濟概念的某些提法來定義智慧經濟。
認為智慧經濟是指建立在智慧的發現、創造、運用、消費基礎上的經濟,智慧通過各種途徑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的各個方面,智慧資本在社會財富創造中越來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智慧經濟時代生產和消費的主要內容表現為智慧的生產和消費,它是智慧經濟化和經濟智慧化相統一的過程,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一)智慧經濟發展的動力
1.智慧經濟內在驅動力。人是智慧經濟時代的內在驅動力。在這個時代,人不斷地實現智慧經濟化,推動人類生產力不斷改變。同時,創造智慧主體的人,在將智慧經濟化的過程中,逐步將智慧內化到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改變人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推動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由以物質和服務等有形產品生產為主轉變為以智慧生產、創造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生產活動,從而實現經濟智慧化。因此,人的“智慧”是智慧經濟化發展的無窮動力,人是智慧經濟時代的核心和目的,是智慧經濟化和經濟智慧化的直接創造者。
2.智慧經濟外在推動力。智慧經濟發展涉及智慧培養途徑、環境、轉化等方面,因此,可以將智慧經濟外在推動力分為:教育力。教育是啟迪、開發人的智慧的前提條件,而教育培養模式是否適應智慧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是發展智慧經濟的關鍵環境力。營造鼓勵智慧生產、創造文化,社會環境是推動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力。在智慧經濟時代,國與國核心競爭力表現在制度力的競爭,能否建立有利於智慧創造和開發的制度是發展智慧經濟的重要基礎;整合力。智慧經濟時代要實現經濟智慧化,必須整合智慧創造與創新各種綜合力量,形成推動智慧的生產、交易、流通的統一鏈條;分配力。在以前歷次經濟形態中,人們沒有對分配的重要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分配力也是生產力。在智慧經濟時代,智慧生產和創造出來,必須藉助先進的分配模式,將智慧資本參與經濟成果的分配,調動人們創造智慧的積極性,從而才能推動智慧向為智慧成果轉化。
(二)智慧經濟時代的產業分類
借鑑莊一召《關於智慧產業》對智慧的分類並根據其在智慧經濟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可以把智慧經濟時代的產業分為三類:創新性智慧產業、發現性智慧產業和規整性智慧產業。
創新性智慧產業。主要指從無到有地創造或發明新的東西。如策劃、廣告、軟體、影視、藝術等都需要新的創新,可以歸屬於創新類智慧產業的範疇。
發現性智慧產業。主要指發現本來就存在,但隨著時代發展、認識提高或科技進步、被新認知的東西。一些科學研究,如天文、物理、考古、地理學等可以歸屬於發現類智慧產業的範疇,另外,新聞由於涉及深加工也可以屬於發現類智慧產業的範疇。
規整性智慧產業。主要指可以運用現有的規則如法律、法規、制度、政策、方針、方法等來調整、梳理、矯正、改變已經存在的東西。如司法、會計、教育、培訓、出版等都屬於規整類智慧產業的範疇。
(三)智慧經濟的主要特徵
在智慧經濟時代,人的智慧引導著知識進化,知識的進化孕育著智慧的大發展。
一般來說,智慧經濟具有如下特點:
1.主要資本是智慧資本。與以前的農業、工業、知識等經濟形態相比,在智慧經濟時代,智慧取代勞動、資金、知識等要素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要素,相應的智慧資本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本。智慧經濟中,智慧資本是第一資源,誰擁有智慧資本,誰就是社會財富的主導者。智慧資本發揮作用主要通過品牌資源、概念創新、智慧財產權、創意發展、智慧的再創新和再消費進行。智慧經濟時代,人是智慧的載體。因此智慧精英是智慧經濟社會培養的主要目標。
2.消費對象主要是智慧的消費。智慧經濟時代的消費,本質上就是消費智慧、運用智慧的新型消費模式,也就是消費智慧、觀念、創意等精神財富的過程。
3.資源配置的主要對象是智慧的分配。
在智慧經濟中,智慧成為稀缺資源,智慧主要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科學、合理、綜合、集約的配置,而不像工業文明時代對土地、石油等短缺資源的配置。因此,在智慧經濟時代,對智力資源(人才和智慧)的占有比工業經濟中對稀缺自然資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顯得更為重要。
4.主導產業主要是思維、觀念等產業(第四產業)。聯合國組織把現有知識經濟自主產業分為: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新材料科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有益於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軟科學)技術。在智慧經濟時代,主導產業不僅涵蓋以往產業中的智慧創新,還涵蓋了創意等產業、與智慧生產相關的服務業,以及思維產業、觀念產業等(為第四產業)全新的新型產業態。
5.競爭主要是培養智慧人才模式的競爭。智慧經濟時代教育應該是啟迪、開發智慧的教育,其重要環節是建立啟迪智慧的教育模式。智慧經濟時代要求培養、開發人的智慧,培養一個有智慧的人,讓人掌握創造智慧、發現智慧、運用智慧的方法,讓每個人的智慧儘可能發揮、展現。與此相適應,在智慧經濟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智慧創造能力的競爭,更是培育智慧人才模式的競爭。誰在開發人才智慧的培養模式上占據先機,隨就把握了競爭的主動權。
(四)發展智慧經濟的思路
加強對智慧經濟形態的研究。目前,國內有部分學者從不同側面開展了智慧在經濟學中的運用,以及經濟生活中對智慧的研究,還沒有正式形成智慧經濟學理論研究架構。為此,需要國家從戰略層面支持智慧經濟學基礎研究,重點研究智慧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對象、機理、內容、產業等問題,探討智慧經濟社會如何形成的過程、資源如何配置、如何形成主導產業等重大問題。特別要結合目前國內開展的“知識城”建設的實踐,進行深入理論探討,形成比較完善的智慧經濟學研究體系。
建立有利於智慧經濟發展的教育培養模式。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按照啟迪、開發人的智慧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這是造成我國高等教育落後於主要已開發國家的重要原因。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側重於啟發人的思維,啟迪人的智慧,而不是在知識擁有上超過我們,是在智慧創造能力上勝出,更主要的是在培育智慧的模式上領先於我們。因此,某種程度上說,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教育培養模式是符合智慧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的,與此相適應,其經濟形態已部分進入了智慧經濟時代。而我國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知識學習、複製或部分創新階段,還沒有轉入啟迪人們智慧的教育模式階段,不適用於智慧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與此相適應。我國經濟總體形態上仍處於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和部分智慧經濟三種經濟形態交織的混合時代。為此,必須對我國高等教育進行整體性的改革和創新。逐步建立高校辦學公平競爭機制,如綜合實力前20名部屬高校開展公私合辦試點,允許個人和企業通過冠名等形式資助高校辦學,擴大辦學自主權。
搶占智慧經濟時代主導產業發展的先機。要按照“先智慧經濟化、後經濟智慧化”的原則,進一步營造鼓勵推動智慧創造的良好環境,選擇創意、思維、觀念等產業,以及與智慧生產相關的服務業作為推動智慧經濟化的先導產業,國家從財政、稅收、規劃、智慧產權保護等方面,全面支持這些產業的發展。嘗試開展“智慧城”建設,建立智慧產業創新園區,健全孵化機制,培育未來在智慧經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智慧產業,通過推動智慧經濟化,進而最終實現經濟智慧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