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一般指本詞條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於四川省內紫色盆地,總面積約26萬多平方千米,位於亞洲大陸中南部(北緯28“10`和32.25`之間),中國西南部、囊括四川省中東部,由青藏高原、大巴山、華瑩山、雲貴高原環繞而成,周圍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中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50米~750米,面積約為16萬平方千米,因此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底部兩大部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帶。西北邊緣是很長的龍門山脈。

四川盆地底自西向東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

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地表岩石主要為紫紅色砂岩和頁岩,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盆地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夏季平均溫度在24~28℃之間,極端高溫36~42℃;冬季平均溫度4~8℃之間,極端低溫-8℃~-2℃。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但冬乾、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夏季(6~10月)。

四川盆地內還蘊藏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盆地底部耕地連片,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

基本介紹

盆地構成,盆地特徵,地貌特徵,形態特徵,地形特徵,地質特徵,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氣候環境,氣候類型,降水狀況,盆地經濟,

盆地構成

四川盆地聚居著四川省和重慶市少部分人口、居民主要為漢族蜀民系。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四川盆地的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面積是居第五第六位的兩湖盆地銀額盆地的兩倍),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北近秦巴山脈,與漢中盆地相望,這裡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南方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異,自西向東又可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成都平原西方是龍門山脈,東方是龍泉山脈。
四川盆地

盆地特徵

地貌特徵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
盆地內部地形地貌顯示出明顯的三分特點,即盆西平原地貌、盆中丘陵地貌和盆東山地地貌,三者以龍泉山華鎣山為界。

形態特徵

總體形態
四川盆地其輪廓形態總體近似長方形,形似信封狀,右傾斜置在亞洲大陸,因此被地理學者稱之為信封盆地。信封盆地東部頂點雲陽(靠近萬州),南部頂點敘永(靠近遵義),西部頂點雅安,北部頂點廣元。信封盆地幾何中心城市遂寧(幾何中心點大致在蓬溪南部地區),中北部(內頂角)中心城市南充,中南部內頂角安岳
四川盆地由盆周山地和盆地底部構成。
盆周東部為長江三峽,南部為雲貴高原,西部為青藏高原,北部為大巴山
盆地底部主要分為川東平行嶺谷川中丘陵和川西成都平原三部分。龍泉山是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界山,華鎣山是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的界山。
信封盆地頂點城市和幾何中心城市俯瞰示意圖信封盆地頂點城市和幾何中心城市俯瞰示意圖

  

  

  

  

  

  
盆地底部
(1)在龍泉山龍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系斷裂下陷由岷江水系的河流沖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 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6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30米~50米,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自古以來素有“天府”之稱。
(2)在龍泉山華鎣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四川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產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谷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5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谷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布,是平行嶺谷區工農業生產主要地區。
盆地形態盆地形態

  

  

  

  

  
邊緣山地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較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向,是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谷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龍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屬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6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四川盆地邊緣山系四川盆地邊緣山系

地形特徵

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範圍要比今日的四川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輪廓基本形成,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成為盆地沉陷帶,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 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約為10萬多和16萬多平方千米。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
盆底可分為三部分:
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即川中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
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

地質特徵

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四川廣元、四川雅安、四川敘永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里,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游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 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遊覽勝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為“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布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海盆時期
四川盆地屬揚子陸台一部分,稱為四川陸台,屬較穩定的地區,但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里東運動,除了西部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占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岩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岩就在這時生成。
四川盆地二億多年前是巴蜀湖四川盆地二億多年前是巴蜀湖

  

  

  

  

  

  

  
湖盆時期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占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多年裡,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到處生長蕨類、蘇鐵和裸子植物,是又一個成煤期,永榮煤礦即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形成。東起長壽、墊江,西到江油、邛崍,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貴州赤水,還是天然氣富集區。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稱霸一時。1957年在合州發現的“合州馬門溪龍”身長22米,高3.5米,是中國亞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龍化石。
陸盆時期
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起,同時產生不少大斷層,如西部的龍門山大斷層和東部的華瑩山大斷層,把盆地分為三部分。蜀湖縮小為僅有2萬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閉的盆地地形及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乾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相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了數千米厚,形成紅色和紫紅色的砂、泥、頁岩。裸子植物不斷衰退,恐龍滅絕了。內陸湖泊在乾燥條件下,經強烈蒸發,濃度增大,鹽分不斷積累,形成鹽湖,後來泥沙掩埋而保存於地層之中,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岩層,自貢一帶是著名的井鹽產地。 2000多萬年前的新第三紀,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運動。從而,四川盆地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陸盆,由封閉的內流區變為外流區,由以堆積為主變為侵蝕為主,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第四紀是冰川廣布的時代,盆地西北山地發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後,大量沉積物由岷江、沱江等攜帶,堆積在西部的凹陷區,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豐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裏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情況下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 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 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動物資源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已設立唐家河、王朗、臥龍(見臥龍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四川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硫、鋁、金、銅、錳、石墨、汞等礦產資源,其中天然氣、芒硝為全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東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富集區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鹽岩礦儲量很大。

氣候環境

氣候類型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由於北部秦嶺阻擋冷空氣,冬季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北部均溫3~5℃,南部5~8℃,較同緯度的上海、湖北、安徽及緯度偏南的貴州高1~4℃。盆地北部極端最低溫-8~-5℃,南部-5℃~-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同緯度上的武漢冬天卻霜雪不斷,盆地位於長江河谷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終於9月中旬,夏長4個月,溫度上東高西低。盆地西部夏天平均氣溫約25℃,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偏低3-4度,但濕度較大,所以悶熱難忍。東部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局地達到30℃。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盆地氣溫東南高西北低,盆底高邊緣低;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積溫超過60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降水狀況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 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乾、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之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1981-2010年四川各地年平均降雨
排名氣象站號氣象站名平均降雨量備註
1
56385
峨眉山
1670.2
站點在峨眉山景區
2
56287
雅安
1666.0
數據來源於國家氣候中心
3
56278
天全
1576.1
4
56384
峨眉
1418.4
站點在峨眉山市區
5
56280
名山
1407.1
6
56380
洪雅
1385.0
7
57237
萬源
1271.1
8
56382
夾江
1267.5
9
57326
宣漢
1238.0
10
57329
開江
1238.0
11
56490
沐川
1236.7
12
56386
樂山
1231.5
13
56279
蘆山
1222.2
14
57416
鄰水
1215.0
15
57324
平昌
1214.5
16
57328
達州
1205.1
17
57420
大竹
1202.9
18
56281
蒲江
1201.0
19
57320
通江
1193.8
20
56499
珙縣
1171.1

盆地經濟

四川盆地農業較發達,是中國著名的農業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四川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鹼,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