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山

米倉山

米倉山在四川省和陝西省邊境,西接摩天嶺,東接大巴山(狹義的)。米倉山是漢江嘉陵江分水嶺。米倉山地處我國大陸南北地理和氣候以及生態的過渡帶,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雙重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倉山
  • 地理位置四川省和陝西省邊境
  • 氣候類型: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 開放時間:9:00-17::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55元
  • 著名景點:古米倉道
  • 一般海拔:1500~2000米
  • 地質結構:山地層狀地貌結構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巴中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特點,主要山脈,南鄭境內山脈,梁山山脈,大漢山山脈,黎坪山地,營盤山脈,老龍池山脈,牛頭嶺山脈,龍頭山山脈,其它山脈,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主要山峰,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米倉山,為秦嶺山系的廣義大巴山的一段。其中紫陽縣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為狹義的大巴山。米倉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於川陝邊界,一般海拔1500~2000米。山地層狀地貌結構明顯。組成物質有石灰岩、砂岩、頁岩、花崗岩、板岩、千枚岩等,在灰岩分布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尤其是米倉山,溶洞、暗河、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等較多。大巴山、米倉山多為石質山地或土石山地,森林覆蓋率為26%,其中南鄭縣的黎坪、碑壩,嵐皋及鎮坪兩縣南部林木茂盛。其他地區,尤其是低山丘陵區植被覆蓋度較小,以草灌為主,水土流失有所加劇。
米倉山 地理位置米倉山 地理位置
其中,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米倉山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狹義的大巴山以任河為界;本縣西南部為其東緣。縣境內的米倉山總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區內分布24鄉(鎮)。海拔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蘭山為最高。水系發育,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東,進入任河或漢江。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壩河、朱溪河、綿魚河等。

氣候特點

米倉山地處我國大陸南北地理和氣候以及生態的過渡帶,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雙重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多達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約15°C左右。

主要山脈

南鄭境內山脈

境內中山區的眾多山脈,均系大巴山地米倉山的西部支脈。大巴山舊稱梁州山,為陝、川、鄂界山,得名與古代的巴族有關。米倉山,為大巴山西段,古稱仙台山、玉女山,遠在唐、宋時代即已出名。《輿地紀勝》載:“米倉山與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詳。大致為東西走向:西起寧強境內的嘉陵江,東至紫陽任河,為漢江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
南鄭縣境內諸山依分水嶺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為梁山山脈、大漢山山脈、高皇山山脈、黎坪山地、營盤山山脈、老龍池山脈、牛腦殼梁山脈、龍頭山山脈、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今志其主要者如下:

梁山山脈

梁山山脈,位於縣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區、新集區,為南鄭、勉縣之界山。境內部分,東起梁山,西至華山溝,寬約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嶺,南到平原區西北邊緣,平均長約5公里。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東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於東部,分上梁山、中梁山、下樑山三段。山體由灰岩和變質岩組成,外貌渾圓,山勢平緩,岩面裸露。植被以荒草、灌木為主。山丘間多深溝低槽,較大的有龍家溝、李家溝、鐵爐溝、冷(忍)水溝(大致東西向)、張口子、武家溝、佘家溝(碗廠溝)、華山溝(皆南北向)。
山脈東頭的下樑山(亦稱梁山,整個山脈因之得名),為西北一東南向渾圓山樑,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頂部平緩,東北坡陡直,瀕臨漢江。山樑東南側,環繞著眾多由寒武繫到志留系泥岩構成的緩坡丘陵,民眾稱之為“十八羅漢繞樑山”;山嶺內側的葦池壩,為一山間構造盆地,南部的“張口子”,為壩子唯一排水口,過去居民吃水均取於此。下樑山出露地層從元古界到第四系(缺泥盆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層更為完備,且含有豐富的動物化石(如腕足類、珊瑚類、〓類等,民眾稱為石燕,舊為漢中八景之一)和植物化石(根、莖),是國內外有名的地質剖面之一,吸引眾多的專家、學者前來科學考察。梁山有豐富的石灰礦、煤(劣質)和粘土礦;中梁寺、龍崗寺舊時是漢中郊區的遊覽勝地;198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又陸續在梁山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新石器及原始社會晚期的墓葬群,證實這裡在數十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息。
梁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還有:中山寨,位於農豐鄉,海拔970.2米,清朝宣統三年(1911)曾在山頂築寨,現遺石碑一通。鶴騰岩,在契約鄉北部,舊因山石奇特,古木參天,風景旖旎,為漢中風景名勝之一,民國年間即已破壞。所出砂積石(俗稱太古石),可制盆景。尖尖山,在鐵爐鄉西南,海拔1019米。山峰陡峻,山腰有溶洞(民眾稱為盤龍洞),洞中石鐘乳姿態各異。汪家山,在碗廠鄉北部,海拔1035米。梁山多泉,著名的有雙泉、玉泉、湧泉等。

大漢山山脈

大漢山山脈,位於縣境中部,為濂、冷二水之分水嶺,屬花崗岩低山。北麓與河谷階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壩、秦家壩一線,長約20公里;東、西以冷水河、濂水河為界;北寬南窄,狀似三角形,平均寬約11公里,面積近240平方公里。山脊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緩梁平,起伏連綿。山頂、山坡積有很厚的風化層,適宜林木生長;山麓地帶,梯田、坡地層層相嵌。山脈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漢山。頂部名為大頂寨、漢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遠眺,漢中盆地盡收眼底。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稱漢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說不確。“四峰”即大頂寨(主峰)、玉皇頂(1409米)、小陰坡(1352.2米)、大陰坡(1334.9米),沿東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種小地貌,民眾有“漢山二十四坪”之說。據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記載和當地老年人說,漢山原來遍山樹木,參天古樹隨處可見。良好的植被涵養水分,從山頂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羅棋布。山頂有雲即雨,歷有“漢山戴帽、閉門睡覺”和“漢山不旱”之說。清末至民國年間,山上樹木被駐軍和當地民眾砍光,導致連年亢旱。及至解放後,才又使漢山重著綠裝。漢山舊時產紅稻,今絕。現以盛產洋芋著名。
大漢山傳說中有許多美妙的景觀,其中以“漢山樵歌”和“漢山夜明珠”膾炙人口。“漢山樵歌”是舊時樵夫在山上打柴時唱的一種民歌,高亢嘹亮,悠揚動聽,被譽為漢中八景之一。“漢山夜明珠”,其實為磷火,即動物屍骨腐爛時產生的磷化氫氣體燃燒時發出的白色帶藍綠色光焰。民眾稱為“鬼火”,只是在夜間(特別是下雨前)較為明亮而已。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誌》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誌》,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
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西南,大漢山西北;青銼山,海拔1000米,在連山鄉西部;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東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東;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螢光寨,原名銀礦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鷹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嶺鄉西部。從山上發源的河流,較大者有紅廟河(西坡)、紅花河(東坡)。紅花河舊稱老渚河,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漢山山脈是低山丘陵區重要的糧油產區,發展多種經營前景廣闊。

黎坪山地

黎坪山地,在元壩區境內,由眾多中山組成。西流河為其東、北界,南界城牆岩、分水嶺一線,即川陝分界;西至荒草坪、梯子溝與寧強縣交界。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近14公里,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灰岩中山,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峰嶺交錯,重巒疊嶂,溝壑險惡,水流湍急。這一帶山地,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唯獨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現由國營黎坪林場經營。較有名的山峰有:城牆岩,位於老黎坪東南,東西走向,海拔2175~2281米,宛若天然城牆,橫臥在陝川交界。石馬山,在老黎坪東南方向的混人坪上,山下有深潭,即西流河源頭;海拔2312.2米,為黎坪山地第一高峰,上有測繪部門設的水準點。紅山,在黎坪南3公里,海拔1966米,土名長老林,與東部的橫道梁、九龍寺等山峰連線,原始森林茂密,有鐵礦。討口子岩,位於老黎坪南,海拔1706米;瘦牛嶺,位於老黎坪北,海拔1832米;燕子埡,位於老黎坪西北,海拔1945米,均為原始森林所鬱閉。荒草坪,位於老黎坪西部與寧強交界處,海拔1935~2035米之間,頂部為一大坪,原始森林間有草地。

營盤山脈

營盤山脈,亦名摩天嶺,位於縣境西南部。系米倉山主脊之一部分。南起熊頭岩,西北至雷音寺折轉正西。西南界西流河,東至漾家河(亦名雲家河)。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營盤山、又名雲盤山。海拔2181米。山體高聳入雲,狀如騰飛的巨龍。西南坡較東北坡略緩,多松柏,產藥材。山體由三迭紀灰岩、頁岩組成,西麓黃楊河源頭的灰岩與頁岩間夾有優質煤層。
主要山峰有:熊頭岩,海拔2168米,遍生林木,山勢險峻;雷音寺,海拔2058米,遍山雜木;小埡,海拔2009米,產天麻、黨參;大埡,海拔1768米,竹、木繁盛;大山,海拔1956米,灌木叢生。

老龍池山脈

老龍池山脈,亦名後河山山脈,位於縣境西南、黃官區內,南起廟壩,北至白果寨,長約20公里;東西介於白崖河(濂水河支流)、漾家河之間,平均寬約7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主山脊沿白果寨、灌平山、後河山一線呈南北走向,海拔1400~1800米。主峰後河山,海拔1857.1米。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尤多白果樹(銀杏)、漆樹。廟壩鄉龍池村有雌雄二株古銀杏樹,枝葉繁茂,雌樹高約25米,乾圍2.2米,年產果180公斤。山脈南部的老龍池梁,為一三角形台地,海拔1400米以上,面積約5平方公里,甚平。其西南角有面積約二三十畝大小的水池,名水氹子,疑為古池水②,廟壩鄉政府西南有擋牆,絕壁懸崖,下臨深淵,僅有羊腸小道可通四川,清代曾在此駐軍設防。主要山峰有:陀陀岩,海拔1846米,灌木叢生;黑龍塘海拔,1600米。

牛頭嶺山脈

牛頭嶺山脈,位於縣境南部紅廟區內,包括濂水河上游(白岩河與賈家河之間)山地,大致為南北走向。主峰石人山,海拔1877米,樹木蔥蘢,林濤颯颯,山頂巨石錯立,遠望如人,故名石人山,舊有廟宇,今圮。《續修南鄭縣誌》引清代嘉慶《漢南續修郡志》語:廟壩“東北四十里,有牛頭嶺,適今入川所經地,登嶺北望,全縣在目,上有兩峰對峙,古兩角山也。”據此記載,牛頭嶺即古兩角山所在地,經實地考察,尚難認定。牛頭嶺今稱牛腦殼梁,為米倉古道所必經,現有通四川的公路盤山而過。其他較有名的山峰:祈兒寨(又名寶鼎山),海拔1044米,頂部巨石如鼎,舊時講迷信者常到此祈禱求子,故名。紅嶺庵,海拔1616米,山頂松林茂盛,山腰茶園吐翠。帽盒山,海拔1823米,林木茂密。
牛頭嶺山脈中的五里浸有金礦,現由喜神壩鄉辦礦產公司採掘。

龍頭山山脈

龍頭山山脈,位於縣境東南部,南海區境內。其範圍大致在冷水河東、西源頭間,北至煙堆山(即大佛洞、小南海所在地),南到川陝交界線。灰岩中山。主峰龍頭山,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偉而崢嶸。每當雲繞霧鎖時,峰顛忽隱忽現,如巨龍翻騰,故名龍頭山。山頂有玉皇洞,西南側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漢王台,海拔1500米,傳為東漢末年張魯南奔巴州時曾居此。周圍較平坦,舊有寺廟,已毀。與龍頭山相對峙者是香爐山,山頂巨石橫空,狀如香爐,位於陝川界山上,海拔2329米,山冬岩絕壁,險峻異常。山腰有瀑布,氣勢磅礴,名“噴水岩”,為冷水河西源頭。據《續修南鄭縣誌》載:“香爐山,孤峰插雲,高與龍頭山並,古孤雲山也”。據此可知,古孤雲山與古兩角山並非同一山脈。古諺語說:“孤雲兩角,去天一握”。舊志也有“行人三日而達山頂”的記載,足見其高。今有漢朱公路曲折盤繞,過香爐山而達碑壩區。香爐山西有大坪梁,海拔2229米;假果山海拔2141米,上有岩洞,為大群燕子所居,山下民眾常取燕糞肥田。
龍頭山脈南半部森林覆被較好,由縣屬碑壩林場經營。

其它山脈

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均在南海區內,都呈西北——東南走向。大神山山脈在冷水河最大支流大沙河和十里乾溝之間,西北至牟家壩,東南到天梁池一帶。喀斯特地貌顯著;北部植被不佳,南部森林茂密。古時將天池梁和龍頭山北部山脈稱為旱山,又稱梁州山。大神山東北坡、關爺廟對面有象鼻崖,風景甚佳,舊時建有廟宇,騷人、墨客多題詠,現已毀。雲嶂山山脈包括雲嶂山、跑馬梁等山,為南鄭、城固界山,雲嶂山海拔1100多米。山頂有泉,終年不涸。跑馬梁主峰海拔2044米,頂部平坦。其西南至天池梁間,舊稱花石樑,明朝嘉靖年間曾設有關卡。
主要山峰有:紅山,亦名鋸鋸山,海拔2367米,岩石呈紅色,懸崖峭壁。遍布野草、灌木叢。爐子池,海拔2144米,山峰陡峻,多葉竹。王家山,海拔2130米,遍布雜木、葉竹。鷹咀崖,海拔2065米,絕壁斷崖,險峻異常。斷頭岩,海拔1968米,遍山雜木。這些山峰均位於米倉山主脊之上。

鐵船山山脈

均在米倉山南坡的碑壩區境內,南北走向,由北向南逐步降低。鐵船山山脈為陝川界山,境內部分北起銀杏灣至西河口一線,南到前進鄉的鷹嘴山、涼風埡,長約25公里;東、西分別以碑壩河、陝川交界線為界,平均寬約5公里。面積近130平方公里。主峰鐵船山,以山頂一黑色巨石似船得名。

罄坪山脈

罄坪山脈,介於碑壩河與後河之間,北起西河口至廣家店一線,南至四川通江縣的爐子廟。縣境部分長約33公里,寬約6公里,面積200多平方公里。

佛頭崖山脈

佛頭崖山脈為南鄭與西鄉和四川通江縣之界山,迂迴曲折,峰連壑接。這三列山脈植物、動物、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公路的修築,各種資源逐步得以開發、利用。

主要山峰

米倉山主要山峰
名稱地理位置海拔組成物質備註
蒼耳山
寧強縣南約6公里處
最高處1867米
石灰岩、頁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喀斯特地貌發育,有櫟林分布。
熊頭岩
南鄭縣西南與四川省交界處
最高處2168米
灰岩為主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
龍頭山
南鄭縣南約27公里處
最高處2291米
灰岩為主,另有花崗岩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林分布。
紅山
南鄭縣東南與四川省交界處
最高處2367米
花崗岩類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樺木林分布。
鐵船山
南鄭縣東南與四川交界處
最高處2468米
輝長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樺木林分布。
上黑山
西鄉縣西南約40公里處
最高處2182米
灰岩、頁岩、砂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楊林分布。
光頭山
鎮巴縣西北28公里處
最高處2465米
灰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林分布。
巴山
鎮巴縣西北30公里處
最高處2534米
灰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千金榆、櫪、白蠟等林分布。
巴山林,位於縣境西部,相傳春秋時期,四川古“巴國”巴氐族人曾在此居住,亦名巴山。東接仁和鄉麻石河和涼橋鄉尹家河,西南鄰四川省通江縣,北依西鄉縣大河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東北至西南走向,長46.5公里,寬41公里,面積約845.6平方公里,山體平均海拔1200~1500米,含仁和、涼橋、紅魚、池洋、永樂、伍家、三元、三溪、大池、簡池10個鄉(鎮),94個村,11219多戶,4.67萬餘人。有耕地面積8.2萬畝,土壤為黃棕壤、黃褐土,農作物多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主產玉米、洋芋、紅薯、豆類、小麥,年平均氣溫9.1C,降雪長達5個月,雲霧多,日照短,為高寒區域。有林地21.57萬畝,灌木林3.5萬畝,活立木儲積量約120萬立方米。用材林有楊、榆、雲杉、華山松、巴山松、馬尾松、柏木等。經濟林有漆樹、核桃、板栗、油桐等。木竹面積24.26萬畝,其中,原始竹林18.8萬畝,是全國最大的一塊野生木竹林。在八卦梁、黃草梁等地有野生花椒樹千餘畝。有獼猴、熊、獐、羚羊、野豬、鹿、狐狸等野生動物。盛產天麻、杜仲、黨參、人參、當歸、黃柏、厚朴、棗皮、川芎、細辛等100多種中藥材。有煤、鐵、石膏等礦藏。植被覆蓋面積大。
星子山,位於縣境東部,東接觀音、田壩鄉,西接漁渡鎮、毛埡鄉,南鄰紫陽縣,北依西鄉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西北至東南走向,長60公里,寬6.2公里,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山體平均海拔1000~1200米,主峰星子山,海拔1954米。山脈內有小洋、楊家河、高橋、白河、青獅、興隆場、靈濟、平安、覺皇9個鄉、87個村11644多戶、4.86萬人,有耕地面積8.87萬畝,水田約1萬餘畝,土壤以黃棕壤、石渣土為主,主產玉米、洋芋、蕎子、小麥、紅薯。氣候、土質較差,糧食多為一年一熟。總土地面積11.9萬畝,其中,林地7.88萬畝,灌木林面積3915畝,用材林以松、杉、櫟為主,經濟林木有漆樹、油桐、核桃、茶樹等。竹類有木竹、毛竹、斑竹。藥材有川芎、貝母、白芷、當歸、黨參、杜仲、何首烏等百餘種。礦產有鐵、磷、石炭、硫磺、板石等;天然牧地寬闊。
平溪山,位於城關鎮和涇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4公里,寬1.6公里,最高海拔1189米。
黑虎梁,位於城關鎮和涇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916.5米。
會龍坪,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967.8米。
老君山,位於毛埡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2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822米。
蒿坪梁,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777米。
天池山,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1公里,寬1.5公里,最高海拔1814米。
歸仁山,位於漁渡鎮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985米。
營盤梁,位於漁渡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7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923米。
雲霧山,位於木竹、長嶺、仁村三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712米。
秋坡梁,位於鹽場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418米。
關公梁,位於源灘鄉與巴山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495米。
石寶山,位於巴山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5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323米。
五台山,位於松樹鄉與漁渡鎮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90米。
滾龍坡,位於源灘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2公里,寬2.2公里,最高海拔1428米。
光頭山,位於九陣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491米。
唐家山,位於小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1427米。
天池山,位於漁渡鎮與木竹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590米。
寶瓶山,位於赤南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087米。
青鶴觀,位於赤南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4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053米。
鳳凰山,位於源灘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3公里,寬2公里,最高海拔1460米。
張明山,位於源灘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321米。
屈家山,位於巴山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2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160米。
明羊山,位於田壩鄉和巴廟鄉交界處,西南走向,長2.2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342米。
老南山,位於吊鐘岩鄉和新廟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99米。
周朝山,位於興隆場鄉和麻柳灘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4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554米。
雨帽山,位於青獅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481米。
大竹山,位於靈濟鄉和楊家河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49米。
孟家山,位於靈濟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606米。
降頭山,位於長嶺鄉和黎壩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8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456米。
王家山,位於仁村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1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433米。
老君山,位於黎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569米。
後坪梁,位於青水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994米。
九拱坪,位於漁渡鎮和松樹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5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548米。
龍洞尖,位於大市鄉和興隆場交界處,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558米。
鐘山包,位於平安鄉境內,東西走向,長0.8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1318米,山中松柏茂盛,廟庵猶存。
劉華山,位於小河鄉境內,東西走向,長1.4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646米。
會園山,位於觀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237米。
佛興山,位於靈濟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4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382米。
毛家梁,位於平安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5公里,寬2.1公里,最高海拔1958米。
九龍寨,位於大楮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5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887米。
長安寨,位於小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583米。
三台山,位於田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5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061米。
五鳳包,位於後河鄉和大市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6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589米。
佛峁山,位於長嶺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501米。
黃花山,位於仁村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1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27米。
雙龍山,又稱鎮龍觀,位於大池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727米。
烏豆山,位於永樂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3公里,寬1.2公里,山內最高海拔1434米。
安家山,位於三元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31米。
陳家山,位於鹽場鎮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
盤頭山,位於觀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68米。
木竹寺,位於黎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587米。
彎木山,位於伍家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2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887米。
小鐵船山,海拔2251米,為鐵船山脈第二高峰。小分水嶺,海拔2140米,位於鐵船山脈北端,森林茂密。李子坪,海拔2153米,遍生雜木。黃梨埡,海拔1270米,位於罄坪山脈南部。貓兒寨,海拔1888米,位於罄坪山脈中部。大貓兒山,海拔2326米,位於佛頭崖山脈北部,南鄭西鄉界山。貓兒山,海拔2060米。為南鄭、西鄉界山。光頭山,海拔2388米。為南鄭、西鄉界山。掛寶岩,海拔2088米,位於佛頭崖山脈南部川陝界山。羅圈岩,海拔2065米,位於佛頭崖山脈中部,懸崖絕壁,林木叢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